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解读《遥远的救世主》13 | 摆脱安全感的束缚,你就是强者

(——接上期文章——)

本文探讨“囚禁弱者的三种思维”之第二种思维


在《遥远的救世主》中,芮小丹的内心独白里,出现过一个令人深省的灵魂问题:

“为什么叶、刘、冯三人面对同一个事实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判断?”

所谓的判断,指的是三人看到乐圣公司起诉书时,所做出的反应和选择:

叶晓明:

“这分明是要置格律诗公司于死地。他意识到:完了!”

“林雨峰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不是谁想碰一下就能碰的,丁哥这次惹错人了”

“600万的标的,按15%的诉讼成本算就是90万,你跟不跟?别说咱本来就理亏,打赢了又怎么样?”

“他很失望,对公司的前途失望,对丁元英失望。”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能够回到起点就是最好的结果,只要走错一步就会跌到负数,一个毁灭性的负数。”

刘冰:

“600万,这不是往死里整吗?乐圣公司不是好惹的,早晚都有这一天,躲不过去。”

冯世杰:

“600万,真够狠!先别说输赢,光诉讼费就能把人活活拖死,这官司……打不起。”

“要是败诉……那可就惨了,公司破产不说,咱还得欠欧阳雪一身债。”

尽管三人表达方式不同,但我们都能从三人言语中感受到,他们内心产生了一种相同的情绪——恐惧

面对恐惧,这三个人的判断如出一辙——格律诗败局已定。

但是,面对相同的局面,抛开布局者丁元英不说,就连局外人肖亚文都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这官司并不复杂,只要能把证据说清楚就行。”

一边已是兵荒马乱、人心不稳;一边是冷静分析、沉着应对,已然形成鲜明的强弱对比。

面对恐惧,弱者和强者的选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种本质区别在于面对恐惧时不同思维习惯。


01什么是恐惧?——其实大部分人并不了解。

恐惧,是一种面对危险时,人应激产生的消极情绪,通常,个体会认为自己无力克服这种危险,而试图回避。

回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安全感。

叶、刘、冯三人收到乐圣公司起诉书时的第一判断,几乎都是在面对恐惧时的一种本能反应。

说得再直白些,这种判断是没过脑子的。

当然,只要是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都广泛存在这种情绪反应,通俗来说,这是一种本能。

这种本能,是物种经过长期演化而得到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机制本身无对错。

在这种机制的控制下,当遇到危险时,人体就会产生很多应激反应,比如说寒毛竖起、血压升高、情绪亢奋、疼痛耐受度提高等等。

只不过,人类这个物种演化到现在,有些应激反应尽管还存在,但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

比方说,远古时期的人类,毛发长而浓密,遇到危险时,浑身出现的鸡皮疙瘩能将毛孔收紧,以便让毛发竖起,竖起的毛发能在视觉上让体型变大,以起到威慑敌人的作用。

我们演化到现在,遇到危险,鸡皮疙瘩还是会有,但已经“没毛可竖”了,所以,这个应激反应用处已经不大。

说回现在,尽管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年代里,但并不意味着恐惧感就会减少

恰恰相反,人类因为有了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越强,恐惧感反而变得更多了

比如说:害怕、不安、担心、恐怖、惊吓、惊慌、担忧、焦虑、犹豫、胆怯、困扰、不安全感、忧心忡忡、沮丧、惊恐不安、畏惧、战栗、大祸临头、末日将至……

人类描述恐惧的词汇是如此丰富,足以证明恐惧的普遍存在。

从这个层面说,如何有效应对恐惧,恰恰是现代人应该学习的一门必修课,而这门必修课,学校往往不会教

02 面对恐惧时的不同选择

总的来说,面对恐惧,一个人的选择分两种:一种是逃避模式,另一种是战斗模式。

弱势文化属性群体,在面对恐惧时,更常见的应激反应是逃避模式

强势文化属性群体,在面对恐惧时,更常见的应激反应是战斗模式

为什么要刻意强调是“常见”行为,而没有很绝对地说一定如此?

