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课回顾 话题投票:后现代心理学与助人者的自我成长


亲子教育 | 创业职场 | 情感家庭 | 丽人心语 | 长者关爱



后现代向我们发出邀请,谈到心理教练

这是埋下了一颗种子

现在种子发芽

有了这场别开生面的脱口秀

在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下

助人者的自我成长要怎么做?


点击下图收听【微课录音】


( 记得回来转发分享哈)




以下是微课的逐字稿,最后是议题投票

如果你已经参与了微课,直接拉到最后投票吧~



1



主持人:各位朋友晚上好,欢迎来到心联心的微课堂。今天的微课主题是“后现代心理学与助人者的自我成长”。热烈欢迎史占彪教授、骆宏教授、曾海波博士,今天的微课将向一万多人直播,盛况空前呀。颠覆一言堂,让三位老师直接对话,是对传统微课的一种创新,也体现了后现代对话的精神。后现代心理学如何帮助到咨询师的成长呢?请听三位老师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首先有请史教授,分享他的成长故事。

 

史老师:大家好,我是史占彪,非常期待今天的对话。今天的脱口秀是龙抬头以后的第一次抬头,就看到后现代了。今天的话题是后现代与自我成长,我先谈谈我的成长。


我曾经是一个精神科医生,干了五年,后来学精神分析,学了8年,后来师从郭念锋教授学习心理咨询,在这个过程中又从事了中央国家机关的工作,在一起工作。


最近几年开始迷上了后现代,准备开始从心理治疗师,到心理咨询师,到心理教练,把心理教练作为最后一个职业了。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后现代心理教练怎么看个人成长。


大家会说,后现代是个什么东西啊?后现代好像挺哲学的,大家自然地会想到,后现代是和现代有关系的,它是对现代的反思。

咱们都熟悉经典的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现在又来了个“后现代心学”,可以说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到积极心理学,到后现代心理学,这是一种发展,是一种新的思潮


现代心理学强调的是专家对求助者的帮助,权威对下属的教导,而后现代心理学看重的是平等、对话、互助和包容。它是一种合作互助创造新的可能性。


就拿考试来说,大家都考过试,有些为人父母的对考试很看重,比如说孩子考了90分,在咱们以前的年代,90分就算高分了,现在的90分就不那么高了,因为100分已经有好几个了!看到90分,站在传统心理学或者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讲,90分是有明确定义的,是比100分少10分的,这是一个说法。站在后现代的角度,真的是这样吗?90分也是不容易的。90分是比80分多10分的,90分是非常宝贵的,90分也能有无限发展可能性。如果我们能看到,90分是由90个1分加起来的,那也是很不容易的。可以问孩子,90分是怎么来的?孩子分享的时候,他就会找到90分的动力,那么离100分就不远了。


我们谈到咨询师、治疗师、精神科医生的个人成长,我想分享3个方面:职业素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一个好的助人者,我认为应该具备这三个素质的综合。后现代心理学,如何帮助以咨询师为代表的助人者提升这几方面的素质呢?我想从后现代心理学经常讲的“主人和客人”的隐喻故事来开始分享。


在传统的经典的意义上讲,作为助人者,我们是好主人,是非常优秀的主人,要把客人搞定,要帮助客人成长,而后现代认为,我们也是客人。人本主义也认为,我们作为主人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很认真细致投入,要帮助我们的求助者获得领悟。努力做一个好主人,这已经不错了,但是后现代心理学,我认为体现出更先进的思想的是,它认为,我们既是主人,邀请客人来了,同时也是客人。作为一种职业,我们是要帮助客人成长、发展,但是同时我们也许不用那么用力,可以放心一点,相信对方是解决问题的专家,聆听当事人作为主人的故事。

 

骆老师:各位伙伴好,刚才史老师用了5分钟时间,和我们分享了他是如何从一名医生,从传统的心理学,慢慢地成为一名后现代心理学的推广者。我跟他不同的是,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晓得什么叫后现代。


在很多年前,我只不过是想学一种有效的、方便的方法,在无意中我听说有一种方法叫SFBT,这种方法很吸引我的是,它不关注“原因”也能处理问题,我就非常好奇。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它的理念来自于后现代。我在学习这种新方法时,突然明白,其实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重要的不是要去知道问题的原因,而是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有什么样的优势,还要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并不是过去别人想象的那样。当我们一旦明白这一点,很多时候看自己就完全不同了。


