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效蚯蚓养殖技术

  (四)环保上的利用

  蚯蚓具有旺盛的吞食土壤和有机垃圾的能力,除金属、玻璃、橡胶、塑料外,经过发酵的有机垃圾,通过蚯蚓的消化系统,在各种酶的作用下,能迅速分解、转化,成为自身或其他生物易于利用的营养物质。因此,利用蚯蚓可处理城市垃圾以及造纸、酿酒、食品、屠宰、制革、果品加工等工业的废渣、污泥。这样既可化害为利、变废为肥,又可利用废物养殖蚯蚓,既生产优质的动物蛋白原料,又生产肥沃的复合有机肥料,一举两得。

  1.处理垃圾及废物又生产有机肥料

  美国加利福尼亚一个蚯蚓养殖公司利用5亿条蚯蚓,一天叫处理200吨有机废物,生产出100吨优质有机肥料。日本一产业商社,建立了一座16500平方米的蚯蚓养殖厂,每月处理废物3000吨。加拿大安大略的克劳克,利用蚯蚓处理垃圾,每星期生产20吨经蚯蚓加工的有机肥料供应市场。日本兵库县有一个规模宏大的利用蚯蚓处理废弃物工厂,有10亿条蚯蚓,每年可处理食品制造和纤维加工厂约6万吨污泥。日本北海道更生殖产株式会社利用蚯蚓处理造纸厂废渣,加工成粒状复合有机肥料。

  我国也正在利用蚯蚓处理垃圾和废物。实践表明,1亿条蚯蚓每天可处理掉2吨垃圾,制造出2吨优质有机肥。

  处理方法:

  先通过垃圾分选机,把垃圾中的金属、玻璃、砖石、塑料、橡胶等与一般有机废物分离,然后经初步粉碎,喷湿堆沤,再经蚯蚓加工厂转化制成复合有机肥料。造纸废渣,则先过滤排去废液,即可利用蚯蚓加工转化,或加入适量腐熟牛马粪,以提高蚯蚓活动能力和肥料的质量。其他工厂的有机废物,应先经堆沤发酵,待温度下降到26℃以下,才能利用蚯蚓加工,否则会造成温度过高而死亡。也可在城镇和农村家庭养殖与处理,一般一平方米面积,养殖l一2万条蚯蚓,就足以处理一家人的生活废弃物。

  2.利用蚯蚓富集和处理重金属污染

  由于工厂、矿山的灰尘、废水、废气或矿渣的影响,使土壤受到重金属的严重污染,而蚯蚓具有富集某些重金属的能力。因此,利用蚯蚓富集受污染土壤的重金属这一特性,可达到清除或减轻污染的目的。

  但要注意:这种作为富集重金属的蚯蚓绝对不能作为动物饲料用,因为畜、禽吃了含有大量重金属的蚯蚓,会在体内残留或积累,引起严重病变或死亡

  (五)蚓粪的利用

  蚯蚓除了有松土效应和土质改良的作用外,蚓粪的综合肥力功用是任何化肥和农家肥不可比拟的。蚓粪是有自然气孔率提高生长速度和繁殖率。蚓类用作特种水产动物的饲料添加剂和诱食剂,具有特殊的效应。同时,把蚓粪配入水中,能缓解池水发臭作用,有效地控制一些疾病的发生。

  三、蚯蚓生物学特性

  蚯蚓虽然很多,但适应人工养殖且有综合经济价值的品种极少。具有一定养殖价值的优良品种有爱胜蚓属的赤子爱胜蚓、大平二号(日本引进)、北星二号及环毛蚓属的如威廉环毛蚓、白颈环毛蚓、湖北环毛蚓、参环毛蚓等。

  (一)形态特征

  蚯蚓的主要特征是它的身体由许多环节组成。体形大致为细长圆柱状,头、尾陡圆。通常它的前部体节较大,后部体节逐渐变小。环节数目与各科、属和种的不同而有较大变化,但大多数蚯蚓,大约在60至320节范围内变动,热带蚯蚓可多达600节。性成熟的蚯蚓在体前有一突起的环节,由表皮增生而成。环带颜色比蚓体色浅,它是性成熟的标志。环带在身体的位置、形态、长短和颜色,是蚯蚓分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蚯蚓无眼,靠皮肤上众多的神经末梢和感觉细胞感知光线和温度,且极为敏感。蚯蚓还具有敏感的触角、嗅觉和味觉器官,用以觅寻食物及分辨食物的味道。

  蚯蚓体前端有一个光滑的口前叶,相当于嘴和唇,用来摄食和凿穴。

  蚯蚓身体结构由口腔、咽喉、食道、嗦囊、砂囊、肠道、排泄孑L组成。

  蚯蚓全身环节都有刚毛分布,刚毛是蚯蚓运动的重要器官。蚯蚓就是利用它抓住土壤颗粒并支持身体在土中或地表移动。另外还靠皮肤上众多的腺细胞不断分泌出粘液湿润体表,以维持体液的平衡。

