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深处】周烁方 | 乘船到彼岸——未得到和已放下



有一种柿子树,不是种来卖钱的

而是专门等着鸟儿冬天里没有吃的时候

飞来吃它的柿子......


心﹒深处】栏目专门刊登资深老学员的修学与成长体悟、新发现、新领悟,甚至读书心得,生活感慨,等等。感谢玉虎老师的用心组稿。


作者周烁方 | 乘船到彼岸

                                        ——未得到和已放下


【建立一个好的,坚固的自我,是绝大多数人一生的心理发展任务。】


乘船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他要渡过一片水域,坐船到对岸。

这是一件简单而又复杂的事情的。

简单在于,找船、乘船、到岸,没有其他。

复杂在于,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漫长到几年、几十年、一辈子、几辈子,长到有些人觉得不可能,放弃了目标,长到有些人忘记了自己的初衷,迷失在路途中。

这个人的故事,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我们生命中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尺度反复地发生。追求什么、达到什么、然后放下什么……

追求金钱、得到金钱、放下金钱。

追求关系,得到关系,放下关系。

追求成就,得到成就,放下成就。

追求之后是得到。

而为什么得到之后是放下?因为你所得到的,就是那条船,船不过是工具、途径,当船送你到了岸,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下船,然后你才能到达那原本要去的地方。

追求的人最多,

得到的人减半,

放下的人很少。

追求意味着一种重要的能力,知道自己有所不足,要通过什么来补足。

追求之后的得到是一个漫长的旅程,那水域很宽广,那船行的缓慢。

得到之后的放下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在漫长的旅程之后还能够记得,自己要的不是船,而是到岸。

在开始追求之前,人尚不知自己有所不足,所以他们不需要追求什么,也不需要一条船。在放下以后,人已经上了岸,不再需要船。

所以有趣的事情来了,没有开始追求的人,和已经放下的人,存在着某种相似,他们都没有在追求什么,他们都不需要船,他们都不着急,他们都很淡定。有一天,一个没有开始追求的人,看到了一个已经放下的人,说:哦,这就是高境界的人啊。我和他是一样的。

其实他们很不一样,一个尚未踏上起跑线,一个已经冲过了终点。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十万八千里,是九九八十一难,是努力艰辛的漫长的旅程。

这个故事有些抽象,并不无趣。但如果把这个故事作为一副眼镜,戴上它去看世界,去看一些更具体的人和事,趣味和意义就从具体中产生出来。



两个有钱人的故事

两个有钱人在公园散步,突然发现路上有一坨狗屎。甲对乙说:你把狗屎吃了,我就给你五千万。乙同意了,吃下了狗屎,得到了甲的五千万。他们接着散步,又发现一坨狗屎。这时候乙正恶心的慌,想要报复甲,于是对甲说:你要是敢把这坨狗屎吃了,我也给你五千万。甲正在心疼自己那五千万,于是当下把狗屎吃了个干干净净,得回了五千万。甲乙相拥大哭:什么也没有得到,却一人吃了一坨屎。

请问:

一:甲和乙为什么要让对方吃狗屎?

  A为了显示自己有钱

  B为了羞辱对方

  C为了报复

  D为了自己能吃屎

二、甲和乙得到了什么?

  A什么也没得到

  B得到了狗屎

  C得到了对钱和狗屎的客观认识

  D得到了内心的平静

三、甲和乙失去了什么?

