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蓝天心理·微课堂03】《与荣格相遇》文字稿

我们再回头去看荣格,荣格本来是生于1875年7月26日,他是生在瑞士的一个叫凯斯维尔的小村庄里边,他的父亲是叫保罗荣格,他的母亲叫普赖斯维尔克,他的祖父叫卡尔荣格,荣格的父亲在给他做洗礼的时候,就取了荣格祖父的名字,来去纪念他祖父的伟大,因为荣格的祖父在当地是十分有影响力的,是一个很受尊敬的医生,后来成为巴塞尔大学的校长,和共济会瑞士分会的会长,他的祖父在当地的影响力非常大,关于有很多传闻,比如说荣格的祖父是歌德的私生子,虽然荣格的祖父也叫卡尔荣格,长得非常像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但是在很大一定程度上,这只是很多人的想象,甚至是猜测,甚至到后来成了一种传说,而不是基于真正的事实的研究,但是大家都对这样一个八卦都饱含着激情,因此在这种程度上,大家关于荣格的祖父是不是歌德的私生子,传得在一段时间是沸沸扬扬的。荣格的母亲来自一个非常古怪的神学家的家庭,荣格的外祖父是致力于研究希伯来语,他认为希伯来语是天国里边讲的语言,他是犹太复国主义早期的倡导者,产生果幻象,曾与死去的人谈过话,他要求他的女儿在他写作布道词的时候坐在他的身后,以防魔鬼越过他的肩头去窥探,一直持续到荣格的母亲出嫁之前,在这样的氛围中,荣格的母亲在后期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幻觉、幻视和幻听的现象。荣格在小的时候他家搬过两次,六个月大的时候,他们家从莱茵河旁边搬到了劳芬,再到他四岁的时候,从巴塞尔搬到了劳芬,这样频繁的搬家,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可能并不会给他带来一个非常好的影响,所以我们看到荣格在他的《回忆梦思考》里边把他家里边给描述得就是令人无法喘息,到处弥散着一种死亡、忧郁和心神不宁的感觉,他的父母之间也隐隐约约显露出一些麻烦,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压迫,他告诉我们,他们不住在同一间卧室。荣格在小的时候是跟父亲一起睡的,而他的母亲曾经有过一次精神崩溃,因此他的母亲不得不去住院,住了好几个月,因此这次的成长分离,会产生一种非常不好的影响,那这种不好的影响就像约翰鲍尔比包括后来的客体关系学派所强调的,就是说婴儿失去母亲会表现出那种绝望,而对他绝对需要母亲在身边,却遭到受挫之后的一种反应,如果出现这种不幸,婴儿确实能够活下来,但是代价会形成一种情感的疏离这样一种防御的态度。那这样一种情感的疏离会导致自我的专注和自我的依赖,会达到一种不同寻常的高度,通常我们会怀疑我们自己能否获得别人的关爱和感情,那他们往往会倾向于变得举止古怪和冷淡,从而使自己不为人所喜爱,在母亲离开他期间,荣格本来受到了姨妈和女仆的照顾,但是母亲的离开也使他感觉到了非常的烦恼,而荣格的父亲是一个善良宽裕的人,虽然荣格的父亲一直和荣格住在一起,但是荣格的父亲由于他对自己,对基督教新教的失望,逐渐的失望而使他不断的对这个基督教失去了信仰,但是如果他不做牧师的话,他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他不得不去坚持自己牧师的指责,表面上虔诚守则的去坚持自己宗教的心念,但是他有不断地对他自己所坚持的信念发牢骚,这个时候会形成一种感觉,就是他的孩子和他的妻子,就是对他会有一种双重的感觉,一种是尊重和爱,另一种是没办法亲密。荣格小的时候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后来他在九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给他生了一个妹妹,但是荣格在学校里边是非常不快活的,感觉自己和同伴,包括自己的自我都会很疏远,他有这样一种精神分裂症的举止,比如说逃避现实,冷淡,自我专注,经常沉浸在幻想中,使他很不受欢迎,而学校的环境使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健康的成长,因此一些创伤性的事件,加阔了他认为自己异于常人的一种感觉,因为教师批评他写的一篇文章是抄袭的,而这篇文章确实是他认真创作的,当他说自己没有抄袭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说你是抄袭的,那时候使他感觉备受侮辱和孤立,在很长一段时间他受到侮辱和孤立之后,他是不愿意去上学的,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孩子就把他给打倒了,从此以后他就昏厥了,当他躺在地上的时候,他突然有一种感觉,他自己不用去上学了,可以自己独自一人去消磨他自己的时光了,就是他可以和自己独自在一起,喜欢咋样就咋样,独自玩耍,白日梦,然后沉浸在自己的一个隐秘的世界里边,后来经过几个月之后,他听到了父亲在跟别人去聊天的时候,隐隐约约谈到了对自己的担忧,所以他重新决定去上学。

