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觅理记】孙奇逢:吾心即天地万物(上)
孙奇逢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大家,他的学术观以心学为主,汤斌在《征君孙鍾元先生墓志铭》中称:“夏峰今之河东、姚江也。”汤斌把孙奇逢视之为清初时的薛瑄和王阳明,其实薛瑄的理学观与王阳明还有是较大的差异,还是《清史稿》上对他的评价更为准确:“奇逢之学,原本象山、阳明。”因为陆九渊、王阳明是正统的心学体系,而孙奇逢的学问由此而出,则正说明他的思想体系是以心学为主。

为何要说孙奇逢的学问是以心学为主而不是全部呢?因为他的学术观已经不是照搬王阳明的思想,汪学群在其所著的《中国儒学史·清代卷》中称:“清代儒学承明代而来,晚明儒学以王学为主,入清以后的一段时间,王学仍领袖坛坫,如孙奇逢、黄宗羲、李颙等都是王门重镇,不过他们已经与明代王门后学不同,对王守仁及王学不是一味地恭维,而是反思批评王学末流的流弊,吸取王学的精华,也借鉴朱熹,大体走会合朱熹、王守仁之路。”

《三贤文集》十二卷,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孙奇逢像

由此可知,虽然王学是清初理学的主体,但这些理学大家们却对王阳明的学说有所修正,尤其是纠正了王学末流的弊端,其纠正方式则是借鉴朱子学说中的有益成分。

虽然有此一说,但孙奇逢却称自己在幼年之时更多的是喜欢程朱理学,只是也一并喜欢陆王心学而已:“某幼而读书,谨守程、朱之训,然于陆、王亦甚喜之。”(《寄张蓬轩》)

由此可知,他从幼年之时就是理学与心学并修,相互之间并不排斥,只是到了他的晚年,他才重点强调心学的价值,也正因如此,他被后世视之为心学派的重要传人,但也正因他试图调和程、朱与陆、王,为此受到了后世学者的指责。

总体来说,孙奇逢还是极其推崇王阳明,他作过一部《理学宗传》,孙奇逢在该书的叙言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尧舜而上,乾之元也,尧舜而下其亨也;洙泗邹鲁其利也,濂洛关闽其贞也。分而言之,上古则羲皇其元,尧舜其亨,禹汤其利,文武周公其贞乎?中古之统,元其仲尼,亨其颜曾,利其子思,贞其孟子乎?近古之统,元其周子,亨其程张,利其朱子,孰为今日之贞乎?明洪、永表章宋哲,纳天下人士于理。熙、宣、成、弘之世,风俗笃淳,其时有学有师,有传有习,即博即约,即知即行,盖仲尼殁至是且二千年,由濂洛而来且五百有余岁矣,则姚江岂非紫阳之贞乎?余谓元公接孔子生知之统,而孟子自负为见知。静言思之,接周子之统者,非姚江其谁归欤?归程朱,固元公之见知也,罗文恭、顾端文意有所属矣。”

孙奇逢撰《书经近指》六卷,清康熙间刻孙夏峰全集本

孙奇逢首先把学统以元、亨、利、贞作为分类方式,而后他又将历史分为三个时段,即上古、中古和近古,其中上古的羲皇是元,尧、舜是亨,禹、汤是利,周文王、周武王与周公是贞;而在中古,孔子是元,颜渊、曾子是亨,子思是利,孟子是贞;而在近古,周敦颐是元,二程、张载是亨,朱熹是利,而他把王阳明列为了贞。由此可知,在孙奇逢的心目中,王阳明有着何等崇高的地位。

孙奇逢的这段叙述方式显然是本自元代的吴澄,因为刘因也有这样的一种分法和排列方式,但是吴澄却将近古的“贞”字人物空缺,那潜台词应该是由他来荣任,而孙奇逢却把近古的“贞”字写为了王阳明,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孙奇逢比吴澄要谦虚:他没有把这个伟大的位置留给自己,而是将此桂冠戴在了王阳明的头上。

孙奇逢为什么要效仿吴澄做出这样的排列呢?他在《理学宗传》中称:“学之有宗,犹国之有统,家之有系也。系之宗有大有小,国之统有正有闰,而学之宗有天有心。今欲稽国之运数,当必分正统焉;溯家之本原,当先定大宗焉;论学之宗传,而不本诸天者,其非善学者也。”