  A失去了五千万

  B失去了尊严

  C失去了原本不存在但他们以为存在的东西

  D失去了路上的狗屎

从物质层面来讲,在这个故事之前和之后,唯一的变化是两个人都吃进去了一坨狗屎。然而在精神的层面,他们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故事的开始,甲向乙提出了交易,是因为他心中有所匮乏,他在通过这个交易来得到自己缺少的东西。是什么呢?可能是一种好的感觉,比乙更有钱,比乙更优越,或者某种支配感。这就是他内心的“追求”,是整个过程开始的一个“推动力”。

然后交易达成了。甲付出了五千万,得意地看着乙吃下了狗屎。却开始心疼自己的钱。于是在遇到第二坨狗屎的时候,甲同意了乙提出的交易,也吃了狗屎,拿回了自己的钱。这是一个得到,再追求,再得到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直被“匮乏”推动着:甲对优越感的匮乏,乙对钱的匮乏,然后乙对尊严和平等的匮乏,甲对钱的匮乏。这是一个无法在中间停下来的过程,有匮乏,人就会被推动,不由自主,身不由己。

甲乙相拥大哭:什么也没有得到,却一人吃了一坨屎。” 啊,多么痛的领悟。这是一个重要的领悟过程。如果没有这个领悟,也许他们会一直走完这个公园里的道路,五千万来回转手,把道路上所有的狗屎都吃得干干净净。然后明天再来。有了这个领悟,他们才开始大哭。人为什么会哭?因为失去。

可他们失去了什么呢?他们以为自己有钱,他们以为自己有尊严。然而在钱与尊严的争夺中,他们发现自己原来什么也没得到,整个过程是如此的可笑和可悲。有钱?有尊严?有地位?有优越感?有掌控感?他们曾经认为这些东西是很真实的,真实到让他们切实地追求,不惜牺牲自我。可是整个赚钱与吃屎的过程,让他们领悟到,原来这一切以为真实的东西,是虚幻的,原来自己为这虚幻付出了如此之多。这是一种失去,失去了一直以存在的东西,所以会悲伤。失去了虚幻,得到了真实。哭过之后,是内心的平静。相信他们接下来不会再去折腾五千万和狗屎的事情了。这就是“放下”或者“超越”。

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追求、得到、放下(超越)。而放下之前的重要一步,就“领悟”。为什么会领悟?因为整个过程足够充分,足够让人痛心。

反过来说,一个没有吃过狗屎的有钱人,一个不曾为了让别人吃狗屎而付出沉重代价的有钱人,是不是能够直接领悟这个道理呢?我看很难。因为没有吃过狗屎,就以为有钱就能一切都好。不曾为了让别人吃狗屎而付出惨重代价,就会不断寻求把别人踩在脚下的快感。只要“匮乏”存在于内心,以为真的能有“什么”来填补,那么这个互相给钱各自吃屎的游戏就会一直进行下去,直到领悟的那一天。

所以,钱也好,狗屎也好,就像是那条船,载着人渡过到彼岸。这船即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终需要舍弃的。

一个从未追求过富有、也没吃过狗屎的人,不知道什么是贫富,不知道什么是荣辱,就像是懵懂的婴儿,既然不知道,也就谈不上超越。我们只能说他是懵懂的,不能说他看淡金钱,不能说他宠辱不惊,他只是“不知”而已。

所以,少年啊,去奋斗吧,去追求吧,去得到吧,去成就吧,直到有一天,也许会出现一个“乙”在现实或心中与他相拥而泣,在充分地品尝了贫富、荣辱之后,再勇敢地面对这一切的虚幻性,勇敢地放手,失去那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哭泣。

什么也没得到吗?什么也没失去吗?在这个过程中成就的,是一颗澄澈而觉醒的心。失去的,是必须要经历的幻觉与假象。从未染一尘,到一尘不染。唯有前进再前进,才有可能到达那彼岸。后退,再后退,退到无路可退,可以欺骗自己说毫不在意,但终究也就只是无知的婴儿。



佛经里的故事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坛经》机缘品第七。

对于定力的修行是佛教徒修行实践的重要部分。卧轮禅师入定的技术很高超,能够断了所有的思想念头,面对各种情景都不起心动念。卧轮禅师认为这就是觉悟与智慧,只要每日保持下去,觉悟和智慧就会越来越长。于是卧轮写了这个帖子,被别的僧人转发给慧能。

