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狐言乱语】掐头去尾总关情(从于明诠说起)
老于——这里就叫老于吧,表示亲切。等见面再叫于老师,表示敬重。面前一套,背后一套。反正都落俗套。
我和老于见过三次面,济南、广州、北京,见一面换一个地方。济南我是客,广州他是客,北京,梦里都知身是客。可记闲谈一二:
老于:“给我写篇文章吧。你也不用写我太好,也别写我不好,这就行了。”
我:“很荣幸!前几天在中国美术馆看到于右任一副对联,有个‘入’字,一撇一捺,表面看似没有收笔(空收),也没有起笔,整体效果却很好。”
老于:“为什么要有起收呢?有起有收的都是学院里的团体操。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笔下去,不知从哪里起笔,不知在哪里收笔,没起没收,这就对了!”
我:“不知从哪里来,不知往哪里去,来去自如,您讲的这就是‘如来’呀……。什么叫绞转?”
老于:“我也不知道什么叫绞转,但你看我的字还行吧?有人把绞转吹得特神,王羲之多会绞转啊,康有为怎么圆笔为绞啊,那么我要问:颜真卿、米芾、董其昌、苏东坡等一直到明清、当代的大家,他们的字里有没有用圆笔呢?有吧?!那么他们会不会绞转呢?也会吧!毛笔随便写下去,自然就会绞的,你不想绞它都绞,干嘛装神弄鬼呢?!”
我:“某某的字,写得还真……。”
老于:“咱们别说活的,说死的吧。”
……
老于的原则里,一则就是不谈活人。这原则可以打破,但别人不行,得老于亲自动口。我有意试探过多次,幻想一试偶闯红灯的快感,老于却始终警钟长鸣。而当老于有感而发、有那么一点激动时,原则迅即变成去执,老于迅即如入无人——无分活人死人——之境。每遇此情此境,我对城墙是从内部攻破的理论体会特别深刻。除非不说,老于说必直接,打仗一样直奔制高点。他常说:你的技术已经够用了,剩下的就要看你的想法了。怎么想呢?老于不管。老于知道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别人却恨不得将身家性命交给老于管。自己想,毕竟有点玄,那个制高点,就成哲学高度了。老于的哲理名言,听似玄乎,估计很多人喜欢听——奢谈境界的人喜欢听——说到心坎啦!斤斤于技巧的人也喜欢听,当头棒喝啦!
近日蓦然回首,再拜观老于大作,发觉我那天所问的于右任 “没起没收”的问题,大有意思——老于的大字用笔本来就是典型的、不折不扣的“没起没收”!这种做派,坊间传曰“掐头去尾”。事实上,于右任“掐头去尾”于先,老于“掐头去尾”于后。不同的是,于右任掐得润,老于掐得枯;于右任去得少,老于去得多。
就这么一掐一去,打造出了老于的大字品牌。然而老于是暗合的,还是借鉴的?天知道,因为老于必定是不知道的。就像我有时感觉石开竟然偷窥着些许谢稚柳的手艺,同样唯有问天。“今井凌雪梅舒适,古谷苍韵西川宁”,从老于这副对联看,假如真有代表作的话,这一定是老于的代表作,老于各方面的才华很好、很早就浓缩在这14个字上。我们都有多嘴的习惯,老于这一“掐头去尾”的特征,自出生直到如今,相信还在不少嘴巴里厮磨着、嘎嘣着、吧唧着,脱离传统啦、无中生有啦,乌烟瘴气啦,然而老于笔锋一扫,早将这一特征化为己有,与自己郊寒岛瘦的风格结合得天衣无缝了。愚钝如我,要不是恰好见过于右任原作然后又恰遇老于、恰提此事、恰写老于,就算是超级侦探,又怎能领会其中蛛丝马迹?
枯笔,古已有之。《平复帖》、《祭侄文稿》等等都枯出了名。枯笔的产生,关乎所用的工具材料,关乎书家的身世经历。粗糙的纸张、秃败的毛笔,必然产生枯笔;落拓的身世、曲折的经历,自然流露枯笔——其字型也多“丑”且寒碜。相反,润,历来是高贵血统者、春风得意者的标签。有身份而生活滋润的人,连书法点画都是滋润的,好比阔太太的脸上总能刮出油脂。而枯笔,多是坚守路旁研究垃圾的黄脸婆。且看赵董们的油头粉面吧。且看徐渭们的蓬头垢面吧。好在枯润本身,并无高下之分。
近、现代,可谓枯笔争奇斗艳的时代,始作俑者有黄宾虹等。黄宾虹操一支秃笔狼毫写小字行草,既能写成万岁枯藤,也能写出汤汤水水。他的枯笔散锋在点画边沿自然划出迷人的弧线、虚线、短线、点,划出令人尖叫的狼藉。假使我们说黄宾虹书法那种斩钉截铁的点画,像是笔锋连带笔根“戳”出来的,那么长锋羊毫下的林散之书法的枯笔多像“裹”出来的——随着让人望长兴叹的“长颈鹿”的逆拖起倒,较量康有为、张旭等,阴柔,而包容量更大。王镛的枯笔是小笔连根“刷”出来的,泼辣拙厚,偶因笔根与纸面的瞬间接触而浮泛着苍白,让人又爱又恨;沃兴华的枯笔是“顶”出来的,有力量感、苦涩味。石开的枯笔像是侧锋“擦”出来的,力量不算大,甚至还方扁,长发哥哥擦的不是力量,不是枯笔,是境界。燕守谷的酒后枯笔是“涂”出来的,无招胜有招,徐渭再世也退避三舍。老于的枯笔多是用笔锋“扫”出来的,一面扫还一面翻,转折换锋决绝爽利。老于的枯笔还有一个显著卖点:观者常分辨不出某点画到底是一笔写成还是多笔描成。若问,他可能说:一笔,也可能哲学、诡谲地反问:你说呢?
老于的书法引发我对枯笔的粗略思考,很不成熟。先搁这里,以后有人引用或发挥,至少证明是我的发明,出书时更可忝列专利之一。古人书多因实用,枯笔多自然、偶然;今人书多为艺术,枯笔往往贴上个人标签。技巧无论简单或复杂,关键看其是否书家心灵的外化,是否因情抒发、与“内容”合二为一——那时候,如同水蛭,怎么掐它的体节,也掐不死。
“掐头去尾”的于右任
“掐头去尾”的于明诠
黄宾虹的枯笔
林散之的枯笔
王镛的枯笔
沃兴华的枯笔
石开的枯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名词解释5:笔锋
浅谈书法线条之厚
黄宾虹书法与绘画作品笔法的比较研究
从书法到画法——黄宾虹“笔法五字诀”刍议
干货 | 笔法的那些事,你搞清楚没有?
董其昌的“自倒自起,自收自束”到底隐含了哪些用笔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