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母亲的回忆》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母亲,这是人世间最通俗易懂的名词。每一笔,都是无私的象征。每一声,都蕴含着爱的深情。当我回首母亲的艰辛岁月,从而使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母亲己是白发苍,步履蹒跚年近九旬的老人了,每当我见到母亲,就会浮想联翩,产生无限的感怀。

  一九五五年冬月阴历二十九,母亲在一个小镇(高平镇)生下了我。现在回忆起来,那是″大跃进″的前三年。在前半生中,由于父亲早年工作在盘山县城,直到后来,我走向工作岗位,娶妻生子,我和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断断续续加起来还不足十年。这些时光,也是在我学龄时的金色童年里度过的。记得在我刚满周岁的时候,由于祖父的工作调动,我跟随祖母来到小镇西部的一个国营农场。母亲的高大形象,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闪光的记忆。父亲在县城纺织厂上班时,母亲拉扯着我在农村生活。她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流下了多少辛酸的眼泪。

  记忆中,永远有这样一组场景:冬夜,茅草房、土墙、棉油灯。棉油灯搁在四方桌上,灯芯明明灭灭地跳,室内的家具在土墙上投下或长或短或深或浅的影儿。母亲在灯下坐,手里拉出长长的白线,″哧″、″哧"、″哧″……一声接一声,她在纳鞋底,风在窗外呼呼地吹。那时我们兄妹四人,又都处在竹笋一样拔节生长的时节。一双新鞋往往穿不了几天,就被蹬破了,母亲就必须不停地纳鞋底。夜长,长得像母亲手里拉扯着的白线。

  我们起初还在被窝里,睁着眼睛看母亲纳鞋底,后来困了,在″哧″、"哧″声中沉沉睡去。

  母亲也困,但母亲不能睡,她得把手上的鞋底纳完。为了解困,每亲就哼唱,用她自己才懂的音律和词汇。有时夜半醒来,会听到母亲的哼唱声,轻轻的、柔柔的,跌落在一圈昏黄里。一切的响声刹那间变得很遥远,那种母亲的温暖,棉油灯一样安详。

  母亲整天洗衣、做饭、织布、纺线,不停地忙活。她白天忙,晚上到深夜还不休息,不知有多少个寒夜,我被冻醒了,母亲还在微弱的灯光下摇着那架纺车。在母亲的心里,这纺车缠绕的不是一丝棉绒,而是一缕缕希望。母亲的纺车这样不停地摇,为我们摇出了温饱,摇出了我们的前程。

  一九六二年,国家出现暂时的经济困难,父亲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奔向农业第一线,到大荒农场前后分场当农民。记得那一年我八岁,上小学二年级。我居住的地方耕种的全是旱田,主要农作物有高粱、玉米、谷子丶稗子和棉花。那时候集体出工,男女劳力都挣生产队的工分,到秋后用工分买口粮。母亲那时三十左右岁,身体也好,常年参加队里劳动,一年的工分不比男劳力少挣。母亲除了田里的活以外,其它活也都能干,一点也不比男人逊色。给我留下认象最深的,就是到了棉花收获的季节,母亲和屯里的妇女姐妹们起早贪黑捡棉花,忙得两头不见日头。当时我还不晓得母亲为啥这么忙,现在才解其中之意。棉花成熟以后,有它的收获期,过了这个期限,就有落地棉。落地棉的数量增加了,就意味着棉花减产。另外,捡回的棉花,还需要晾晒,晒干了再去加工,如果赶上阴天下雨,根本晒不干,生产队长一天心急燎,所以,生产队的头儿们拔着脖子喊,让大伙儿加快进度。由于我当时还是一个小孩儿,对这些根本不懂,一天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就去玩。赶上放假,我像一只小羊羔儿,尾随在母亲的身后,一天到晚在棉田里前钻后跳的,直到天黑才回家,我就是在这疯淘疯炸中长高的。

