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爱军:课堂教学改革为啥这么难?

文/张爱军  东华理工大学

凡是发起、推动、参与过课堂教学改革的管理者、研究者都有一个体会:难。其中的艰难、压力、阻力,外人难以感同身受。明白这个道理,对于很多想搞课堂教学改革的管理者、研究者和教师,都很重要:要有充分的思想、组织、团队、专业的准备。这不是为了“劝退”想改革的人,恰相反,是希望能帮助改革者看得更准、走得更稳。

为什么课堂教学改革不容易?看似很简单的问题,说清楚并非易事,要想千把字说明白更不容易。

从哲学角度看,改革的本质是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都不会一帆风顺,甚至还有波折或暂时的退步。教学改革自然也不例外。这样说,还是太笼统。具体到课堂教学改革,其本质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行为取代旧的教学理念与行为,这个过程必然是艰难的。艰难的原因,是课堂教学改革受制于很多因素。如果从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系统论等多角度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难免过于复杂。这里以单个学校为例,仅仅从教育学尤其是教学论角度做一简要分析。希望抛砖引玉。

课堂教学改革之所以很难,至少有以下原因。

第一点,首先是行政力量方面的原因。教学改革需要从上到下的行政推动,在目前的教育生态下,没有行政推动的教学改革可能还只是一种理想甚至幻想。所以,学校的行政推动力是第一位的改革要素。有的学校之所以很难推行改革,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一般都是这个行政力量不足。领导班子尤其是校长的认识、能力是关键。如果教育主管部门想发起区域改革,第一个要解的“难题”不在教师队伍,而在于学校行政队伍;相反,只要学校行政力量到位,改革就好很多。同样,校长想发起改革,最大的难点也不是来自教师而是管理队伍。

第二个难点,就是学校的团队。课堂教学改革不是校长的单打独斗,需要团队的努力,尤其是管理者团队,包括教学副校长、教科研中层、教研组长乃至备课组长。如果这个组织不健全或者团队战斗力不够,尤其是业务干部的专业素养不够,改革往往比较艰难,校长推起来会很累。我们推行“备课专业化”改革(不仅是改备课,实质上就是一场课堂教学改革),越来越体会到学校业务干部的重要,甚至是备课组长队伍的重要性。优秀团队的建立不容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第三个难点,就是一整套专业可行的操作方案。这个非常不易。许多校长在改革之初,往往没有一整套这样的方案,就有点手忙脚乱。或者尽管改革推动起来了,方案的系统性不够,搞个半年或三两招,后面没东西了,那就很麻烦。或者专业性和可行性不够,也会出问题。最多的还是专业性方面问题,如有的课堂教学改革盲目强推某种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流程模式化、死板僵化,引起教师抵制。这样的改革很难进行下去。也有的学校只是推行某个点的改革,如重点抓评课或小组学习,尽管这些点都没问题,但它不具有系统性价值,很难真正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第四、一支有一定基础的师资队伍。课堂教学改革最终是教师在改,不是校长改,教师是改革的主体,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如果教师队伍的改革意愿、专业能力跟不上,阻力就会很大,校长的意愿就很难“落地”。有的学校不是一开始的师资基础不行,就是后来的专业培训跟不上,队伍成长慢,导致教师队伍与改革的要求不匹配,改革就很难。没有个两三年,师资队伍的成长很难看到效果。

我们总能找到很多失败的课堂教学改革例子,却不那么容易找到一个易于复制或容易模仿的成功者。个中缘由,主要在于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件专业的、系统的事情,需要管理者、教师和研究者通力合作,仅仅靠某一方,很难成功。

尽管这二十年来,课程改革力度不小,改革的步子也一直不停。但是,课堂的变化依然难令人满意,满堂灌、题海战术这些现象并没有根本性改观。改革,就有必要;而认清改革的艰难所在,或许是一个前提。知道了原因,才能想办法去解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常抓不懈的应是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
更新观念,明晰思路,提升办学水平
治愈学校“空心”病
杜郎口旋风精彩导读
县管校聘今年起全面实行,建立退出机制,你是怎么看的呢?
学校召开高三年级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暨12月份工作例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