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学研究|易县双峰书院的深沉文脉

易县双峰书院门外的古槐。


作者:孙居超

       河北易县富岗乡双峰村,位于群山深处,此地偏僻闭塞,少有来人,然而村中却有一处数百年遗迹——“双峰书院”。“双峰书院”是北学宗师孙奇逢征君先生四座专祠之一,原本是孙征君在双峰避兵时购置的产业,征君殁后,辟为祠堂,成为儒门北学的传承胜地之一。

       明朝末年战乱迭起,孙征君率领宗族乡党起兵抵御。崇祯九年(1636),孙征君完守容城,后因容城城墙倾圯,不可再守,遂于崇祯十一年(1638)秋天率宗族戚友数百家入易县五公山,结庐双峰村。此后数年,每闻警即携家与来归者入山避难,他率领众人在双峰修武备、兴文学,干戈扰攘之时保有礼乐弦诵之风,远近问业者接踵而至。征君公与启美公集有《扫盟馀话》纪双峰之事,归安茅元仪作序,序中说“田子春辞骑都尉之命,率宗族乡党入徐无山中,扫地而盟之,从者五千馀家,乃徐为定婚姻丧葬之礼,民遂以化……(孙征君)戊寅乃率其宗族乡党入双峰,及兵入,从之者数县累数千百人,多衣冠礼乐之士,乃所以整齐约束之者一如子春。”梁启超对此评价说,在中国历史上,三国田子春以后,夏峰算是第二人了。

       顺治六年(1649),孙征君南迁辉县以后,留在河北的弟子隰崇岱、王馀佑、魏一鳌等将征君双峰旧居立作书院,以为同人讲习之所。此事又见《孙夏峰先生年谱》“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冬,王申之率同人魏莲陆等葺余西山旧庐为双峰书院。易州隰崇岱书于石以记之,馀佑与同人讲习其中。”另据李塨写的《五公山人王先生行略》载“戊戌,率魏刺史一鳌等为孙征君修双峰书院,讲学其中,已而从征君于苏门,研究数月。”隰崇岱,字千里,易县人,《畿辅先哲传》中称其“忠信笃学”,受到直隶提督学政左光斗的欣赏。王馀佑,字申之,一字介琪,号五公山人,新城(今属河北省高碑店市)人,甲申后隐居双峰村近三十年,晚年讲学献陵书院。魏一鳌字莲陆,直隶新安人(今河北省安新县),曾任山西忻州知州。直接参与书院创建的三人中,隰崇岱传世资料最少,事迹不详。其父“隰尚勇,号义轩,幼业儒,性伉爽,家徒四壁,意豁如也。居恒好观诸史,每读至奸回不法事,辄掷书不食,与儿女及郡人言,未尝一语离古人贤孝节义事也。”可见是一位性情中人。《畿辅先哲传》中记载隰崇岱为河北大儒,惜事迹不概。征君《日谱》顺治十六年(1659)十一月十三日载,易州(今河北省易县)田乃亩、安肃(今河北省徐水县)赵炎,各奉父命千里来拜师,并捎来了隰崇岱的书信诗文。征君遂有《酬隰千里惠诗》,序曰“千里与予弟启美,同为辛酉左忠毅公所选士,高才能文章,不乐仕进,予向之久未得晤,因今田赵二子来苏门惠诗,寄问其向予之意,盖不啻予之向千里也,句以酬之。”这是所见关于隰崇岱较多的信息。通过诗文可知,他可能始终未能与征君相见。此外《直隶易州志》只列其姓名,征君诸门人似乎对其涉及不多,双峰书院在乾隆时期配祀诸贤,隰崇岱作为实际创建书院的参与者却被遗落,其中必有原因。隰崇岱与王余佑交好,在王余佑《复孙征君夫子》一信中提及“迩来时运不常,老成凋谢,非有刁公、千里隰公、惠迪王公、隆轩赵公、沛然田公,一时物故。”刁包,字非有,一字蒙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人,著名学者,卒于康熙八年(1669年),征君南迁过祁州尝客其家,礼敬甚殷。于此可知,约在康熙八年前后,隰崇岱已故去。王余佑与魏一鳌都是孙征君重要弟子,魏一鳌辞官后,追随老师孙征君,在夏峰村建有雪亭,南北往来,佐助老师发扬理学,潜心学术。王馀佑父兄在甲申国难中遭仇家陷害,以抗清罪名死难,馀佑招魂葬父兄于易州坎下村后,因其出嗣于伯父鲁山令王建善,遂奉伯父鲁山公隐居于五公山双峰村,自号五公山人,此后居双峰村近三十年,不入城市。于此可知,王余佑是书院的实际主持者。征君南迁不久,顺治八年(1651),王余佑曾有苏门之行。是时征君公寄居苏门客舍,据《日谱》载,本年二月十四日,王余佑抵辉县看望征君公,恰值征君公继配杨孺人病重,四月十九日,杨孺人去世,王余佑、马尔楹两位弟子千里之外助老师料理丧事,朝夕与老师相伴,使征君感到慰解。五月初八,王余佑北归。此即《五公山人王先生行略中》“已而从征君于苏门,研究数月”。王余佑晚年应河间太守王奂之请编修《河间志》,得到当地官绅的推崇,主讲献陵书院,内亲孔公毅馈赠田地二顷,遂移家献县。此后十余年间,往来于保定河间各地,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去世。王馀佑去世后,葬于易州坎下村,子孙仍居于献县。