  同时,体表粘液在代谢过程中,除需消耗一定量空气溶氧外,还具有溶解空气溶氧的作用。这类溶解氧可通过细胞腺孔和背孔吸人体内,并交换二氧化碳,这对维持蚯蚓体内的体腔液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种类与分布

  蚯蚓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它属于分布广、数量多的寡毛纲无脊椎动物。其中以巨蚓科环毛属(Megascolecidaepheretima)的蚯蚓品种最多,分布最广,目前已发现达100余种。其次是正蚓科的异唇属(Lumbricidaeallolobophora)和爱胜属蚯蚓,在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华东等地区都有分布。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种和可养殖的良种。

  1.环毛属Pheretima

  它是我国占优势的一个属。全身刚毛环生、生殖带14—16节,雄孔一对8节,雌孔一个14节,砂囊一个,全身小肾管多,储精囊在11—12节。本属在我国分布很广,品种最多。对土壤及农林生产关系很大。

  (1)威廉环毛蚓Pheretimaguillelmi(Mich)

  俗称青蚯蚓,个体较大,体长90—250毫米,宽5—10毫米,背面青黄、灰绿或灰青色,背中线青绿色,成蚯蚓每条平均重哈尔滨、长春、天津、四川、江苏、上海、陕西均有发现。它是繁殖力高、适应性强的良种,是人工养殖的主要养殖种。

  (2)“大平二号”及“北星二号”(同种异名)

  该蚯蚓是日本研究人员前田古彦利用美国的红蚯蚓和日本的花蚯蚓杂交而成的。这种蚯蚓除体腔厚、肉多、寿命长,能适应于高密度饲养外,还有繁殖率高、适应能力强、易饲养等优点。该种蚯蚓的形态、结构与我国的赤子爱胜蚓相同。

  (三)生活习性

  蚯蚓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活,但不同种的蚯蚓养殖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有所不同。

  1.湿度

  蚯蚓体内含水量70%一80%,平日靠分泌其体液保持平衡,因此,必须在潮湿的环境下生活。湿度适应范围为30%一80%。如威廉环毛蚓(青蚯蚓)适宜湿度为30%一45%;爱胜蚓属(红蚯蚓)则适宜于50%一80%的湿度。蚯蚓这种习性使它处于穴居和窝居状态。高湿度或低湿度环境均不利于它正常生存。湿度低于极限,则蚯蚓便会脱水而极度萎缩呈半休眠状或即死亡。反之,也会随气温的上升而死亡。

  2.温度

  蚯蚓属变温动物,对气温的变化非常敏感。当气温下降至10C时,蚯蚓开始停食;降至4℃时就进入冬眠状态;0℃以下就会冻结或死亡。一般大中型蚯蚓多深人地下穴居越冬;而小型蚯蚓多数为群体聚集、结团于暖土处越冬。待次年气温上升至8—10℃时爬到地表层活动。体弱、萎缩的蚯蚓,成活率很低,很难活过开春。当温度超过30℃时,生长也受到抑制,很快萎缩,体色变深,并钻人深土中不动。当温度高达35℃以上,便完全停食进入休眠状态,蚓体完全萎缩,感觉极为迟钝。一旦气温下降,即能恢复原状。温度以20—25C为最佳。

  3.食性

  蚯蚓属杂食性动物,可谓荤素不拒。蚯蚓的植物性饲料来源极为丰富。人工养殖时,农村中几乎都用废物喂给。蚯蚓的饲料来源有多种畜禽粪、厩肥、青草、水草、稻草等,以及树叶、废菜叶、烂爪果、糟渣、沼渣、废纸浆等。还有动物性饲料,它对蚯蚓的增重、繁殖具有更显著的效果。如屠宰后下脚料及污水、食堂饭馆荤素下脚等是蚯蚓喜欢的饲料来源。

  蚯蚓酷爱吞食已软化和酶解的营养料,如发酵的槽水、沼渣、厩肥等,也吞食一定量的砂粒、煤渣、无机硬物,以助消化。

  蚯蚓的食料以中性或微酸性为佳。蚯蚓粪便均为中性,这对改良土壤和植物生长有极大的好处。

  4.光照度

  蚯蚓有昼伏夜行的习性,是畏光性动物,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土壤环境中生活。它极怕紫外线的直射,故在日光下或较强的电灯光下不轻易露面。只有在发生敌害、药害、淹水、高温、干燥、缺氧等情况下才会离巢暴露。但蚯蚓不怕红色光。

