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科普:实证与虚证的区别和联系 证,是...
中医科普:实证与虚证的区别和联系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
 

实证与虚证
 
一、虚证: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虚证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 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
 
主证: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失禁,舌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
 
虚证的类型:
虚证在临床上由于气、血、阴、阳不足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脏腑兼证,由于脏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脏腑的虚证。
 
1、阴虚

阴虚病机为阴虚生内热,症状为午后发热,两颊发红,手足心热,虚烦发汗,少寐多梦,舌质红绛,苔少或无,脉象细,数而无力。阴虚又分为心阴虚证、肝阴虚证、肺阴虚证、肾阴虚证。
 
2、阳虚

阳虚,病机为阳虚生外寒,症状为面白唇淡,气短懒言,畏冷喜暖,手足厥冷,便溏久泻,舌淡、胖,苔白滑,脉象沉、迟而无力。阳虚又分为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肺阳虚证、肾阳虚证。
 
3、气虚

气虚则脏腑机能衰退,症状表现为头晕目眩,疲倦乏力,自汗,舌淡、胖,或有齿痕,脉象无力。气虚又分为胆气虚证,脾气虚证、肺气虚证、肾气虚证。
 
4、血虚

血虚则脏腑经脉失濡,症状表现为面苍唇淡,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象细而无力。血虚又分为心血虚证、肝血虚证。
 
5、脏腑兼证

上述四类,仅以全身阴阳气血的虚损来归纳扶正类药物的使用,在临床具体应时,还应根据当时的具体病情予以加减化裁。对于脏腑兼证,则予以兼治。分为心肺气虚证、肺脾两虚证、肺肾阴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
治则:补虚。益气、养血、滋阴、补阳。
 
二、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概括。
 
实证的形成,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
 
主证:由于病邪的性质及其侵犯的脏腑不同而呈现不同证候,其特点是邪气盛,正气衰,正邪相争处于激烈阶段。
 
实证的类型
1、血瘀
血瘀,即血液淤滞不行,治宜活血化瘀法。所谓“活血”就是畅旺血流,“化瘀”就是消散淤滞。包括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瘀痰证、瘀热证。
2、热郁型
老年病的热证,以虚热者为多见,实热者为少见。包括阴虚内热证、内热动风证、血热妄行证、外感风热证。
3、痰浊型

中医认为“痰”乃由体内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内停,凝聚而成。又认为“痰为百病之源”、“怪病皆由痰生”。因此,中医所谓的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可以形成多种病变,涉及面广,故在老年病的防治中,祛痰法颇为常用。包括外感风痰证、寒痰证、痰热证、爆痰证、食积痰滞证、气虚痰证。
 
4、风湿型

痹即闭阻不通之意。当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湿等外邪侵袭后,气血不能畅通,因而引|起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等一类疾患,均称为痹证。年迈之体,正气不足,不能抵御外邪,为风湿侵入肢体关节,留而不去,血行涩滞,阻碍气血之运行,轻则肢节疼痛,屈伸不利,重则中风瘫痪。包括外感风湿证、血瘀痹痛证、正虚痹痛证。

治则:泻实攻邪是治疗实证的主法,所谓“实则泻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诊断
虚实症候
虚证与实证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之:心
什么是实症 什么是虚症
姚荷生脏腑辨证论要(节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