因为他小的时候会表现出非常多的幻想还有仪式,那这些就影响到了他后来的一生,因为他成年了以后,他在苏黎世湖上游的湖畔买了一片地,然后在这一片地上盖了一座塔楼,他认为这个塔楼就是自己日记的后续,因为我们知道荣格的《红书》出版了之后,荣格的《红书》是有四卷的,荣格认为自己写《红书》的过程是自己跟无意识去对话的过程,那他这样一种对话使他能够讲无意识当成一个有生命力的现象或者对象进行接触,这也是他认为自己的无意识的观点和佛洛依德的无意识的观点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因为荣格在这些幻想,从小就这样的幻想和仪式中,包括他盖塔楼,包括他在仪式中把一个雕刻的小人放在铅笔盒里边,藏在牧师常用的一个阁楼的屋梁上,他经常看看这个小人,并摆上一种神秘的语言,写上了卷轴,在他的阁楼里面,在隐秘处给他提供了一个小图书馆,这个时候荣格就获得了一种安全感,也能够忍受住父亲的易怒和母亲抑郁的情绪,他在他父亲的书房里边重新找到了自己,他在父亲的书房里边他去写日记,去刻这些小人,甚至去做白日梦。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渐的体验到无意识这样一个自发的过程,无意识自发的过程能够使他看到无意识自身的生命力,而不是像佛洛依德所假设的那样,无意识是压抑而产生的,而不是说它能够去有自己的活力,因为在荣格看来,无意识不像佛洛依德所讲的那样,它是死气沉沉的,毫无活力的,而无意识它饱含了大量的生命力,而无意识它在我们意识产生之前就存在了,而意识只是在无意识的基础上不断地去萌芽产生的,这也是说荣格后来的那些人文学者,最著名的诺依曼在他的《意识的起源》里边所秉承的一个分析心理学的观点。

荣格在这一段孤独的时间段内,他就有了后来一个积极想象的早期的原型,就是幻象,英文单词叫vision,就是说我们在一种清醒的状态下去想象,让我们的想象力延伸到我们的内心的每一个角落,那在这个时候,比如像荣格小的时候会坐在花园那个大石头上,做这样一种想象的游戏,他会念到我坐在这个石头上,他就在我的下边,这个时候马上就会跟他说,我躺在这里的斜坡上,而他就坐在我的上面,接下来荣格还会问,那我是坐在这个石头上的那个人吗?或者说我是被他坐在上面的那个石头吗?这给人留下了一种奇特的黑暗感,但他知道这个石头和他的关系有一种深不可测的重要性,这个游戏也是荣格后来对炼金术感兴趣的原因,因为他认为炼金术就是把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投到他们所去炼金的材料上,也就是那些原材料上。炼金的原材料就是我们所有内心里边所有的无意识的内容,这一些是要通过我们的意识进行加工的,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荣格跟佛洛依德的无意识观的不同之处,荣格认为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沟通,而意识是在无意识的内容中找出来的,而意识要听从无意识的安排,因为无意识它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指引人生方向的道路,如果我们去把意识和无意识割裂开来的话,那很容易会导致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失衡,这样失衡必然带来一种疾病的效果,因此荣格在去发展他的心理学的时候,包括他成年以后,他所有的这一些研究都和他早期的童年经历是有关的,所以当他跟佛洛依德分裂的时候,他也会采取的就是说延续他小的时候去幻想,去雕刻,去建筑,去绘画,这些他童年的乐趣,重新去找到他小时候的那样一些与无意识的链接最紧密、最亲密的阶段,那在这过程中,他能够体验到自己的无意识,它自有的力量,这样一个无意识的力量使他能够这个自我重新去发展,或者是去寻找方向,因为在这个时候意识发展遇到短板的时候,我们只能回到无意识中,因此对荣格而言,他去研究这些炼金术,包括精神的转换,都是跟他小时候的这些幻想是有关的,因为在这个时候他所关注的就是内在的幻想世界,这样一些内在的幻想世界都是由于我们的无意识的内容给我们带来的,那他小的时候会在他去巴塞尔上学的时候,他特别喜欢独自一个人都在路上去幻想,然后想象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所有的周围的石头、生物都具有生命力,荣格认为这些都是原始的、无意识的力量,当我们能够去跟这些原始的、无意识的力量进行接触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与我们的无意识展开了对话,因此当他去和自己的无意识进行对话的时候,他要去和这一些无意识,将他们去赋形,所以我们看到荣格在去想象的时候,他把这些内容给写下来,因此他在上大学的时候把所有的这一些幻想、想象、他的梦都记录下来,一直到后来的1913年,这是荣格所有日记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因为荣格后来去世了之后,就没有发表,荣格也不让他的后人去把这一部分发表,这一部分一直保存在世界上很隐秘的角落,这是荣格用黑色的笔记本写下来的日记,后人也将它称为黑书,而黑书是到现在都没有被发表。