       康熙四十七年(1708),距王余佑故去已经二十四年,斗转星移,同人物故,双峰书院遂鞠为茂草矣。双峰村距离孙征君故里容城县北城村一百多里,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也算是超出了一般人的生活范围,所以北城村族人也不能有效地对其看管护理,以至书院渐被当地人侵占。此时远在河南辉县的征君公曾孙用正(用正原名用桢,字以宁,号缄斋,康熙丙子举人,历任禹州许州学政,主讲大梁书院,殁后入忠孝祠)会同征君公留在容城的长孙潜之子用模、奇彦公曾孙本恒亲自到易县双峰清查。因书院已被侵占,侵占人拒不承认,告知于官府,侵占者又与知州关系亲近,知州傅某徇私庇护,坚称从未有过双峰书院,反诬用正公等实为“光棍诈骗,骚扰地方”。于是用正公搜集证据,呈各级衙门,打起了官司。这个官司一打就是十年,用正公由辉县到易县,南北千里奔波十年之久。十年后,官司打赢,时任易州知州李芬芳彻底澄清此事,恢复双峰书院,后任吕守曾批准双峰村免除徭役,作为本村看守护理双峰书院的优抚。按《孙氏族谱》记载,“侵占者乃州牧傅之腹心也”“彻底澄清者则易州牧李公芬芳也,继之者为河南新安吕公守曾”,查阅乾隆《直隶易州志·职官表》,康熙一朝易州知州共计十二人,最后两任依次为傅泽树、李芬芳。傅泽树事迹不详,仅列姓名。李芬芳,山西翼城人,监生,康熙五十七年(1718)任易州知州。吕守曾,字待孙,河南新安人,雍正甲辰(1724)进士,著有《松坪诗集》,雍正九年(1731)任易州知州。李芬芳于康熙五十七年到任,时距康熙四十七年用正公清查书院之始整十年,据此可知,正是傅泽树的离任,再无力掩盖事实,李芬芳新官上任,担当道义,书院得以恢复。守道宋起赠匾“道源洙泗”“学重龙坡”,保定太守张安世赠匾“斯文未坠”“仪型在望”。提督学正堂连肖先作《重修孙征君双峰书院记》,立碑刊石纪其事。桐城方苞撰《修复双峰书院记》。嗣后,双峰书院并为孙征君先生祠,得到北方历代学人经营维护。夏子龄、高赓恩都曾对书院进行过重修。

       双峰书院旧祀征君公,以征君公之弟思皇公配,思皇公讳奇彦,号启美,曾任山东武城县令,明末避兵时卒于双峰村。乾隆癸未(1763),祠堂重新修葺。征君六世孙在城公记载:与乡前辈酌進配享诸贤,以创建书院及征君门人相随避居双峰者为主,而终之以缄斋公用正,因其恢复书院与创建等功,配享诸贤,缵承先媺,使征君公道久而弥光。

       东配:汤公斌(睢阳人)、崔公蔚林(新安人)、王公馀佑(新城人)、耿公权(定兴人)、赵公御众(滦州人)、耿公极(定兴人)、耿公振采(范阳人)、君协公奏雅(容城人)、君侨公博雅(容城人)。

       西配:耿公介(登封人)、魏公一鳌(新安人)、张公果中(白沟人)、马公尔楹(定兴人)、王公之征(安州人)、高公鐈(清苑人)、君健公立雅(容城人)、君孚公望雅(容城人)、缄斋公用正(容城人)。遗隰公崇岱(易州人),应补入。

       在城公为缄斋用正公孙,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

       根据以上记述,可以大致了解清代乾隆时期之前双峰书院的情况。

作者简介:孙居超,字清岚,号金容布衣。斋号续兼山堂,识贫草堂,境会书屋。河北省雄安新区容城县人,系孙奇逢夏峰先生十三世裔孙。青年书画家,毕业于天津工艺美院国画系。容城三贤文化研究会会员。夏峰学会执行会长。

2018年,位于保定市易县的双峰书院修复重光,一代硕儒孙奇逢曾于崇祯年间在此居住讲学、避敌练兵。

附:

修复双峰书院记

桐城方苞  撰

       容城孙征君,明季尝避难于易州之西山,从学者就其故宅为双峰书院。其后征君迁河南,生徒散去,为土人侵据。其曾孙用桢讼之累年,赖诸公之力,始克修复,而请余记之。

       余观明至熹宗时,国将亡而政教之仆也久矣,独士气之盛昌,则自东汉以来未之有也。方逆阉魏忠贤之炽也,杨左诸贤首罹其锋,前者糜烂而后者踵至焉。杨左之难,先生与其友出万死以赴之。及先生避乱山谷间,生徒朋游弃家而相保者比比也。呜呼!诸君子之所为,不能无过于中,而当是时,礼义之结于人心者,可不其深且固与?其上之教,下之学,所以蕴蒸而致此者,岂一朝一夕之故与?夫晚明之事犹不足异也。当靖难兵起,国乃新造耳,而一时朝士,闾阎之布衣,舍身取义与日月争光者,不可胜数也。尝叹五季缙绅之士,视亡国易君若邻之丧其鸡犬,漠然无动于衷。及观其上之所以遇下,而后知无怪其然也,彼于将相大臣所以毁其廉耻者,或甚于舆台,则贤者不出于其间,而苟妄之徒回面污行而不知愧,固其理矣。明之兴也,高皇帝之驭吏也严,而待士也忠,其养之也厚,其礼之也重,其任之也专。有不用命而自背所学者,虽以峻法加焉而不害于士气之伸也。故能以数年之间,肇修人纪,而使之勃兴于理义如此,由是观之,教化之张弛,其于人国轻重何如也。

       余因论先生遗事,而并及于有明一代之风教,使学者升先生之堂,思其人,论其世,而慨然于士之所当自励者,至其山川之形势,堂舍之规,兴作之程,则概略而不道云。

重修孙征君双峰书院记

连肖先  撰

       学之不明久矣,分异同,争门户,朱陆王薛纷然聚讼。使学问一途,徒为鼓唇之资,操戈之场而已。孙征君忧之,为以古今诸儒识解学问,虽不无偏全浅深于其间,要以不谬圣人为主。故其为学融会贯通,泯绝畛域,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俾学者闻风兴起,焕若发矇,晓然于口舌轩轾之无当,而笃志近思,以返求身心之内,其有功吾道,盖非浅鲜。

       双峰书院固先生壮岁讲学地也。当有明之季,兵戈扰攘,先生率门人子弟高隐其中,敦礼说诗,兴仁讲让,能使深山穷谷,樵夫牧竖皆蒸然向化。逮国朝定鼎,先生流寓中州,北地门人又星散物故,双峰一席地遂鞠为茂草,六十年于兹矣,其曾孙缄斋先生,讳用桢者,访求遗迹,已强半湮没,因大声疾呼。赖诸当事力表彰重新,而属余记其事。余生也晚,不获见先生。然得交缄斋先生,闻其绪论,如见先生焉。先生未弱冠即与鹿忠节订交,以圣贤为必可学,而至两居亲丧,俱结庐墓侧,于忧戚中洞见心性本源。当天启年间,逆阉毒害忠良,左魏周三君子相继被逮,先生力为营救,不惧祸,祸亦不及。其学之有体有用类如此。晚岁卜居安乐窝、啸台之旁,潜心易旨,涵养醇粹。出独是之见,息群喙之争,真有见于朱陆王薛之所以千虑殊途,一致同归者,而非徒依为调停,姑为两可之说也。前朝屡征不起,今天子崇儒重道,聘币数贲其门,俱以病辞。意以讲学明道,汲引后进为急务。先生虽往,其流风馀韵犹有存者。昔田子春避无终山,与土人扫地而盟,崇礼让,敦教化,俗用丕变。双峰一席地,即先生之无终山,缄斋先生能世其学,推广继续,使先生之泽久而勿替。今祠宇重新,俨然先生坐臯比,门弟环侍请,盖则观感兴起,其有关学术人心,良非细故。

       余职司学政,未能窥斯道藩篱,惟愿与此邦人士,私淑先生之教,以上佐圣天子文明之化焉耳,是为记。

参考资料:

【1】《孙氏族谱》        

【2】《孙夏峰先生年谱》  

【3】《五公山人集》      

【4】《直隶易州志》

【5】《孙奇逢集》

【6】《大清畿辅先哲传》

【7】《易县志稿》

◎延展阅读  

       孙奇逢(1584—1675年)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字启泰,号钟元,晚年讲学于辉县夏峰村20余年,从者甚众,世称夏峰先生。明朝末年,京城附近盗贼横行,孙奇逢率领家人到易州的五峰山,他的门生亲友跟从相互保护的有数百家。奇逢部署防守抵御,此时教书育人也未曾停息。顺治元年(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廷屡召不仕,人称孙征君。与李颙、黄宗羲齐名,合称明末清初三大儒。孙奇逢一生著述颇丰,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理学宗传》《圣学录》《北学编》《洛学编》《四书近指》《读易大旨》《书经近指》《中州人物考》《畿辅人物考》等。《理学宗传》是孙奇逢的倾力之作,是先于黄宗羲《明儒学案》的一部学术史著。全书二十六卷,三易其稿,几乎倾注了毕生心血。

       田子春。田畴(169—214),字子泰(一作子春),右北平无终(今河北省玉田县人,现玉田县为古无终国)人,东汉末年隐士。《三国志》为其立传,载:(田畴)好读书、善击剑,22岁时被请为为幽州牧刘虞从事,他奉命绕过乱军出使长安,刘虞给他赏赐,他一概拒绝。刘虞被公孙瓒所杀,田畴凛然去拜祭,公孙瓒先囚之,后放还。他率举宗族百人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场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绶,皆拒不受,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时入曹操麾下,任司空户曹掾,为向导,田畴因平定乌丸有功,封亭侯,不受;又跟随曹操征荆州有功,用上次的爵位赐封田畴,仍不受,于是拜为议郎。陶渊明对其十分仰慕,曾作诗咏之:

       辞家夙严驾,当往至无终。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一字拱之、共之,号浮丘,又号苍屿。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人,著名水利专家,明末东林党的重要成员,累官至左佥都御史,万历“六君子”之一。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进士,授中书舍人。万历四十七(1619年)年被举任为浙江道监察御史。 是史可法的座师。为挽救明王朝做出了许多努力,在出任屯田监察御史在天津实施“三因十四议”的屯田方案,结果“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 还主持了西北水利空间范围内的京东、畿辅的水利屯田实践。因对抗宦官魏忠贤,被含冤下狱,被捕时家乡父老头顶明镜,手端清水,拥马首嚎哭,“缇骑亦为之涕零”。当时,孙奇逢夏峰先生曾进京多方奔走营救。左光斗被捕 不久即在狱中被折磨而死,享年五十一岁。南明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左光斗为官清正、磊落刚直,被誉为“铁面御史”。

       杨涟(1572-1625),字文孺,号大洪,汉族,湖广应山(今属湖北广水)人。明末著名谏臣,东林党人,“东林六君子”之一。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初任常熟知县,举全国廉吏第一,入朝任户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明神宗病危时,杨涟力主太子朱常洛(明光宗)进宫服侍神宗。光宗即位后,他极力反对郑贵妃求封皇太后。光宗病重时,杨涟上疏力陈其过失,得以获光宗召见,受顾命之任。李选侍在光宗逝世后,欲挟太子朱由校(明熹宗)把持朝政。杨涟说服朝臣,挺身而出,闯进乾清宫,拥熹宗即位,并逼李选侍移出乾清宫,安定朝局。累迁至左副都御史。天启五年(1625年),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诬陷受贿二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崇祯元年(1628年),杨涟获平反,追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有《杨忠烈公文集》传世。

       方苞(1668—1749),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桐城“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方苞自幼聪明,4岁能作对联,5岁能背诵经文章句,6岁随家由六合迁到江宁旧居居住,仍保留桐城籍。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方苞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取进士第四名。时母病回乡,未应殿试。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发,方苞因给《南山集》作序,被株连下江宁县监狱。不久,解到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刑。在狱中两年,仍坚持著作,著成《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康熙五十二年,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始得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以平民身份入南书房作皇帝的文学侍从,后来又移到养蒙斋编修《乐律》。康熙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九年(1731年)解除旗籍,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次年迁翰林院侍讲学士。雍正十一年,提升为内阁学士,任礼部侍郎,充《一统志》总裁。雍正十三年,充《皇清文颖》副总裁。清乾隆元年(1736),再次入南书房,充《三礼书》副总裁。乾隆四年,被谴革职,仍留三礼馆修书。乾隆七年,因病告老还乡,乾隆帝赐翰林院侍讲衔。从此,他在家闭门谢客著书,乾隆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病逝。年82岁,葬于江苏六合。

2019年3月7日,河北国学首届雄安论坛在容城召开,论坛期间,保定国学学会骨干成员参访位于容城县北城村的孙奇逢故里祠,并举行了简朴而诚敬的祭拜礼。



责编:改微

编审:永兴

发行:景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节义著称的杨继盛为何以“北学大儒”位列《北学编》-今日头条
元儒刘因与白洋淀边安州城
五公山人王余佑的传奇人生
【涨姿势】保定24个地名的来历,快看看有你家乡没有?
=“心存身秉”联
双峰网——感恩双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