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雨中双峰



2021年连绵不断的秋雨中,在征君先生孙奇逢后裔孙居超老师的引领下,容城篆玉楼热心的大哥大姐驱车带上我(感谢大姐帮我拍照),循着三百多年前雄安大儒孙奇逢的足迹去探访双峰书院。

雨幕下的双峰村格外静谧而古老。不到两小时的车程,从一望无涯的平原路到隧道间钻来钻去的山路,在九曲十八弯之后,我们的目光从正在火热建设中的雄安新区落到这个小山村,就像不小心掉进了一幅古画,青石土壁,泥路苍苔,水墨淋漓。雄安涉及几十个村庄的建筑工地上那些塔吊林立的流星雨一样的景象,神速完工的用声光电化营造出的那些绚烂辉煌的展园,在这个群山滴翠的小村面前,都仿佛另一个世界。

我不知道当年征君先生从家乡容城携家带口连同追随他的宗族乡党、门生故旧一行数千人辗转来到双峰村,要走多少天。只知道,一路上他见到的,是清兵劫掠后零落的家园。生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直隶保定府容城(今河北雄安新区容城);卒于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河南卫辉府夏峰村(今河南辉县市夏峰村),一代硕儒孙奇逢高寿的一生是在明清鼎革的动荡中度过的。他以自己的学识和气魄坚韧而又坦然地承受着时代给予的一场又一场风雨,走过一个又一个地方,将一位思想家的光辉与智慧留给了历史,留给了他曾驻足的山河大地。

【容城县北城村孙奇逢纪念馆内塑像】

明天启二年,三十九岁的孙奇逢曾受好友孙承宗和鹿善继之邀赴边塞三个月,遍览山川形胜,同时对两军作战有了更多的了解。孙承宗赏识他的才干,想要留他在军中任职,但他深知明朝大厦将倾,非人力所能挽回,遂修书以辞,急归故里。(此后几十年中,明清两朝十多次征聘他入朝做官,他都辞而不就,被尊称为征君。)与其做无谓的牺牲,不如保存有生力量护佑一方百姓。回乡后他积极修武备、练乡勇,随时准备抵御清军进犯。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清军大举进攻京畿地区,直逼容城。他率宗族乡党几十人协助守城,在连日阴雨导致城墙坍塌最严重的西北角,与清军激战七昼夜,最终在周边县城均失陷的情况下,保住了容城。但他深知,靠士气和意志能挡得住清军一次,容城破旧的土城墙也挡不住其后愈加猛烈的进攻,守城之战可一而不可再,要想保一方百姓平安,只能另筹他法。经过细致谋划和缜密考察,他选择了易州五公山。五公山,亦名五峰山、五峰寨,关于孙奇逢在此抵御清兵的详情,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详细介绍,《结寨五公山》。

自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清军再一次大举进犯劫掠畿辅地区,至崇祯十七年春,李自成攻入京师,孙奇逢携家复入五峰山,六年里,每当战争警报响起,他就率宗族乡党愿依从者数百家、数千余人来到五峰山。在五峰山修寨自保、抵御清兵的同时,警报暂时解除的间隙,孙奇逢于山下不远处双峰村结庐而居,讲学授徒,并对依附自己而来的民众及当地百姓进行教化。入帷称学者,上马即将军。《孙夏峰先生年谱》记载:“先生结庐于此,修武备,兴文学,干戈扰攘之时,有礼乐弦诵之风。”诵诗书,修礼仪,远近服其德教,盗贼闻而屏迹。”问学之人接踵而至,双峰村成学术重地。血雨腥风之中,书香是不灭的脉搏。

据易县县志记载双峰村始建于唐朝,双锁山和单峰岭相对而立,形成西竖双锁,东耸单峰之态,双峰之名由此而来。双峰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富岗乡,五峰山、易水湖犹如这个小村庄的两臂山水相环,双峰村安卧其中明清之际战火动荡,不动的,是不受物累的心志。受益于此,我们得以读到孙奇逢笔下双峰景象。《九日同扶阳梦周是经双峰道中》:“看山当九日,携手渡重冈。路绕层峦远,云依曲岭长。有人同患难,无险不寻常。盘马遥相指,峰头拟举觞。”他说,走在双峰村的路上,远远的那些山峰像在举杯邀饮。《同诸友宿清凉寺》:“天半清凉寺,幽深径几穿。微风石窦响,淡月树峰悬。倚仗山川约,联床兵甲缘。遥看绝顶上,突兀起云烟。”如今双峰村的老艺人还记得,村中原有一古寺,在抗日战争时期遭破坏。想来这古寺即是诗中的清凉寺了。《山居》:“山中闻见少,村落辟鸿蒙。樵牧风犹古,琴樽道不穷。溪声环枕上,月色入怀中。夜半披衣坐,尘心顿若空。”月色溪声,相伴怀中枕上,夜半闲坐,尘心一空,清军铁骑在这样的圣贤境界面前又何“铁”之有呢。

