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蓝天心理微课堂02·走进心理学大师】与科胡特相遇(文字稿)

【2016年3月16日微课内容:与科胡特相遇】


大家好!听得到吗?大家能听见我的声音吗?好的,谢谢你们告诉我,因为这是微课,所以我是要知道大家能听得到,这对我非常的重要。

我们蓝天心理的“与心理学大咖相遇“系列微课,主要是了解一下大咖们的生平。这样对于学习他们的理论、阅读他们的文章会有一个基础,会让我们觉得不那么遥远。大咖们的生平、故事和他们的理论是有非常多的相关的。

今天的微课是这么安排的:前面一个小时讲科胡特的经历,后面的半个小时讲一下我们蓝天心理培训的理念,因为我们跟别的培训机构或者医院是不一样的。

 

科胡特被认为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1913年5月3号出生在维也纳。他们一家是犹太人,但是从科胡特的父亲甚至是祖父起,他们就已经不信犹太教了。可是因为犹太人的背景使得他们家在纳粹迫害犹太人期间岌岌可危,这对于他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谈到维也纳,大家一定不陌生,我想在这个群里的老师都知道,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依德主要的生活和工作经历都在维也纳。维也纳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杰地灵,出现过许多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包括弗洛伊德。

科胡特1913年出生的这个时候,维也纳的危机已经开始出现端倪,因为奥匈帝国的代议政体已经蜕变为官僚专制式的政体。科胡特的家族在维也纳属于中上层阶层,他的父亲菲利克斯·科胡特是从事纸质生意的,生意十分的成功,同时他还是一个业余的钢琴好手,这很像我们今天所谓的成功人士,非常小资的一个父亲。科胡特的母亲艾尔斯·兰佩慕儿热爱音乐,天生的一副好嗓子,所以他们家在当时看来是非常典型的中产阶级,这也是我们当今中国很多的小资杂志啊很多的宣传所推崇的一种所谓的生活情调。就在这种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之间,科胡特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小也被迫弹钢琴,也弹得一手好钢琴。科胡特的音乐趣味博雅纯正,与音乐有非常深的缘分,他第一篇关于精神分析的论文就是以音乐为主题的,题目是《论聆听音乐的幸福》。这篇文章是科胡特和他的朋友音乐家西格蒙德·莱瓦尔德一起写的,这个西格蒙德不是弗洛依德·西格蒙德,他是一个音乐家,这个人在后来科胡特逃难到美国去的时候帮了大忙。

我们知道世界大战是1914年8月爆发的,这时候科胡特才差不多一岁。科胡特的父亲应征入伍去了俄国前线,一直服役到1918年。当父亲退役的时候,科胡特已经五岁多了,虽然母亲偶尔也会带他去看望父亲,但是毕竟跟父亲长时间分开,他觉得自己没有充分地享受到父爱,这也是事实。这个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科胡特在形成自体心理学的时候对这个有诸多的论述。因为他有切身的体验,经历很多的痛苦。这段经历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对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的理论都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根据科胡特的理论,儿童会将父母理想化,幻想父母是全知全能的、无所不能的。如果孩子感觉到父母总体上是无所不能的,有利于儿童人格结构中理想的形成以,及儿童人格健康成长的。但是如果父母让孩子这种理想破灭了,或者不在孩子的身边,那么就根本无法将父母理想化,儿童也就不能形成健全的理想。在科胡特看来,理想是人格的核心成分之一,也就是自体的一个成分。他认为虽然理论上父母都可以充当儿童的理想化的对象,但在他所描述的个案里面,写了好几本书以及一些论文,常常是父亲来充当这个角色的,他称为理想化的自体客体,所以科胡特认为一战时期与父亲的长期分离对自己的人格是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的。

关于科胡特的母亲,他认为自己的母亲性情古怪,非常难以相处,让人捉摸不透;有时候热情似火,与人亲密无间,有时候又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科胡特对母亲的感情非常的复杂而微妙,他跟他的朋友斯托洛尔奇曾经说起过自己的母亲“性情十分古怪”,但是当斯托洛尔奇跟他讨论的时候,他的口吻又不十分严肃,不想多说,似乎只是随口说说,然后马上转移话题说自己当了美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时候,母亲还打电报过来祝贺。从这里可以看见他们母子关系并不十分亲热,而他描述的母亲性格跟我们所说的边缘型人格还是很像的。

