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特长不是“奥赛”

       在近30年的教育环境下,如果想从小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各种“奥林匹克”竞赛大概在所难免,很多人小时候都有参加各项“奥赛”的经历,但很少听说谁毕业后仍然热衷于跟“奥赛”相关的类目。而同样,艺术特长在很多人眼中,是拿来和别人攀比的,或是危机意识下的“别人学我们也得学”,其“升学工具”、“竞赛工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实际上,艺术的学习并不是奥赛,首先无法用分数考量,第二其效用/投资回报是在一生中细水长流的。

       今天就此,我们就来说道说道。首先,我个人认为,不同于许多专为竞技和排名而生的项目艺术是一个人的“大爱好”。我们先来谈谈大爱好。


中产之子应有“大爱好”

   

       尽管有人认为中国还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但其实那些从小坚持学琴的人身上看,父母为孩子在艺术学习上的各种投资不可谓不巨大。如果4岁开始学琴,到18岁上大学,从课时费到购买乐器、耗材、乐谱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支出,至少是两辆豪华轿车的钱,这还没有算上家人陪伴我们学习的时间成本。

       纵观现在许多家长,没有几个的初衷是要孩子成为职业音乐工作者,但大多在特长考试结束后仍然支持我们参加乐团的排练和演出,他们并没有抱着多么功利的态度,而无论父母是否懂艺术,愿意付出这样的时间和资金,甚至放弃了豪车,来让我们学习艺术,并且能坚持十多年,从家境到认识上,可以说具备了中产阶级的特征。

       对于中产之子,生存早已经不是问题,个人的奋斗也就开始关乎情操和情怀,不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凄惨,而是“倚天把剑观沧海,斜插芙蓉醉瑶台”的豪气。

       个人见解:所谓“大爱好”有几个特征:1、具有愉悦身心的作用;2、适合持续一生;3、凝聚了先贤的智慧和创造;3、要驾驭之,需修炼出扎实的功底;4、修习的境界永无止境;5、即便沉迷其中,身心也不会受到伤害;6、做到高水平的阶段有机会转化为生产力(说白了就是‘挣钱’)。




       我常说“琴童学琴,最考验家长”,我们是如此幸运,在人生观尚未确立前,家人坚定地为我们选择了一个人生的“大爱好”,而我们自己也不懈奋斗习得了艺术这把可以开启更精彩生活的钥匙。

       所谓精彩生活的钥匙,如果一直坚持,也很可能成为升学加分的钥匙,就如“奥赛”的名次一样,这把钥匙也被过早抛弃或是不知如何使用,浪费了其更大的功效。在下面中,我们将探讨艺术特长和“奥赛”的不同到底在哪,艺术为何是可相伴一生的大爱。




奥赛式挑战不是艺术的精神

       

       在电视剧《交响情人梦》中,身为优秀音乐学院乐团首席的三木清良在排练间隙演奏了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引来种种赞叹,而在北京的小升初特长生测试里,这个曲目都并不算是太难的。

       难道是中国的业余小学水平超越了日本的音乐学院水平吗?显然不是,因为常常是这样,如果演奏的曲目难度不够,别人也听不出你的好坏,因为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从没有去挖掘过一首简单曲目的内涵就匆匆地开始了下一课的练习。这种一味追求难度的学琴方式,事实上使得学琴的乐趣大打折扣,因为十分简单的乐曲里往往都有很多深层次的要求需要达到,往往我们在学琴的时候,这些东西还没有掌握或是只按老师一句句要求地去演奏,而没有转化自己的认识,最突出的体现就是,虽然完成了一首曲目,但遇到同样时期、同样风格的曲目,还是不会处理,要跑到老师那里一句句去学。

       我们从小经历的带有应试性质的艺术教育,包括考级、特长考试、艺术比赛这些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琴的孩子带来了一个信号:学习演奏类似奥赛竞技,“难度高”=“水平高”,广泛以挑战难度高的曲为目标,通常仅仅是勉强完成就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是个懂演奏懂音乐的人。

       在我们周围,频繁挑战高难度作品的情况屡见不鲜,看了巴赫、莫扎特的作品,很多人认为“十分简单”,不屑于演奏,被考试机制的副作用蒙蔽了判断,不去想一想为何巴赫、莫扎特的作品是音乐学院和职业乐团考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


       精细研习锻炼的是我们的审美,而审美才是音乐里最重要的,脱离了音乐审美本身的技巧学习,使得很多人学琴成了一种“体操”,练琴的过程只不过是不断训练两手和大脑的配合,更像是一种奥赛的训练,具有杂耍的性质,偏偏就是和音乐无关。说学乐器锻炼身心,但如此练琴最多只锻炼了“身”,充其量能预防个老年痴呆症什么的,好一点开发了智力、提高了耐性,但根本上忽略了“心”,即音乐的灵魂。

       如果举办一场小提琴比赛,比赛的内容是“单腿站在木桩上拉琴”、“用脚演奏”或“倒挂在单杠上演奏”一定会让人觉得十分荒唐。但实际上,还没有演奏好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的奏鸣曲,从发音到音乐处理都完全没有过关,就一味挑战帕格尼尼或浪漫派大作品这样的做法其荒唐程度并不下于倒挂小提琴比赛。

       这种不断挑战极限的学琴方式伤害了很多琴童的热情,练琴和做奥林匹克数学题对于很多人来说,差别不大,所以一旦特长考试结束,继续研习的动力也就大大减退了。但我们要知道,艺术的精神也包含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内容,但并不是这种杂耍式极限,而是音乐上的可能性和极限,一个长音、一个精妙的断句、一个独具匠心的变速,才体现了演奏者的感情和心灵的丰富。不断挑战这些细小的心灵体验的极限,远远比挑战谁手更快来得更高级也更感人,更有助于保持持续修行的动力。

       而多数人最终是要进入乐团或重奏,才能最大化地体现出学琴的价值,从大乐团合奏到最高级的室内乐,是对学琴成果的检验以及超越技艺本身的一种体验。好的技术固然能带来演奏能力的提升,但只是闷头在家里挑战技术而不去与别人合奏的人,终究不会理解西方音乐的真谛。而反过来,体验了合奏的的和谐感之后,个人技术的练习也会变得目的更清晰、更有韧性。


       不得不承认,为了在高考的竞争中胜出,只得先适应这样有些畸形的考试机制。但高考结束了,重负卸下之后,真正学习艺术的黄金时期才到来。此时,我们没有了那么繁重的课业负担,心智也趋于成熟,正是回过头、静下心去挖掘小时候挖掘不出的那些“简单曲目”的更深刻意义,寻找如何用理性和智慧引导琴声带来的心灵体验和审美情趣。

但对于目前的琴童,既然认识到这点,我们不妨让孩子们多听听音乐,多读读书,抓住一切机会和伙伴们一起合奏,从小就只享受单纯由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别让艺术学习成了奥赛,尽快从考试、考级和攀比中解脱出来,开始真正的艺术之旅吧,这样也许我们会发现孩子的进步其实来得更快。


       老子说的好:你奉献艺术,艺术绝不会亏待你。好的演奏让自己感动,拙劣地杂耍只能让人走火入魔或丧失乐趣。

好吧,其实不是老子说的,是我说的,在四川老家,这二者区别不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个有趣的家长,孩子才会有兴趣 ? 冷知识
培养孩子学才艺,千万别像我这样
说古琴
著名音乐人赵传的育儿心经:如何让孩子这只小鸟飞的更高?
为什么说学钢琴是性价比最高的教育投资?不仅是孩子自带高级感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