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世界唱片店日这天,我有点心里话要说

不过,问题来了,具体定在哪一天,这个唱片店日好像也没有确切说明。今年2022是定在四月第三个周六。但之前也有过因故延迟,或者在四月的某个黑色星期五举办。反正这个节日,就好像艺术家音乐家们那么的随性,当你仿佛感觉要抓住了他的创作规律时,他又变了。

不过,咱们就不管那么多了。借着这个世界唱片店日,咱聊点儿唱片相关的故事吧。

世界总是以更为便捷的方式向前走。

这样当然可以利益最大化,

但带来的并非全部是好处。

当下最具存在感的三种唱片介质分别是:黑胶(密纹唱片),镭射唱片(CD),线上音乐数字唱片(注:磁带,开盘带,LD这些不在本期讨论范围)。咱们想一下,这三类唱片的“进化史”。

首先是黑胶,播放和收起来都不太方便,要两只手捧着,需要放到颇为“巨型”的黑胶唱机上播放。从CD起,小巧的体型让随身听变成可能,并开始普及起来。到了新千年后,数字音乐逐渐流行,大众主要的聆听方式有便携数播和手机直接听两种。

下面,咱们稍微看下成本,这里看两个成本。

大众乐迷用户的成本:不管是麻烦程度还是投入的金钱成本,都是:

黑胶 > CD > 在线音乐。

音乐人,唱片公司的制作和宣发成本:

黑胶 > =CD > 在线音乐。

再看需求程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娱乐方式更多是音频方面的,这时候,从黑胶到CD,是音频介质的一个迭代。这个时代,也是CD音质最好的时代。因为CD除了在便携性和操作的便利性上战胜黑胶外,还得在音质上,不会输得很明显才行。而必须提上一嘴的是,在CD刚推出的那三四年里,部分制作精良的CD的音质是非常接近33转黑胶的。

九十年代,经过八十年代的8年PK,黑胶慢慢被边缘化。CD开始成为音乐唱片的主流。但与此同时,电视视频方面的逐渐兴起,电视节目非常强势的抢夺了部分市场。这时候,有不同类别的娱乐形式来抢饭碗了。这时候CD类依然是印钞机,加上它为了保存优势,肯定要多出片啊,特别是那些当红歌手。部分当红歌手非常卖力,一年推出唱片三四张。这时候,CD压盘成本也进一步降下来,但与此同时,降下来的还有音质。只是那个时候,音质的劣化还没被大多数人察觉。不过之所以音质下来,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少了黑胶这个竞争对手,才让CD可以在音质上放飞自我。

新千年后,免费盗版下载盛行,不用花钱就可以顺带听音乐,原本一笔不小的开销,直接降到无限接近于零。给了便携数播发展土壤的同时,也把收费类视频节目和实体唱片直接摁在地上摩擦。这时候,不管是专辑录制,还是压盘等等,成本被进一步压缩。音质的劣化更明显了。是的,这时候CD的整体音质是开始摆烂了。。。

那么唱片业是不是就这样一直衰落下去呢?所幸,最近这4年左右版权意识回归,唱片得以喘一口气。再加上市场上吹起了一波黑胶回潮的怀旧时尚,熬了二十多年的黑胶也得以过上几年不算太差的日子。但是,由于盗版依旧在暗角里野蛮生长,再加上线上低价流媒体的存在,实体唱片业其实依旧不好过。

这就是现状,但,还不是所有的情况。

各位也许都发现很多歌手都喜欢发行单曲,而不是一张专辑。我曾了解过,一张大碟一般有10首左右。但一般主打歌和好听的,其实一半不到,其他的说白了就是凑数的。但每一首的制作成本都差不多,所以,10首的费用,时间成本,心血,都是单曲的将近10倍。但10首歌的大碟,一旦翻车会被认为是江郎才尽;但若一首歌翻车,大众会认为你只是偶尔失手。但如果唱红了,一首歌的利润跟一张专辑的利润差距竟然不大。