这一点与弗洛依德,以及我们上一次讲的温尼科特都非常地不一样,弗洛依德的母亲阿玛丽亚对弗洛依德是非常地宠爱、非常地欣赏,充满了期望的。弗洛依德跟父亲的关系并不亲近,但是他一生都十分尊重母亲、热爱母亲,从来都没有任何不敬之辞。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弗洛依德在结婚前他只有一个女人,但对他的太太非常的爱,他写的情书读起来都会觉得火辣辣的。结婚以后弗洛伊德就是老式的,大男子主义。弗洛伊德每次夏天出去旅行,他的妻子都是待在家里。虽然是在旅途中他也不停地给他太太写信,但是他觉得“哎,你受不了这个苦啊”。弗洛伊德跟他的朋友在一起,他的太太是留着家里做家务的。弗洛依德对于女性其实是非常矛盾的。

温尼科特的母亲我们上次讲到的对他也是非常地宠爱,而且温尼科特他也说生活在母性的氛围内,就是他太“温厚”了。

科胡特就不一样,他的父亲在前线,母亲的性格古怪而且非常地控制。科胡特还谈到的一个自体客体,就是要有一个镜映性的需求,也就是夸大自体客体,这样可以使孩子形成远大的抱负、志向,而这也是人格的核心之一,也是自体的主要成分之一。我们也把它称为夸大性的自体客体。

我们可以看到,科胡特母亲的人格缺陷对科胡特的人格产生了双重的消极影响:首先是直接影响了科胡特的人格发展,同时强化了与父亲分离而产生的消极影响。有一篇科胡特写的文章《Z先生的两次分析》, 

大家公认《Z先生的两次分析》是写的他自己,科胡特自己从未承认过,但是科胡特的夫人和他的儿子都明确地说“这就是他。”他的许多同事也认为Z先生就是科胡特本人。

科胡特的父亲从俄国前线回来以后,他的境遇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科胡特觉得父母仍然没有给他充分地爱,他常常形容自己的童年很可悲,大多数的夜晚父母都热衷于社交,他们都是音乐的好手,而小科胡特都是被冷落在一旁。这和我们今天的中国的父母经常会说“我们都很累呀”、“社会压力很大呀”,他们都会在酒席上、在麻将桌上,或者是出去打工,其实是非常像的。科胡特感觉到自己被冷落在一旁,非常地孤独,有很强地被抛弃感。到了暑假,父母又常常把他送到奥地利、法国或者德国去度假,偶尔母亲才会陪在身边,大多数时间都是夏令营,或者是到别人那里去度假。科胡特并不十分高兴,他曾经向朋友说起,有一回他和朋友在一起病倒了,但是父亲和母亲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还有一次,父亲带着他去滑雪, 这本来是增进父子情感地好机会,但他发现父亲借机与情人在幽会,这使得科胡特大失所望。这一段我们在《Z先生的两次分析》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Z先生谈到他父亲带他去度假,但是他幻想Z先生的父亲在酒吧得到大家的夸奖,然后有一个女人过来,跟他父亲,很渲染。这一点是与科胡特本人的经历是非常相像的。

科胡特也经历过两次的精神分析的训练,第一次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艾勒斯为他做的分析。从Z先生的童年经历中,我们可以窥见科胡特早年生活的状况。在母亲心理危机发作以后科胡特进行了第二次精神分析,也就是科胡特想要独立的时候,母亲因为不能再控制儿子了,儿子要跟她分离,母亲的心理危机发作了,变得自闭。科胡特这时候开始做了第二次的精神分析。在这之后他写了这么一个著名的分析性的论文——《Z先生的两次分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对Z先生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是其母亲,他的母亲是具有边缘状态性质,她不允许身边的人独立。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她操纵、控制孩子的行为,使幼小的Z先生丧失了自己。在婴儿期,因为婴儿会需要绝对的依赖它的母亲,所以这个时候婴儿和它的母亲是没有太多的冲突的。我们从科胡特的所有的作品中也能看出来,在一岁以内,他的父亲还没有去从军之前,他谈到他看上去是一个幸福的小孩儿,在所有的照片中不是被爸爸抱着就是被妈妈抱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也看到。还有几点与科胡特是一样的,他们都是独子,小时候父亲是常年在外的,直到五岁的时候父亲才回到家,但是Z先生和科胡特的遭遇一样,为了逃避他偏执的妻子,父亲都选择了离家出走。在Z先生这个案例中,有一个情节我们可以看一下:就是Z先生在三岁半时,Z先生的父亲生病住院,在这期间同一个护士发生恋情;z先生五岁的时候,Z先生和这个护士闹翻了才回家来。科胡特说父亲为了挽救自己而牺牲了儿子,就把儿子交给他的太太去控制。由此可见,Z先生的父亲其实就是科胡特的父亲。