慧能看了却说,这写的帖子的人没有觉悟。要是按照他这个方法修行下去,就反而收到了束缚,无法觉悟。于是慧能发挥自己擅长的天赋,把帖子改了改,又发出来。

在我看来(我不是佛教徒),卧轮的主要问题就是混淆了“船”和“彼岸”的关系。定力的修行是必要的手段,而非目的。是要用这个定力,通过这个定力,去了悟自性,觉知和获得智慧。

卧轮,哈哈,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就好像卧在轮船上,卧着不起来,抓着放不下。那么这个船修得再好,再高档和豪华,人也没法到达彼岸。当人忘记了目的而执着于手段,这手段自然就变成了一种“系缚”。所以慧能的回帖,是告诉他不要太执着于手段,而是要清晰自己的目的,不要把手段与目的相混淆,如果只知道造船、乘船,把坐船本身当作了到岸,自然就偏离了本来的目的。所以“对境心不起”其实并不是“菩提日日长”,而只能说是“心不起日日长”,在船上呆一天是一天。如果哪天到岸了,到岸就是到岸,没有长短之分。所以,菩提要那么长干什么呢?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佛陀和须菩提说,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如果能见到(显现出)“诸相非相”,那就是见到(显现出)了如来。

既然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去见到它呢,为什么不说“若不见相,即见如来呢?”

在我看来(我不是佛教徒),见到相,是见到如来所必须的条件。这个见相,就是路径、手段,是渡河的船。我们唯有先认识到,有各种各样的相存在,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加深对“相”的认识,意识到这些“相”原来都不是实有的,而是一种虚幻的显现,这个时候,我们才超越了相,见到了如来。所以说,“见诸相非相”,首先前提是要见相的,而不是“不见相”或“心不起”的,当“见”(觉知、觉察、理解)到所有相都是“非相”的时候,就见到了如来。

这个相就是船,如来就是对岸。相不是如来,正如船不是岸。但没有船就到不了对岸,没有相,不通过相,就见不到如来。




对心理咨询设置的意义

  

我自己是心理咨询师,自然会去考虑这些道理在心理咨询上的运用。

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荣格心理学、意象对话等等,这些心理咨询流派统称为心理动力学。因为它们都认同一个假设,就是人的内心一种非实体,但又存在着的“动力”,或者说心理能量。不同的流派,其实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把握这些能量,疏导、释放、转化这些能量。这个能量,看不见摸不着,所以需要有媒介来体现。

心理动力学治疗很重视治疗框架,也就是咨询设置。初学者被要求严格地遵守设置,不明所以。而高手大师(比如欧文亚龙)又常常突破设置,改变设置。这是为什么?

因为咨询设置是一种心理动力的体现方式。对于初学者而言,心理能量、心理动力是难以把握的抽象概念,是什么?在哪里?怎么办?完全一片空白。而当一个初学者遵守设置,就可以从设置的角度“看到”心理动力了。来访者迟到了、来访者提出减少咨询费、来访者要求增加咨询频率、来访者要求减少咨询频率、咨询师迟到了、咨询无法按时结束……这一切设置方面的体现,体现的是什么呢?就是那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所以作为初学者,严格遵守咨询设置是必须的,这是在通过设置学习“心理动力”。这样子不断做下去,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有一天,咨询师会理解到,原来设置的背后全是“动力”,全是“能量”。这时候,咨询师就能够一定程度地直接把握“能量”,这时候,一切为了能量服务,一切为了动力服务,设置的绝对遵守变得不那么必要了,所以我们总能看到高手和大师“突破设置”而取得奇效的例子,这些例子说明咨询师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玩转了能量,把握住了能量,当“能量的需要”和“设置的需要”相冲突时,选择了“能量的需要”,因而取得了最好的效果。而并非只是单纯把设置打破而已。

在这里,设置就是那条船,能量就是那个彼岸。船不是彼岸,但没有船却无法到达彼岸。遵守设置,就是乘坐那条船驶向彼岸。同行们,遵守设置,任重道远。



对意象对话心理学的意义

意象对话疗法也属于心理动力学大家族的一员。意象对话疗法通过潜催眠状态下看到、感知到的意象来呈现人的内心状态,也通过和意象的对话、互动来干预内心状态、治疗心理疾病、解决心理困扰。对于意象对话来说,意象可以说是核心。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个咨询师不使用意象来做工作,他/她可以算是意象对话咨询师吗?