看来孙奇逢很重视道统,他认为学问的道统就有如国家的传承系统,同时也如同个人家庭中的谱系。孙奇逢说,只有搞清道统才是真正善于学习的人,这句话的潜台词应该是说:若搞不清道统,则容易胡乱学习,最终就弄不明白哪些人的思想应该接受。而他把王阳明接续到了前代大儒的正体系里,也就是以此来表明,学习王阳明的学说就等于是学到了历代大儒的正宗。

孙奇逢是今日河北省容城县人,而该县自元代以来出过三位大的文化名人,在他之前有元代的刘因和明代的杨继盛,故这三位被后世并称为“容城三异人”。孙奇逢家本是容城的士族,他们家在容城“书香一脉逾百年”(《日谱》)。
孙奇逢从七岁开始上学,然而他一生却没有什么功名,到其22岁父亲去年,25岁时母亲去世,他在家中守孝六年,到他29岁时就来到了北京游学,而正是在这个阶段,他跟北京的鹿伯顺开始共同研习王阳明的《传习录》,自此之后他开始笃信王学。

孙奇逢撰《容城钟元孙先生文集》,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而后他的大半生都致力于撰述与讲学,他在晚年讲学于河南辉县夏峰村,因此被后世称为“夏峰先生”。从明末一直到清初,朝廷总计有11次召他入朝做官,他都一一拒之,因为他又被后世称之为“征君”。直到清康熙十四年,在他92岁时去世在了夏峰。

在理、气关系上,孙奇逢接近于刘宗周:“理即是气之理,断然不在气先,不在气外。知此,则知道心即人心之本心,义理之性亦即气质之本性,一切纷纭之说,可以尽扫矣。”(《日谱》)

孙奇逢强调,理即不气间也不在气外,二者是个统一的整体,既无先后也不可分离,但同时也不能把它说成一回事:“问理与气是一是二?曰:混沌之初,一气而已。其主宰处为理,其运旋处为气。指为二不可,混为一不可。”(《语录》)

他认为,在天地开创之初,表面看来只有气,但理却主宰着气,因此说不可以把理和气看成两个事物,但同样也不能混为一谈。孙奇逢又接着往下推论理是出自于心:“欲观天地,观之于万物而已,万物所以成天成地也;欲观万物,观之于我而已,我备万物也。人只因不识我,遂不识天地,不识万物。”(《语录》)
他认为,要想了解天地就从观察天下万物来得知,要想了解天下万物,那么从自己的本心就可得知,因为心中已经具有了万物,如果不了解人的本心,也就无法认识天地万物。由此可见,这是典型的王学观念。

既然如此,孙奇逢认为不可能通过读书来发现本心,来了解这个世界:“孔子志在东周,孟子志安天下,此是孔孟之学术。得行其志焉,则亲见尧、舜;不得志,则羹墙尧、舜,非苟焉而已也。斯道不明,圣学湮塞,骛博者俗,径约者虚。阳明崛起,揭良知为宗,博约、知行合而为一。盖仲尼殁,至是且二千年,斯道为之大光。而全体大用,立德、立言、立功随感而应,无处非道,无地非学,腐儒面目得阳明一洗之。”

在这里,孙奇逢又大肆地夸赞王阳明,他认为只有到了王阳明出现的时代,才做到了“知行合一”。从孔子到王阳明的时代相距了两千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有很多的腐儒不断地讲求章句之学,自从王阳明出来后,他一洗这种陋习。

《理学宗传》二十六卷,清光绪六年浙江书局刻本,孙奇逢序言一

关于王阳明所说无善无恶受到后世的攻击,孙奇逢对此也在替王辩解:“阳明言无善无恶心之体,后之儒者群起而攻之。阳明所言盖心也,非性也。心性必不容分,而才情相去倍蓗什佰千万,亦必欲强而同之乎?”