到1913年的时候,荣格跟佛洛依德分裂之后,进入一段非常痛苦的时期,当他进入这样一个痛苦的时期之后,他就开始将这些早期日记的内容,开始誊到《红书》上,而《红书》是荣格后来日记的内容,他将这样一些日记的内容用绘画的方式都画出来,画出来之后又将这一些内容去誊到一个红色的羊皮卷内,那这一本书就像中世纪的那些抄本一样,文革完全模仿中世纪的那一种形式,将这些内容全部画下来,这就是荣格的《红书》,后来这本书一直从1913年写到1928年,红书已经出版了,在2009年,但这本书一直没有翻译成中文,其实也翻译成中文了,但是这一部分是不被官方认可的,因为这是没有版权的内容,如果大家想要去读《红书》的话,可以买来英文版的看,英文版的特别漂亮,而且是将里面的内容翻译得也非常好,英文版的我记得在国内的亚马逊上是可以买到的,大概是1360块左右吧,我记得。因为这一部分他是这样一本红书的编者,倾尽了13年的经历做的研究,包括他所有的注解都是非常完整的,如果你们想去读荣格的话,尽量是读他的英文原著吧。所以当很多人认为荣格这是精神分裂症的表现,而荣格认为这是自己人格的整合的过程,精神分裂症可能在外人认为是一个精神分裂症,但在他看来,这并不是一个精神分裂症,而是说他自己内在的人格在不断地去呈现,因此他认为自己内部是有两个人格的,一个是一号人格,一个是二号人格,而一号人格是他父母的儿子,每天上学,尽可能以健康的方式去面对生活,第二号人格是要大得多,远离人类社会的世界,接近大自然、动物、接近梦、接近神,他把第二号人格设定为根本没有办法去界定的一些特性。因此他以后也是在去认为,就是他跟佛洛依德合作的时候,是在第一号人格在起作用,他重新回到他的心理学上的时候,他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第二人格,所以就是他自己做认为的,与自性去连接的那一部分,从而他认为第一部分可能是他的自我所认同的人格面具,而这一部分人格面具,可能是说在某一个阶段非常有利于他去适应这个社会,适应周围的人,适应他要去成名,要去获得一定的社会基础,要去照料别人的时候所要必然去经历的,而人格面具是我们在去适应社会的时候,必须要认同和扮演的角色。当我们去认同人格面具的时候,我们取用人格面具生活的时候,而人格面具就会形成一个稳定的人格方式,所以我们很多人去看到,有一些人会觉得自己活得不是自己,其实可能是在社会的过程中认同了一种完全不符合自己自我的人格面具,而这个人格间距戴得久了之后,就和自我完全一体了,所以他这样不舒服,会让他越来越难受,但他又不知道该怎么办?那在这个过程中,他再去否定他的阴影因为如果他把他的人格面具给撕掉的话,同样他要去用赤裸裸的自我去面对他的阴影,在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再去对人格面具进行工作,同时又去面对阴影的时候,人格就会走向分裂了。因此荣格认为当我们去形成一定的人格面具的时候,我们会这样在无意识中形成一定的阴影,而这个阴影是和我们的人格面具是相对应的,在分析的时候,我们的自我是流动的,甚至有可能对于某一些人来说,他的自我根本没有得到发展,那如果他只认同人格面具的时候,那这个自我可能会变得非常非常的弱小,那他在痛苦的时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痛苦,痛苦点在哪里,会显得非常的盲目,或者弥散,当这种痛苦给他带来的一种感受就是说他再也找不到自己了,再也适应不到自己了,甚至当他在社会上有失落的时候,他甚至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跟这个社会相处了,那这会进入一个非常危险的阶段,因此荣格会想到自己小的时候那个第二人格,第二人格能够让他认识到意识和无意识是并行发展的,你去形成一定的自我意识的时候,你去认同一定的人格面具的时候,那你的无意识必然有一部分来去补偿你,它再去补偿你的过程中,它就会在无意识那一端形成不断的积聚,这样一个积聚会带来无意识的凝结、郁结,这样的无意识的凝结和郁结,导致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沟通产生了障碍,所以不论是人格面具也好,不论是阴影也好,都是在你的人生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去形成或者是拥有的心灵跟内容。那荣格就会认为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并行发展,意识和无意识都会有自己的创造力,而在意识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意识的不同的类型,就像分析心理学后来所提出来的那样心理类型一样,我们今天是没有时间全面去讲心理类型的内容,大致给大家串一下。荣格认为我们一个人的心理类型都是我们意识的类型,而意识的类型会有两种态度类型和四种功能类型,两种态度类型和四种功能类型共同形成了八种心理类型,也就是说态度功能类型,八种态度功能类型,根据不同的原型和位置的组合,共同组成了十六种的人格结构,这是荣格心理学的心理类型的分析法。