对于初学者来说,意象绝对是意象对话心理学必不可少的内容,没有意象,怎么能叫意象对话?起始意象的练习、在各种情况下灵活地引入意象、如何与意象对话和互动、意象的基本象征意义……一切工作都围绕着意象。因为意象对话疗法,就是以“意象”的方式来体现、把握、疏导、转化那不可见的“心理能量”的。

最开始,初学者只能够看到意象,对于意象背后的能量懵懵懂懂,故而照葫芦画瓢是这个时候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意象慢慢地了解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无意识。要重视“心理现实”,重视“意象”的心理现实性。这个过程会一直进行很久,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意象对话学习者透过意象,逐渐地感受到、把握到背后的心理能量,意识到,原来意象是其背后心理能量的表征方式。

到了这个时候(据我观察,通常是达到水晶级别上下的水平),学习者就能够更多地体会到心理能量,可能会有一种疑惑油然而生:意象真的重要么?初学时那么重视自己的每一个意象,每一个子人格,把它们都当做内心真实的存在。而现在,发现意象不过是心理能量的一种表征形式,甚至还不能够充分、完全地表现出能量本身。

意象是船,心理能量是岸。可以说这个时候,乘船走了足够远,已经能够望见远处的岸边了。但这个时候通常还不是登岸的时候。

也许会有心急的人,说:我已经知道了,船不是岸,意象不是能量本身。好,我现在要的是上岸,而不是坐船。我不需要意象对话了,因为意象不是真相,我要去直接追求那个真相。

在我看来,这种做法就好比一个人坐船走了一半的路程,看到对岸了,这时候,他跳船了,因为船不是岸……

那么请问,他如何到达对岸呢?事实上他要么回到意象上来,要么就得去寻找另一条不是岸的船(另一个流派)继续乘坐,否则,他就掉到水里了。(失去了对“真相”的感知手段)

看到岸,不等于到岸,还有距离,还需要时间,还需要火候。并不是舍弃了船就等于到了岸,并不是不使用意象就直接了解了真相。所以这个时候,意象对话的学习者应当继续坚持看意象,一方面感知到意象背后的心理能量,知道意象不是心理能量本身,不要太执着于意象,另一方面继续看意象,通过意象来进一步把握心里能量。直到有一天,真的到达了对岸,几乎能够比较准确的感知和把握心理能量(大概是在黄金级别上下),这时候意象就变成了那条可以放下的“船”。

意象对话学员有目共睹的是,黄金级别的老师,他们在做的好像都不太像意象对话了。蔡晨瑞的意象画,赵燕程的意象寻根,何明华的心理剧……有时候觉得他们的做法无迹可寻,好像不是意象对话了,但又带着意象对话的味道。我相信他们各自都以某种方式把握住了意象背后的“心理能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能量层面做工作。所以,在意象对话心理学中,在长期的学习、成长之后(大约达到黄金级别水平上下),意象是需要能够放下的。

但在那之前,意象就是那条宝贵的船,载着我们,从茫然无知到状态一路走来,从尚未形成独立自我,到了知和建立真实到自我,再从真实而坚定到自我状态,走向对自我对超越……

当我们通过意象的方式,逐渐把握住了心理能量,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灵活地呈现、处理、转化心理能量。这时候,意象对话咨询师可以不再使用意象了,但是你会发现,他在做咨询和带团体时的核心理念、核心态度核心价值观,都是意象对话的。也许不使用意象,但反而意象对话的味道更浓厚了。这时候,对意象对话咨询师的定义,就不再限于形式,而更多是其背后面对心灵、面对无意识、面对人生的基本态度。生命力、爱、承当、面对……走向更深层次的解脱。


