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双重保障,盘活土地:“三变”改革调查与思考

【乡剑侠客岛·编者按】国家和政府对农村改革的方向很明确,市场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既然农村改革方向明确,政策清晰,但为什么,农村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具体落地过程中,总显得阻力重重,困难多多?

这是因为市场做事的出发点是经济思维,村民担心的是安全问题,政府保守谨慎的原因,更多是农民利益的维护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

这三重相互叠加的矛盾体,能否有效的结合起来,统合起来,综合考虑,从而达成新的平衡与妥协?对于这个问题,蓝田董岭村的“双重保障型”改革践行,给出了有益的探索。

基于整村运营的文化乡建 · 基于文化乡建的整村运营

活化资源  凝聚力量  兴旺产业 富裕乡民

董岭村地处蓝田县城以南10公里处的白鹿原上,毗邻环山旅游路,紧邻白鹿原影视基地,旅游资源丰富,地理环境优越。

全村共有172户、630人,各类土地4000多亩,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

近年来,董岭村以“三变改革”为指引,以山水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产权改革为抓手,率先开展51:49的双保障型股份化改革,实现了土地集约、资本集中、利益共享。

一、改革背景:被问题倒逼着前进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董岭村人均收入1000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贫困落后村。热血青年李田利买断工龄,毅然从国企回到家乡,挑起了村委会主任的担子。

他先后带领村民栽过苹果,种过中药材,养过生猪。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不仅没能带领乡亲们走上富裕之路,还折腾光了手里的余钱。

1998年,在杨凌农高会上,他结识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把从村里采集来的土壤送到了农科城的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令他兴奋不已,董岭村竟是难得的核桃优生区。

回到村里,他便带着少数几户还信任他的村民种起了核桃。

2001年,仅凭卖核桃接穗,村民获得了每亩近万元的收入,董岭村的核桃产业由此逐年壮大。

2003年,全村核桃种植面积超过千亩,产值占到全村经济收入的80%。

2013年,核桃种植达到2100亩,还成立了核桃专业合作社、涉农公司及家庭农场,董岭村成了全县第一个以核桃为主题的“一村一品”践行典范村。

后来,核桃产业遭遇市场冲击,全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力纷纷选择了外出打工。而此时正值与董岭村一路之隔的白鹿原影视城,开工建设。

他从董岭村的地理位置,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2015年5月,村里拿出18万元,请专业公司策划制作了《董岭村农业文化主题公园旅游发展规划》,然而,由于村域土地资源早已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终因无人投资而搁置。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与著名影视演员张嘉译的闲谈中得知,唯有把全村土地等资源资产集中统一起来,才能吸引到投资商。但是,如何才能把土地资源市场化呢?

二、思路与做法·

为了找准改革的理论依据,村上主动找到我们的研究团队,双方经多次反复沟通,终于达成共识。

董岭村决定按照“双重保障型农地市场流转机制研究”的思路和设计,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经验和城镇住房公积金的做法,以公有制为主体,用双重保障去解决,该村土地向村集体统一集中的市场化后顾之忧。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过耐心给村民做思想动员和培训,逐步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认同。

村两委会为了科学制定改革方案,村书记及班子成员还多次跟随市、县有关部门前往贵州、浙江等地学习取经。

在县委县政府和农经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制定完善了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资产量化等一系列实施方案。

到2015年11月,经村“两委会”上百次向村民宣讲动员,征求多方意见和建议,历经十余次会议讨论修改,到年底时,改革方案终于获得全村172户村民的支持。

2016年3月,董岭村的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展开,邀请专业公司对全村现有耕地、林地、办公楼、商业用房和现金进行全面清理摸底、登记造册、张榜公示。

以2016年7月1日为改革基准日,按照户籍关系对全村630人进行股民资格界定,最终认定符合成员资格的股民596人,股民身份一经确定,永不改变,实行静态管理。

在此基础上,对全村2100亩耕地林地、1075万元集体资产和150万元现金量化到人、固化到户,并颁发了股权证。

新注册成立了西安盛康创股份有限公司,对全村所有集体资源资产资金,按集体占51%、股民占49%的比例分配后,再流转到村股份制公司,统一经营。

同时,实行“政经分离、政企分开”,村“两委”班子成员不得在股份制公司兼职,公司实行市场化独立运营,新成立村资产管理委员会,全程监督公司运作,以保证村级资产保值增值。

同时他们还规定,集体股份资产及净收益总额的49%归个人,形成激励性产权和股权;

其余的51%留在集体,作为本金以“滚雪球”的方式实现增值,从而形成保障性产权和股权。

集体所占51%的股份中,其中31%以双重保障金(按最初的设计应由政府、集体配套和个人缴纳形成)的形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入第三方银行。

享有股权的村民,可以此抵押贷款,创业或需要时在其他地方租(购)地经营(重获地权);也可以,在自行永久脱离集体时取出转入城镇住房公积金或养老保险金。

双重保障金,最终所有权归股权持有者或缴纳者个人。

这就消除了农民参与土地市场化改革的顾虑和担心。

10%作为村级公益金,解决失地失业农民的环卫、妇幼等保障项目。

上述内容,构成了双重保障制度的核心。

剩下的10%用做管理费,用于村级组织村务支出。但对村务支出的上限做出明确规定,有助于把村级财务权力关进“笼子里”。

这样一来,既盘活了全村闲置资源,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又保障了股民利益最大化,提高了股民转出土地等资源资产,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了股民增收。