荣格后来在去他的职业选择的时候,他的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又开始起作用了,当他去选择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时候,他选择了自然科学,因为对他而言,这个第一人格是要去起作用的,后来他第二人格在起作用的时候,他就开始对人文科学开始感兴趣,比如说他开始去研究那一些通灵现象,那一些人文科学里边所具有的特意现象,可能对于整个的自然科学而言,这些都是非常不可靠的,但对荣格而言,正是他由于这两个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他能够将自然和人文科学之间进行整合,荣格的父亲在荣格21岁的时候去世了,而荣格的母亲非常阴郁地说,他的死来得太及时了,我们看到荣格的母亲这样一个忧郁的性格,对她说产生的影响。我们在这里看的时候,当然我们会说荣格的母亲对荣格可能会施加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去看荣格小的时候,荣格的母亲带着他去读那一些经典名著,像歌德的,浮士德,像荷马史诗,像奥维德著名的作品,希腊的那些经典的作品,在这个时候都是荣格的母亲带着荣格去学习的,大家从这一点上看的话,荣格的母亲扮演着非常积极的促进的作用,因为荣格所有的这些人文的素养,都是他母亲给他带来的。

荣格在研究的过程中,从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中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对立转化,其实这也是说他后来能够接受我们道家思想或者是易经的中国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对荣格而言,这样的一个倾向,就是对立转化,物极必反,阴阳平衡,是他后期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荣格认为这样的对立转化是他心理学的核心,这样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平衡,是在对立转化的基础上不断的形成和发展的。荣格是一个十分相信直觉的人,而对于荣格的父亲而言,他可能对直觉不是那么相信,荣格对直觉的相信,使他对有一个很神秘的宗教去推崇直觉的宗教,叫“诺斯替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去对大量的诺斯替教,包括后来的中世纪的炼金术进行研究,试图通过研究文学、哲学和宗教去理解直觉,还有精神病,因为对荣格而言直觉是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是和无意识最接近的。

荣格在巴塞尔大学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对他来说这个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梦到一天晚上,他在浓雾中顶着强风艰难地前行,他的双手紧拢着一簇微弱的灯火,火苗随时都有熄灭的危险,他觉得后面有什么东西,于是他往后瞥了一眼,看见他身后一个巨大的黑影,他心里害怕极了,但也知道他能够使这小一簇灯火在黑夜和狂风中保持闪烁,他也就会安然无恙,就是当我醒来的时候,我立刻认识了这些黑影就是布罗肯幻象,是我自己在炫动的浓雾中留下来的影子,因为携带者那一簇灯火所造成的,而那一簇灯火就是我的意识,我所拥有的唯一的光亮,是我自己的意识所拥有的唯一的财富,后来荣格在论文,再去做研究的时候他就去探讨了这样一个通灵现象,因为他在这个时候感兴趣的就是他的这样无意识所呈现出来的一些科学没有办法去解释的现象,比如说催眠、梦游、灵媒这样一些,那他的论文是完全去模仿了一个当时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家,西奥多弗洛诺瓦,因为弗洛诺瓦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从印度到火星》就是探讨的这样一个心灵无意识涌现的现象,而弗洛诺瓦在里边探讨了一个叫海伦史密斯的灵媒。荣格在对他的表妹做这样一个通灵表演的时候印象非常深刻,这就是因为他的灵魂看似是那么的真实,我看见他的灵魂就好像在我的面前一样,我能触摸到他的灵魂,而对他你讲话都是那么的自然,而不论他去幻化成什么样的人格,或者是什么样的人,他都会显得非常的真实,而这一些都像附体了一样,第二,就是当处在这样一种附体的时候,出现一个非常不同的高贵的人格,而且用一种非常高标准的德语去讲话,非常不像巴塞尔方言,在这个时候荣格认为,无意识的这一种储藏的能力是非常庞大的,因此荣格认为无意识中会有很多的分裂出来的人格能够在意识中产生附体的现象,而真正荣格的发展是在无意识的上层进行的,而这些涌现的内容,有利于我们的意识的发展,如何去探讨或者是观察这些无意识的现象呢?这也是后来荣格所做的字词联想测验主要的内容。正是荣格对早期的,他的表妹,或者是他自己幻想的研究,使他后来发展出来叫active imagination,就是积极想象,包括荣格发展的最终的目标就是个体化的过程,从而找到我们最深层的自我,也就是荣格所称为的Self,就是后来人们认为的中国大陆翻译成的自性,台湾翻译成了叫原我,就是原本的我。