我经常跟伙伴分享的一句话就是,我学习后现代,最大的受益者并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首先我变得有信心,更有勇气面对困难,后来才知道,我学的SFBT和我国传统医学中的很多思想是相近的。

例如在黄帝内经中有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们发现,生病的时候,不是因为细菌太强大,有的时候只是我们的体质太弱。所以当我学后现代之后,我发现我们可以把很多问题进行重构,换个视角来看问题,一旦换了视角,我们会发现自己是有能量的。后现代让我知道,原来很多事是可以重构的,当我们重构事实时,我们就可以重新开始自己的故事。所以说“后现代是语言的游戏”。


如果要说我自己的成长,首先是因为自己受益了,遇到困难不是那么害怕了,可以重新看待很多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其实真正处理问题的高手,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处理问题的高手,这也是SFBT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个案全都是处理他自己问题的专家。有了这个理念,我们在帮助别人时,就会觉得不那么吃力了。后现代心理学让我们可以用语言去创造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


如果还要说什么的话,我想说到个人成长,我们更愿意让身边的人也受益。这些年,我除了自己受益外,我最开心的是,跟我一起学习后现代的人,他们都变得更快乐了,他们学会在问题中更多地看到自己的成长。我常说,学了后现代以后,在我身上就没什么“垃圾”的故事了,我们谱写的都是“励志”的故事。励志的故事无外乎分成三类:一类是暴风雨来之前的励志故事,一类是正在跟暴风雨搏斗的励志故事,还有一类是经历了暴风雨、马上要迎来黎明,可是还处于黑暗的励志故事。

 

曾老师:大家好,骆老师史老师你们好,今天你们的声音都很好听哎。我也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下,我和后现代之间的故事。


其实我原来是学管理的,在博士阶段才学心理学,在学习的历程中也比较幸运,后现代的几个流派都有所接触,包括焦点解决、叙事心理、合作对话、反思团队等等,现在的身份主要是合作对话的推广者和实践者。


我先跟大家分享我对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解。后现代心理学是以后现代哲学为基础的,如何来理解它呢?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它更多是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思维和新的看法。它有什么特征呢?在后现代领域有位很知名的理论家叫西拉·美克拉米(音译),他提到“对话的准备”,有三个方面,我们不妨理解为后现代的三个特征。他提到的三个角度,也就是三个转变:第一个是从关注过去因果的分析,到更关注未来的可能性;第二个转变是从抽象的概括描述,到具体的故事;第三个是从追求答案的标准唯一,到看到答案的不确定和多种可能性。这些视角的转变,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一样的看法,对我们个人而言是一种解放,就是从传统思维向后现代思维转换。


我从三个角度,从自己、来询者和咨询师的角度,来看看会带来什么样的不同。首先看看对咨询师有什么不同。以前我写过一篇小文章,是关于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与合作对话督导之间的关系。在合作对话督导中,更关注咨询师本人的想法,而不是关注来访者是什么样的,更多关注咨询师是如何思考、应对的。所以合作对话的督导,不局限于某一个流派。对我个人而言,在学习后现代合作对话的过程中,越来越多体会到的是找到自己和自在。对个案而言,我也做个案,似乎挑战的个案没有那么多了,这个方面到底是什么原因,等下我可以具体说。我先说到这个地方,再听听其他两位老师的看法。


 

2



史老师:刚才两位老师都谈到他们对后现代的理解,以及对助人关系的转变,我也颇有感触。


海波老师提到现在有新的视角看待助人关系,骆宏教授也提到,以前说都是垃圾工作,现在看到的都是励志故事。这些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确实会让我们的助人关系变得不一样。


我刚才也分享了“主人与客人”的隐喻,这是合作对话创始人贺琳·安德森老师提到的。这么多年来,我们接受的心理咨询教育,是做一个好专家,努力帮助来访者走出来,把他们的问题搞定。