【双峰村外远山与小溪】

孙奇逢最后一次避难双峰返回容城,是公元1644。由明崇祯十七年至李自成大顺元年再至清顺治元年,时代的车轮滚过无数风雨,在这一年留下太多的辙印。在这些印痕的上方,有一种气息自古至今,绵延如缕。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孙奇逢家乡容城田园被圈占,他携家南迁,后定居河南辉县夏峰村,因而也被称为夏峰先生。留在河北的弟子们将其在双峰村的旧居立作书院,同仁相聚,日夕讲习,双峰书院因此而点亮了这个古老的小村庄。当时参与并主持双峰书院讲习的著名弟子有隰崇岱、王馀佑、魏一鳌等人。这些弟子相继故去后,书院日渐式微,芳草萋萋,几欲湮没。在孙奇逢曾孙孙用正(用正原名用桢,字以宁,号缄斋,康熙丙子举人,远在河南辉县)十年奔波不懈挽救双峰书院的努力下,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山西翼城监生李芬芳任易州知州,传承文脉,担当道义,大力恢复双峰书院。嗣后,双峰书院被辟作征君先生的祠堂,被北方学者悉心维护。孙居超在《易县双峰书院的深沉文脉》一文中记载:守道宋起赠匾“道源洙泗”“学重龙坡”,保定太守张安世赠匾“斯文未坠”“仪型在望”。提督学正堂连肖先作《重修孙征君双峰书院记》,立碑刊石纪其事。桐城方苞撰《修复双峰书院记》。夏子龄、高赓恩都曾对书院进行过重修。其中《重修孙征君双峰书院记》《修复双峰书院记》在孙居超所著《易县双峰书院的深沉文脉》中附有原文,发在“保定国学学会”众公号,网上搜索即可见到。

高赓恩主持重修双峰书院后,时任顺天督学使者钱塘人孙诒经撰有《重修双峰孙征君祠堂碑记》。孙诒经(1826—1890),字子授,清咸丰十年(1860)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平生志向,以儒术拯救时弊,认为学所以厉行也,博学而薄行,学奚足尚”其重实行的思想与孙征君高度一致。曾先后数执文柄,荐才拔贤,不遗余力。读其碑记,对当时双峰书院概况及征君先生的历史价值可观一斑:“容城孙征君生明季扰乱之际,潜心圣学,慨然以继往开来为己任。当讲学易州五公山南之双峰,远近问业者接踵,一时名儒皆出其门下。”传承文脉,赓续道统,孙奇逢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战争间隙,讲学双峰,名儒辈出,盛况空前。明朝灭亡,北方学者凋零殆尽,孙奇逢独肩道统四十余年。南迁路上,颠沛流离,仍与弟子讲论不辍。短短三百余字的碑记,屡次提到征君之泽:“今州之薰其德而善良者,士犹为近古,则征君教泽之入人深也。”“山长高太史赓恩惧征君之泽年久将湮,遂创议集捐。”“瞻仰前徽,兴起观感,征君之教泽赖以不堕。”“征君之学,虽数百年后,不啻亲被其泽,而各致其高山景行之慕。”圣贤教泽如春雨润心,人虽作古,其泽深长。

山长是书院的负责人,即书院的院长。高赓恩是天津人,清光绪二年进士,学识渊博,曾充国史馆协修(因而文中称其为太史),奉旨在上书房行走,任四川学政等职。他在河北易县讲学,是棠阴书院院长,期间主持重修双峰书院,声望很高。高赓恩还曾给孙氏后人崑山先生(孙世莹,入容城乡贤祠)撰写《庐墓碑记》,碑文中提到“子金铎,犹子金鳌、金印皆以学行有声于庠,金铠业儒,后世蒸蒸世其家,识者以为孝德之感,斯无愧征君之裔也夫。”盛赞孙氏后人在县学里是品学兼优的读书人,又有孝德,无愧征君之后。

【站在院里看双峰书院大门】

【修葺后的双峰书院】

如今,双峰书院是双峰村村委会所在地。因年久倾颓2018612日,双峰书院重修项目正式开工,受到易县旅游局重视,力争恢复其历史原貌。

修葺好的双峰书院保留了屋顶题记,即为纪念高赓恩重修双峰书院之事:

大清光绪八年岁次壬午

直隶州易州正堂赵铭

主讲棠荫书院翰林高赓恩

重修季春穀旦立

【此两幅图片由石英杰老师提供】

书院正屋内存有一块残碑,为“孙征君双峰书院蠲免差徭永奉香火碑”。碑记为雎州汤珂所题,从中可知,清乾隆年间,双峰村因双峰书院为征君先生讲学之地而得以蠲除杂徭。先生余荫,仍在护佑一方百姓。汤珂曾祖汤斌,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谥号文正,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汤斌在拜师孙奇逢之前,已是清初重臣。顺治九年,汤斌中进士,官至潼关兵备道。康熙五年(1666 ),得知孙奇逢在苏门夏峰讲学,汤斌徒步前往拜见,执贽称弟子。自此所学日益精进,后汤斌官至礼部尚书、工部尚书。他是孙奇逢最得意的门生,孙奇逢躬行实践、兼容并包的学风深深地影响了他。汤斌是夏峰北学之实学思想在政界的卓越实践者,为清朝“八大文正公”之首,道光年间从祀孔庙。

孙征君双峰书院蠲免差徭永奉香火碑

2021年秋雨中,孙居超老师颇费了一番功夫,将此碑拓下来,因雨中空气潮湿,纸不易干。后来他与村支书和同来的几位同道一起把此碑翻转,背面字迹历历,写的是立碑人的名字,其中双峰村的生员就有好几位。生员即秀才,古时考中秀才很不容易的,以至于很多人考了一辈子也没考上,成为老童生。一个偏僻的山村里能出那么多秀才,可想而知双峰书院对村子的影响,征君教泽入人之深。

【院内残碑】


【门楼处残碑】

院内还有几块残碑,因破损严重,不易辨认。其中门楼处有一碑,一多半保存完好,上刻捐赠清单,诸如“祭器三具”“暖阁十二扇”“桌椅各件”“板凳两条”“新碑一统”“碑楼二座”“匾额一悬”“长联一对”等清晰可见,捐赠人以小字刻其上。从捐赠情况来看,重修双峰书院是当时学界的大事,乡绅学者,踊跃捐赠,蔚为盛景。

【吴占良先生所著文章其中一页】

中国书协理事、保定书协主席吴占良先生于双峰书院素有研究,20年前,与书法大家易县人林鹏先生寻访双峰书院,用第一手史料,即时写有《发现双峰书院记》。吴占良先生介绍说,晚清莲池书院山长吴汝纶(1840-1903)的儿子吴闿生也写过双峰书院碑记1919易县人、宣统己酉(1909)拔贡李培瀚(1878-1943)通过贺涛(1849-1912年,清末藏书家)的儿子贺葆真到北京去请吴闿生写这篇碑文。当时定兴的学者们乡贤们还捐了钱,有捐一块的,有捐两块的。征君名望,于中可见。李培瀚有《谒孙征君祠歌》,诗中盛赞征君在双峰的历史功绩:“先生教泽殊孔长”“先生之祠在一方,先生之道久俞昌。”其中“遗爱窃比召公堂”一句以“甘棠遗爱”的典故将征君比成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召伯。据传,召伯经常步行乡间体察民情,处理民事,他放弃王族公侯的优厚待遇,就在田间地头席地而坐,诀讼甘棠树下。召公死后,人们感其恩而戴其德,睹物思人,他曾治理过的村子被命名为甘棠村,清朝时宜阳知县在甘棠树下立碑“召伯听政处”。千百年来,召伯之棠滋养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以德服人,德泽后世。征君所走过的地方留下的德业亦如甘棠遗爱。李培瀚诗中记述了双峰书院重修的概况,其中“鸠工庀材众赞襄,落成不日陟高冈”两句形象地再现了重修双峰书院众人踊跃相助、迅速落成之后书院雄伟耸立的情景。

附链接《古树葳蕤话当年》

另据村干部介绍,双峰村一直对教育很重视,建国后到现在这几十年,村里在编教师达150余人。全村现有人口800余人,这样小的一个村庄,几十年出150多个在编教师,亦可谓学界盛事。

细雨中,漫步双峰村,村子真的太小了,站在双峰书院门前仅能容一车通过的全村最宽的大街上,向北能看到一条小路直通后山,那路只能容半个汽车。向南,漫步两三分钟即来到村外。不远处仍然是青山连绵,村边但闻水声潺潺,一条小河蜿蜒流过,岸上散落着一群羊,在悠闲地吃草。一路走来,古老的房屋和院落都在雨里静默着,唯有院墙外一簇簇南瓜秧长得热烈蓬勃,满溢的生机与山水相和,将小村庄滋养得厚重而丰盈。