后来荣格大学毕业了之后,也就是他博士毕业之后,他进入了博格霍兹利的精神病院去实习,他开始去按照他的上司布洛伊勒去引进来的字词联想测验进行研究,从而探查到了我们在去做对词进行联想的时候,我们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同一个词有些人会反应得很强烈,有些人会反应得不是很强烈,甚至是有点漠视,有一些人反应时很长,有一些反应时很短,而其他人会认为这是受情绪指导的一些表述性情结。荣格认为当这些情绪或者是当他所有的反应超过正常范围的时候,这是代表着这一些内在的情结,而这些情结是附着着大量的情绪,荣格认为叫情调情结,当这情调情结在我们内心形成的时候,他就具有了一定人格的力量,当这个人格的力量在意识中浮现出来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一刻他的情结爆发了,我们有的时候会说他的情结爆发了,他就是这样一种现象,当他对某一个情结成为他的主导的时候,可能这一刻就变得不像他自己了,我们说这是荣格早期的研究哲学附体,你会说这个孩子出了这个事之后完全变了个人一样,那这个人就是他内在的一个情结呈现,这是荣格在进行字词联想测验研究的时候所观察的现象,当他在不断的进行研究的时候,他也遇到了一些理论的瓶颈,他遇到一些理论的瓶颈,正好他在1901年的时候读到了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他发现这部分的情结和被压抑的愿望和创伤的记忆有很多相似之处,而荣格认为佛洛依德找到了情结,去理解情结的一种方式,因此他开始去跟佛洛依德接触,去通信,而佛洛依德认为,这一些被压抑的内容,正是神经症的一个现象,甚至是梦的一个内容。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荣格和佛洛依德之间的合作在这个时候开始了,佛洛依德就感到荣格将自己的那一些压抑的理论,包括他的精神分析的假设,在实验室里边证明了,而那个时候实验心理学是非常出名的,在冯特开创了实验心理学之后,但是由于佛洛依德的一些理论不能够去证明,所以他受到了很多诟病,而荣格在这个时候通过他的实验证明了佛洛依德的理论,虽然荣格在这个时候有很多不认同佛洛依德的地方,但是荣格还是选择了跟佛洛依德走到一起共同去合作。佛洛依德本人是如获至宝,就觉得自己好像找到儿子一样,把荣格完全当儿子和接班人去看待,让荣格去忠诚于他,对荣格而言,他自己的这样理论的起源,和他自己的这样一个面对无意识的态度,和佛洛依德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他为了去和佛洛依德合作,不得不去把这一部分的内容给压下去,但是我们看到他们俩在合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冲突,因为对荣格而言,无意识并不是压抑,力比多它只是一种精神能量而不是一种跟性联系在一起的,它只是在某一刻,某一个侧面表现出来是性的压抑,是性的创伤,或者是早期的跟性练习在一起的某一部分的面向,但是它并不是完全跟性捆绑在一起的,但佛洛依德不管这些,我把你认成儿子的话,你就得去当我的儿子,去当我的继承人,完全认可我的理论,对荣格而言,他是非常愤怒的,因为佛洛依德把他的力比多简化成为人类的全部动机都是性欲的,潜意识的心灵完全是个人的,个人所有的,跟他早期的创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荣格认为这是有点去完全虐待个人的无意识,去忽略个人的无意识的多样性。如果这个个人的无意识在整个群体中形成,并在群体中具有决定性的力量的时候,那该怎么去解释呢?荣格认为,当这一部分集体的力量能够在群体中形成,又不断地延续和传递下去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而且是在起到作用,但是佛洛依德把这一部分给忽略了,那荣格认为佛洛依德这一部分太狭隘了,而对于荣格而言,力比多只是一个更普遍的生命力量,而非一个性欲趋力或者是性欲,性欲只是力比多的一种表现方式,因为对荣格而言,在佛洛依德所假设的这些被压抑的愿望,创伤性的记忆之外,他还有着一些更深层次的更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而集体无意识是通过一种原型的方式表现的,比如说我每一个民族里边都会对英雄的崇拜,对英雄的膜拜,而这样的英雄共同构成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集体无意识赋予了这样的英雄所具有的特征,所以我们都会对这样一个英雄产生了一个共同的渴望,或者是对英雄有一个模仿,或者是说每一个文化里边,都有对母亲的一个条件,对于母亲的一个要求,那这个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对母亲有理想的观念和原始的理解,比如说我们对中国的教育里边,我们会看到,有一些对于好的孩子,好的教育的理解,这也是说为什么当英雄如此流行。

后来两个人的合作不得已走向了结束,但我们可以看到,佛洛依德整个一生都在延续着这样一种决裂,原来在早期跟自己的好朋友,威廉弗里茨的决裂,后来跟波洛伊尔、阿德勒、斯戴克、麦纳特、希尔贝雷、陶斯科、威廉赖希,这一些人都最终和佛洛依德走向了分裂,包括费伦齐,可以说在这个时候这些分裂导致了荣格开始去思考,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不同的心理学家所去开创的这样一个心理学的理论和架构的不同,这些是为什么,所以荣格提出了自己的意识的类型,荣格去观察阿德勒的时候,阿德勒在跟佛洛依德分裂的时候,阿德勒是非常愤怒的,说佛洛依德你根本没有重视我,你让我感觉到很受伤,所以我要跟你决裂,而对于荣格而言,他提出来的就是你佛洛依德,我和你有理论冲突,你并不能够给我的理论有一个很好的未来,所以我离开你,而佛洛依德会表现出这样,就是说你们都不能离开我,你们既然选择了在我这里,你们就得对我有忠诚,就得去忠于我,不但要忠于我,还要忠于我的理论,把我们的理论发扬光大,如果我们不能坚持一个科学的立场和观点的时候,我们就会面临一个失败,所以我们一定得去坚持,坚守,坚守着我们的阵地。那通过这样一种描述,大家也能够感受到对于荣格而言,对佛洛依德而言,对阿德勒而言,他们所面对同一个事件的时候,他们有不同的反应和不同的架构,这就是荣格所假设的意识的类型,也就是后来流行的在心理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MBTI。

