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找75个红军烈士坟茔

 44块红军烈士墓碑,分布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山坡沟谷间。

  这里叫鸡公坡,属湖南省绥宁县。

  碑下的人,已牺牲81年。那是长征途中的一场遭遇战,获胜的红军部队匆匆撤离。战死者的遗体由当地村民草草掩埋,不知其姓名,也没有留下标记。

  2010年,乡政府派出的立碑工作队踏访此地。80年间,山河变换,战争所有的痕迹,都已经被彻底抹去。

  但工作队还是找到了各处埋骨地,立下石碑。他们仰仗的,是一份印制粗糙、纸张发黄的资料。

  资料名为《绥宁县红军长征调查资料汇编》。哪处土穴中埋了几人?埋在哪棵树下?它都做了记载,甚至详细到“其中一人镶金牙一颗,穿毛绳衣”。

  资料是1976年调查完成的。绥宁县原党史办主任袁公湘说,“如今,所有的历史当事人都过世了。没有这份资料,我们不可能搞清楚红军长征过绥宁发生了什么。”

  40年前的调查

  1976年,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袁耀中44岁,刚从新疆边防部队转业回绥宁。

  县文教副局长的位置还没坐多久,他就接到一个指令——调查红军长征时在绥宁的活动情况。

  绥宁地处湘西南。长征途中的红二、六军团,在1934年和1935年两次路过这片区域,在数个乡镇留下了活动痕迹。

  “那时候,这是重要的政治任务。”袁耀中记得,涉及乡镇的中小学师生都被动员起来了,他和当时县委宣传部一名副部长,坐镇县城总指挥。

  县内有座鸡公坡,主峰海拔1208米。1935年12月22日,贺龙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后来红二方面军的基本班底,在这里打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贺龙的指挥部,设在坡的东面一个农户的家里,户主叫做向光红。

  “我们去调查的时候,见过贺龙的向光红家人,还有在世的。”今年74岁的向良元,1976年是当地公社的文教办主任,主持了辖区内的调查工作,“警卫班住在哪,参谋部又住在哪,他都记得很清楚。”

  向良元本人,也是这个村子的。从小就听老辈人说各种关于红军的故事,比如“对面李家的祠堂被一个战士失火烧了,得了一笔赔偿”。

  他一度好奇这些事情的真实度。故事发生40年后,他终于有机会逐一走访当事人,印证真伪。

  协助他工作的,还有公社小学的10个老师。他们被派往各个村庄逐户走访。

  县内其它红军活动过的乡镇,也派出了类似的调查队。经过寒暑两个假期的调查,24份报告出炉。40个调查对象,都是历史的直接经历者,给红军带路的人,掩埋红军战士尸体的人……

  最后汇总的《绥宁县红军长征调查资料汇编》,以村庄为单位,精确地勾勒出红军在绥宁的活动轨迹。

  从1934年7月到1935年11月,红一、红二两个方面军数次路过绥宁。期间发生的有史记载的战事,有5起。

  鸡公坡战斗,是其中最激烈的一起。

  鸡公坡战斗

  1935年12月,红军分左右两路,从东北方向入境绥宁。左路为红二军团,右路为红六军团。

  其中一拨人马,抵达今天的黄土矿镇后,找到了一个叫陈词生的村民,请他带路。

  当时的陈词生30岁。后来他向调查组回忆,那是12月21日。路上,红军给了他一双草鞋。

  陈把草鞋夹在胳膊下,带着这支红军队经过鸡公坡时,遭遇了国民党军队。

  双方的先头部队发生了短暂的交火。陈词生记得,一个红军营长还跟他开玩笑,“这像不像放鞭炮?”