  母爱之河,是一条古朴而深沉的河,它托举着一条小船在生活的波峰浪谷上沉浮着。

  母亲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她也特别的能吃苦耐劳。记得上个世纪60年代自然灾害,面临着饥饿威胁,许多人茫然无措,而母亲却十分理智,她从入秋开始,到野地里挖野菜,然后晒干,储存起来做为冬天的粮食。入冬以后,粮食指标降低,干廋、浮肿,威胁着人的生命,我家储存的干菜却成了无价之宝,虽然算不上美味佳肴,却能把肚子填饱。这绝不是普通的菜,简直是″救命菜"呀!每当想起那段日子,自然激起我对母亲的敬重,也越发领悟"有备而无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记得当时屯子里的人都吃大食堂,主食就是淀粉加工后,做的菜饽饽,还有玉米面菜糊涂稀粥。打饭时,每人端一个小盆儿,把粥打回家后,一家几口人瞅着盆底吃。当时母亲在食堂做饭,按理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份,应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可是,我这个忠厚老实、正直善良的母亲却没有半点私心,宁可让家里的老人、孩子饥肠辘辘,在打饭时,也不多舀一勺汤。在那时,母亲对我疼爱有加。每天,当把那一小盒稀饭带回家时,首先端到我的祖母面前,先让老人吃,可祖母疼爱我,她舍不得吃,最后还得我先吃。只见母亲小心冀冀地,把盆中的面糊涂、白菜叶拨到两个碗里,给我留一碗,那一碗给祖母送过去。此时,剩下只有一碗汤了。这就是母亲一顿饭的主食。然而,年幼的我却没能注意到,忍饥挨饿的母亲,每天迈着浮肿的双腿,支撑着这个饥饿四伏的贫困之家。后来,在我懂事的时候,每当想到当时的情景,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眼泪就在眼圈儿里打转转。现在我常想:要是没有母亲当年的劳累,恐怕我们吃饭都成问题。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母亲的一碗粥,就是一种母爱。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清如泉水,美如诗话的音符,跳荡在人们的心中,震撼出经久不息的回音!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母亲为我盖上被子。在风雨交加的路口,是母亲把我等候。在我考试失意的时候,是母亲为我擦去眼角的泪珠儿。在我成功的时候,是母亲为我端上可口的饭菜……母亲,您的温情,您的伟大,犹如那涓涓细流,时刻流淌在儿女的心中。

  我受母爱之河沐浴使我始离母体,直到为人之父的今日。我喜欢淡淡的煤油灯微微的碳香和温馨细腻的雨季,因为它们让我不可抑制的思念故乡、回忆乡愁、回想母亲。

  在那个飘雨的日子,在路的尽头,等迟归孩子的是母亲,那个把叮咛逢进衣扣,把慈爱装进行囊,把牵挂写在脸上的是母亲。那个把困难埋在心底,在孩子面前不流泪的是母亲。那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人是母亲。

  我在母亲的关爱下行走。一九七五年秋天,我中学毕业。当时,有社会背景的同学,都有一份可心的工作。对于我一无金钱,二无后门,三无背景的人,只能坐而待之。现在回忆起来,那段生活太无聊了,它是我一生中最闹心的时光。在那带有企盼的日子里,我一直想逃开母亲的目光,逃出这条爱河。母亲目光中那份爱怜像影子一样跟着我,终于没能逃出这份爱。

  记得有一年夏天,那是个雨季,我走出家门去学校工作,母亲撑一把枣红色的油纸伞,默默地在身后送着我,那样的雨季,把母亲的思念拉得悠长、悠长……

  自以为是成熟了,到了能遮风挡雨的地步,总有不能理解的唠叨,现在终于懂得了,一种无名的痛却倚在心头。母亲是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下苍老的啊!

