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铁匠铺 马掌炉》 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在上个世纪未,70年代初,镇里有两个铁匠铺.马掌炉。
 铁匠铺.马掌炉,都是与人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行业。在解放前,它是镇里主要的手工业作坊。那时候,每当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离老远就能听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当你走到近前,便能看到各式各样的人们:或牵着牲口、停在铁匠铺.马掌炉门前。有的挑选称心的农具:斧头、菜刀、镰刀、剪刀、烙铁等生活用具。有的给牲口挂掌,这一切又给集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据上了年纪的老人讲,当时在镇里有一个胡家铁匠铺.马掌炉,(在大刘家窝棚)还有一个郝家铁匠铺.马掌炉,(在北王家窝棚)。当时,全镇有几千口人,经济也欠发达,尽管这样,全镇还是以农作物生产为主,河滩地有大面旱田(5000多亩),铁制农具使用普遍,也有一定的需求量,因此,这里也成了铁匠艺人的谋生之地。
  提到镇里的铁匠铺.马掌炉的手艺人,人们认象最深的一个是胡铁匠,一个是郝铁匠,当时在镇上不仅活儿好,给人们留下的口碑也好,是出了名的。
  两个铁匠铺.马掌炉的掌柜的:分别出生于山东、河北的铁匠世家,1918年,他们大的40左右岁的年纪,身怀铁匠技能、携妻带子背景离乡来到东北,举家落脚在陈家窝棚,重操旧业,干起了打铁、挂掌的行当。刚过来时,他们以在家中生火改修铁制农具、工具为主,同时,也为来往客商的牲畜挂掌。开始时,主要是老掌柜掌钳子,只带自己的儿子,不顾外人,都是本家的父子兵。当时,人们分别称他们:胡家铁匠炉,郝家铁匠炉。
  在那时,两家铁匠铺.马掌炉比着干。他们打造的农具坚固耐磨、刀具平亮,钢性好、火候准、价格廉。多年来,一直被当地的老百姓所接受,因此,两家的铺子,生产经营红红火火。
  到后来,实行公私合营。两家的铁匠铺.马掌炉,都加入了铁木联合社,这些家庭作坊里的人,都成了铁木联合社的工人。
  在1968年,转入本镇的农具厂。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体制的变化,生产队、农具厂的解体,铁匠铺.马掌炉也不复有在了。但是,当时的铁匠铺.马掌炉,却让人们记忆忧新。
  说起铁匠铺.马掌炉,倒也挺简单:就是一间大房子,里面有一个大炉子,(用砖搭成的像锅台一样的炉灶)有风箱、大铁墩、小铁墩、大铁锤丶小铁锤、夹子、钳子等。
  每天早晨,第一项任务,就是生炉子。炉子点好以后,才能干活儿。
  当炉膛烧红后,父亲(掌柜的师傅)把一块生铁送进炉膛里,红红的火光映红了,父亲那古铜色的脸膛,儿子(徒弟)以悠扬的节奏"呼嗒、呼嗒″一下一下使劲儿地拉着风箱,他那肌肉突起粗壮的臂膀,像那钢铁铜铸的一样。他把那风箱向外拉一下、向里推一下,便发出"呼哧,呼哧″的响声。大约有一袋烟的工夫,从炉子里蹿出蓝色或橙色的火苗儿,足有一尺高,将墙上的人影儿,以及旁边的物件,
  映照得一闪一闪的。父亲(师傅)用钳子从炉膛里夹出烧得通红的铁料,把它放到铁砧上,父亲(师傅)使用小锤仔细敲打,用来精修。儿子(徒弟)抡大锤,应合节拍,便于成型。小锤打向哪,大锤砸向哪,″叮当,叮当″,铁锤击打铁料产生四溅的火花儿,大锤声、小锤声,铁砧声,带着节奏,回荡在铁匠铺的上空。父亲(师傅)在铁砧上一遍遍地转动铁料,随之,铁料也渐渐成型。父亲(师傅)用铁钳夹住铁料,伸进火炉旁的凉水盆里,只听″嗞嗞嗞″的声音响在耳边,水盆底冒出来一串串的小气泡儿,水盆上面升腾起一片白色的雾气,瞬间,被风吹得无影无踪。
  父亲(师傅)用钳子夹出淬好火的铁具,放到砧子上反复翻看,若是还不满意,没有丝毫的怠慢,再用小锤敲打几下。随后,一件成品便诞生了。于是,爷俩才放下工具休息。
  铿锵有力的″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曾经响彻街巷的春夏秋冬。
  记得在那时,我还是一个小毛孩子。放学后,我不先回家,而是背着书包,借着回家的间隙,我每天都要到铁匠铺小憩一会儿,这瞅瞅,那看看,问问这,问问那,和爷俩儿聊上一小会儿。
  后来,直到了上了初中才知道:原来,这打铁也有不少学问:比如,打铁讲究"猛火烧″、″冰水淬″、小锤轻敲、大锤重打,一点也不能马虎。再比如,打一把菜刀要经过生火、烧红、锤打、成型、淬火、砂磨、上把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从铁匠铺拿出的农具:锄头、镐头、钗子、钉耙、镰刀、柴刀、菜刀、剪刀、抢刀、烙铁、扁担钩儿等等,这些农具与农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乡亲们越用,它们就越光亮,农闲时不用放在一边,则锈迹斑斑。你可别小看这些铁家什,它们与温柔的田野情意绵绵,它们与田野里的庄稼关系爱昧。野花被砍断了,杂草被锄尽了,庄稼被割倒了,茬子里的泥土被打没了,野草也被剃了″光头″……
