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育儿问答1:严厉妈妈如何变成温柔妈妈?(真心爸妈的回答)

问题:执拗的孩子用什么方法沟通比较有效?我家孩子六岁,可能是我对孩子耐心不够,孩子软硬不吃时,沟通经常陷入僵局,只能放任不管或者用鞭子解决。小时候妈妈对我管教很严厉,当时很希望有个温柔善解人意的妈妈,现在我不自觉地会用严厉的方法对女儿,事后经常觉得愧疚。向往西方宽松的教育方式,又跳不出自身受过的严厉教育方式,让我无所适从,希望老师能教我一些方法,给我更明晰的教育方式。

真心爸妈的回答:

您好!从您的提问可以看出,您是一位对孩子非常用心的妈妈,但现在确实面临蛮严重的困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从您的提问中我们无从了解更多,只能根据您描述的情况,给出一些我们的个人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对您有些许帮助。

1、不要给孩子贴上概念化的标签

您一开始就问“执拗的孩子用什么方法沟通比较有效”,把您的孩子归入“执拗孩子”一类。我们觉得这样不好。大人,尤其是爸爸妈妈,一定不要给孩子贴概念化的标签,比如“执拗”、“淘气”、“坏脾气”、“不懂事”、“熊孩子”等等。

一个概念化的标签会抹杀很多细节、很多真实原因,也会持续地给爸爸妈妈和孩子以暗示,强化大人孩子对这种概念的印象。久而久之,这种印象会固定下来,孩子可能真的变成“执拗”的孩子,大人也会想“反正我这孩子就是执拗的个性,不管了,随他去吧。”

2、孩子“执拗”通常是大人方法不当

执拗不是一种个性,只是一种行为表现,孩子会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出对大人要求的比较固执的不遵从。孩子这种行为表现,通常不会对所有事情,也不会时时如此,而只是在某些事情上,大人越要求,孩子越对抗。您可以回想一下,您的孩子是不是这样?

我们觉得,孩子执拗,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大人的问题。大人方法不当,才导致孩子在一些事情上固执的不配合不遵从。您可以尝试分析一下您孩子表现出“执拗”,通常是在哪种场景,在这些场景中,您自己是如何表现的?是不是在孩子做一件事时,您要求她去做另一件事,孩子不去做,您就不高兴,越发严厉地要求孩子做,孩子大人就对抗起来?

这种场景中,往往是先有个执拗的大人,之后才出现孩子的执拗。所以,要改变孩子的执拗,大人先要做个不执拗的大人。您可以尝试了解彼时彼刻,孩子自己到底想做什么,遵从孩子的意愿,而不是坚持大人的意愿。孩子的意愿被了解、理解、尊重得越多,孩子就会在越多多情况下乐于配合而不是对抗大人的要求。这样,孩子大人都会放松下来,家里孩子执拗、大人严厉的状况就会慢慢减少。

3、严厉管教很可能给孩子留下童年创伤

从您的提问中可以看出,孩子执拗只是您遇到的困扰的一个表象,问题的核心,可能是您自己对“严厉管教”的纠结。您自己有管教严厉的母亲,而您又不由自主地从母亲那里传承下严厉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女儿,这令您感到烦恼和无力。

您有没有想过这样一种可能性:您对女儿表现严厉时,实际上是在发泄自己的愤怒?在那一刻,您化身为当年面对母亲怒火的您自己,那个害怕、无助、心里充满了对严厉母亲的愤怒的孩子,把自己对童年创伤的怒火发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这么说可能有点绕,其实成年人的好多心理困扰都是这么绕的。这些困扰来自童年创伤,在成年后,会在某些和当年相近的场景下无法预期地爆发出来。就像您自己所说,面对严厉的妈妈,您当时希望有个温柔善解人意的妈妈。您母亲的严厉方式,给您留下了童年创伤,这么说可能对您和您母亲都有些残忍,但解决问题的前提,是面对问题。

4、别让童年创伤一代一代传下去

童年创伤的可拍之处,在于它不但影响深远,还可能代代传承。家里有个暴躁的姥姥,很可能会有一个暴躁的妈妈,之后再有个暴躁的女儿。爸爸小时候经常挨自己的爸爸打,就可能成为一个反复打孩子的爸爸,然后经常被打的孩子,也会继续变成打孩子的爸爸。

这绝非当事人有意为之,而是在未曾明了问题所在情况下的无意识之举。参与这种传承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有这方面的童年创伤,也并没有意识到,她正在把自己的童年创伤传下去,为自己的孩子带来同样的伤害。

这种情况很不幸,但并非不可改变。幸运的是,我们这一代,对心理的关注,已经远远高于我们父母的那一代,不但有各种家庭心理学、成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文章可以提供帮助,也有更多心理医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寻求改变。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改变自己的童年遭遇,但是可以从现在起,做个理性的、不断成长的大人,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当您努力地这样做时,您自己和您的孩子,就开始解脱了,童年创伤对您自己的影响会慢慢淡化,而您的孩子,会摆脱被自己父母童年创伤继续伤害的命运。这并不容易,但作为负责人的父母,我们必须努力去做,而且做到。