孙奇逢说王阳明所说的无善无恶指的心而不是性,虽然说心和性不能分开,但每个人的智慧与理解力相关很多倍,而“阳明是说心之体,非说性之体也。继善成性,性自是善。心有人心、道心,人心危而道心微,可谓皆善乎,此只在阳明自信得及,我辈何庸代为置辨耶?”(《魏莲陆》)

在孙奇逢的观念中,心包括了天下的一切,他在《兼山堂答问易》中在解释《论语》“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这句话时说:“吾心即天地万物,就是‘博文’;天地万物即吾心,就是‘约礼’。”

对于他的这句话,李之鉴在《孙奇逢哲学思想心态》一书中评价到:若删去“就是‘博文’”,“就是‘约礼’”,这段话剩下的是:“吾心即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即吾心”,这同陆氏“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命题,本质上讲,没有两样。由此可知,孙奇逢的心学观是从陆九渊到王阳明一脉相承者。

既然如此,那在孙奇逢的概念中,心涵盖了一切:“天下外不了一个理,理外不了一个心。你看一点良心,之以为自然而然不得不然的,便是天地之所以为天地,鬼神之所以为鬼神,三王之所以为三王,后王之所以为后王。”(《四书近指》)

关于天理和人欲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孙奇逢的观点则没有二程、朱熹那样的绝对:“天理中,未尝无人欲;人欲中,未尝无天理。”(《读易大旨》)

《理学宗传》二十六卷,清光绪六年浙江书局刻本,孙奇逢序言二
他认为天理与人欲不能分开,因为天理包含了人欲,而人欲里也有天理的存在,既然如此,那就做不到绝欲,那怎么办呢?孙奇逢认为只能寡欲:“欲为心所生,本不能绝,故只曰‘寡’。心为欲所害,虑其或亡,故计其存。心做得主,是存;心做不得主,是不存。除‘寡欲’,别无存心之法。或曰:‘古之善寡欲者,非有欲之后,而务去之,防于未然,不萌动焉耳。’欲字所指甚广,凡有以引起心者,皆是。”

孙奇逢认为,欲望由心而生,是天生所具有者,所以欲不能绝,只能寡,他认为寡的办法不是有了欲再去抑止,而是想办法不生出欲望来,而他更为巧妙的认识,则是把程朱理学所推崇的“敬”字视之为寡欲:“儒者多主敬,其寡欲之谓乎?(《理学宗传》卷二十五)

虽然这是个问句,但他的这种想法倒是很高明。那么,寡欲有没有作用呢?孙奇逢在《日谱》中说:“天地一嗜欲之场也,古今尽嗜欲之途也。嗜欲之浓淡,君子、小人之所由分;淡的一分,即一分君子;浓的一分,即一分小人。君子达而上,不过淡之至;小人达而下,不过浓之至,此外岂有它道哉?浅言之,日用饮食,一嗜欲之流行;深言之,富贵功名生死,总为嗜欲盘据固结,牢不可破。果能淡也。省多少劳扰愤郁,便是居易行素,无入而不自得矣。”

看来他承认天地之间充满了欲望,而天下人对欲望也有着向往,因此他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分,就是欲望的浓和淡,越淡就越是君子,越浓就越是小人,这也就等于承认了君子也有欲望,而君子跟小人的区分只是欲望的浓淡,而不是欲望的有无。

对于何为欲望?孙奇逢又说吃喝玩乐是浅的欲望,而为了追求富贵功名则是深的欲望,如果把这些都能看淡,那才是真正做到了圣人。

对于如何求得学问?孙奇逢竟然引入了禅宗所讲求的“顿悟与渐悟”说:“若所悟出于顿,人已隔判事物遗弃,圣贤之传授无之。不知顿从渐来,无渐,何顿可言?天下之归于一日,正以有克复之渐也。吾道之贯于一唯,正以有忠恕之渐也。紫阳亦云: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何尝非顿悟乎?用力在平时,收功在一旦。渐者,下学也;顿者,上达也。不可以分言,则顿之非虚,而渐之非实,当不作歧观矣。”

由这段话可知,他强调顿悟与渐悟都不可偏废。在这里他引用了朱熹的话,朱熹认为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某天突然间豁然明白了真理,这就是顿悟,但这个顿悟的前提是之前的长期读书用功。由此可见,孙奇逢也并不反对读书。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心学史(余绪)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名言十句(精读)
『我醉乡土』实学大师颜元·连载(三) | 求索—不是遮头是使风
《湛若水短文选粹》
【历史】 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特点辨析两者异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