  从调查对象们的回忆来看,红军分成多个单位,驻守在鸡公山周边的多处。

  真正的战斗,是22日早上打响的。红二军团第五师的三个团,向驻防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

  这支国民党军部队守在鸡公坡下的三个村庄。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红军夺取了村庄。国民党军退守鸡公坡,依托工事抵抗。

  增援的国民党部队也赶到。双方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土地上发生了激战。

  一个叫彭华配的村民,给前线的红军送过饭。他向调查组回忆,战争之前,村里人害怕,都跑光了。他和另一个村民摸黑回村,碰上了红军,于是客串了炊事员,第二天挑着饭菜上前线。

  饭送到山脚下,一些战士下山来吃,吃完又继续上阵地。他一个人守着担子,天黑了,感到害怕,就一个人跑回家了。路上,他还碰到一些从前线返回的红军战士。

  当天,一个叫彭修良的村民,给一支增援的红军连队带路。路上,他看到了国军的飞机扔下了炸弹。

  “我把这连人带到地方就回家了。”彭后来向调查组回忆,“回到村里一看,祠堂里躺了几十个红军伤员。”

  战斗从早上持续到天黑。调查组统计的资料是,此战红军伤亡170多人。

  其中包括两个战死的团长。以及一个受伤截肢的师长,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独臂将军”贺炳炎。

  这是长征途中的一场遭遇战。红军修整一夜便匆匆转移,以至于来不及收殓战死者的遗体。

  瓦屋塘镇皮叶树村,在鸡公坡山脚下,是主战场。

  村后的山上有条沟。战后,当地村民在沟里发现了三十多具红军战士遗体。直到今天,当地人仍然称它为死人沟。

  寻找埋骨地

  多名调查对象回忆,战后,国民党军队返村,大量征用村民们的棺材掩埋己方的战死者。至于红军一方的遗体,则由当地村民就地草草掩埋。

  1976年,调查组试图搞清楚这些红军指战员到底埋骨何处。

  他们找到了9个当年参与掩埋的人。40年过去了,这9人最大的77岁,最小的56岁。

  好在,埋骨处就在他们日常生活范围内,山坡、田间、地边。当年的那场激战和死者所埋何处,是过去几十年里他们反复向村人讲述的故事。

  在调查资料中,它们也得以详实记录。共34处,44穴,75人。男性74人,女性1人。

  “土地坳彭前胜祖坟前路下,有一穴,埋二人。”

  “朝阳庙左边小路上,埋5人(其中作战死亡的3人,战斗伤员死亡2人,都是男的)”

  朝阳庙,当年是个小庵堂,被红军当做过临时救护所。后来,它成了村小学,再后来废弃了。

  2005年,当地政府重建这处场所,部分还原了当年的历史:它既是寺庙,又是“红军战地救护所旧址”。

  “这座庙,是为革命做过贡献的。”寺庙管委会主任杨廷柏如此理解宗教和革命的奇妙共存,“也算是还原历史吧。”

  去年冬天,庙中法会,一大主题是超度牺牲红军将士亡灵。杨廷柏特地在贺龙铜像前敬了几炷香,献了一个大蹄髈。

  庙边的那处红军烈士葬身处,杨廷柏记得,小的时候他们还在那儿发现过骸骨。2010年,乡政府组织的立碑行动中,这儿立了两块墓碑。

  一块是无名烈士碑。75个烈士中,除了红十五团团长黄炳元、红十三团团长刘汉卿,其余都不知姓名。

  刘汉卿的碑,就在这块无名烈士碑的旁边。2016年春天的这个上午,阳光明媚,墓地上绿草茵茵,风吹过,仿佛在讲述80年前的故事。

  潇湘晨报记者袁树勋

  11位红军烈士长眠烈士墓区

  4月2日,在长沙书院南路的湖南革命陵园内,烈士墙正对面的烈士墓区里,红军烈士白高山的墓碑前摆放着一束鲜花。白高山从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多次负伤,身上的四块弹片一直跟他一生。在这同一个墓区里,还长眠着另外10位红军烈士,都曾立下赫赫战功。

  据湖南革命陵园褒扬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到目前为止,湖南革命陵园的烈士墓区,一共有11位红军烈士长眠在此。他们中有湖南籍的,也有来自外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滕嗣坤烈士墓
湘江战役光华铺红军烈士墓,向烈士致敬!
红军长征革命烈士|红四师十一团团长覃耀楚
美酒河流域,这边风光独好!
走,带你去祭奠牺牲在最高处的红军烈士
川北行:王坪 南龛坡上祭英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