  铁匠铺里的马掌炉,就是挂马掌的。牲口作为役畜和主要的交通工具,要有完好的四蹄。人们常说:″无铁既无蹄,无蹄既无力。″可牲口蹄子容易磨损,钉马掌可以保护蹄子,因此,这一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挂马掌的设备也很简单:用四根简易的木桩搭成架子,将牲口的前后左右四面用粗绳子围住,肚子也用皮带兒住,然后,用两手旋转上边的轮子绞紧,将牲口吊起来。钉掌的师傅拿来一个钉子盒,里边有不同型号的钉子。徒弟用一根短绳儿,把牲口蹄子抬起,用膝盖支撑,手拿一把钳子,把己磨坏的了的铁掌及钉子起下来,然后,用那把锋力的镰刀头,″噌,噌″把蹄面削平。削平蹄面后,再用烧红的烙铁烫,随后,马掌被烫得焦烟四起……一股烤猪蹄的味道扑鼻而来。这个过程让牲口十分痛苦,身子左右乱动,蹄子上下扑腾,这时,只见师傅选好铁掌,在比照一下大小,左手拿钉,右手拿锤,叮叮当当,几下就把掌钉钉到牲口蹄子上。牲口有了新的″鞋子″,走起路来就不咯脚了,拉车犁地都不成问题了。
  数九隆冬,风雪交加,天寒地冻。这个时节,马掌炉钉马掌,就不用铁掌了。因铁掌光滑,与冰磨擦后,牲口容易摔倒,造成骨折和扭伤,就改用胶皮掌了。这种胶皮掌,是用马车的外胎做的,用大铁剪子把外胎剪成与牲口蹄子大小的皮掌,再用铁锤将钉子打进蹄子内,这样,牲口在冰上行走,就安然无羌了。
  在平时,屯子里,还有一些外来的铁匠。人们都管他叫″洋铁匠″。这些铁匠的特点是:流动性较大,一天到晚,推着车子走街串巷,从这个屯子,到那个屯子,最多在一个屯子里,只能呆上两、三天,然后,就人走家搬了。
  在民间,人们都说,打铁是一种劳神、劳气、劳力的重体力活儿。世上有三苦:其中之一,就是打铁,一年四季在炉旁,烟熏火燎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斜阳晚照,时至黄昏。一天的活儿干完了,师徒二人将要收工了。这时,师傅解下围裙,摘下套袖,脱下外套和鞋子,洗完脸,换上回家的衣服,然后,再点上一根儿卷烟,深吸一口,眯上双眼,悄无声息地望着远方,恰似一幅意味深长的田园版画……这一幕深深地刻在大脑的屏幕上。
  40年,弹指一挥间。铁匠铺.马掌炉的回忆,让我浮想联翩,仿佛就在昨天……

  2020.11.7.16.6分于盘锦

  

---------------------------------

作者简介:董凯.笔名:恺悦.网名:山巅白雪.祖籍:内蒙古通辽,现居辽宁盘锦.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3年毕业于河北文学院.曾有作品在《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大东方文学》《金东方文学》《东方作家传媒》《上海文坛》《广东作家》《海滨文学》等刊发表100余万字.2005年,作家小传、创作业绩入编《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名人大典》2013年,出版个人专集《山水田园》2013年,创作小说《婚事风波》获盘锦市″湿地清风杯″廉政作品一等奖,2020年,创作歌词《河滩地.黑土情》

获感动中国2020词曲网络大赛(十大主旋律)优秀歌词原创作品奖。中国乡土诗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作家,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盘锦市诗词学会会员,盘锦市儿童文学学会会员,盘锦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盘锦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盘锦市电影家协会会员,2018届新时代中国故事高研班学员,盘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

扫描二维码留言给作者

    根据留言情况等决定发布各大网站。

投稿须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铁匠
钉马掌的--彦子
【阅读悦读丨红色系列】李富《铁匠刘》
铁匠铺1
山里闲人 | 当年乡村的铁匠
【盘点老行业之十】钉马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