我们再谈一下荣格的婚姻,荣格跟一个非常有钱的人的女儿结婚了,而这个有钱人就是现在IWC的创始人,IWC翻译成叫万国表,她叫艾玛,她跟荣格结婚了之后,但是对于荣格而言可能后人有很多诟病的地方,比如说他经常出轨,很多情人,艾玛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是非常优雅的女性,她后来也成了荣格分析心理学家,但是她对于荣格的包容,包括去认可荣格的情人,对荣格的支持是很大程度使荣格能够不断地前行。

但是对荣格而言,就是他认为一夫多妻是一个正常的,因为他在跟佛洛依德写信的时候这么说,在我看来一桩美满的婚姻的先决条件是允许不忠,因为对荣格而言两个女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维持家庭,另外一个是他的精神伴侣,就是他的阿尼玛。当阿尼玛和这样一个维持家庭这两个人合为一体的话,这就是完整的阿尼玛的投射,当然对于一个女性而言,是阿尼姆斯,阿尼姆斯同时也会有现实和理想的一面。荣格对于自己有很多情人的解释,就是说因为他的阿尼玛和他的现实,阿尼玛的精神和现实的一面是分裂的,因为他在四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和父亲分离,他由父亲叫去的一个年轻的女仆去照顾,或者给他留下一种非常难以忘怀的印象,所以他在八十岁的时候还记得这样一个照顾他的女性,也就是说这个女仆。比如他在《回忆梦思考》里边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女性,就但丁在《新生》里边所描述的他自己的那个芭缇丽斯一样,因为这是精神的伴侣,所以荣格在后来的过程中,他在早期的和萨宾娜,以前有一个电影叫《危险的方法》就是在描述荣格和萨宾娜的关系。后来公开的情人叫托尼沃尔夫,是荣格一辈子的情人,但荣格也会有很多的崇拜者,比如说十几岁遇到荣格,一直活到八十岁都没有结婚,这些都是女性,有好几个这样的崇拜者,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荣格分析心理学。

荣格在跟佛洛依德分裂之后做了一个杀掉西格佛里德的梦,很多人认为就是他在杀掉佛洛依德,但是对荣格看来,他做这个梦是杀掉西格佛里德,西格佛里德在西方的神话里边是西格蒙德的儿子,荣格认为他是在去杀掉了自己的人格面具,自己认同的那个英雄,而重新寻找到自己,这是他跟佛洛依德分裂之后所做的一系列的梦的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在这个时候他重新回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一部分,荣格认为我们对情结和原型的分析,是要依赖于或者是仰仗于远古的神话。对于荣格而言神话并不是古代人的想象或巫医的内容,而是说每一个神话都承载着每一个文化和集体中的原型,或者是心灵内容,而这样一个心灵的内容,使我们这样一个个体从集体的心灵中汲取能量的时候能找到出处和来源,当我们能够在集体中找到出处和来源的时候,我们这个个体能够重新去发现自己最深的无意识的内容,所以分析心理学中非常强调,对于神话、童话,还有炼金术,包括古代的中世纪的文学之间的阅读和掌握。荣格不但画红书,而且去盖楼,包括去全世界旅游,对一个内倾的人而言,旅游来说是非常的痛苦的,但是当他抱着期望去旅游的时候,总会给他带来新鲜的收获,比如说他去探索非洲,包括美国的黑人,还有美国的印第安人,他们的古代神话所承载的内容,这一些不同的神话、文学、童话,还有传说之间的共同之处,甚至包括米特拉宗教,包括这样早期的基督教,犹太教,他们之间的相互的关系,甚至他到后来开始对我们的中国文化开始感兴趣,对易经的思想,道德经的思想产生了非常大的迷恋。

对荣格而言,他所面临的这些经历,类似于像精神分裂症的体验,是重新让他回到集体无意识的过程,让他去探索更深层次的无意识的体验,让他在这个体验中重新寻找到了新的方向,因为他和佛洛依德不同的理论起源,注定了他们不能够长久的合作下去,因此对于他和佛洛依德的合作,他并不愿意去探讨太多,因为他认为不同的理论起源,造成了他们对无意识不同的理解,最终导致了他重新去建构自己的心理学,包括心理分析,这是一个他去在寻找自己,也是他进行个体化的过程,寻找到原我的过程,所以他对于那些远古神话的研究,包括那些密教,甚至是飞碟,还有一些我们中国文化里面的易经,道德经,包括我们旁边的印度文化的理解,他自己也经常去练瑜伽,因为他觉得这是通过身体的方式,去接触到我们内心的方法,那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能够去聆听来自内心的声音,所有的这一些早期的神话和童话,还有传说,宗教所承载的内容,这个集体力量的来源,当我们要去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从这个集体中去寻找新的能量和方向。

