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殡葬基础理论初探——遗体衰变、骨灰成因分析

   殡葬是一种社会活动,起源于人类文明,必将与人类活动相伴而行,又将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而不断地丰富。殡葬基础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就是关于遗体衰变及变化的一门学科,死亡现象和变化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探索研究的对象和范围,随着经验的积累,帮助人们处理具体的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学科的理论和内涵不断发展、进步、成熟,在新层面上指导殡葬从业者回归生命的属性,最终目的是要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殡葬文化去指导殡葬活动,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多层次、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


  殡葬基础理论所包含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涉及学科十分广泛,包括殡葬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应用学科。下面将通过对遗体衰变的过程以及骨灰遗物的成因与机制进行阐述。

1

遗体衰变的过程

       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诞生、成长、衰老、死亡,这一恒定的自然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研究遗体衰变的原因、过程和现象,发现变化的规律,揭示科学的原理,进行探索和分析,形成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专业的理论体系,能很好地在日常工作中得以运用。


  人体死亡后,随着时间推移,遗体不断地发生变化。适当预测遗体情况,采取相应保养、保存措施,控制遗体腐败进程的发展,以求达到最佳整容化妆效果,满足家属高质量的服务要求。遗体的变化和时间的累积是函数的关系,遗体发生变化的先后及所显现的特征是按以下的顺序进行的。

1

尸冷:

       人死亡后,遗体会逐渐变冷。人类的正常体征是温血和恒温的,在正常条件下体温保持在恒定的37度上下。在室温10-15℃的环境里,死后1-2小时,逝者耳鼻,手足等先冷却;死后3-4小时,逝者上下肢、面部冷却;死后10小时左右,逝者躯干冷却;死后14-18小时,逝者内脏冷却。法医学就是运用这一原理,根据尸冷的部位和温度的变化估计死亡时间。在殡葬工作中,也会根据逝者的死亡时间,给遗体进行特定的运输、防腐、整容、化妆。因此,要尽早地做好遗体前期养护工作,必须熟练掌握工作流程,确定死亡原因、判定死亡时间、掌握死亡衰变的情况。

2

尸斑:

       心脏停止跳动后,血液因重力作用逐渐下沉在身体的最低部位,致使该部位皮下血管积血扩张,皮肤逐渐出现暗紫红色的尸斑。尸斑一般在死后半小时开始出现,2—3小时已很明显,尸斑形成分为三个过程。

坠积期:

       此时血液仍限于遗体低下部位的血管中,尚未扩散到血管外。如按压此处尸斑,该处毛细血管内血液向周围流动,可使尸斑暂时消褪。压力除去后,血液回流,尸斑又重新出现。如将遗体侧翻后,尸斑则逐渐褪去,恢复正常颜色。这也是推测早期死亡的一个重要依据。

扩散期:

       人死亡后,身体组织内的积液也与血液一样,向遗体低下部位聚集。积存于血管周围的组织液,透过血管壁向血管内和血液相混合并促进溶血。血浆被组织液所稀释,被血红蛋白染色,并向血管外渗出。通常尸斑发展到此阶段需12小时左右,此时按压尸斑,仅稍微褪色。变更遗体的位置,尸斑不易消失,新的低下位也不易出现新尸斑,这是估算死亡时间的另一种推测方法。

浸染期:

       血红蛋白染色的液体逐渐渗入组织、细胞中,并使组织染色,此期常开始于第二昼夜。持续时间较长,通常延续并转为腐败。如变更遗体位置其尸斑也不会褪去,更不会转移。如切开尸斑处组织、血管中无血滴,组织液显紫色或浅紫色,这说明遗体已轻度腐败。

3

尸僵:

        尸僵现象是指人死后,遗体出现短暂的僵硬现象。尸僵期的遗体不仅僵硬,而且还常呈现特别姿势。如口、眼无法闭合,躯干和上下肢挺直,手指微屈等等。这是由于眼轮匝肌、咀嚼肌、躯干和下肢伸肌、手部屈肌的收缩力较大的缘故,导致粗肌丝与细肌丝之间形成越来越多强直复合体,产生尸僵。当人死亡后,呼吸停止,供氧中断,糖份不能彻底氧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乳酸、磷酸增加。因而肌细胞内的蛋白质吸水性增加,肌纤维膨胀,肌肉变硬,尸僵出现。若乳酸继续堆积过多,蛋白质失去胶样状态并凝结,失去保持水分的能力,使肌肉张力逐渐消失,则尸僵缓解。尸僵出现的快慢与逝者年龄、死因、温度、肌肉状态等有关。尸僵形成及其缓解的顺序是:头颈、上肢、躯干、下肢。尸僵持续时间可由多小时至数日不等,一般在室温20℃环境下,尸僵约在人死后1小时左右出现,26小时开始缓解,36小时后完全缓解。气温高,进程加快;气温低,进程减慢。冰冻遗体呈僵硬状,主要是冻结缘故,而火化遗体则是由于热作用使组织蛋白质凝固的结果,非尸僵,是遗体痉挛现象。人死亡的瞬间,肌肉立即强直、收缩,并迅速将肢体固定在死亡当时的姿势称尸体痉挛,此种情形多见于意外事故的现场。致命性脑损伤及神经极度紧张情况时,尸体痉挛可出现在局部,也可出现全身。殡葬服务工作中,如遇到尸僵、尸体痉挛等情况,一定要经过矫正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4

自溶:

        肌体死亡后,组织细胞逐渐失去生活能力,溶酶体等细胞体崩解,在各种水解酶的作用下各组织细胞发生分解,各器官软化、液化,这种死后组织的自身分解现象称为自溶,或自体分解。自溶不同于自体消化。人死后胃肠壁因胃液、肠液的消化作用而溶解,叫做自体消化。组织的自溶与细菌无关,属于无生命现象。各脏器发生自溶的快慢,与遗体所处的环境温度,遗体本身的状态、各脏器的特征以及死因等因素有关。

5

腐败:

        遗体腐败,主要是由于人体细胞内的酶和细菌的双重作用,而酶的活性和细菌的活力都受温度、湿度、空气影响。所以,腐败程度与当时气温、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当环境温度在25度左右时,1-2天就会发生遗体明显的腐败。腐败的遗体会发生变色现象,首先从右腹下部皮肤呈现青绿色或暗紫色,以后逐浙变深,范围变大,依次扩展到腹前壁、胸、面部、四肢。内脏的腐败与体表的腐败同时进行。含血量多,组织柔软的器官腐败较快,暴力性死亡与非正常死亡和突发性病因的遗体腐败则更早。能使遗体发生腐败的细菌,其来源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遗体肠内的细菌,另一类是周围环境中进入人体内的细菌。腐败菌在遗体内迅速繁殖,产生腐败气体,使血管扩张。由于腐败气体的流动,使血液向四周流动,腐败细菌随血液流动扩散到全身,更进一步促进腐败发生。由于腐败气体的大量产生,肌肉和皮下组织表面呈气肿状,致使整个遗体膨胀,法医学称这种现象为“巨人观”。由于体腔内血管中血液受腐败气体和液体压迫流向体表,向皮下静脉扩张,法医学称这种现象为“腐败静脉网”。腐败气体压迫内部器官引起以下变化:腐败气体致使腹腔内压力升高,同时压迫心肺,使得腐败的浆液与腐败气体混合经口、鼻排出。


  身体各器官和组织对腐败细菌的抵抗能力不同,腐败发展快慢也不相同,温度、湿度、空气也对腐败细菌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作用。懂得这些科学原理,对遗体的保存和防腐至关重要。在-10℃的低温条件下,遗体不会腐烂,从而形成了一种保存型遗体。腐败细菌最适宜在25℃-30℃的环境中生长生存,适宜的湿度也会造成细菌生长发育。所以在夏天,人们用放置冰块于停放遗体的室内,虽然室内温度降低了,但大大增加了湿度,不但没有起到防腐效果,反而促使遗体加快腐败。因此,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遗体现象也称无生命现象,是发生在遗体内、外部的变化,是受内、外环境影响被动作用而形成的结果。上述现象有时会单一发生,也会综合出现,通过观察和分析就可以帮助我们制定系统性的预控方案,指导作业流程,把事中、事后的应急处理转移为事前的预控对策。

2

骨灰成因与机制

  骨灰是遗体火化后的产物,为固体钙化物,并非人们所认为的灰粉。骨灰的成因与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化物、物理的过程,与遗体火化时的过程操作控制有一定的关系,也与个体的健康状况、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疾病机理、年龄大小、死亡原因、外部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

骨灰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身体健康,自然死亡的遗体骨灰密度较大,质量较重。一个正常的成年逝者,经过火化后,骨灰的质量在3公斤左右;体质较好,营养丰富,骨灰的硬度较大,骨灰的质量能达到5公斤左右;体弱多病、营养不良者,骨灰的质量仅有1.5公斤左右。


