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赣南的神秀之地!中榜状元、探花、进士最多的县,一代伟人始祖在这里


儒学盛,人才出。宁都是文乡诗国。“诗国”之称始于宋代,“文乡”之誉添于明清。自宋至清,宁都中榜状元2人、探花1人、进士130人,居赣南之首。


见诸史册记载的文化名流有

五代十国时期的“廖氏文学集团”(廖匡图、廖正图、廖邈、廖融、廖凝),北宋的“孙氏五贤”(孙长孺、孙立节、孙勰、孙虑、孙登科),南宋的“曾氏祖孙”(曾兴宗、曾原一)和“宁都三肖”(肖立等、肖士赞、肖土资);明末清初的“宁都三魏”(魏禧、魏祥、魏礼)和“易堂九子”(“三魏”和李腾蛟、邱维屏、曾灿、彭任、彭士望、林时益);清末的“宁都三邱”(邱璧、邱和鸣、邱珍)以及民初“宁都教育精英”(邱灏、邱椿、邱燕、邱敬慎、蔡爱仁、温晋城等)。


自唐至清,进入仕途官达四至一品的高级职官67人,成为朝廷文臣武将者有:南唐礼部尚书衷愉,南宋理宗帝所拜右丞相崔与之,宋代太常寺卿黎尧、尚书仆射刘越驭、胡承憨,明代弘治工部尚书董越等文臣;南宋抗元英雄陈继周、尹玉;明代卫国将军卢述、抗倭英雄陈勉;清代军功显赫的大将军叶信等武将。


此外,尚有文学家杨益、董越、董天锡,翻译家孙伯颜,江南山水画宗师罗牧,蚕桑博士李安、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管轶等。历代文化名流学者留下传世诗文、论著1200多部(卷),蜚声海内,影响数百年。



宋皇祐五年状元郑獬


【名人简介】

郑獬,字毅夫,宁都县人,生于宋乾兴元年(1022),皇祐五年(1053)赐状元及第。历任陈州通判、翰林学士、开封知府。

郑獬少负俊才,词章豪伟峭整,是文学家,又是政治家,因不肯行新法,为王安石所恶,出知杭州,调知青州。引病辞退,提举亲鸿宫。宋熙宁五年(1072)病故,终年50岁。著有《郧溪集》30卷(已入《四库全书》)和《觥记注》、《幻云居诗稿》各一卷,并行于世。


郑獬祖籍宁都城关西门,其祖父郑建中往湖北安陆经商,寄籍安陆,故《宋史·列传》及《中国人名大辞典》均载郑獬为湖北安陆人。郑獬为官清廉,逝世时家贫子幼,柩停寺庙10余年,周守滕任安州知府时,才为之安葬。后来其子郑宣义将郑獬及其以上三代骸骨迁归故里,葬于宁都城西蔚背岭“美人献花”,与祖坟同茔。


【作品欣赏】

《雪中梅》

[宋] 郑獬


腊雪欺梅飘玉尘,早梅闹巧雪中春。
更无俗艳能相杂,惟有清香可辨真。
姑射仙人冰作体,秦家公主粉为身。
素娥已自称佳丽,更作广寒宫里人。



南宋景定三年特科状元谢元龙


【名人简介】

谢元龙(1204-1287):名唐、继,别名晋卿,号卿、南塘,字元龙。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杨依村人。南宋景定三年 (1262)壬戌特科状元。是赣南第二个状元。幼就读于田头牛石山房,勤奋好学,为当地举人黄谅门下高足。绍定戊子科 (1228)中举。初次会试,出于疏忽落第,经多年苦读,方登金榜。曾任修职郎、隆兴府 (今南昌)教授、湖北运干权留守司公事兼翰林学士。


景定三年(1262年),59岁的谢元龙中壬戌特科状元。所谓特科,在《宁都直隶州志·选举志·进士特奏名附》审,引用了明天启年间谢诏主编的《赣州府志》谢诏的加注说:“此外,又有下第愿试武艺,及上书献颂,直令赴试者,谓之籽科。赣县池梦鲤、宁都谢元龙是也。”