5、几个改变的建议

(1)寻求心理帮助,淡化童年创伤对自己的影响

要解决您面对孩子过于严厉的的问题,首先要改变您自己,寻求心理上的帮助,淡化童年创伤对自己的影响。

可以多看一些关于家庭心理、成长心理的书。这方面,我们不推荐网上流行的各种心灵鸡汤,那些毫无益处。要看来自专业的心理医生、心理专家的严肃、经典的著作。其中对我们自己帮助最大的一本,是美国著名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M.ScottPeck)博士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他因为这本书,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这本书畅销几十年,至今不衰。其中讲到了很多童年创伤影响到成年人心理和行为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成年后的问题,几乎都来自童年,而成年人要走向心智成熟,就要发现这些自童年起积累的问题,面对它们,解决它们,走向心灵自由。相信这本书认真读下来,多读几遍,会对您自己和您的孩子,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可以多和身边最亲近的人讨论,比如孩子的爸爸、最知心的朋友。多花些时间,反复讨论自己童年的事例,分析自己当时的感受、自己现在回想起来时的感受。我们自己,就曾经花数百个小时,彼此讨论、分享。这对两个之间加深了解、对解决彼此内心的困扰,对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都很有帮助。这种分析不会让你沉溺过去,它会帮你勇敢你面对过去,建设更好的未来。

(2)看些经典育儿书,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有更多了解

要探寻和孩子的快乐相处之道,成为温柔的、善解人意的妈妈,带出快乐的、心智健康的孩子,还要多看些经典育儿书,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以及孩子各种行为的心理意义。只有了解孩子,才能让自己的教养方式,真正和孩子心理、行为成长的节奏配合起来,让孩子在和大人的愉悦相处中快乐成长。

这方面,我们的建议仍旧是多阅读经典育儿书,同时和孩子的爸爸妈妈深入讨论,形成对育儿理念的共识。

育儿书,我们所指的不是坊间那些指导年轻父母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也不是那些指导开发儿童智力、养育聪明宝宝的。要真正从育儿书中获得切实的帮助,需要看深入儿童心理和行为深层,呈现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他的心理和行为成长规律的。我们推荐美国著名儿童心理专家伯顿·L·怀特的《从出生早三岁》。这本书首版面世于1975年,也是长盛不衰。怀特基于自己37年的观察和研究,在这本详细的指导手册中描述了0-3岁婴幼儿在每个月的心理、生理、社会能力和情感发展。

您可能会觉得,我的孩子都6岁了,再看0-3岁的育儿书还有用吗?每个孩子都是从小小婴儿成长起来,像大人的问题来自童年一样,稍大点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实际上从他们还是小婴儿时就开始积累了。您可以看看这本书,回顾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您曾经做过什么,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然后逐渐把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转换到培养快乐孩子的轨道上来。这本书的目标,就是帮助父母培养出快乐的、心智健康的孩子。

还有,夫妻之间要多就如何带孩子展开讨论。这种讨论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也不需要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参与,只是夫妻之间,认认真真地讨论咱们该如何做父母、如何带孩子。当两个人意见不一致时,不要争吵,要坐下来原原本本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共同分析,就像同事讨论工作一样。夫妻间培养出理性讨论的习惯,对于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育儿方式,非常重要。

(3)日常生活中尝试与孩子温和、平静地沟通

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改变,改变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从使用严厉的表情、语气,变为使用温和、平静的表情、语气,多用“宝宝想这样呢,还是想那样呢?”“咱们……好不好?”这样的句式。当您开始温和地询问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自己来做决定时,你会发现,孩子比大人想像得有理性的多,她不会一味地要求做那些大人觉得不太好的事情,也不会时时刻刻想完完全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之前孩子表现得“执拗”,是因为大人自己在做执拗的示范,当大人变得温和、平静、宽容、允许别人表达意愿、容易商量,孩子也会发生同样的改变,你会得到一个更快乐、和爸爸妈妈相处更融洽的孩子。孩子是大人的镜子,照出的正是大人自己的样子。

另外,严厉管教的目的无非是让孩子有良好教养、良好习惯、知道学习等等,用平静温和的方式同样做得到。建立规则,用温和平静的方式引导孩子遵守规则,比用严厉暴躁的方式强迫孩子遵守,要有效得多。

(4)忍不住冲动暴躁时,马上退出现场

对孩子太过严厉的习惯,不会关掉开关,马上停止。一时忍不住怎么办?马上退出现场,让自己冷静下来,之后再和孩子沟通。

冲动暴躁时继续停在和孩子沟通的现场,怒火只会越来越旺,方式只会越来越激烈,孩子也会越来越对抗,孩子大人会再次陷入执拗——反执拗——执拗——反执拗的恶性循环。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有忍耐不住的苗头,马上停止,去反思自己,不能任由怒火蔓延,发泄在孩子身上。

(5)用心经营生活,让家中充满爱意

其实,一位妈妈,不见得时刻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从孩子身上移开一些,关注伴侣,关注家庭生活的其他方面,学习收纳整理术,让家中干净、整洁、舒适,学学做饭,让爱人和孩子能时常享受到爱人/妈妈做的一餐美食,这些,都是温柔善解人意的妈妈的一部分角色。对一餐一饭温柔耐心,对家人孩子,也会慢慢有更多耐心。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些话过于尖锐,不那么好听。我们只是希望能充分地分享自己从这么多年的育儿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希望对您能有一二启发。

说到底,育儿一事,是人类本能,但能不能做好,并非天生,需要靠不断学习。这也是一个成人走向心智成熟的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五种家庭走出来的孩子,要么自卑到骨子里,要么性格变扭曲!
孙云晓:不要让孩子成为父母离异的牺牲品
15岁抑郁症女孩却滥用毒品、酗酒、疯狂购物,令父母绝望,她怎样走上复学康复之路?(下)
不要让孩子从心理上离我们越来越远
我也不想春节变春“劫”——爸妈,我也很想好好爱你们
你的“原生家庭”和“内在小孩”,对你到底有多大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