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晨读,为儒明道

【晨读内容】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导读学者】

任大援:北京外国语大学 教授

韩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教授

【晨读笔记】

崔圣:

【論語晨讀】第772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八年 夏曆丁酉年二月初四 2017年3月1日星期三

任大援:

今天是2017年3月1日星期三,农历是二月初四。

今天我们学习论语雍也篇的第13章。原文是: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直接翻译为白话,就是,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一个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这一章,有三个理解点。第一就是君子儒、小人儒、儒。三个概念。

第二个理解点,是关于君子、小人;

第二个理解点,是关于子夏。

我们称孔子为儒家,但论语中,儒字的出现,只有这一处。因此也就特别重要。

皇侃的《论语义疏》,说,儒者,濡也。这里后面的濡,用的是三点水的濡。是耳濡目染的濡,皇侃说,夫 习学事久,则濡润身中,故谓久习者为儒也。朱熹的《集注》中说,儒,学者之称。清代刘宝楠《正义》说,儒是“教民者之称”。

崔圣:

《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

任大援:

这里的儒,从历史上看,就是一个职业。是指专门为人办丧事做傧相的人,这种人,是从古代的卜史巫祝发展而来,可以说古代服务类的知识分子,技术性比较强。到孔子的时代,是指掌握“六艺”的人,可以用六艺教民。这就是所谓的“小人儒”,他只是一种技术性职业。从这些人当中,又分化出一些有眼界、有目标、有追求的人,所以何晏的《论语集解》引用孔安国的说法,说“君子为儒,将以明道”。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儒。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当“君子”去执行技术性的“儒”的职业时才成为“君子儒”呢,还是职业性的儒,在发展过程中,有些人演化为有政治理念的、可以教化百姓的人?我自己认为是后者。

就是在上古时代,从事卜史巫祝的那些人,先是发展为一种技术性的职业,为别人办丧事做傧相,是纯技术的工作,他们既然是古代的知识分子,所以其中就有一部分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就是此章所说的“君子儒”,但同时作比较单纯的技术服务的“儒“,还存在,所以就有“小人儒”的说法。但实际上,在早期,这种区别是含糊的,严格区别开也是有难度的。孔子的这种说法,表现了一种引领的态度。就好比说,你是一个教礼仪的老师,这种礼仪教育或指导本来是一种技术性的工作,但你把它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引导受教育者有更高的追求,而教育者本身,也成为品德高尚、志向宏大、为国为民谋幸福的人。这就是前面何晏的《论语集解》引用孔安国的说法,说“君子为儒,将以明道”。而这段注解后面的一句话是:“小人为儒,则矜jin其名”。这里的矜,就是矜持的矜,是自满自足的意思。

第二个理解点:关于君子、小人;

古代的注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例如清代的学者刘宝楠就特别指出,这里的君子、小人,是“以广狭异,不以邪正分”。原文是这样:“君子儒能识大而可大受,小人儒则但务卑近而已。君子小人以广狭异,不以邪正分”。

第三,孔子为什么要对子夏说这段话?以往的注家也进行了讨论,还是刘宝楠的注解《论与正义》,他说,“子夏于时设教,有门人,故夫子告以为儒之道。”当然也有别的看法,钱穆先生说,“或疑子夏规模狭隘,然其设教西河,而西河之人拟之于孔子。其从学之徒如田子方、段干木、李克,进退有以自见。汉儒传经,皆溯源于子夏。亦可谓不辱师门矣。孔子之诫子夏,盖逆知其所长,而预防其所短。推孔子之所谓小人儒者,不出两义:一则溺情典籍,而心忘世道。一则专务章句训诂,而忽于义理。子夏之学,或谨密有余,而宏大不足,然终可免于小人儒之讥。而孔子之善为教育,亦即此可见。”《论语新解》