通过读《Z先生的两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两岁之前,Z先生还都算幸福,因为他还在襁褓之中,要完全仰赖于母亲的照料满足母亲的控制欲,使母亲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能够比较安心地去照料孩子。但随着身心的发展,Z先生的独立性越来越强,这位偏执的母亲就越来越不能容忍,母亲会使用各种手段来控制他。在《Z先生的两次分析》中,他会谈到——以Z先生的嘴巴谈到,母亲会经常检测他的粪便,一直到Z先生六岁。为了一点瑕疵就检查他的皮肤,特别是脸部的皮肤。母亲经常地呵斥他,甚至谈到很多。当他到了青春期,母亲怎么找他皮肤上的黑头,非常地得意洋洋,而这给Z先生带来非常多的痛苦。

值得一提的是,科胡特的一生他都被批评为十分的敏感,他其实是一个自恋型人格。他不是生活在我们身边,我们也没法对他做分析。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科胡特是一个非常自恋的人,他甚至都不被允许被独自地关在房间里,这导致了Z先生的心理障碍。成家以后,Z先生开始了手淫的幻想和受虐的幻想,搞到有一个女人完全控制了自己的生活。父母的所作所为让Z先生觉得自己完全就是多余的,被父母抛弃,父亲回来之后又没能满足儿子的心理需要。科胡特在提到晚年父亲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时,曾经说过“我失去了年轻的精力充沛的父亲、一个老人,也就是我的外祖父取代了我的父亲,但是这毕竟不同啊”。科胡特认为儿童要仰赖父母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如果父母本身就有人格缺陷,就不能满足孩子的心灵成长的需要。这一观点与科胡特的童年有着微妙的关系。实际上科胡特投身精神分析的研究以及临床工作也被认为是与其童年经历有关的。

虽然在家庭教养方面存在着种种的不足,但是科胡特的父母还是让科胡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科胡特一开始并没有到正规的学校去接受教育,而是父母为他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在家里单独一对一教学了两年。他在当地的小学读完了以后,又去图宾根的高级中学读书,在中学里得到了非常好的古典教育。比如说他学了八年拉丁文,学了六年希腊语,还学了历史和法语。他在法国和瑞士的技术学校里也待过两三个暑假,读大学时他还独自溜到巴黎待了一年。科胡特是会多种语言的。在八到十四岁时母亲又为他请了一个家庭教师,叫莫拉维茨,是个大学生,这个莫拉维茨对科胡特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科胡特发现他们两个人是志趣相投的,他们经常一起去听歌剧,参观博物馆,观看画展,玩各种各样的智力游戏,甚至还一起研读康德、尼采、叔本华的作品。我们会看到莫拉维茨的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他给了科胡特心理的莫大的慰藉,填补了科胡特父母留下的情感的真空。这也是科胡特后来写他我自体客体的依据。在《Z先生的两次分析》也写到Z先生有过一个同性恋的关系,是他在夏令营的一个老师,可能这个老师就象征着莫拉维茨,此外许多高中的老师都给科胡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他的历史和地理老师普尔瓦托夫给他的印象尤其深刻。他最后的一部著作——也就是《精神分析的治愈之道》,也就是献给这位老师以及莫拉维茨的。从这位老师这里科胡特得到了很多的心理支持,这些支持正是父母没有充分给与的。