  时间如流,光阴似箭。一转眼,我在教育战线工作了十年。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我走进党政机关。在三十年中,由于工作繁忙,特别是走向领导岗位后,平时一天忙忙碌碌,节假日回故里探亲,那一次次的迟归,让我的心里充满歉意。母亲那一句:"回来就好!″让我的歉意凝为泪珠儿落下来,面对母亲的担忧,我无语。等明日一声″再见!"让面对门槛背对母亲的我,不忍回头。

  母亲一辈子兢兢业业,勤俭持家过日子。一年四季为这个家,不停地操劳、奔波。在我多年的认象中,那座百余平米的农家小院,从来没有荒颓过。里边种植着桃树、杏树和枣树,园子里种满了黄瓜、豆角、茄子、辣椒、窝瓜、韮菜、萝卜、西红柿、红萝卜、大白菜、西葫芦、马玲薯、玉米、大豆等,还有各式花草,真是花样翻新,品种各异,应有不有。

  母亲之河风平浪静。母亲以她贤惠、谦让和与世无争的秉性为人处世,是我们的楷模。我家的青菜比别人家成熟早,她就分给左邻右舍吃。我家周围的红砖墙被翠柳、洋槐遮掩,六间青砖房被绿树环抱。到了夏、秋时节,鲜花盛开,硕果累累,芳香四溢,浸人心脾。她种果木,并非为了赚钱。每到收获时,除了家留一部分,剩下的全送人。小院里,一年四季都有花朵开放,绿叶招摇。绝对是一处难得的圣境。它镶嵌在小村落里,那幅田园风光,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走近者的心灵,令人心旌摇动。

  母亲小时候没念过书,大字没识几个。她一生不辞辛劳养育儿女。从未因家庭困难影响我们上学读书,她省吃俭用。供我们兄妹四人上学。勤劳朴实的母亲很会操持家务。在日常生活中,她总是不忘勤俭,为了过日子,她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瓣花,有时,看我们花钱大手大脚的,她有些看不惯。她常说:″过日子要精打细算,细水长流,囤尖儿不省囤底儿省,到后来是个大窟窿。″母亲还说:"穿衣服,笑穷不笑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记得在困难时期,母亲每天针不离手,手不离针,拆大的,毁小的,里当面,面当里,掂对着给我们安排应时的季节穿戴。一针针,一线线,缝进了嘱托,缝进了希望,缝进了母亲深情。当时,我很懂事儿,也很听话,从未由于争穿戴让母亲操过心,直到上中学,走向工作岗位,我依然保持着勤俭朴素的工作作风。

  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抚琴写字的专功,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从事着繁重、沉杂、单调的家务劳动。默默无闻地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们这些孩子,母亲受尽了苦和累。为我们奉献了全部母爱。母亲的一生很平凡,但她为子女的付出是巨大的。或许她从未想过什么崇高伟大的字眼儿,真是凭内心的真切感受和纯洁的道德意识去生活,她像一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我们。

  将来,我无论走到哪里,既便是离开了工作岗位,御甲归田,我依然走不出母爱。我会永远记得,我的一张张奖状,有您的汗水在闪光。我的一本本证书,有您的心血在升华。

  母亲一一多么温柔的字眼儿!多么亲切的称呼!母亲的微笑像甘甜的花蜜,浸在我的心窝儿,驱散我心中的乌云,带来和煦的阳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所有儿女们的心声。

  母亲是伟大的。她能包容一切,她像一艘载满殷切期望的船,在子女需要时,她会无私地奉献,她那温和的微笑,激励我奋发向上。她像盛开的康乃馨,充满无限亲情。″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我要尽心报孝自己的母亲。

  母亲是我的寄托,我们是母亲的希望。母亲希望我们健康成长,有所作为,不忘劳动人民本色,这是我们永远铭记的。

  2020年6月9日9时49分于盘锦

==========================

原创作家简介:董凯.中国乡土诗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祖籍:内蒙古通辽,现居辽宁盘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群英:唤您,却不再回
【美音&美文】《母亲做的棉鞋》(散文)——马腾驰
母爱深深
【稷山文苑】母亲的纺车声// 稷山 刘红娟
【随笔连载】想起来油灯下摇着纺车的母亲(一)轧花弹花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母亲的家织布/张西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