景定三年(1262年),此时59岁的谢元龙饱学经书,心智宽宏。扫清不平,问鼎洲郡,大有闲云野鹤之风。盗贼不敢冒然而犯长胜田头。忽有时,谢元龙经常听说蒙贼元兵入侵占地杀人,日夜辗转反侧忧心不已。经同窗好友劝说乱世当效忠朝廷保家卫国,正好时任江西提刑文天祥入宫觐见,谢元龙才得以批准参加会试、殿试。谢元龙一身学识与功夫便在此关键时刻大显身手,不仅才识过人,还在武艺上力敌各路武官及御林军将领,刀剑碰击促使御林军将领虎口迸裂、无力握剑,元龙考场所向披靡。并在朝廷当即上书献颂一举夺魁,获得科考制度中每三年只录考一个状元的荣誉,被钦点为壬戌特科状元。



明成化五年探花董越


宁都县田头镇

【名人简介】

董越(1430~1502),字尚矩,江西省宁都县田头镇璜坊村人。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己丑科张升榜进士第三人。


董越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他对母亲十分孝敬,且将祖辈田产全都让给其兄。天顺三年(1459)董越乡试中举。成化五年(1469),名列探花,授翰林编修。成化十一年(1475)、十四年(1478)两次奉旨出任科考官,选中王鏊、梁储等,后均为一代名臣,人称他慧眼识英才。成化十八年(1482)升侍读,直径筵,为太子讲学九年,每讲均能使太子受到很深的启迪。

孝宗即位,升右庶子兼侍讲。奉命出使朝鲜,充颁诏正使,并受赠麒麟服。到朝鲜后,他向朝鲜国王宣传明帝德政,还参与了朝鲜的庆典,居三日而还。返国时,凡朝鲜馈赠给他个人的物品,一件未受。回国后,他撰写了《朝鲜赋》,记述朝鲜的民情风俗,内容极为丰富,且颇富文采,国人争先印制,广为传诵。后朝鲜使者来贡,“必问其起居”,和董越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董越端庄俊伟,长得一表人才,性情温厚,言行举止,均有法度。他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而从不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成化末年,诸执政大臣不相容,其门客也都各有所厚。只有董越能出入诸公之门,皆得其欢心。弘治四年(1491)董越参与纂修《宪宗实录》成,升太常寺少卿,兼侍讲学士,充日讲官。不久,又升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弘治十五年(1502)五月卒,享年72岁,赠太子少保,谥文僖。赐祭葬于宁都县城东门永渡桥左岸。


孝宗于当年九月初四、十二月初三,先后两次遣江西地方官林泮前往谕祭。文渊大学士、吏部尚书李东阳还亲为董越撰写墓志铭,称董越诗文“清峭简洁,脱去尘俗,没有佶倔怪诞语。”


著有《朝鲜杂志》、《使东日录》。他的子女将他的文章编成《董文僖公集》并请李东阳作序。


【作品欣赏】

《送友归兴国》

[明] 董越


碧梧修竹秀娟娟,共说名家有后贤。
璧水且聆扬子铎,云衢还著祖生鞭。
离亭木落秋风后,古道杨垂夕照边。
归拜尔翁应念我,为言双鬓欲皤然。

   



宁都最早的知名文学家廖匡图


【名人简介】

廖匡图(952一1003年),字赞禹。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人,五代十国时的文学家、诗人。他文学知识渊博,为当时文学界人士所钦佩、折服,是宁都最早的知名文学家。湖南楚王马殷聘为幕僚,殷子希范开天策府,置十八学士,匡图列居第八,才华博瞻,为时辈所折服。


廖匡图原籍江西虔化县,随父亲廖爽投奔长沙均殷。起初马殷因廖爽豪侠多侣,恐对自己不利而拒绝接纳。有部下劝谏说:“廖者,料也,马得料必肥,这是霸主之兆啊!”马殷才以礼相待。廖匡图性格豪爽,学识渊博,善于文辞,马希范置天策府十八学士时,他虽名列第八,但实际上是众学士之首。可惜他生前所作的诗集2卷,都已佚散,仅余4首传世,已难以看出其特色。


【作品欣赏】

《松》

[唐] 廖匡图


曾于西晋封中散,又向东吴作大夫。
浓翠自知千古在,清声谁道四时无。
枝柯偃后龙蛇老,根脚盘来爪距粗。
直待素秋摇落日,始将凡木斗荣枯。

   