在1932年科胡特考入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936年在法国当了一年的实习医生,1938年获得了医学学位。和当时维也纳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科胡特开始对精神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请两位分析师先后为他做过分析,一位是马尔塞利斯,一位是艾希霍恩,而艾希霍恩同弗洛伊德的关系是非常好的。科胡特一直很仰慕弗洛伊德,却没有机会正式谋面。在他自己跟别人的聊天中以及他的书里,科胡特会写道:弗洛伊德在1938年6月10号要乘车从维也纳逃往巴黎,到最后定居伦敦这样的逃亡之旅时,艾希霍恩告诉他弗洛伊德要走,科胡特就到火车站去送行,弗洛依德向窗外深情地凝望,科胡特说自己脱帽向他致意,弗洛依德也脱帽回礼。但是这件事情只有科胡特一人深情地回忆,他说当时有世界要崩塌的感觉,弗洛依德却从未提过,所以也有人说这是科胡特自己分不清楚是自己的想象或是现实,或者是他认为弗洛依德在脱帽回礼,而弗洛依德并没有注意到他,因为弗洛依德根本就没有提到过这件事情。

大家知道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维也纳的反犹运动也越演越烈,科胡特一家都是犹太人,在维也纳的处境就日益艰难,特别是1938年11月9日被称为“帝国的水晶之夜”,“水晶之夜”代表了对犹太人残酷的迫害和屠杀。科胡特一家就到处躲藏,如惊弓之鸟。1939年2月在科胡特舅舅的帮助下,科胡特获得了去英国的签证,同年3月来到了英国,在1940年2月,在英国待了一年之后,他终于在西格蒙德·莱瓦尔,他当时在芝加哥大学音乐系任教,也就是跟他一起写《论聆听音乐的幸福》这篇文章的朋友的帮助下,科胡特来到了芝加哥,所以,科胡特最后是在芝加哥接受他的神经科以及精神科的训练的。

科胡特在维也纳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他读过康德的作品,深受影响。康德认为认识的内容和手段密不可分,时代的本质是不可知的,只有内省和神入才能揭示人的内心生活。科胡特是接受了这一思想的,所以“神入”这个词,很多人以为是科胡特创造的,其实是康德,科胡特很同意这一思想,他也认为神入是理智的工具,是认识的手段,这一思想会影响到他对精神分析实质和方法论的理解。科胡特认为精神分析是研究人类复杂心理现象的科学,所以必须要运用神入和内省。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应该是经验心理学,如果大家有兴趣来我们的自体心理学的地面班来学习,我么可以一起来讨论一下他是怎么运用神入和内省的。我们也可以去看他的作品《自体的分析》、《自体的重建》和《精神分析治愈之路》以及别的作品来看这样一个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科胡特有很多的孤独感,被抛弃,不被注意,被迫要离开他热爱的维也纳,这带给他诸多的痛苦。

 

我们下面讲第二段,当科胡特抵达美国,到达芝加哥以后,就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一边当实习医生,一边刻苦学习,后来谈到,艾利斯曼尤其就是他学习英语最好的课本。1941年8科胡特很快就在伊利诺斯州获得了医生执照,同时1941年也进入到了芝加哥大学医院,成为神经科的住院医生。到1944年,他开始精神病学的研究,1947年到1950年,在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任精神病学的助理教授。在1946年秋,他在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开始接受精神分析的训练,并且接受露丝·艾洛斯的精神分析,在1950年毕业。

从神经病学起步,通过神经病学,最终专注与精神分析学,这一点与弗洛伊德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我们看到科胡特是立志以佛洛依德为楷模。我们也可以看到,弗洛伊德是他很远的一个理想化的自体客体,他非常地崇拜他。毕业以后,科胡特就留在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一直都在这里工作。由于他的专业素质出类拔萃、工作成绩突出,科胡特很快就成为训练分析师。我们蓝天心理工作室的第一个外教奥丽莉娅老师就是训练分析师,她是在精神分析师之上的,是专门训练精神分析师的分析师。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成为精神分析师,是不能由精神分析师来训练的,是交由训练分析师来训练的。科胡特因为他的出类拔萃,很快就被提拔为训练分析师的,而这个全世界也没有多少。很多人一辈子都是精神分析师,到不了训练分析师。而训练分析师主要是对受训的学员,为病人做精神分析的临床工作。此外,科胡特还教授一些主要的理论课程,并参与到课程的改革,他的教学非常地生动活泼,不拘一格,深受学生的喜欢,也为同事所称道。科胡特总结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即兴式的,绝不雷同”,由于工作出色,才华出众,又积累了大量的临床一手的资料,这为他日后的理论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不久科胡特就在美国分析界树立了声望,确定了地位。在1955年就担任了美国精神分析杂志的编委,同艾勒斯、哈特曼、克瑞斯,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师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他还为精神分析的应用研究做出了具体的贡献。

