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人高泽生在文史著作《颍上风物记》中,讲到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以字换鹅”的典故。王羲之酷爱鹅,山阴县的一位道士养了一池白鹅,王羲之见了非常喜欢。最后达成交易,以书写一部道教经典《黄庭经》来交换这群鹅。王羲之停留了半天时间,为道士抄写完毕,便将一群鹅装在笼子里拉回了家。
《颍上风物记》还记载,颍上县南关的一口井里,明万历末年时常有白色折光像虹一样射出来,淘井时得到一块石头,外面用铁皮盒封住,打开铁皮盒,里面的石头色泽碧绿温润,正面刻的是《黄庭经》,背面刻的是《兰亭序》,旁侧刻有“思古斋石刻”五个篆字,“兰亭序唐临绢本”七个楷字。到了明崇祯二年(1629)的时候,河北衡水人张俊英任颍上县令,他为了谋取暴利,令人拓印了上万张纸存储变卖,然后竟将原石给砸了,还谎称在雨夜被雷电所击毁。张俊英因此嫌了不少的钱。后来有人举报到颍州衙门,因相互串通,查处不力,此案也就不了了之了。
“颍井残石”现存藏在安徽省博物馆,尚未公开展陈过,笔者同友人曾去一暏过其容颜。目前市面见到的天津古籍书店出版《颍上本黄庭兰亭》旧拓影印本。其后有记:“《颍上本黄庭兰亭》为摹刻本,原石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发现于安徽颍上县井中,故名'颍上本’,后人定为褚遂良摹兰亭。此石一面刻《兰亭》,一面刻《黄庭经》”此摹刻本,字字如玑珠,神韵之美灿然。当然,也应包括刻在同一块石头上的王羲之小楷《黄庭经》。
“颍井残石”现藏在安徽省博物馆(一)
书法家王羲之“写经换鹅”的轶事,表面看是一次有趣的交易,实际上反映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成就,和人们对其书法作品的赞赏与珍视。《黄庭经》与《兰亭序》均为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有临摹本、及刻本传世。
“颍井残石”现藏在安徽省博物馆(二)
曾任颍州太守的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书法尚意,无人能比,被誉为书法“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他诗文墨迹为人们所喜爱,被奉为无价之宝。他在无意间也有被卷进类似王羲之“写经换鹅”之类的趣闻故事中。
世人皆知苏东坡酷爱美食,不仅写过研究饮食之道的《老饕赋》,而且自嘲为嘴馋的“老饕”。有人统计,在苏东坡存世的全部作品中,有1200余篇诗文作品涉及美食。元祐年间,他在京城里结识了一位有着同好的朋友叫韩宗儒,这人特别喜欢吃羊肉。在古代,耕牛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动物,要吃到牛肉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而羊肉则是达官显贵等能经常吃得到的上等肉食。韩宗儒与苏东坡时常在一起交流美食心得,关系较好。他隔三岔五地给东坡写信,信的内容大多是谈论美食之类。东坡的书信手迹被韩宗儒当作“银子”来用,他嘴馋时就到一位喜欢收藏东坡书法的殿帅姚麟那里,换取十多斤羊肉,美美地享受一番。后来“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知道了这事,就跟苏东坡开玩笑:“古有王羲之以字换鹅,今有老师以字换羊啦!”苏东坡开始不知何意,听完后哈哈大笑。一天,苏东坡在朝廷翰林院忙于公务,韩宗儒一日之内连写了几封信,还专门派了一个人站在门外等候回函,“使人立庭下督索甚急”。这次,苏东坡幽默地告诉来人:“你回去告诉韩宗儒先生,本官今日断屠,不杀羊!”这个趣事大概是颍州太守苏东坡在与僚属赵德麟闲聊时讲的,后来他记在了《侯鲭录》中。
虽然苏东坡的诗文墨宝非常值钱,甚至价值连城,但他并不以此为谋利手段,大多数作品都是他主动馈赠给别人的。元祐六年(1091),苏东坡在颍州任上时,有个属下“路都曹”,名糺(jiū,同纠),丹阳(今江苏丹阳市)人。都曹即录事参军,有纠察本州诸曹官之职。“路都曹”因身体有病申请退休还乡被批准,苏东坡念及同僚情义,特意邀签判赵德麟、教授陈师道等属官为其饯行,苏东坡作诗《送路都曹并引》行书一幅,作为送别纪念。苏东坡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逝世后,其子苏过随叔父苏辙寓居颍昌(今河南许昌)。一天,路都曹的儿子路文老从京城来,他拿出家中珍藏的一幅墨宝,竟是当年苏东坡在颍州送路都曹的诗词手迹,纸墨如新,苏过不禁泪如泉涌。苏过的文辞书画风格颇似父亲,早已名气在外,因有“小坡”之称。小坡用父亲当年的诗韵,作《赠文老》一首,以传续两家之好。
苏轼《颍沙弥帖》
苏轼任颍州太守期间,与杭州著名诗僧参寥(名道潜)时常有诗书往来。冬季梅花盛开,参寥作诗《梅花寄汝阴苏太守》,东坡回赠了《再和潜师》。在通信中,参寥几乎每次都随信捎来弟子“颍师”的习字之作,请苏轼在书法上给予悉心指导。“颍师”,亦称“颍沙弥”、“颍上人”、“法颍”等。苏轼每次都对颍师的书法练习墨迹进行细致点评和勉励,颍师进步很快。后来,苏轼见到“颍沙弥”写的行草书,极为欣赏,并惊喜地说:“萧然有尘外意,决知不日脱颖而出,不可覆没矣。可喜!可喜!”苏轼还在《颍沙弥帖》中赞扬道:“颍沙弥书迹巉耸可畏。”“巉耸”(chán sǒng),是形容书法刚劲挺拔。苏轼还把自己的楷书等作品赠送给颍师,以示鼓励。这或许是苏轼创造的古代书法函授的最早记载吧。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