钱穆先生所说的“或疑子夏规模狭隘”,大概是因为论语中记载,子贡曾问孔子,“师与商也孰贤?”(子张与子夏相比孰贤?)孔子答曰:“子张也过,子夏也不及。”又问:“然则子张愈与?”(愈,更胜一筹)曰:“过犹不及。”孔子的评价耐人寻味。朱熹在注这段话时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苛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遵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

子夏名卜商,字子夏,家贫,勤奋好学,孔门十哲之一。子夏长于文学,对诗有深入的研究。曾在魏国西河(今陕西渭南)创办学堂并授业,魏文侯曾向子夏请教。李克、吴起、西门豹都是他的学生。

子夏出身贫穷,约前483年,他来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前476年他赴晋国西河(三家分晋之后就成为魏地,今陕西渭南)创办了一所学堂,并在那里教书,开创“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西河地方之人,将子夏当做孔子来看待。据说《毛诗》之学,就是由子夏所传。

《论语》一书,也有人认为多出于他和门人手撰。

子夏一向志于学,故被孔子誉为文学第一,与子游同列。和子游一样,子夏也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

《论语》中子夏曾与孔子讨论《诗》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孔子以为“绘事后素”,子夏发挥夫子之意云“礼后乎?”甚得孔子嘉许。

最后,关于儒,是《论语》仅此一处讲到的,所以以往的学者也非常重视,章太炎先生著有《原儒》,胡适先生著有《说儒》,都可以参看。而胡适先生的《说儒》,就是从讨论《原儒》开始的,在网上可以找到电子版。

刘国庆:

谢谢任老师的导读,我说几句个人看法,请各位师友指正。

我正好从胡适先生的《说儒》开始

本章文义是孔子教导子夏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说论语之人,大概都思考过什么是儒,自己是不是一个儒者。而在整部论语中,只有这章出现了“儒”字。全书只有这一次。

虽然只有这一次,孔子要求子夏做儒者的事实,足以证明儒者作为一种职业在当时已经存在,而孔子也自认为儒。

既然在孔子时,儒门已经存在,我们就想知道,在孔子那个时候,作为一名儒者,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胡适先生虽然曾主张“全盘西化”,却也无法无视民族传统,因而撰写了第一部以西学的眼光整理的《中国哲学史》,并写过一篇《说儒》,探讨“儒”的起源和流变。

胡适先生以为,儒本来是殷民族的教士,其职业本是负责殷民族的宗教礼仪,如祭祀等礼仪的。

胡适先生说:

儒是殷民族的礼教的教土,他们在很困难的政治状态之下,继续保存着殷人的宗教典礼,继续穿戴着殷人的衣冠。他们是殷人的教士,在六七百年中渐渐变成了绝大多数人民的教师。他们的职业还是治 丧,相礼,教学;但他们的礼教已渐渐行到统治阶级里了,他们的来学弟子,已有周鲁公族的子弟了(如何忌,南宫适);向他们问礼的,不但有各国的权臣, 还有齐鲁卫的国君了。

但胡适先生说“在六七百年间逐渐变成了绝大多数人民的教师”,这一点,似乎并无史料证明。事实上,我们在《左传》中,看到鲁国的国社、殷社仍然是分开的。两套祭祀、两套宗教,自然殷周之人,仍然各有各的教育系统和宗教主持者。

殷、周两大民族的融合,虽然可以认为是历史大势,但孔子却是起决定作用的人物。在孔子之前,殷人、周人的文化,并没有显著的融合。

我们从《礼记 儒行》的讨论中,可以理解到这一点。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鲁哀公作为鲁国的公族,对被征服者殷人的理解不多,看到孔子的衣服,就以为是殷人教士的服装,孔子告诉他,那不过是他乡里得普通服装。可见当时儒是殷移民文化的一部分。