我曾经做精神科医生,做精神分析师,特别强调把神经症抑郁症搞定,学了后现代,它提到建构论,提到合作、对话、聚焦解决,聆听不一样的故事,也就是说,我以客人的姿态,聆听当事人与众不同的故事,听当事人做了什么。


我从大师的文献和学习过程中,找到三个词:谦卑、好奇、探询。谦卑就是一改过去作为助人者的自以为是,自上而下的权威式的指导,把自己搞得很累,把对方搞得很压抑。后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not knowing”,我不知道,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做到的,这么多年你是怎么挺过来的,你有没有不强迫的时候?这种谦卑激活了对方的思考


第二个是好奇,我们作为专家,总觉得我们懂,看过很多,会带着老套路看待当事人。如果我们用好奇,对当事人有兴趣的态度看当事人,后现代认为我们不可能真正了解当事人,我们的了解是有限的,只有我们处于好奇,聆听,努力读懂对方的态度,才有可能理解和帮助他。


第三个是,我从作为客人式的助人者找到了探询这个词,我们做咨询,或者不管是做父母做领导,或者现在所说的做教练,都是陪伴一位重要的人物,去他想要去的地方,而不是给他明确的方向,给他固定的结论,要他去主流社会要他去的地方,就像贾政对待贾宝玉一样,贾政很累,贾宝玉也很辛苦。我们是跟他一起探索,这个探索的过程有不确定性,但是也有可能,发现更多的可能。因为有了后现代这些理念,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可以聆听多元的声音,可以打开对话的空间,通过承受这些不确定,可以与对方一起探询到更多的可能性。


回到自我成长的话题,我觉得一个好的助人者,他要有职业素质,像一个帮助人的人,他要有大气,有空间、有高度深度,能够让当事人在里面自由流淌,自由地反思和展望。后现代就是相信当事人,给当事人足够的空间。


还有技能素质,我们是有底气的,我们要用各种方法帮助人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个过程中我们相信当事人自己能解决问题。


除了职业素质的大气,技能素质的底气以外,我还特别想分享心理素质。作为助人者,不能把自己搞的太累太辛苦。其实这是一个对话的工作,就像苏格拉底跟雅典朋友对话,就像禅宗活泼泼的对话一样,毛主席也告诉我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种助人的活,应该很活泼才对。所以我们要有一种灵气,通过跟当事人的对话,站在后现代的视角,聆听多元的声音,尊重当事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他自由流动。

 

骆老师:刚刚听史老师海波老师说话,其实还是头一次,我们三个像每人拿着一个对讲机在说话,但又不在一个空间里。


我突然想到伙伴们形容我们,说我像火,海波老师像水,史老师像油。这种比喻很有意思,我们三人个性差异是很大的,有时讨论问题会发现,我们三个人是三个视角,其实是在说不同的话。我可能更关心操作层面,更关心如何实施。史老师常常是忧国忧民的,而海波老师又常常是活在当下的。可是很奇妙,我们三人是很好的朋友,所以很久前我们就相约,说我们三人在一起说话很有趣,我们是三种不同的声音,可又那么融洽,那么开心,所以我们就相约说,我们要有一次三人脱口秀。我现在回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奇妙的体验?我想这是受益于后现代,因为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彼此差异带来的分歧,后现代给我带来重要的理念是,相同是可贵的,但是差异更宝贵。因为在差异中我们看到的不是问题,而是彼此可以收获的地方。老祖宗说“危机”,既要看到危险,也要把握机遇,这在后现代理念中特别容易理解和操作,我们用这种视角处理自己的问题,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帮助别人。


回到后现代心理学怎么来帮助自己,我经常说一个有爱心的人,他自己内心充满了爱,他才能去帮助别人。这些年我在推广SFBT的过程中,我也犯过一个错误,那就是会让别人觉得特别“火”,就是热,就是positive,非常正向积极。其实现在反思,是我们自己在学习中有误解,真正的SFBT并不是纯粹的power积极,是问题之下的积极,现在我更愿意跟伙伴说SFBT是系统平衡的积极,更看重如何确保思维的平衡性,往前发展。


一下子想说的好多,我更想听听海波老师会有什么样的回应。在后现代理论方面我很崇拜海波老师,所以说海波老师推荐的书,必看,海波老师说的话,必认真学习!我不知道海波老师对我这番分享会有什么样的评价,不过我知道海波老师特别善于发问,不过在这里估计他没机会发问,所以请他直接地回答我们吧。

 

曾老师:刚才骆院的表达让大家知道了这个三人行的由来。两位老师从实务的角度分享了这种活泼、正向,我想能不能从理论角度来分享下,这种活泼正向有什么理论依据呢?