因此原型和情结作为分析心理学量大基本的支柱,为荣格式的心理分析提供了非常好的方向,每一个原型和情结不但承载了作为这样一个文化,作为这样一个个体在文化中所体验到的集体的内容,也包含了这个个体从小到大,他的个人经历,在他的个人无意识之中所留下来的印记,个人的成长不但带有着个体的层面,而且还带来了文化和历史的维度,每一个人不但是他个人的成长,更是一种他在社会和历史文化中寻找到一个支点的过程。因此荣格说他的一生都是无意识不断自我实现的一生,这也是荣格在去谈到他的分析心理学的时候,他的理论起源的时候,他所面对的无意识,所持有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让他能够去和无意识不断的去进行接触,走得更深,所以意识才能发展得更加完善,找到我们的原我的时候,我们的个体化才不断的使我们这样一个人格在这个社会和历史中有一个稳定和平稳的支撑点。

好,那我们讲的内容就是这一部分,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我们开始进入问答环节,我拖了10分工不好意思。

荣格的照片在网上很多,你可以搜一下,有很多他的照片,百度上。

我想对于荣格和新时代的运动,有一本书叫《荣格与新时代》,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因为新时代的特点就是和后现代和解构主义联系在一起,其实这只是一个后来的学者的提法,关于新时代的特征,荣格本人并没有提太多。

荣格其实就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个如果你这么理解的话,也没有问题,因为很多人就这么去指责他,主要就是说从哪个立场上我们去理解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患者,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精神疾病,如果这个精神分裂症不给这个社会带来精神分裂症的痛苦和灾难的话,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还把它理解成精神分裂症?那这个我想这不论是医学出身的精神病学家,还是没有医学背景的心理学家都要去思考的问题,因为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理解始终是存在着争议的,什么是精神分裂症,我们并没有清晰的概念。你会看到不论是在DSM还是CCMD,还是ICD里边,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定义,都没有清晰明确的诊断标准,其实不论包括精神分裂症还是神经症,还是这样一些其他的人格障碍,所有的这一些都是在用排除法或者是模糊的界限,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在埃德伯格看来精神分裂症甚至也可以是创造性的疾病,因为在意识的绿线逐渐降低的过程中,我们有类似于精神分裂症的体验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把它理解成为我们内在的人格以不同的方式去呈现出来呢?那所以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的时候,我们对精神分裂症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看法,如果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的话,可能会说这一部分和他的内在的人格是联系在一起的,内在的无意识有不同的原型成分,而不同的原型成分出现在自我的时候,它会有不同的分裂体表现,而这样不同的分裂表现,会让人觉得这有点精神分裂症的嫌疑,如果这部分的精神分裂症和这个集体的分裂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就没有办法再去一定把它给归纳到真正的精神分裂症的水平上了。

分析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其实我们说分析心理学只要是再去对一个心理分析爱好者,包括应用分析心理学的人,或者是心理分析师而言,我们去跟我们的来访者,在无意识的水平上进行工作,我们鼓励我们的来访者去探索他的无意识,我们提供给我们的来访者是一个让他能够安全稳妥的去探索他无意识的空间。当然,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去用我们所学到的文化和分析的技巧,还有对于原型和情结的理解,去协助我们的来访者进行分析,因此可能会说分析心理学的方法更侧重于对于文化和历史层面的理解,对于一个原型进行放大的分析,比如说我们梦中的一些人物形象,或者动物形象,一些情景,我们要把它放大到了文化和历史的水平上,这个文化和历史的水平上,我们要应用到对原型的理解,而这个原型的理解,更侧重于我们要去掌握更多的文化中历史的内涵,所以我们要去有更多的关于神话、童话、传说、宗教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当然这是建构在西方的后来非常著名的叫比较宗教学的基础上。那其实分析心理学的应用最直观的就是我们今天流行的沙盘游戏的疗法,沙盘游戏疗法在我们国内应用是蛮广泛的,沙盘游戏疗法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将我们内在的无意识的内容呈现在沙盘中,用具体或者具象化的方式将这些我们无意识的内容所存储的所有的相关的东西给呈现在这样一个沙盘中,通过沙盘这个渠道,去让我们的来访者认识到,他的无意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联系。当然,我们会说沙盘只是一种方式,最重要的是说我们去学习分析心理学的临床应用的时候,我们如何去应用到情结,包括字词联想测验,心理类型,原型分析,包括炼金术,包括绘画分析,绘画分析也是积极想象的一种,在这个过程中去结合着一些放大的技术和方法,对我们的来访者无意识的内容进行剖剖析和解剖,使我们的来访者重新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链接给建立起来,在建立意识和无意识之间链接的时候,个体的人格才慢慢的趋于成熟和稳定。