这个时候他写了一篇论文,是去评述托马斯·曼著名的小说《威尼斯之死》的。这段时间里,科胡特最主要信奉的是自我心理学,也就是安娜·弗洛伊德的和哈特曼组成的。所以我们说自我心理学和经典的精神分析都是自体心理学的基础。我们知道自我心理学是强调的是自我的独立于本能和环境,突出ego(自我)在人格结构中的作用,强调自我的适应功能。

科胡特对于适应是不太同意的,与此同时,科胡特开始了反思精神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在1957年11月,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成立25周年的大会,他宣读了他的著名的论文——《神入、内省和精神分析:对观察模式和理论间关系的考察》,论述神入在精神分析中的作用。他提出精神分析是研究复杂心理状态的科学,只有通过“对我们自己的内省和对他人的神入(也就是替代内省),才能观察到人类的内心世界”。因此,他神入(empathy)确定了精神分析的范围和实质。

这篇理论地位非常高,第一:它反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生物学倾向;第二:它反对精神分析中的社会学倾向。正如他不同意哈特曼提到的“适应”一词一样,科胡特认为这一概念会使分析师放弃精神分析的立场,忽视对病人内心思想和情感的体察,转而考察病人与环境的互动,使精神分析蜕变为社会学。所以,有人会提出来:如果没有科胡特,精神分析就会被淘汰。当然不会,这是美国人对科胡特的评价,在欧洲人们并不是这样看待的。因为在欧洲,特别是在英国,我们知道有一个著名的客体关系学派。我们去读克莱因、比昂、费尔贝恩,包括后面的鲍尔比这些人的文章时候,你们会发现他们在大西洋的两岸,用不同的词语在描述着类似的东西,甚至我自己认为比昂的哲学意境会更高一些。

60 年代,科赫特更多地投身于精神分析的组织事务,同时也酝酿理论上的突破。他先后担任芝加哥精神分析协会主席( 1963-1964)、美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 1964-1965)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副主席。这一时期,他被称为“精神分析先生”。从这个称号,我们可以看出他有多热情。科胡特强调精神分析的科学性,反对过多的争论组织事务工作的种种经历。这是他研究自恋问题的动力。1971年出版了《自体分析》后,同年被查出淋巴癌,1972年他母亲去世。在1977年出版《自体的重建》后,他的淋巴癌开始扩散并接受放疗和化疗,在1979年出版《Z先生的两次分析》,然后在1981年10月8日逝世。可能我们这个群里有一部分老师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生。著作《精神分析治愈之道》是在他去世后的1984年才出版的。

下面我们开始简单的介绍他的几个重要的概念。

从他开始第一次提到“自体客体”这样的一个概念,什么是“自体客体”呢?是被自体体验为自身的一部分,并为自体发挥某些重要心理功能的客体。第二,他提到了“夸大自体的镜映”,一般来说,婴儿要求父母要支持他。婴儿会觉得我是完美的,因此你会爱我。他要去得到这个,这个被他称为“镜像镜映”或“夸大的自体客体镜映”。再一个就是“理想化的自体客体”,他认为是一个人将正性的特质,譬如卓越、完美、全能、不失败、不转移的爱、无比的胜任,要把这些投向另外一个人。他需要这个人像父母。简单来说,儿童需要认为父母是无所不能的,而且他认为他是你的一部分。这是科胡特在前面提出来的,“他我自体”是在他的《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中提出来的,书中提到小孩甚至婴儿如果感到深处人间,就会获得朦胧而强烈、具有弥散性的安全感,就像他描述的他的那个家庭老师以及高中的这些老师一样。他感觉他是存在的,是安全的,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科胡特认为合适的环境刺激会促进自体的发展,如果刺激方式成了创伤,就会阻碍自体的发展。他觉得自体客体的功能转变内化过程会成为自体的内核,而恰到好处的挫折是转变的关键。创伤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的时机决定着自体障碍发生的形式,所以我们会看到有的人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有的人有一些自恋的特质。我们常常谈到,自恋其实也是正常的,是一种借由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价值感是认为自己值得珍惜和保护的,很真实的感觉。一个正常、健康的自体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是健康的,而且社会是允许适度的自恋的,只有当这个个体过度的自恋,并超过社会对自恋的允许范围,那样才是不健康的。同时科胡特谈到,如果自体非常的脆弱,自恋发展的不好,造成了自体非常的脆弱,他在hold不住自己的时候会崩解,对吗?比较常见的是自体的爆怒,我们常看到的“怒怒症”,勃然大怒,这通常是他自恋的爆怒。大家学了自体心理学后,当再看到这些社会现象后,可能你会比这些小编写的更加的生动,分析的更加透彻。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写一篇投到我们蓝天心理的征文中来,没准会获得大奖。自体的脆弱,一种是往外,炸成碎片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抑郁,超过个体能处理的能力。我们会说这个人的自恋是没有发育好的。那么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就是针对自恋来进行工作的,他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临床。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包括一些边缘型的人格障碍的诊断、评估和临床都是很有意义的。