后现代心理学是一种思潮,也是一种新的思维,其实它的应用非常广泛,不局限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它还可以应用于教育、医疗、企业组织等等。它的应用广泛和它的理论基础是有关系的。这里我跟大家分享合作对话创始人贺琳·安德森所概括的,合作对话的七个基本假设,让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后现代心理学会对我们这些实践者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第一个特征,质疑/怀疑,是指对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真理、知识的质疑,这个质疑甚至包括后现代本身。质疑是跟反思、觉察这些词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对自己的知识、经验,甚至思维方式有了觉察,会从另外的视角看待问题,也就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个特征是避免概括化,贺琳经常说概括化是一种诱惑,这跟语言有关。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概括化,我们从小学习语言,等到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新的东西或者看到新的问题,一定是从语言的角度思维加工的。当我们用语言把这些东西概括为抽象的东西时,就忽略了知识来源的经验和具体细节,漏掉了一些东西,语言漏掉了什么呢?


这就到了第三个假设,概括化漏掉了个人的积累和经验,在心理学中我们把它理解为每个人独特的优势,每个人在生活情境中所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而后现代这种对话式的探讨,可以使我们放下概括的抽象的知识,进入到每个人具体的故事中,去看到人内在的资源和力量。


第四个假设是,知识是在互动中创造的,不是静止不动的,在每天的对话中我们都在创造新的知识,而非书本上的知识才是知识。


第五个假设是认为,语言也是充满创造性的,语言也是不断变化的。虽然我们每天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自己的状态,但那个状态是不一样的,语言中就有不确定性和创造性。这就引发了第六个假设,知识和语言是一直在变化的,我们作为使用知识和语言的人,我们可能被它们所绑架,没有看到它们的变化,放到历史的长河中看,知识和语言一直在变化。当我们能看到这种变化,我们就会理解,我们对事物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描述,而不是终极解释。当我们从知识和语言中解放,就会有无限潜力被激发出来。

 

史老师:听了海波老师和骆老师的分享,我当下有个思考,在座的各位可能也会有个想法,后现代和现代确实不一样,它把很多东西看得比较开,又有反思又避免概括,还有创造性不确定性,空间还挺大


那么它能解决问题吗?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助人工作有什么帮助呢?此时此刻我想起一个对话的场景,比如一个孩子不想做作业,想去打篮球,坐在他身边爱学习的哥哥会有个看法,关心孩子学习的父亲会有个看法,退了休的爷爷可能又有个看法。后现代并不是去解决这个问题,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骆老师:我觉得个人成长的问题,很重要的是,我们总是要看到自己的收获,看到自己无限未来的空间,这就叫做“希望性”。无论是海波老师说的后现代的特性,还是史老师讲的开放,我觉得后现代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我们始终能够看到未来的希望、可能性,还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良知和善意。我想这就是成长。

 

曾老师:刚才史老师骆老师都提到语言游戏,我也说几句。为什么多元会释放新的可能性呢?只有一种语言,它是有局限性的,如果语言可以不断变化,实际上就是同一个事件我们用不同的语言描绘它,实际上它的名字在不断变化,这就是语言游戏。如果一个词可以代表很多事情的话,那么语言和所描述的事情之间是没有什么关联的,那个关联是暂时的,是在一个情境下,我们把语言和这个事件联系到一起。这种语言游戏,就使得多元性成为可能。

 

史老师:刚才两位两位提到助人过程中不一样的视角,良知和善意,可以站在不同角度去解释,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在助人过程中,双方关系很重要。我们常说,要让对方产生改变,就要好好说话,好好去看身边的这个人,后现代的视角让我们放下、放低姿态,因为当事人是解决问题的专家。因为我们有了好奇,当事人的想法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我们自然就很容易与当事人在一起,容易合作。