  健康逝者的骨灰颜色透亮发白,质地均匀,骨灰无杂质,看上去有大地黄土的形状和味道。人的食物大部分都靠大地滋养和供给,生命的结束又化作黄土,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这样生生不息,是因果循环,奥妙无穷。

        图为平板炉火化机火化的健康人的骨灰

        图为自检火化机火化的健康人的骨灰

        图为处理压碎后的骨灰

2

骨灰成因与疾病的关系。

        根据病因的不同,骨灰所呈显的性状千差万别,大多与治疗的药物有着紧密的关系。药物性质的热与凉、毒性的大小、服用药物时间的长短,个体的吸收与排斥等综合情况都影响着骨灰形态。这类遗体对火焰具有不敏感性,火化时间较长,耗油、耗气较多,操作控制上有一定的难度,骨灰的成色也不好看。


  糖尿病人的骨灰,特点是发灰或暗黑,主要在下肢骨较为明显,特别是脚踝骨颜色最重。产生的原因可能与血糖高、下肢微循环不好有关。癌症病人的骨灰上面分布绿色或红色的斑点,尤其是上、下肢骨最明显。骨癌患者的骨灰表面外缘不光滑,目测有绒莿。心脑血管患者的骨灰纯净度不高,骨灰大多分布沉积物,粘连杂质,可能是治疗药物甘露醇的结晶。

        图为糖尿病人的骨灰,特点是发灰或暗黑,主要表现在下肢骨较为明显,特别是脚踝骨颜色最重。产生的原因可能与血糖高、下肢微循环不好有关。

      图为癌症病人的骨灰,特点是骨灰上面分布绿色或红色的斑点, 尤其是上、下肢骨最明显。

        图为骨癌患者的骨灰实况,该类骨灰的特是表面外缘不光滑,目测有绒莿。可以看出,逝者生前是多么的痛苦。

       图为心脑血管患者的骨灰,其特点是纯净度不高,骨灰大都分布沉积物,粘连,有杂质,疑似是治疗药物甘露醇的结晶。

3

骨灰的成因与机体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火化过程中,操作难度最大的就是靠输血维持身体机能的病人的遗体火化。这类遗体火化用时最长,比正常遗体火化甚至会多一半的时间,这类遗体对火焰具有特别不敏感性,升温慢,而且火化后骨灰的成色最差,颜色发黄、呈土黄色,盆骨、脊椎部分最明显。另外,贫血死亡的遗体火化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4

骨灰成因与其它方面联系。

        人与自然,和合共生;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万事万物,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达到平衡,方可相得益彰。人的机理是一个非常精准复杂的庞大系统,骨灰的成因与机制就是按照这一理论进行探索和分析的。经过10余年的观察和记录,30岁—45岁年龄段去世的人,其骨灰的密度、骨架大小远不如8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好。其中生命最危险的年龄段为48—56岁,特别是在季节变更时最为明显。在此年龄段,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大,对自身健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突发变故,令人惋惜,因此要采取规避和减轻的措施来避免意外死亡的发生。身体的结构构造坚固就是健康长寿的基石,长期酗酒、生活不规律、肥胖、三高都是造成骨骼机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图为脑力工作者的颅骨

        图为做过大脚骨手术13年后去逝的患者,火化时捡出来的钢钉,长钉部分已经生锈。

3

进行殡葬基础理论探索的目的

  殡葬服务工作实施的全过程,就是科学管理和专业知识的组合和集成,是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和信息及信息数据的应用和开发。其实质是知识积累管理的过程,即通过对知识的获取,经过累积、组合和整理,而形成新的知识,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殡葬人要有新的作为。要在业务和技术层面上,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理论知识的滋养,日积月累地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展现职业魅力。高标准服务社会治丧群众,增加社会群体对殡葬服务过程的获得感、满意度。


  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可进行前事预控,化解服务纠纷。提供科学、标准、规范、严谨的专业化流程,制定个性化服务,对于提高服务品牌,增加社会美誉度,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精彩人生,完美回归。敬重生命,探索发掘。智慧蕴含,科学解读。探索研究,回归运用。

更多内容

请您阅读

       《公益时报》中国殡葬2018年11月22日第11版头版《殡葬基础理论初探——遗体衰变、骨灰成因分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丧须知
温州90后遗体火化师2年服务4000名逝者,曾是外贸销售冠军
阴宅风水:墓葬时骨灰盒摆放风水
阴婚背后,她们这么说……
新型生态殡葬:人体蛋形胶囊,死后变成一棵树
揭秘殡仪馆的日常,跟你想象中的不一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