在这里,为了阐述更严谨,得插入一个知识点:恐惧感本质上是一种过度的自我关注行为

稍作解释,当面对恐惧时,一个人的关注对象如果不是自己,那么他的恐惧感就会降低,就算他自己本来是弱势文化属性群体,但他在面对恐惧时,仍然有很大的可能会产生“战斗”这种应激反应。

比方说,一个柔弱的女性,在面对恐惧的时候,第一应激反应是逃避,

但是,假如,这位女性在面对恐惧的时候,是和孩子在一起,那么在那一刻,她的关注点根本不在自己身上,而是本能地更多在孩子身上,这位母亲的应激反应大概率会是“战斗”模式,因为她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保护自己的孩子。

现实社会中,很多的英雄,在面对危险时,为什么能克服恐惧去舍身救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因为在那一刻,这些英雄心里装着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

——举个《遥远的救世主》中的例子:

叶、刘、冯收到乐圣公司起诉书后,对将要到来的危险,做出的选择是:

叶晓明:

“我的意见,求和”

“我想,十万是一大关吧,表示一下道歉的意思,给乐圣一个台阶。行不行,起码得试试。”

“如果求和不成,退股”

冯世杰:“好吧,我同意”

刘冰:“我也同意”

这三人面对恐惧,启动的是“逃避”模式,“求和”、“退股”都是消极应对的选择,本质都是逃避。

但是,面对同样的局面,肖亚文启动的是“战斗”模式

理性地讲,“逃避”本身根本无法解决需要面对的问题,“问题”不会因为你逃避就消失了,就像鸵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把头埋进土里,逃避的本质是自欺欺人,但弱势文化属性的人很喜欢用这个办法。

强势文化属性的人很清醒地明白这一点,所以不会逃避,因为知道逃避没有用,面对恐惧,只能积极应对。

面对恐惧时,不同的选择背后,其实是装进弱者和强者的潜意识里的思维习惯不同。

正因为是潜意识里的底层思维习惯,所以在很多时候,这种选择会在一瞬间产生,快到让人无法察觉这种底层思维习惯的存在。

而这些让人无法察觉的、已经固化的底层观念和思维方式,恰恰就是一个人文化属性的一部分。

所以,文化属性不同,面对同样的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自然会带来不同的命运。

03 两种常见的恐惧感来源

现实中,有两个因素常常给人带来恐惧感,一个是困难,另一个是风险

① 遇到困难

困难,永远是相对的,因为,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遇到困难,说明面临的挑战超过了自身的能力。

面对困难时,弱势文化属性群体,产生的是更多畏惧心态,实际上也是恐惧的一种,只不过程度较轻。

畏惧心态很容易让一个人知难而退,“知难而退”就是上文说的“逃避模式”。

无论是生活和感情,还是工作和学习,困难无处不在。

弱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般情况下,第一反应是求别人帮助,如果没人帮,只能靠自己,他就会选择逃避和退缩。

强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多的是将其视为提升自己的机会,所以很有勇气去靠自己克服困难,每克服一次困难,这个人就变得更强大。

如果一个人,只愿意做轻松的事,人生就是困难重重。但是,如果愿意做困难的事,那人生反而会变得很轻松。

人世间的难,是阻碍,但本质上,更是一种筛选强弱的机制。

② 遇到风险

弱者面对风险,会本能地躲避风险,而强者考虑的是,怎么去驾驭风险。

如果做一件事情有风险但有巨大回报,弱者大概率会因为有风险而放弃做这件事,强者会想着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怎么把事做成。

远古的祖先,没有因为火有风险而放弃生火;

现代的人类,没有因为电有风险,而放弃发展电力产业;

我们没有因为探索宇宙有风险,而放弃发展航空事业;

……

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总有那么一些强者,在面对这些恐惧的时候,大胆地去接近风险、了解风险、驾驭风险,将人类文明的进程一步步向前推进。

所以尼采认为:“人类社会是由极少数的强者所创造所推动的,这是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一个基本的事实。

尽管有人批判他——“由此得出的“英雄史观”显然是不合适的,他未能看到民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如果许许多多重要的决策是由“弱者思维”的人做出的,那么,我们看到的世界绝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04 回到现实

下面的文字,要注意听,用心看,装到心里去

现实中,我们的大部分恐惧感是别人刻意制造给你的,目的是,让你放弃、或者更依赖他。

这句话,不好听,没有力量感,更没有美感,但是,是真相。

我相信,真相就是力量。

如果有些事让你感到恐惧,你要记得,恐惧里面有大机会,给你释放恐惧情绪的人,是希望你放弃。

如果有些人的话让你感到恐惧,你也要记得,让你感到恐惧,是他的手段,这样,你才会更依赖他。

苏珊·杰菲斯在《战胜内心的恐惧》一书中说:

大多数人所犯下的大错,都是等恐惧感渐渐消退或完全消失之后才愿意采取行动,这些人,通常,会等一辈子。

不要太贪恋安全感,它不会让你变强,只会让你越来越弱。


与您共勉!

下篇文章,探讨囚禁弱者的第三种思维。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关克服困难的经典语录
每日心语 133
现在这个社会,对弱者是如此的苛刻,对强者是如此的宽容
当你合群时,“你”就消失了:强者都选择交际,真正的智者则独行
1、面对他人弱者思考的是怎么能让他变得不如我 强一点的则思考怎么
困难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