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都是铁元素惹的祸(下)

想聆听更多考古大咖、文博达人的讲座吗? 

点击上方“爱考古”关注我们



本期,我们继续请齐物古器物研究工作室的王澜先生,以《都是铁元素惹的祸》为题,为大家解读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主脉。



王澜,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现为齐物古器物研究工作室合伙人。



这节课,我将为大家解读铁元素所呈现的主要釉色品类和其所影响到的彩瓷类别,看看它们从产生到现在的发展和演化。


1

 青 釉


中国瓷器从产生发展到现在,青瓷是贯穿整个陶瓷史始终的唯一品类。从商中期开始烧造原始青瓷,至东汉时期烧制出成熟青瓷,后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发展,到宋元和明清日臻成熟。

如上图所示,在宋代以前,所有的青瓷面貌都呈现出比较强的原始感。比如上图这件商代原始青瓷,因施釉工艺和釉料配方的原始性,导致其釉层薄且不匀,所以从图片上几乎看不出它的釉。


东汉时期,浙江才烧造出成熟青瓷,然后经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发展,晚唐五代时期越窑烧造出器型规整、釉色莹润的秘色瓷。

青瓷烧造的最高峰是在宋代,当时的五大名窑,除了定窑,都是青瓷的系统,钧窑里虽偶有红色紫色,但是它和汝窑、官窑、哥窑一样都属于青瓷。当时著名的青瓷窑口还有浙江龙泉窑和陕西耀州窑。

金元时期耀州窑、钧窑和龙泉窑继续烧造,但整体质量都有所下降,我们看金代耀州窑的产品釉色呈姜黄色,钧窑的器型和釉色都已俗陋不堪,不过龙泉窑还保持着比较高的烧造水准,可能因其窑址在浙江,远离蒙古族核心统治区所致。

明清时期,中国古陶瓷发展的重心就转移到了景德镇,青瓷的烧造也不例外。上图的几件都是明代著名的青瓷,图2的小罐就是著名的永乐翠青。图1和3分别是永乐时期的东青釉和青白釉。图5是明永乐时期龙泉窑,因为明代早期景德镇的生产能力还不够,在宫廷有瓷器需求的时候,就会把定制瓷器的样子发给饶州(现在的景德镇)和处州(现在的龙泉)同时生产。与图5几乎一模一样的纹饰在景德镇窑还有青花的装饰技法。

清代的康雍乾三朝瓷器生产最盛。青瓷主要分两部分,一是自创的釉色和器型;二是仿宋代的官汝钧哥或龙泉窑的釉色。


图1是康熙时期的青釉凸花海水云螭纹瓶,器型规整,刻纹精细;图2是雍正粉青釉如意耳蒜头瓶,为雍正朝首创器型;图3是乾隆朝的一件粉青釉鸡形香薰,设计得精妙雅致,燃香放在里面,烟会从器身镂孔处缭绕升起。


以上是青瓷整个大的系统,从原始青瓷到现在虽然面目不同,但都是铁元素在起作用。


2

 黑 釉


黑釉瓷的烧造始自东汉,我们推测最初黑釉的烧制应该是极为偶然的,它可能就是烧造青瓷的时候釉里的铁含量太高所致。


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烧造出成熟的黑釉瓷。唐代的黑釉有的会在上面再淋上一些含其他金属元素的釉,就形成这种斑驳的感觉,名曰唐钧,意为唐代类似钧窑的一种瓷器。


宋代的黑瓷烧造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准,我们主要了解以下几个窑口的产品:

福建建窑生产的曜变天目,存世仅三件,都收藏在日本。这件收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日本的国宝级文物。


江西的吉州窑,它的黑釉剪纸贴花和木叶纹装饰技法非常特殊。


定窑虽然是以生产白瓷最为有名,也偶有烧造的黑釉瓷,我们称之为“黑定”,比较名贵。


所谓河南天目,是指河南河北这一带烧造的黑釉瓷,这是日本陶瓷界使用的称谓。这件口沿带白边的黑釉瓷,日本陶瓷界称之为“白覆轮”。


宋代的黑瓷代表着宋代的美学理念,与宋代禅宗、理学的兴盛以及饮茶习俗和斗茶方式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与两宋大约同时代并存于神州大地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金、西夏也有各自的黑釉瓷产品:

辽黑釉仿皮囊壶,为当时的典型器型。金代的这件被称为嘟噜瓶或者是半截梅瓶。西夏灵武窑黑釉,善用剔、刻的装饰技法。

元明清时期,因为彩瓷的大发展,再加上元和清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统治阶级对单色釉的喜好程度降低,社会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所以黑釉烧制数量比宋金时期大为减少。


左图是元代磁州窑系的黑釉玉壶春瓶;中图是永乐的黑釉高足杯,因为传世没有完整品,这件用景德镇御器厂发掘出来的碎片拼接的;右图是雍正的一件黑釉杯,釉上用金彩描绘云龙纹。另外,康熙时期的黑釉瓷也喜用描金装饰。