宁都三魏


【名人简介】

“宁都三魏”,清初江西散文家魏禧、魏际瑞和魏礼的并称。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徵聘不至》条:“唯魏以古文擅名,其兄际瑞、弟礼,皆有诗名,时号‘宁都三魏’。”“三魏”明亡前即以其文名闻故里;转清后又隐居翠微峰,入“易堂九子”,对清王朝皆有抵触情绪;散文又各具特色。魏禧极力反对模拟文风,写下许多歌颂抗清殉国、坚持志节之士的散文,昂扬激郁,名声甚著。际瑞文恣肆放纵,仅事说理颇为深刻;礼文严谨整饬,在当时也较有影响。有《宁都三魏全集》,为清代禁书。


魏禧

魏际瑞、魏禧、魏礼兄弟三人天资敏捷,聪颖好学,刻苦自励,才学深高,俱善诗词古文,均为著名的散文家,故时人称为“宁都三魏”,而其中尤以魏禧的成就最大。

明朝末年,“三魏”随父举家迁至离县城40余里的翠微峰上。翠微峰山势险峻,四面均是悬崖绝壁,仅一条蹬道可与山下相通。魏禧还派人在险要处置闸守望,使山寨更为安全,不受战乱兵灾的侵扰。


随后,士友中不少人也携家眷迁居此山,谈学论文,一时为盛。其中有南昌的林时益、彭士望,宁都本县的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6人。此6人与“三魏”,以魏禧为首,常聚堂讲《易》,相互切磋,加上此堂方位取易,当时人称他们9人为“易堂九子”。


易堂诸子隐居于翠微峰讲学,门生弟子常达数十人之多。易堂讲学以致用为宗,好评论古今成败得失,认为学问必须通过阅历和实践,不能师心自用,闭户造车决不能出门合辙。易堂讲学所形成的翠微学派,成为明末清初学派中的主流,与南丰的程山(谢文存讲学处)学派、星子的髻山(宋之盛讲学处)学派并称为“江西三山学派”。


【易堂九子的传说】

“易堂九子”个个不仅文章写的好,还都具有安邦治国之才,这里有一个传说。清兵入关以后,明朝国势越来越衰微,大有亡国迹象,这时大臣当中有听说“易堂九子”名气的,进谏皇帝请他们出来辅佐朝政,皇帝就派来一个使者请他们出世救国,使者快马加鞭,来到宁都翠微峰,打听到他们的住所,来请他们。传说“易堂九子”也都有神机妙算之能,正当皇帝派来的使者推开“易堂”室之门时,九子令人打了一瓢清水,把一支点燃的明烛“哧”的浇灭,使者正要说明来意,九子对使者说道:“看到没有,‘清’水灭‘明’烛,天意不可违,你也不要回去了,否则亦有杀身之祸。”使者一听,知时事不可改,也就留了下来,保住了一条性命。


“易堂九子”在当时的巨大影响以及他们带来的赣南文化的兴起,是我们的一个骄傲,在同一时期一下子出现九个文化名人,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开发赣南的功臣卢光稠


【名人简介】

卢光稠(840—911),讳定国,字茂唏,一字茂熙,出生于虔州(今赣州)虔化县清音里(今宁都县麻田)卢氏望族,汉代涿州著名大儒北中郎将卢植的裔孙,是唐朝末年赣南农民起义的领袖,世称卢王。他在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拥兵起义,并很快占据虔州,自任刺史,从此开始了他在虔州26年的统治生涯,成为赣州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首领。同时也是历史上一名治理开发赣南成绩卓著的功臣,也是赣南客家民系的早期杰出英雄人物。


【名人功绩】

大量的史料证明,卢光稠主政虔州时所创建的功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扩展虔州古城规模。他率起义军攻占虔州后,即着手强化防御,进行大规模扩城建设。将东晋时期南康郡守高琰创建的土城由1平方公里左右扩建到3平方公里左右。据《赣州府志》记载,“唐末卢光稠斥广其东西南三隅,凿地为隍三面阻水”,从西门开始至南门,南门至东门,挖了一条总长约3900米的护城河。这为以后宋虔州军孔宗瀚将土城修缮为砖石城打下基础,使这座宋城完好地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推进经济文化发展。卢光稠统辖虔州后,不仅开创了田野辟、农桑稔、经济发展的好形势;也开拓了学校兴、贤才众、庶政举的新局面。

 

此时,雩都金、南康锡、大庾铅锡、安远铁锡已相继开采。几个偏荒地区也先后由场改县,辖区内由唐设五县(赣县、雩都、虔化、南康、信丰)逐步增至十一县(增设了安远、大庾、上犹、瑞金、石城、龙南六县)。