对“自我”的意义

话题太大,只好小说。

意象对话心理学在最深层次与佛理相通,都认为人在本质上是“无我”的。当人能够清晰地、长久地体验到“无我“的真相,就非常接近开悟的状态了。

如果说开悟是彼岸,那么“我“就是渡过大海的一条必要的船。

最开始,人是没有我的。一个婴儿如果被狼喂养大,只能成为一只“人形的狼”,而无法成为人。这个“我”是被教育出来的,被培养出来的,被制造出来的。婴儿没有自我,能够说它开悟了吗?英语中用it(它)来指代婴儿是很有道理的,婴儿没有开悟,甚至在心理层面连人都不是,它们只是还没有建立自我。

建立一个好的,坚固的自我,是绝大多数人一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这项任务是复杂的,艰难的有趣的。一个好的坚固的自我,具有良好的认识能力,觉察能力,辨别能力,思考能力。佛教徒正是把这些通过“自我”出来的功能,用在“我”本身上,试图去超越这个“我”,了悟“无我”的真相。乔达摩悉达多在菩提树下静坐,思考、体验、觉察,直至开悟,这其间用到到的一切能力都是通过人的“自我”建立才发展出来的能力。婴儿不会思考,不会体验,也不会觉察。

从与母亲的心理共生状态中独立出来,建立自我,是心理发展的第一步。这个自我要足够健康,足够结实,也就意味着这个自我要足够真实,唯有穿越无数的童年情结,找到蒙尘已久的基本心愿,再从基本心愿出发来建立自我,才是最真实、最健康的。这个心理发展的第一步,就可以耗尽人一生的时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然而就佛教的目的而言,了悟自性,意味着超越“自我”,意识到“自我”的虚幻性。这个自我的建立不是一个永无止境精益求精的过程。“自我”就是那条船,载着我们渡过大海来到彼岸。这条船要足够好,足够结实,能够向着目的地准确的航行,能够抵抗海浪和暴风雨,不能半途就翻了船。但接下来,如果把时间和精力永无止境的放在船只的提升和完善上,用尽一生把这条船造的足够好,忘记了自己要去的地方,那么彼岸在这一生将会无法到达。因为这艘名为“自我”的船,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它是船,而不是那彼岸本身。只要这艘船足够结实,并且我们不忘记我们的目的地,坚持向那里航行,终有一天我们会达到彼岸,到那时,这条名为“自我“的船便会被舍弃,被放下。

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尚未建立自我的,寻找和建立自我。自我不够坚实、有问题的,解决问题和继续建设自我。自我足够健康、坚实的,便需要考虑这条船去向哪里的问题。

放下船的人,和还没有船的人,看起来有点像。还没建立自我的人,和体验到无我、不执着于自我的人,看起来也有点像。可他们之间差着十万八千里,差着九九八十一难,差着努力艰辛的漫长旅程。

老子喜欢用婴儿来做比喻。”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叙述之精华,在一个“如”字,在一个“比”字。超越了自我的人,很像是还没有产生自我的人。圣人如婴儿,婴儿不是圣人。至人比于赤子,赤子不是至人。未达到,和已超越,不可混淆。


结尾

从前有个人,他要渡过一片水域,坐船到对岸。

这是一件简单而又复杂的事情的。

第一、他茫然无知。

第二、他意识到自己有所不足,开始找一条船。

第三、他乘上船开始航行。

第四、他看到了远方的彼岸。

第五、他意识到自己要找的不是船,而是那彼岸。

第六、他乘着船继续航行。

第七、船载着他到达了彼岸。

第八、他下了船。

第九、到彼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意象对话入门——什么是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技术
狗为什么要吃屎?狗能从屎里得到能量吗?
意象可以调心
咨询成长记11:关于成长的基本功-躯体篇
意象对话------醒着做梦--成长心情
意象对话咨询过程课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