有了这样的视角,作为咨询师或者心理教练就不那么累了,这是构建了一种新的关系,也就是互为主人和客人的关系,是一种用不同角度看现象的关系。

 

骆老师:我想到,如果说我们要成长,那什么叫成长。这就要去澄清,在每个人心目中,他的成长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这就叫一个梦想。


梦想是很重要的,是代表着对未来的期待,一个人对未来的期待有好几个,所以我们说“best hopes”。从成长的角度说,只有我们澄清了我们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们才能谈清楚所谓的成长。


后现代与其他学派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不管我们问什么样的问题,比如SFBT中我们常会问“如果你的想法实现了,你会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如果这个不同实现了,你又会有什么不同?”如果一直继续问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刚开始我们说的不同往往是外求的,但是问到最后,我们都是内求的。所以我们说,一个人真正的需求并不在外面,在他的内心。我们说的所谓成长,一定不是外在获得了什么,而是这种内心的成长,回过来就是说我们真的要好好说话。因为,我们如何去创造我们对未来的理解,如果去创造对成长的理解,它跟我们如何去成长关系密切。

 

曾老师:听了刚才两位老师的进一步阐述,我也有一些联想,后现代心理学作为一个思潮,跟其它领域的思潮也是有呼应之处的。比如在管理当中的组织动力学,管理当中的过程咨询,其实它们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相似之处在它们都看重个体和个体之间的互动,也就是史老师前面提到的关系。


那么,我们在和别人互动的时候是有限制的,限制就是理所当然的角色和知识,它们会使得这种关系变得惯常,缺乏互动性。而当我们以一种开放的,谦逊的,好奇的,未知的态度去和另外一个人互动的时候,实际上是最大可能放下了原来角色对于我们的限制,原来内在的知识对于我们的限制和约束,使得这种探索变得可能性会更多,一个人在进行这样的对话的时候就好像在跟自己进行对话一样,他也会慢慢放下自己的角色和知识。


这也就让我联想到了骆老师提到的:一个人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受到家庭的影响,社区的影响,社会的塑造,那么这种角色对他的影响是不是就是理所当然的要接受呢?


所以我前面提到学习后现代给我带来什么的时候我说是做自己,我跟着吴熙娟老师学习,跟着贺琳老师学习,有一天我终于明白我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的人,我只能找到自己的风格和自己舒服的方式。在和这些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和他们对话就像和自己对话一样, 慢慢看到自己有那么多的可能性可以去探索,这样就可以放下原来种种角色和知识对自己的限制,那么人类未来的成长就会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前两天和大家分享了尼采的一句话:人要建立自己,做自己,不要追随我。所以觉得这句话和后现代也非常符合。

 

史老师:刚刚海波老师和骆宏老师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事,海波老师提到了让我们做自己,骆宏老师提到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成长的、良好的、善意的自己和当事人。 


我就在思考,我之所以从一个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现在再成为一个心理教练,我喜欢在培训过程当中自己去做一些演练,我就在尝试用一种教练的方式和当事人一起工作,看看有些什么不同。


现在我不那么着急了,有了后现代之后我也不想去告诉对方去干什么,我就在等待、陪伴,我就让他去想,让他去思考。后现代心理学强调给对方空间,强调多元性,强调不确定性,让当事人去创造一种可能性


还有海波老师刚刚讲的质疑和反思,和骆宏老师提到的看到不同的自己和当事人。那么,带着这种理念和视角以后,我们就静下来了,我们就慢下来了,我们就走心了而不是讲理了。我们就看重过程而不是那么看重结果了。所谓的慢就是快,心就是理,不知就是道。 

 

骆老师:刚刚史老师和海波老师说到了要给自己空间,其实我觉得不仅是要给人家空间,也是要给“我”一个空间,让“我”很好的去成长。比如海波老师讲到我们要成为我自己,可是我还有一个思考就是:我自己是什么?所以,我在一段时间内常说的一句话是:不忘初心。或者我们实际上要拷问自己的初心:我需要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是马上就要回答的,我们有一个“我”会经常问我:我需要什么?我想只要我们有这样一个意识的话,那就是在成长。

 

曾老师:听骆老师说“我是什么”的时候我想起来庄子的一句话:虚己以游世。或者禅宗里的“无我”。把自己放空之后更多的可能性就来了。本来今天是要走心的,结果两位老师都在走心,我一直在说理,我觉得自言自语的有点多了。时间差不多了,咋们是不是应该跟大家有一些互动啦,听听大家有什么想法和问题,跟大家聊一聊好不好?