 

这个时期的教育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除官学即州学、县学和书院外,大量存在的是私塾即家塾”。学校兴的结果,使全社会风移俗易,“不论士人或农工,行节俱佳”,成为赣南客家人的本色和主流。



江西派英才罗牧


【名人简介】

罗牧(1622-1705)字饭牛,号云庵、牧行者、竹溪。江西省宁都县钓峰人。工书画,得魏书 (石床)传授,又继承黄公望、董其昌画法。其画笔意空灵,林壑森秀,被誉为 “江西派英才”。当时江淮间画家,多受其影响。

罗牧的绘画活动,主要在顺治、康熙二朝。他早年师从魏书学习画技,后又自学继承名画家黄公望、董其昌的画法,所画笔意空灵,林壑森秀,墨气翁然,独具风格。他画的花卉、人物、山水画造诣很高。

据后来专家论定,他的山水画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擦笔皱,纤细严谨;二是笔致粗犷、墨色鲜明;三是具有烟雨迷蒙的“米氏云山”风格。因此为行家所赞颂。尽管罗牧其时绘画造诣很高,对艺术态度严谨,同时也通晓诗文,但他一生为人谦虚,并不因此而傲傲然。他因家道贫寒,有时也绘制一些屏画出售,以补生活之用,所以他的画作流传甚广。今江西省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以及日本等国内外不少团体和个人都收藏有他的画作。



江南堪舆界始祖杨筠松


【名人简介】

杨筠松(834--903年),名益,字筠松,又字叔茂,世称救贫仙人。著名堪舆家。宁都堪舆界许多人尊之为一脉相承的第十六代祖师,亦有人尊之为江南堪舆界始祖。原籍山东窦州府。四十六岁时,因避黄巢乱,迁到今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住到终年。


 筠松自幼聪颖,喜观天象,才华过人,十七岁中大中庚午进士,授职主管琼林御库,后掌灵台地理事。曾拜金紫光禄大夫。   


 唐乾符六年,黄巢义军攻占广州,以“义军百万都统”名义发布文告,揭露唐政权的腐败黑暗,宣告要进军关中,直捣长安,震惊朝野。杨筠松与仆都监暗议弃职归隐。他们都善青鸟术(即堪舆术),对天文地理深有研究,造诣很高,久欲浪迹江湖,施展身手,适逢乱世,正好藉故隐去。于是筠松取京中管理图籍的官署中禁止流行的邪幻之术的书籍,与仆都监逃出长安,当年八月抵鄂州(今湖北武昌)。奇逢巧合,得与在任的鄂州刺史廖銮谋面。他们一见如故,不谋而合,廖銮也有归隐之意,故对杨、仆说:“敝籍虔州虔化(今宁都),本是山州小县,并非兵家所争之战略要地,既可避乱,又宜养性修身,蕃衍生息,若不嫌弃,愿为引路。”杨、仆一听,喜出望外,一拍即合。当即雇船,顺长江抵浔阳,转赣江,直抵虔化廖銮家。一到,即去黄陂卜地安家,廖銮亦同时迁居黄陂。当年十月,黄巢义军陷鄂州,銮赞杨、仆预见性强。


今宁都县乃至赣南、闽西、粤东北留下很多有关杨救贫的传说,坟墓上留下很多石刻的“杨公仙迹”。民间建房筑坟仍请地理先生卜地基,并用木头画“杨公符”安在工地上。杨筠松被列入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客家名人展”。



一代伟人孙中山


【名人简介】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赣粤闽传闻,孙誗公(誗,读chán音,敬称誗公)系孙中山客家先祖,于唐朝定居今宁都。世人疑问,孙中山出生檀香山,祖上广东人士,怎会居住宁都?


为此,北京廷尉律华法律咨询中心并法制热播网工作组,深入赣闽粤等地调研……经考证,孙誗确系孙中山客家始祖,受唐廷敕封东平侯,定居今江西宁都县。世界孙氏宗亲联谊总会孙吉龙会长认为,孙中山祖先友松系孙誗后裔,从宁都迁至广东,为入粤始祖。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博士亦认同。


来源:综合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廖瑀不是杨筠松的亲授弟子
宁都永宁古寺:一方风水 千年旺盛
廖氏源流之议(一)
李定信:还杨救贫的本来面貌
赖布衣祖地,发丁280万,飞鹅过江形
【宁都姓氏来源与迁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