 

提问与回答:

Q(问题,,下同): 老师好,很羡慕别人谈到上学那会儿,一定好好学习,有伟大的理想,想想自己那会儿却不懂得这些,请问这个是什么原因?这个回忆是童年时期的。

L(卢林,下同): 我想您说到的好像自己可能不太懂得的这些,正好是科胡特所提到的。 正如有时候我们结交的一些朋友,他们有可能是不上进的,就像家长经常会说“不要交不好的朋友”,这些都会使得我们可能不太理解的这样一些东西,我们有时候会说:“哎呀,这个人交的朋友都是把他往下拽的。”

那么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有非常高的理想,但是他们的夸大性自体的工作可能不够,所以他们的自体不够稳定,你会发现他们的自体是虚拔高的,他的自体也会比较脆弱,你会发现他也许能找到很好的工作,甚至是卓有成效,但是他自己却并没有成就感,这在《Z先生的两次分析》中就可以看到。Z先生并没有感到自己是有成就感的,虽然他的工作被同事所称赞、被大家所景仰。

 

Q: 您的自体心理学地面课程在哪里?

L: 地面的课程有武汉的,是4月8日-4月10日。合肥(3月25日、26日、27日)、鞍山(4月1日、2日、3日)也有。

我们这次的地面课会分为四期,每期地面课程是三天,会讲自体心理学往后,包括主体间性的脉络,在课程之间会成立督导组,在督导组中会看如何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来理解我们的个案。

 

Q: 如何改变消极看问题的习惯呢?谢谢老师

L: 这是一个很好地问题!我们做心理治疗师在寻求改变,从客体关系来说是内化一个稳定的、积极的客体,从自体心理学来说,科胡特就谈到要通过转变内化作用,在一个稳定的自体客体的作用下,不断的两极摆荡,然后逐渐的形成。

 

Q: 老师能不能谈谈克莱因、温尼科特所指的客体概念,到科胡特的自体客体有什么含义上的改变?

L: 这问题非常好,在这里很难讲清楚,我们在地面课程会讲,大家有类似的问题也可以发上来,因为那个要讲很久,我们今天的时间可能有限。他们的确有些一样的地方,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能看出来,这位老师是读过克莱因、温尼科特和科胡特的一些书的。笼统而谈,克莱因和温尼科特所指的客体比科胡特所指的自体客体范围更广。

 

Q: 老师,有的书翻译是自身心理学,自身就是我们说的自体吗?

L: 有些书是翻译成自身心理学的,比如郭本禹老师及其学生会翻译成自身,可能跟我们常用的不太一样,读的时候是需要加一些注释的。

 

Q: 我们在咨询中运用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来理解来访者,如何带领来访者走出困境?我还晕

L: 是的,我们今天只是讲科胡特的故事而不是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操,如果我们只是听他的故事就能理解,那我们真的就是神了。

 

Q: 有除了精神分析以外其它学派的课程吗?

L: 蓝天心理的课程目前主要是以精神分析为主的,主要的特点是系统。

 

Q: 想请问卢老师,关于儿童仰慕父母的理论那个,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终于明白父母不是无所不能,那会伤害到孩子吗?