但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是殷民族文化的继承者,而在于他是一个殷民族眼中的“全盘西化”论者。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对于孔子所属的殷族来说,周族是西方民族,而且是殷人的征服者。能够敞开心扉学习,已经属于很难得的。但更为难得的,是孔子并不是一个盲目的西化派,而是有自己的清晰的取舍标准的。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格,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 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麻冕,礼也;今也给。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 吾从下。 ”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换句话说,孔子虽然是殷人,但却全面吸收周人的文化,同时对更早的夏人文化也是毫不忽视,其“全面开放”的态度,怕是今人也要为之瞠目。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正因为孔子全面学习周礼,让孔子自己成为殷周两大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因而不仅仅弟子中有原来殷人的子弟,也有鲁公族的子弟。从殷民族的角度看,孔子的开办的儒学,似乎是一所“国际学校”,能够为被征服的殷人子弟提供入仕的机会;从鲁公族的角度看,孔子身上的殷文化能够让他们和国中的殷人交往,扩大了他们的社会交往面。孟孙氏几代都是孔子的学生,也就是这一点的证明。孔子以教育推动了民族融合的大业,也扩大了鲁国政权的开放程度。说孔子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应该是毫不为过。

同时,孔子的开放程度,也带来了儒门弟子能承继殷周两大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新的行为方式和新的人格。这种人格,当时并不为人理解,孔子需要对外“宣传”。

哀公曰:“敢问儒行。”

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哀公命席。

然后,孔子就非常系统地概括了“儒行”。在我看来这是对当时君子“儒”的全面描述,值得都复制过来:

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途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史记那一段,怕是很靠不住。

“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至,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授能有如此者。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其任举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

孔子在此篇讨论的儒行,就是整部论语的君子之行。因而,君子儒,就是传道之儒,塑造人格之儒。反过来说,小人儒,自然就是不讲究君子之道的“儒”,也就是只把宗教仪式作为饭碗,而不是作为人格塑造的途径的教师们了。

发言完毕,请各位师友指正

新国学:

据史记五帝本纪及世系等,夏商周三代都是黄帝后裔,不同分支而已。三代文化也是上古文明的不同侧面而已。西化等词未必恰当,甚至不符合事实

馬震宇 :

就像今天一些人经营企业是做事业另一些人是赚钱,非要分个高下大可不必。(从小上学被教育要有理想[捂脸])


——<参考资料>——

资料编纂:【論語滙】志愿者

【论语译注】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子夏道:“你要去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那小人式的儒者!”

【论语正义】

6.13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曰:“君子為儒,將以明道。小人為儒,則矜其名。”

o正義曰:《周官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注:“儒,諸侯保氏有六藝在教民者。”《大司徒》:“四曰聯師儒。”注:“師儒,鄉里教以道藝者。”據此,則儒爲教民者之稱。子夏於時設教,有門人,故夫子告以爲儒之道。君子儒,能識大而可大受,小人儒,則但務卑近而已。君子小人,以廣狹異,不以正邪分。

o注:“孔曰”至“其名”。

o正義曰:小人儒,不必是“矜名”,注說誤也。皇本作“馬曰”,《弟子傳集解》引作“何曰”,足利本不載姓名,則亦以為“何曰”矣。《北堂書鈔》六十六引何休注文同,當是何晏之誤。

【论语集注】

6.13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儒,學者之稱。程子曰:「君子儒為己,小人儒為人。」[表情]謝氏曰:「君子小人之分,義與利之閒而已。然所謂利者,豈必殖貨財之謂?以私滅公,適己自便,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子夏文學雖有餘,然意其遠者大者或昧焉,故夫子語之以此。」

【论语注疏】

6.13 雍也: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曰:「君子為儒,將以明道。小人為儒,則矜其名。」

【疏】「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表情]正義曰:此章戒子夏為君子也。言人博學先王之道,以潤其身者,皆謂之儒,但君子則將以明道,小人則矜其才名。言女當明道,無得矜名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131期】音频学《论语·雍也篇第12章》孔子因何提出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经典名言解析
任何群体中都有君子和小人——《论语译注》读后感
正谊明道师子贱——《论语》悟读【91】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