3

 白 瓷


白瓷产生比较晚,国际学术界有人主张成熟的白瓷产生于隋代,国内的陶瓷界基本上认为最早的白瓷出现于北朝。


左图这件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釉绿彩长颈瓶是中国早期白瓷的代表之一;中图这件出土于河南的隋代白瓷,已较成熟;唐代的白瓷成就比较高,著名的窑口就是河北邢窑。


白瓷的产生意义非常大,其对于中国彩瓷的大发展起了一个基础作用,就像纸张的进步对于书画影响一样。


白瓷烧造的最高成就当属宋金时期的定窑,胎土淘洗精细,铁含量极少,胎体坚致洁白,造型多样,多用划、刻或者印等装饰技法。

磁州窑白瓷因胎较粗糙,所以需要上一层化妆土,然后再罩透明釉一次烧成;中图是辽白瓷,也多用化妆土;右图是广东西村窑白瓷,凤首壶是其代表器型。


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在白瓷制作上取得重大突破,采用当地优质原料,改进胎土和釉料配方,使得胎质变得洁白致密,釉色纯净透明,所造白瓷被称为“甜白”。


明代德化窑选用当地优质的瓷土原料,也烧造出非常有名的白瓷,当时它出口到欧洲被誉为“中国白”。


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白瓷,从工艺上讲,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4

 青白瓷和卵白釉


宋代景德镇所产青白瓷被称为“饶玉”,可见其温润的程度。元代继续烧造,且保持比较高的水准。


右图是元代的卵白釉,也叫枢府釉,因为它的印花里经常有“枢府”或“太禧”两个字。釉的特点是乳浊感非常强,不透明,类似鸭蛋皮的颜色。


5

 铁红釉


铁元素在釉里的呈色还有一种我们中国传统的配方,就是矾红。它是用青矾(主要成分为硫酸亚铁)在釉里和其他金属元素进行适当配比,经低温烧成也可以使釉呈红色。如果将其用作彩料就是矾红彩


由于铜红釉烧造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所以从明中后期开始,矾红釉基本上就完全替代了铜红釉,直到清康熙时朝才恢复铜红釉的烧造。

珊瑚红釉是清初新创的一种低温铁红釉,呈色红中闪黄,因似珊瑚的颜色而得名。

6

 铁黄釉


铁黄釉创烧于明初景德镇窑,以明弘治朝烧造的釉色为最好,后世黄釉均以弘治黄釉为楷模。


陶瓷界习称为“浇黄”或“娇黄”,两个意思:一是浇灌的浇,是指施釉的方法是浇上去的;第二个意思就是娇嫩的娇,指其釉色均匀娇嫩。


因“黄”与“皇”同音,所以明清两代,黄釉瓷器只供皇家祭祀和日常专用,大臣和庶民是被严禁使用的。


6

 酱釉和茶叶末釉


酱釉也称柿色釉棕色釉紫金釉,它是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高温釉。


早在宋代,北方许多窑口就已开始生产,其中定窑所产的酱釉被称为“紫定”,多用描金装饰。


明清官窑继续生产,均做工精细,呈色稳定。宣德时期的产品多刻款或书青花款,嘉靖万历时期生产数量不多,康熙时期流行酱釉开光装饰技法。雍正以后追求厚釉紫金色斑点窑变变化。


茶叶末釉属于厂官釉的一种,是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釉,釉面失透无光泽,黄绿掺杂,颇像茶叶末密布,故名。


7

 铁元素起主导作用的彩


铁元素对瓷器“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黑褐彩(铁绘)矾红彩铁黄彩


矾红和铁黄的呈色原理,我们在前面讲矾红釉和铁黄釉的时候已经讲过,现在只不过是作为彩料使用而已,在此就不多赘述。

铁元素作为彩对瓷器的影响最值得强调的就是黑彩或者褐彩,日本陶瓷界称之为“铁绘”。

左图这件是南京出土的三国时期的釉下彩罐子,是现在公认的最早使用铁元素作为彩料的釉下彩瓷器。


中图这件晋代羊首壶的羊眼和盘口的某些部位,就是用铁元素含量比较高的彩料做的点彩,也叫褐斑。


真正的釉下彩的发展是在唐代长沙窑,当时的窑工已经可以熟练使用铁绘的技法来装饰瓷器了。

唐宋时期,铁绘技法进一步发展,越窑的釉下褐彩已经运用的非常纯熟。宋金磁州窑系的白地黑彩装饰技法已经堪比同时期的绘画水准。


8

 总 结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铁元素都惹了哪些祸呢?


一、对胎的呈色有影响;


二、它添加到釉里会产生青釉、白釉、黑釉、酱釉、铁红釉和铁黄釉;


三、彩瓷里的铁绘、矾红彩和铁黄彩也是以铁为呈色剂的。


实际上说是铁元素惹的祸,还不如说铁元素对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居功至伟。


所以,如果我们把“铁元素对中国古代陶瓷胎釉彩的影响”这条主线抓住之后,就会触类旁通,大家再去博物馆去看陶瓷的时候,基本上能明白个大概。


这两次课,如果能达到这种目的,那将是善莫大焉!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清黄釉瓷器浅说
耀州月白
永乐时期甜白釉市场价值多少
中国国家博物馆 11 青瓷和彩釉陶瓷
中国瓷器14讲 2
江西古窑口综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