3


 

听众:能不能请三位老师以某一个案例给大家解答下后现代是怎么一回事?

 

曾老师:我猜想我这个回答并不能让你满意,我想起来禅宗当中经常有徒弟问师傅什么是佛性,怎么样才能达到一个境界,师傅从来都不会直接告诉他的。我在列举合作对话的时候也有人会问:我这样到底是不是合作对话呀?我回过头来说的也是禅宗当中的例子。当你自己开悟了,你就知道你自己开悟了。可能这世间之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是每个人成长的路径不一样, 你只有通过探索尝试你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路是最适合你的。就好像我在学习后现代的过程中不断的尝试,后来发现合作对话是适合于我的。当他适合于我的时候我是知道的。

 

史老师:我谈一个案例。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是咨询师,我就谈一个我最近做的强迫症的案例。我以前做强迫症治疗的时候喜欢用精神分析、森田疗法,陶冶性格顺其自然等等。最近我碰到的一个强迫症患者我就不那么着急了,我就问他今天有什么期待呀?第二次谈话和第一次谈话中间这一个礼拜之间有什么一点点的不同?你发现你有洁癖的时候你身边的人是怎么做的?他说他爱人跟他不一样。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你的爱人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她背后会有什么想法才有这些不同呢?当我们和强迫症患者对话的时候,让他们回忆自己和他身边人在做着一些不同于强迫行为和思考的时候他的那些做法和想法,他就会浮现不强迫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他就开始反思、探索,慢慢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这个过程是不容易的,我们要学会耐心的等待,让他去找到哪怕一点点他以前不强迫的时候不一样的地方,他就找到力量,找到信心了,这是他自己发现的,自己探索的,自己思考的,和我们给他的想法和经验不一样。

 

曾老师:我回应一下刚才看到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后现代的第七个假设,第二个是后现代心理学和人本心理学的关系。我先讲第二个问题吧,有的人刚开始接触后现代心理学,会觉得它和人本很像,而且有的人评价它好像更好地体现了人本的特点,比如对人的关注,对积极的关注等等。其实根本上来说是不一样的,人本心理学还是属于现代心理学的范畴,现代心理学还是用概念和理论去分析人的,把人作为一个对象,认为可以用理论和概括找到人的本质。比方说人本的罗杰斯提到,人和人对话要真诚,要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等等,就是要应该怎么样。而后现代恰恰是要放下各种理论,它认为人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存在,认为没有什么理论可以概括人。所以我接下来就要讲第七个假设了。后现代心理学的地七个假设就是,后现代心理学也是我们理解人的一个视角,它也不是终极描述,不要把它当做真理去看待世界,它也只是一个可能性,不要被后现代所束缚,所以质疑也包括对后现代本身的质疑。

 

骆老师:我想来回应下有伙伴问,后现代的理念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其实在很多场合都可以应用,最关键是是我们要有意识,叫做“有意识的刻意训练”。我有个习惯,每天大清早要发个“每日一图”,我跟很多朋友分享过,这就是我的“刻意训练”。还有很重要的是,一个人练远远不如一群人练好,同伴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我也常把后现代心理学用在和女儿的相处过程中,我曾经开玩笑说我要写本《育女心经》。在我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常问她一个问题,你去幼儿园了,有什么好事儿啊?每次都这么问,随着女儿不同的应对,她让我把SFBT所有的问句问法都训练了一遍。现在我已经用不着问女儿,但女儿也都知道,我只要一开口她就知道我要问她什么。

 

史老师:谈到后现代怎么应用,还有朋友问,能不能不学其他疗法直接学后现代啊?我的理解是,后现代可以让很多原本不善于做深度的精神分析啊,系统地思考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啊,其实很多朋友喜欢心理学,但是不喜欢这些繁琐细致的工作,后现代好像让身边这些朋友又焕发了新的生机,他们觉得后现代有种智慧和觉察,跟当事人一起探索,跟当事人问两个问题,也能很轻松地得到改变,这就是后现代的价值。

 


4



主持人:今天还有一位神秘嘉宾,也是后现代心理学的一位先驱者,她就是赵然博士。她是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系的主任、教授,中科院心理所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心理健康中心的专家,非常高兴今天她能出席我们的活动。我想有请她来为大家说几句,有请赵然博士!