对同一个问题有两个不同的看法,我想对于一个个体而言,我们的无意识不是单一的,或者是单维度的,因为我们的无意识储存了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一个可能性在我们的每一个原型在起作用的时候,我们的原型都会给我们的自我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当这样一个自我有不同的意义的时候,可能会说这一部分是我们自我在起作用,但是在分析心理学看来,正是我们的原型从无意识中去涌现出来的时候,赋予了我们在现实中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意义。

关于荣格式的释梦方法,我只是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用佛洛依德式的分析来去做对比。在佛洛依德《梦的解析》里边,佛洛依德举了这样一个梦,就是有一个人为了证明梦不是愿望的实现,就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的外甥女去世了,他在外甥女的棺材捡前,看到外甥女的遗容感觉到非常开心。而佛洛依德去分析这个梦的时候,佛洛依德去让他做自由联想,而在自由联想的过程中,佛洛依德让这个来访者发现,其实他让他的小外甥女死亡,是因为他想看到他的那个朝思暮想的一个远方的亲戚,因为只有这个家里边有人去世的时候,这个亲戚来参加葬礼,才能够见到这个远房的亲戚,这是一个非常帅的男的,老师,因为在某一次的亲戚也是一个小孩去世的时候,他在这个葬礼上见到了这个男的老师,所以他在梦中愿望被满足,就是说只要再有个小孩亲戚去世,这个人还会来的,所以它就做梦,梦到这个小孩去世,感觉很开心。如果我们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上去看这个梦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个小孩是他熟悉的一个孩子,那这可能会跟他内在的儿童是有关的,当他的内在儿童去世的时候,可能他会说他长大了,这个内在的儿童这个原型,不能再去阻碍他去恋爱、结婚,因为孩子是对于恋爱和结婚起到阻碍和妨碍的作用的,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就仪式性的让这个孩子去世了,让这个孩子去世他才能卷入到和另外人的关系中,和另外这样人建立了恋爱关系,他才没有哪一种孩子般的膨胀感,或者是那一种孩子般的全能感,从而让这个孩子在他的心目中,在他的心灵中,仪式般的消失,从而他能够用一种英雄般的姿态,或者是让那个孩子不再成为他英雄成长的阻碍,当然,如果我们分析这一段的时候,就得去分析丘比特和阿布罗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不再讲英雄和永恒少年之间的关系了,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们以后可以谈谈。

我还没有出书,以后会出吧,明后年。

原型对心理分析的意义?其实对于分析心理学或者是心理分析而言,原型是所有分析的核心所在,没有对原型的探索,就没有心理分析的过程,也没有心理分析的效果,而原型分析是心理分析的工具,包括或者是载体。

沙盘如何利用分析心理学让来访者治愈和转化?其实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当来访者把他内心的心灵呈现在沙盘中的时候,我们借助积极想象和原型分析,使来访者能够认识自己的无意识,让这个无意识在现实中不断的去实现,去在这个现实中体现出来,从而使这个自我不断的得到强化和发展,那这个自我和无意识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畅通无阻的流动,这是治愈和转化的体现,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抽象或者是浓缩的回答,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心理分析在沙盘中的应用是一个非常大的分支,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找相关的材料。因为沙盘的创始人是荣格的学生,对他而言,这样一个原型,原型性的体验,包括原型意象的体现,在沙盘中的一个深入的分析,提供一个自由受保护的空间,是沙盘能够产生治愈和转化的重要的因素。那对于德拉卡尔夫,这个沙盘的创始人而言,原型分析是促进心灵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过程,你要具备原型分析的能力的话,你要去理解不同的人物形象,或者这些沙具,在不同的文化里边所具备的象征,象征只是沙盘分析的某一个层面或者是侧面。

好,我们还有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在这里做个总结,可能我们今天晚上一个半小时是介绍分析心理学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再抽时间去多聊一些分析心理学的内容,他作为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甚至是一个临床心理的方法,我们如何去运用它,去了解它,去学习它,我们希望有很多的渠道来去学习,在我们的应用中,我们会有很多的困惑,我们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时间来这交流。

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原型是无数的,只不过是原型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体现是有限的,因为人的意识是有限的,人的一生也是有限的,你的一生也就体现出来那么多的原型就可以了,希望以后我们有时间多去,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我们再去共同学习,我们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平台为大家去提供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包括对原型分析,情结的一个分析,还有神话和童话,还有炼金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OK,那我们今天的微课就先到这里,谢谢你们每一个人耐心的聆听和关注,我们下次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认识荣格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
身边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心理学的十二条金科玉律》的批判和探讨 (转)
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毕加索这两幅画,都是因为他精神分裂才能成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