双峰书院不远,走过几座老房子,就来到几株古槐前。其中一株已有几百年树龄的古槐,树干严重倾斜,近地面处的树干已因巨大的树洞而中空,但仍然枝繁叶茂。树下有一口古井,被几块石板覆盖。井旁还有一块石棋盘,听说这样的石棋盘村里还有。细雨滴沥,如棋子落盘,征君先生及其弟子闲暇对弈的场景恍然如在目前。据双峰村村支书介绍,前几年在古槐树上还挂着一口古钟,久远的古乐时常在村中响起。后来因年久怕掉落,村委会将其收藏起来了。双峰书院,古槐,古钟,古井,古棋盘,双峰村人生活在这样的怀抱里,几十年出150多个在编教师也就不难理解了。

岁月迢递,文脉传承,润人如雨,亦无惧风雨。

【古槐。古槐下石块盖着古井

【古槐旁石棋盘】

附:

重修双峰孙征君祠堂碑记

容城孙征君生明季扰乱之际,潜心圣学,慨然以继往开来为己任。当讲学易州五公山南之双峰,远近问业者接踵,一时名儒皆出其门下。性高介,屡征不起。我朝定鼎,聘幣数至,俱以病辞。其时年垂老而奖劝后进不少衰。今州之薰其德而善良者,士犹为近古,则征君教泽之入人深也。顺治间,因征讲学地双峰书院,后遂以为祠堂。岁月递迁,庭宇荒芜,祀典久缺。山长高太史赓恩惧征君之泽年久将湮,遂创议集捐。一时官绅欣然乐从,得以庇材兴工,于壬午岁四月告竣,酌定规条,用垂久远。俾州之人,以时祭祀。瞻仰前徽,兴起观感,征君之教泽赖以不堕。使者奉天子命,视学畿辅,自愧德业浅薄,不足为多士表率。每乐举曩哲之嘉言懿行,相与私淑,而则傚之。今喜诸君力成斯举,征君之学,虽数百年后,不啻亲被其泽,而各致其高山景行之慕。从兹圣学昌明,儒风丕变,尤使者所厚望也夫!

光绪九年岁在癸未十二月顺天督学使者钱塘孙诒经撰

宁河乡后学戴彬元书

闽县后学王仁堪篆额

孙征君双峰书院蠲免差徭永奉香火碑记

州之西七十里有双峰书院,孙征君讲学处也。先生一代理学巨儒,当明季避乱兹土,一时负笈之士翕然从之。里人因其遗址,加以修葺,奉先生神主其中,岁时供献。前同太守吕公因双峰里人之请,举一村之庸调,自皇差外一切杂徭皆蠲除,俾杼民力永奉先生香火,其崇礼先贤、嘉惠后来者意良善哉!茅原准公呈执在里人,载在州案而厅学各署则未有行知焉。珂之曾祖文正公□(尝)游先生之门,与先生家为世讲,今坐仕於兹,承谒先生之祠,问於同僚道及之□□焉。任公维纪儒学王公符祥捕尉王公攸训皆慨然曰:此吕公善举也,盍为之记,以垂永久,且俾后人永有遵守哉。予因捐赀□里人勒之石,志其始末,并以现诸公之雅意云。

直隶易州督粮州判癸酉科拔贡门下后学雎州汤珂恭记

乾隆叁拾年岁次乙酉捌月穀旦立

石工许三

谒孙征君祠歌

李培瀚

双峰峙对何苍苍,下俯流水何洋洋!先生教泽殊孔长,我欲从之无津梁。当明末季民离乱,先生避地来此乡。及门桃李殊芬芳,陈蔡相从依未光。弘歌却敌言有章,兵法部勒何周详!入室弟子魏与汤,再衍学脉墙东王。大辟书院奉瓣香,西河设教拟卜商。迁廷鞠为茂草场,裔孙用桢建斯堂。爰妥先灵荐蒸尝,士夫慕义不能忘。遗爱窃比召公堂,树犹如此不忍伤,况复景仰有高墙。百六十年历星霜,竟就废彻遥相望。宁河高君慨以慷,一言为吾郡提倡。刺史邹赵偕手行,大创规制观辉煌。先生之祠在一方,先生之道久俞昌。四十年耳值沧桑,祠亦将随世兴亡。昔岁瞻拜春载阳,待欲修葺心徬徨。名贤遗迹为表坊,可以驯俗为善良。人微言轻不能匡,邦人君子急输将。鸠工庀材众赞襄,落成不日陟高冈。再茬丹荔与椒黄,俯仰千载何茫茫。庶同志嗣而葺之,乃不至悉委名胜于榛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泉湖畔访大儒——傅山在河南
五公山人王余佑的传奇人生
掌上辉县
“岁寒陵严霜”之明清大儒孙奇逢
以节义著称的杨继盛为何以“北学大儒”位列《北学编》-今日头条
孙奇逢(明)《山中接南司马范质公檄》楷书全文,移文笑北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