 

赵然:大家好!在刚刚一个多小时里,听到了后现代的三位剑客叙说后现代,真的是精彩纷呈。我也特别谢谢史占彪老师的邀请,来跟大家说几句话。我觉得今天的三剑客,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第一是特别有故事,第二是特别会说话,我跟他们也是认识很久了,我跟海波是2003年就开始第一次接触后现代,当时接触的是焦点,到现在有13年了,我觉得这些后现代的人都特别奇葩,开个玩笑哈。


今天我作为嘉宾,他们让我做点评,我想跟大家分享3个我的观察和想法。


第一是,大家也听到,他们每个人背景不一样,与后现代的渊源不一样,但是经过了这么多不同,又一起走到了后现代这条路上,而且非常执着,也充满了热情,特别愿意跟大家分享。从我们这么多年的经历来看,我们与后现代的关系,我自己的感觉就是一见钟情。所以我特别同意海波的说法,就是你是否和后现代有渊源,你会有感受的,如果你觉得这个派别的哲学、技术让你眼前一亮,这个时候我就建议大家真的可以用时间精力去好好看看后现代了。


第二个部分我想说,希望学习后现代,或者已经用后现代在做助人工作的朋友,和后现代的关系,可以有这样一个历程,十三年以来,最早接触焦点,我的感觉是书,焦点就是技术嘛,一共是16个核心技术,拿这些技术去练就好了。可是在拿这些技术做咨询做教练培训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技术慢慢进入你的生命和生活,后现代变成了你的人生态度,再到后来你会觉得后现代不仅仅是人生态度,更上升为一种你的人生哲学。我觉得当后现代真的成为你的人生哲学时,你一定会运用自如。最后跟大家说的是,在做后现代的这么多年,我用焦点解决做助人工作中,我的感受是,对来访者的深刻的尊重,这个尊重是对他全方位的接纳,期待,对他的资源的好奇,当你对眼前这个困境中的人有这种深刻的接纳,接下来你们的工作就变得非常顺畅。如此一来,整个助人工作就不会变得很沉重,或者是变得充满挑战,或者是你说一个来访者坐在我面前,需要我的帮助,我务必要给他一个方向方法。当你相信来访者身上真的有能量有资源,真的是他自己生活目标的专家,是自己解决问题高手的时候,你只不过是陪伴,那个时候我觉得助人工作变得非常轻松。所以用后现代的方法,用焦点解决的方法做咨询时,这个过程充满乐趣,充满了峰回路转的不同风景和好奇。所以最后我想告诉大家,如果对后现代有兴趣,就去看看吧。

 

主持人:非常感谢赵然老师,非常亲切的声音,带给我们春风雨露。今天的课程接近尾声,我想请三剑客再用一句话做个总结。有请史老师先发言。

 

史老师:让我们从传统经典心理学,现代心理学,走向后现代。让我们从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走向心理教练。 后现代、心理教练会让我们的助人工作更轻松、自在、高效。让人人都成为心理教练,后现代的哲学观让我们更轻松地帮助更多人!

 

骆老师:我常在培训完了后说,课程完了其实才是开始。我觉得和史老师、海波老师,还有然姐,和很多伙伴在一起非常开心,用灰太狼的话说“我还会回来的!”谢谢大家!

 

曾老师:谢谢主办方,谢谢大家,谢谢所有参与的人,能够通过心联心的平台与大家结缘,相信未来我们还有机会进一步交流。 












有其他想法,欢迎通过微信号给我们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给系统式心理咨询学习者的书单(下)
8个挑战 1个练习 | 焦点星球30
书单Ⅱ:许维素老师倾情推荐,焦点解决书籍分类
“理解”的疗愈功能
骆丽|今天挨罚了——妞妈手记
转念之间的奥秘-做一个焦点解决取向的教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