三、取得的成效·

董岭村的股份改革完成以后,《农民日报》和《陕西日报》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成为西安市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引起广泛关注,省内各地纷纷前来考察学习。

改革之后,该村的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保值增值,股民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分红。2017年春节,村集体向每户股民发放了300余元米面油福利,当年4月,该村三组每家领到了户均2000余元的集体资产征收分红。

借助白鹿原影视城的发展,全村现有70余户经营房屋租赁,户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最高达到5万元。

100多人实现就近打工,月工资收入最低1500元。

6户经营农家乐,收入非常可观。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由2014年的42户减少到现在的6户,其中五保户5户、D级危房户1户,人均年收入均超过3015元。

2016、2017和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800元、18600元和19300元,三年较上一年平均增加1800元以上。

四、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健全完善村级党政组织和选好配强村级带头人。

如果没有村“两委”班子的主动作为,没有李田利这个带头人,就不可能有董岭村的今天。

改革初期,群众的思想认识五花八门,反对的、迟疑的、观望的样样都有。

面对这一状况,村委会领导主动请教专家,想办法,找出路,积极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让群众开阔眼界、转变思路。

正是有了李田利和“两委”班子的带动和引导,董岭村的改革才得以顺利推进。

由此可见,村级带头人是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启示之二:以土地集体公有为主体,理清集体与农民之间关系,并给农民提供坚实的双重保障和激励,是农村集体产权市场化改革成功的首要前提。

通过这次改革他们村深深体会到,土地以集体公有为主体不是虚的,而是实的。

土地以集体公有为主体的根本作用,是给集体成员提供产权安全保障和生产发展保障。

特别是土地市场化流转集中时,给农民提供保障性土地激励和激励性土地保障,以消除农民的各种长期后顾之忧,是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能否持续成功的战略保证。

村委会领导们在改革实践中同时深刻体会到:

如果不首先做好农民保障工作,而盲目推动农村土地市场化和股份化,要么会引起农村社会不稳定,要么会因农民顾虑重重而反对或拒绝参与。

当前其他地区,农民参与农村土地市场化和股份化改革,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缺乏有效的土地财产安全保障措施。

因此,做好双重保障是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的根本前提。

该村的改革实践还表明,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家庭承包合同关系和股权关系,而且还是双重保障关系,即集体应给农民提供生存保障和就业保障(地权收益安全和保证农民重获地权)。

集体是农民的组织依靠和保障,集体土地产权保障是集体经济共享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本质所在。

同时,村干部们也认识到,集体与企业(合作社)之间,是政经分离、政企分开,保障监督关系。

集体内,农民与农民之间是平等的劳动者关系。

集体内,农民与农民合作社之间是互助合作关系、劳动就业关系、股权关系。

集体内,农民与龙头企业之间是劳动就业关系、生产协作关系、股权关系。

总之,理清集体与农民之间、集体与企业(合作社)之间、企业(合作社)与农民之间关系,以及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各种关系,是搞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

启示之三: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和恰当的产业结合,是决定农村改革成败的又一关键。

董岭村的双重保障型“三变”改革,尽管有专家和上级部门的引导与推动,

但改革的主体是农民,载体是产业,

正是农民群众,通过双重保障型“三变”改革,激发出来的“内生动力”,和有前途的产业结合,起了主导作用。

这种改革表现出的创造力、生命力,更为强大。

启示之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

董岭村通过双重保障型“三变”改革,激活了土地资本,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源,把农村的“死资源”变成“活资本”,形成了既有保障又清晰完整的产权关系;

培育壮大了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搭建了平台,有利于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和配置,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

特别重要的是,董岭村改革中的双重保障型股权或产权(含双重保障金)可以货币化地在城乡之间双向对接转移,找到了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

启示之五: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

多年来,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分”得彻底,但“统”得不够,分散激励较充分,统一保障性激励不足。

分散到户的生产方式将集体资源资产碎片化,一定程度上“架空”了集体组织的能量和潜力,制约着农业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也无法抵挡来自市场的冲击。

董岭村的改革证明,只有把“统”与“分”通过保障与激励有机结合起来,用有保障的市场机制整合各种资源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智致贫、因残致贫等各种风险,用集体资产增值扩大经济积累,实现全体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和良性循环发展。

启示之六:董岭村的实践还表明,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论产业兴旺,还是生态宜居,或是生活富裕都离不开土地。

因此,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盘活农村存量资源资产,提高农村增量投入,即财政和金融投入。

而当前农村存量资源资产主要是土地、林地、草地和房屋。想盘活这些资源资产,就必须深化改革,实行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促进土地等资源资产有保障的市场化利用。

并以此引导人才、工商资本和财富,在城乡间平衡双向流动并积累,进而稳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

文/李录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咨询微信:173190823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将农民的宅基地权益“大写”
农村住房“3准则”要清楚,2类宅基地将收回,1类农民需付费
农村开展的三项工作:土地确权、宅基地确权、集体资产清产核资
农村宅基地“房本”啥时候发?一
乡村振兴咋干?农业农村部120万字的调研报告点赞这些地方的做法
贺雪峰:清远农村的土地整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