在2010前,出专辑是为了维持人气,然后才有更多的商业广告找上门;但2010后,上综艺,唱老歌能更好的保持人气。另外,现在素人歌手太多,自己在家一个麦克风,一个调音台,一把吉他,就可以开始唱了。面对几乎零成本的素人,专业歌手出唱片的每个环节都必须进一步压低成本。比如录音,后期制作,压盘等等。这时候的唱片,相当一部分沦落成为粉丝收藏品和应援物品,能响就行,音质?Who cares。(好像林忆莲出的《陪着我走》,《0》这些音质这么好的唱片,真的是寥寥可数)

从唱片工业的整个“进化”脉络来看,唱片利润严重缩水,甚至还要承担着唱片失败血本无归的风险,严谨及精良制作唱片的氛围没了,对音乐事业的敬畏之心没了,愿意慢慢品尝音乐的新一代乐迷群体又太小,而且还没多少时代话语权。于是,“高音质”这三个字,慢慢地,也就成了只属于少数人的奢侈品。

好了,以上差不多就是实体唱片这么几十年下来的大概遭遇吧,而为这些遭遇感到糟心的,就是一小圈对音质非常有要求的乐迷——这里面大多数是发烧友。现在很多有一定阅历和修为的烧友都玩起实体唱片,想必你也猜到了原因。最后,半烧简单说说实体唱片的价值吧。

实体唱片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什么?

首先是过硬的音质(整个基本面是比数字专辑好不少的,但也有个别差得很离谱,比如最近十年的大部分流行乐就是离谱中的离谱)。除去某些音质做得很差的民用CD机型和黑胶机型,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就可以花数播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的价钱,买到足够好的CD机和黑胶机把数播音质碾压。关于黑胶机和CD机推荐人群:抛开预算和家庭条件不谈,入门烧友推荐玩CD机,有动手能力和对声音有把握的大烧,推荐玩黑胶机(其实也不用我推荐了,到了一定程度会自动转玩黑胶的)。

然后,唱片的本子不仅仅是歌词。很多唱片本子里面有创作故事,有作曲作词人,有艺术家的一些心路历程,还有一些录音现场示意图,又或者是一些很漂亮的照片。而这些,都能让你在聆听该专辑时获得更立体完整的感受。比如歌神的 《学友经典 世界巡回演唱会》,这专辑里的本子是最漂亮的演唱会照片纪念册。

再者,对音乐聆听的拥有权。突然哪天平台因种种原因拜拜了(比如虾米)或者专辑作者干了某些不可描述的事被404(这就不用举例了),又或者,比如某些80年代很牛逼的古典唱片厂牌没合作,或者没授权。比如JVC的一系列,不好意思,这些平台还真没找到。又如雨果唱片的几乎全部专辑,据我所知也从前年开始就没有授权了。

但是,理论上,自己买的唱片,只要保管妥当,几乎可以听一辈子。

最后,实体唱片哪天你要听厌了,可以卖掉。多年前买唱片的钱,会再次变成钱的形式继续陪伴着你。而线上音乐平台的音乐呢?始终还是平台的。你少交一天的费用都没得听。那么买唱片有什么隐形成本没有?有的。就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去整理和保管。但我认识的所有唱片收藏家,都很喜欢整理唱片,更为唱片精华内容的二次发现而感到兴奋,并且为此而乐此不疲。

以上种种,就是实体唱片的魅力。

有一说一,我也是在今天上午,才知道有这么个叫做世界唱片店日的节日;查完资料,也才知道,这是新千年后才开始的节日;也才知道,这个节日是为整个唱片工业体系里,和乐迷离得最近的唱片店而设的节日。在这个实体唱片日渐式微的当下,还能有这么个节日,太不容易了。讲真,我希望这个节日可以继续延续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更长。至少有这个节日存在的年份里,实体唱片还会活着,因为还有足够多的人为实体唱片而聚集而庆祝。一想到这,忍不住就写了这篇长文。

半烧也谨以此篇,献给每一位认真做音乐做唱片的音乐人和从业者;献给热爱音乐,对音质有追求,愿意用钱支持实体唱片的每一位乐迷。

以上。

半烧主义

2022年4月23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唱片没人买,我们知道咋回事
最后的黑胶唱片店
夹缝中求生存 CD目前的地位是有多尴尬
今天,我为“黑胶唱片复兴”泼冷水
张杰重绎大碟《听!我们的歌》实体CD和黑胶今日预售
黑胶不是音乐,而是一种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