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时候,付出的爱,到底是“谁的”需要?

“我自认为照顾孩子那么多,可孩子还是折腾我,气我!为什么?”

“孩子冲我要玩具,我就很想满足他,总是担心如果不满足会伤害到孩子...”

“孩子在幼儿园我总是担心他吃不饱,总是想给他买点吃的带上...”


我们现在渐渐意识到,有时候我们对待孩子是分不清这份付出是“自己”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的,有些时候有觉察的心,可是分辨起来也很困难。


其实,在我们家长的需要当中,还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当下自己需要,另一部分是小时候自己的需要。


哪些是“当下的自己”的需要?

比如很多家长不考虑给小宝宝把便带来的弊端,仅仅是因为担心不把便孩子的屎尿容易弄脏衣裤和被褥,坚持把便就是考虑自己当下清洗方便的需要;比如几个月大的孩子会有一个对黏稠物的敏感期,拿起草莓、香蕉在手里捏来捏去,这是孩子探索的需要,家长为了担心孩子弄脏衣服而剥夺孩子探索的权利就是家长“当下的需要”。


哪些是“小时候自己”的需要?

每个人心中都有很多个子人格,小时候未被满足需要的那个会成为我们内心一个渴望爱的小孩而存在。我们经常听到这些话:“小时候太穷了,我特别喜欢车,可是家里买不起,所以没孩子的时候我就决心,将来孩子想要什么玩具我都会买给他”;有的说:“小时候我父母对我的陪伴太少了,所以有了孩子,我前三年不工作,一定在家里好好陪孩子。”这里面就有“小时候自己”的需要。


曾经有一个朋友,有着不错的工作和收入。当有一天看到孙瑞雪的演讲,她深深的被那种教育理念所吸引。于是她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学习了蒙特梭利教育法,终于进入了自己期待已久的幼儿园工作。可是,没多久,她发现原来那里的老师也会呵斥孩子,控制不住偶尔也有老师对孩子发脾气,这是她万万没想到的,也是自己无法忍受的。于是,她不得不辞去这份工作,而回到了原来的领域。


一开始,我们都以为她是为了给孩子爱而投身到幼教事业,看到后来发生的这些我们才终于明白。原来她内心有一个渴望爱的小孩,可能很受伤。她投身幼教的初衷:是为内心受伤的小孩找到一个天堂,一片净土。因为书上读到的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极为尊重,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蒙氏教育的工作人员也或多或少有未疗愈的创伤,无法做到对孩子的全然接纳与尊重。所以,看到这些和预想不同的行为,她内心的小孩很伤心也很失落。发现现实中自己那么努力的考试学习蒙氏教育,经济上时间上投入了这么多,甚至为此放弃了本职工作,来到了这里竟如此……


用自己童年的需要去推断出孩子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是好事,至少我们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强加成人的要求在其中。但是,有时候不知觉察的时候,很容易过度补偿。因为时代变了,生活条件截然不同。


小时候我们生活水平差,现在的孩子玩具堆成堆,我们还是为了补偿小时候自己的需要而纵容孩子买所有想要的玩具的时候,有可能导致孩子不珍惜玩具,形成浪费的习惯,而且每个想要都得到会导致孩子任性,将来跟父母以外的人相处也期待人家满足他所有想要和需要。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极为不利。


而一些父母为了满足童年自己的需要,不是孩子真实的需要,放弃工作在家陪孩子。当孩子没有如自己心中小孩一样感谢这种付出的时候,自己也会很失落。一个分不清自己和孩子需要的全职妈妈,生活重心完全放到孩子身上,虽然给予了孩子足够陪伴,但是陪伴的质量不见得高。很可能把自己的标准也强加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做,当发现徒劳的时候,会对孩子很生气。会觉得我为了你不工作,全职在家陪你,为你放弃这么多,你这个孩子怎么……


我还想分享一个成人世界的切身体会。我怀孕的最后三个月是婆婆来照顾的,三个月的时间整整胖了30斤。每次吃饭我吃饱了。婆婆都说:“你再吃点,以免下顿饿”。而且我不想吃肉,她也总是做肉给我吃,说多补充点营养。为此我很苦恼,碍于她的好心也不忍拒绝,屡次沟通不见成效。后来她自己看电视听专家讲:现在的孕妇几乎都是营养过剩,无需过多增加营养,因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现在的孕妇一天比不怀孕时候多吃一个馒头就足够了。而且无需焦虑,即便营养不良的孕妇,也依然生出健康的孩子。因为生物的本能就是会把母体所有精华优先供给胎儿。


婆婆才终于知道自己的好意导致我胖的过多,其实就缘于小时候她是挨过饿的那代人。她怀孕的时候鸡蛋都吃不起,营养极度匮乏。当她面对她怀孕的儿媳的时候,她的做法不是满足我的需要而是当年她怀孕未被满足的需要。因为我需要的是清淡的饮食不是大鱼大肉,我需要的是吃饱就行,不是吃撑。


把我们需要的而非对方需要强加给人不是爱是负担,是索取;爱孩子的前提是先学会爱自己,看清自己内在“受伤或匮乏的小孩”,找渠道疗愈内在的那个“因很多需要未被满足的而受伤或匮乏的小孩”。


如果内在的受伤小孩不被疗愈,我们给孩子的,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可能是我们小时候的需要,而不全是我们孩子当下的需要。

 

比如有的父母童年物质匮乏加之爱的缺失,自己养育孩子的时候就全然满足孩子所有的物质欲望,孩子要什么都买个孩子,纵容孩子的一切行为,缺乏起码的规矩。结果孩子在物质极度丰盈的条件下长大,又缺乏管教,丝毫不懂得感恩和回馈,生活上奢侈挥霍,一味的向父母索取。一直到30几岁,工作上不努力,还要靠父母给予!

 

还有的父母童年童年缺爱,很小的时候就独立,严格的约束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就用这种严格约束自己的方式约束孩子,结果孩子在家庭里感受不到关爱与理解,心理能量缺失,缺少爱的能力,恋爱婚姻失败,一生都在寻觅爱的漩涡里。

 

健康的爱,是科学的爱,符合孩子成长规律,满足孩子心理需求。而不是凭借家长的喜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网络上流传过这样的笑话: 早晨送孩子上学,看到一群小学生,有穿长袖的,有穿薄秋装的,还有穿短袖的。其中有个小姑娘鹤立鸡群竟然穿的是羽绒服!有个小男生就问她为什么啊?只见她四十五度仰望天空幽幽地说:“有一种冷,叫你妈妈觉得你冷。”

 

这个看似是个笑话,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种父母把自己的需要理解成为孩子的需要的情况,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多少悲剧的根源,恰恰是因为父母那的爱,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好的初衷不见得收获好的结果,因为爱是需要学习的。

 

孩子的问题在家长,家长的问题在童年。


爱自己要分清“当下的”需要还是“儿时的”需要;


爱孩子要分清“我们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


爱,从分清是“谁的”需要开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孩子正视自我感受并合理表达,比教他“学会分享”来得更重要!
扭转命运11:外面没有别人,全是我自己
总是忍不住吼孩子?只因你用错了“共情”
内在的小孩
我的实习感想
孩子随随便便发脾气?或许只因内心脆弱,家长靠“解气法”能解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