  阴暗潮湿正是腐木性真菌繁衍的必要条件。真菌的繁殖使有机物质如树叶、草木等废物中的单糖、纤维素、木质素等营养物质分解出来,给蚯蚓带来丰富的营养饵料。

  (四)繁殖

  1.交配

  蚯蚓是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的动物。在自然环境下,一般春季到秋末都能繁殖。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及北方人工保温条件下,可一年四季繁殖。蚯蚓交配后生产卵茧。蚯蚓交配时以头部迎面互相接近,在环带前后的腹面充分接触。如环毛蚓在交配时双方雄孔靠近对方受精囊孔。雄突起插人对方受精囊孔,紧贴在一起,然后逐孔向前移动,使每一受精囊都得到精液。交配时间可长达数小时之久。

  2.产卵

  交配后一般经1一12天生产卵茧,卵茧也称卵包。生产卵茧不是从体内生出,而是先由环带的分泌腺,分泌粘液包围性孔和生殖带,形成粘膜管。然后生殖带的微小细胞,分泌乳白色的粘液于卵茧内,叫卵茧蛋白。这种蛋白是供应产在茧内卵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

  经过1—2分钟,由环带形成的粘膜管逐渐向头部移动。当粘膜管移至雌孔时,成熟的卵即由输卵管产入茧内的蛋白质中,再向前移动,精液由受精囊孔射人茧内,最后由头部脱落下来,两头自行封闭,变成椭圆形的胶体状卵茧。

  卵茧产出时呈乳白色,在空气中逐渐变成浅绿色、橙色、肉红色,最后变成较深的棕褐色。卵茧形成时间为从50秒至5分钟。卵茧的形状及大小,根据蚯蚓种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通常有椭圆形、卵圆形、球形、麦粒形。大小有如黄豆、小豆、麦粒,甚至如小米一样,直径为2—7.5毫米。

  一般每隔2—7天可产一粒卵茧,一粒卵茧可孵出2—14条幼蚓。

四、饲养技术

  (一)场所选择

  人工养殖蚯蚓设备简单,管理方便。一般可以利用房前屋后、庭院空地以及旧木箱、废桶、盆罐、竹筐、砖池、育苗温床等,就可培养药用蚯蚓。还可用蔬菜大田、果园、苗圃等结合养殖蚯蚓,能双重利用获益。

  (二)选种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需要、不同条件,选择不同品种的蚯蚓。一般选择易养、易繁殖,能适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来选种。如菜园、果园、苗圃多的地区,可选择青蚯蚓养殖,结合大田种植,双重利用,既能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植物增产,又可收获蚯蚓动物蛋白饲料。

  如果旧房多、荒地多、土地少的地区,以及城镇居民,可选择红蚯蚓养殖,利用业余或辅助劳力,利用有机废物,进行饲养。

  (三)饲养方法

  蚯蚓的饲养方法可根据蚯蚓习性和用途而定,主要有室内养殖、田间放养以及工厂规模化养殖3种。

  1.室内养殖室内养殖包括箱养、坑养、池养和棚养等方法。一般适养红蚯蚓。

  (1)箱养法:

  可用箱、筐、盆、罐、桶等,适于饲养爱胜属蚯蚓,如赤子爱胜蚓、日本引进的大平二号、北星二号等红蚯蚓。本届蚯蚓喜欢在烂草、堆肥、牛马粪及腐烂的枯枝落叶、烂菜、瓜果,以及造纸、纤维、食品加工厂的废渣中和生活垃圾中生活。当然上述有机物、垃圾或马牛粪先要经堆积发酵,待温度下降后,才能作为养蚯蚓的基料。

  把基料装入木箱、竹筐、瓷盆或砖池中,然后放人蚯蚓即可养殖。养殖期间经常喷水保持湿度60%一70%(一般是手捏成团,放开散开为宜),并用草席、草帘和旧麻袋覆盖遮光,在气温13—28℃都能正常生长。

  (2)坑养及砖池养殖法:

  包括土坑、砖池、旧猪圈、房檐下、墙脚边、屋角一切可利用的地方,均可用砖、石砌成养殖池。除爱胜蚓属<红蚯蚓)外,还可适宜养青蚯蚓。土坑或砖池的深度一般为50—60厘米,面积根据需要而定,可2—3平方米,也可10—20平方米。坑内或池内分层加入发酵好的饲料,先在底层加入15—20厘米厚的基料,上面铺一层10厘米的土壤,就可引入蚯蚓养殖。如蚯蚓较多,可在土上再加一层lo厘米饲料,上面再覆盖10厘米肥土。青蚯蚓要求保持土壤湿度30%左右。也可利用旧猪圈改成养殖池放养。>

  2.田间放养法

  适宜于桑园、菜园、果园、苗圃、饲料田、多年生经济植物、林区,以及灌溉方便、水分充足的肥沃农地养殖。一般适养殖青蚯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蚯蚓养值
红蚯蚓的养殖方法
蚯蚓养殖致富路
环保 | 厨余垃圾:“请把我变成有机肥料回归大地”
蚯蚓养殖技术
家庭蚯蚓堆肥心得体会,环保废物利用,种植生态循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