L: 这位老师问的非常的好!这个就是要给他恰到好处的挫折。要理想化父母,这是发育的基础。在温尼科特那里叫做要逐渐的dysfunctions,就是逐渐的失功能。科胡特这里叫做要给予恰到好处的挫折,逐渐的摆荡运动,然后形成转变内化作用。这正是在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第二期课程要讲到的内容,四月份自体心理学第一期地面课程我们主要做夸大自体的镜映、理想化自体的镜映,如何给予恰到好处的回应,这是在建立我们的亲子关系以及治疗师和来访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Q: 恰到好处好难把握!

L: 是的。这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练习与实践来感受。有时候你没有练习、没有大量的实践来体会,你会一下子用劲过猛了,对吗?神入和内省,都需要大量的练习来体会。地面课,及中间的督导课,以及大量阅读的目的就是反复的体会、反复的切磋。

 

Q: 夸大自体的记忆,是一直都可以有的,还是只限儿童,婴儿时期?

L: 我讲的是夸大自体的镜映。一个人终身可能都是需要夸大自体的,只是程度不同,对吗?过度的需要可能会使得别人烦他或者怕他,不得不给予他。正常的人都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欣赏,如果这个程度是正常的,每个人都很舒服,对吗?

 

Q: 为什么头脑里会有个“假想敌”,就是竞争对手,可能打败自己的人?

L: 您说的这个这更像是克莱因所说的被害性的妄想,总是有一个要打败自己的人,迫害自己的人。这更像是当弗洛伊德谈到俄狄浦斯期以及克莱因谈到迫害性客体时的内容。

 

下面还有一点时间,我们来聊一聊蓝天心理陆续会推出的课程。

基于国内目前有很多培训,但是大多比较碎,因此,蓝天心理的想法是推出以塔维斯托克培训体系为主的系统培训。塔维斯托克有差不多一百年的历史,弗洛伊德、克莱因、比昂,包括鲍尔比都曾在这里执教。前英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戴维德.贝尔目前仍然在这里执教,它拥有非常系统的训练方式,因此,从塔维斯托克毕业的学生全世界都是认可的。塔维斯托克分为三个部门,科研部、成人部、儿童家庭部。

我们准备全面引进塔维斯托克课程及其培训系统与方式,包括:

1. 精神分析介绍的课程。 这是一年,三轮的地面课程,由在塔维斯托克执教几十年的D12课程的老师,做大家理论学习和观察课程(observation)的指导。它是给拿了证,没有接触过或者是接触过精神分析但学习较为零散的人来系统的了解精神分析。

2. D58课程。这是塔维斯托克成人部动力性心理治疗的连续培训课程。

3. 儿童家庭部的动力性心理治疗三年连续培训课程。包括三个网络课程和两个地面课程相结合。

我们的翻译团队已经组建好,老师们也已经摩拳擦掌了。我们会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会根据理论课及督导组老师的建议对学员进行评估,当您达到评估标准,我们会给您第一个我们中心的个案,在一对一的督导下,做到50次的时候,如果督导觉得您没有问题了,我们才会颁发毕业证。这样,既保证了来访者的利益,又保护了我们的学员,不至于太过挫败。我们的目的,是学员毕业后具有精神分析的框架。

另外两个系统性的课程,一个是周党伟老师的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系列培训,一个是我的自体心理学理论与实践连续培训,这在蓝天心理的公众微信号中都可以找到。参加自体心理学督导组的,需要是上过我们自体心理学地面课的老师。

另一个是客体关系理论与实践连续培训,包括理论课、实操课、督导课。有的老师可能听过我讲克莱因, 这次在蓝天心理推出的课程会与此不同,课程将不仅仅局限于克莱因理论。这个课程讲下来可能也需要3~4年,最少可能需要两年,因为后面不一定讲到比昂,对吗?

我(卢林)、周党伟老师以及我们的外教,都会在培训中去考察,看看你的理解,如果我们认为你可以在一对一的督导下接第一个个案,我们中心就会给您我们的个案(我们已经有不少个案,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治疗师或学员,这是我们目前比较为难的)

这周我将会飞回国内,会将这些计划文字化。

大家有关科胡特,或者有关蓝天心理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在这里讨论,这个群不会取消。这个时候来不及问,什么时候想起来再问或者讨论都是可以的。

好的,谢谢大家,我们今天就到这里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船长自体心理学讲稿(上)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森·文字稿】徐钧:深入分析科胡特三大经典案例,为你打开自体心理学之门
心理学名家 海因茨 科胡特
科胡特:自体心理学与自恋、自恋性障碍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一书部分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