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种教学细节设计策略,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理解乃教育的目的”,真正的理解要求学生在面对一个全新的试题或不熟悉的现实问题时,能够自己意识到该用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

作为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又是否有一些比较容易上手、可以即时使用的方法帮助教师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呢?

本文为教师提供了三种促进深度理解的教学细节设计思路,以及具体策略和案例



本文共4319字,仔细阅读11分钟
编辑/龙玉林   统筹/孙习涵
本文为思维智汇716篇原创文章

周四

视野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理解,有哪些具体策略?

 在应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理解”是一个内隐的心理过程,教师基于这一心理过程的机制和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而现代从事人类学习机制研究的学者,以及认知学研究的学者,他们的实验结果日益表明:哪怕是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或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上的微小改变也足以带来很大影响

那么,如何通过对教学细节进行微小的调节,从而推动学生进行深度理解根据美国教育专家詹姆斯·M.朗在《如何设计教学细节》一书中关于增强学生理解能力的相关论述,本文提供三种教学细节的设计思路,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水平。

1

灵活使用框架图,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举个简单例子,学生可以很轻易地理解并说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五四宪法》的颁布时间及其意义,但当让他们讲述近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进程时,他们就会感到茫然。
这表明学生虽然能在特定情境下提取相应的信息,但他们无法把这些信息连接起来。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层的领悟和理解,没有在大脑中建立起知识网络
对于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份有关键概念和层次结构的框架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1

框架图效应的原理

人的大脑思考主要依靠“神经元”细胞,当神经元受到外部刺激,它们之间会通过化学神经传递素建立新的联系,人的新感觉、新想法由此产生。当神经元之间的新联系不断被提及、使用,新想法也就不断加强,神经元网络以及知识框架就此形成。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领悟力,就是要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把独立的、孤岛式的知识点,与脑海中其他已知信息相联系,直到形成一个丰富的、相互联系的知识框架网络


2

框架图在教学中的基本应用

在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框架网络前,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脑海中已有的知识,如此才能确定新的知识网络起点。本文提供以下几种方式帮助教师确定教学起点:
①在课程开始前,先让学生完成一个预先测验或者回答两三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总结学生的答题情况;
②课程开始后,先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他们写下自己认为对这一领域了解的知识,然后请学生把自己写的东西进行讨论;
③在开学第一堂课,向学生介绍课程主题和大概内容后,让学生写下三个关于课程内容的问题并交流。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在黑板上写下整个课程框架和关键词,在课堂上以它作为指导,引导学生一遍做笔记,一遍补充完整框架的内容,而不是从一开始就简单地抄完框架。

学生简短论述自己创造的新联系。教师利用课程管理系统,将重要的课程概念或者内容进行分类,学生则自由选择各种不同方式把这些内容进行关联,并对自己创造的新关联进行简短论述。

例如,学生选择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美国宪法》联系起来,论述资本主义法律的共同点。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将知识串联起来,有时还会产生一些新的、原创性的想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


以下是教学实例(中国近代史梳理)参考:

①发给学生一份只有事件名称的框架讲义;

学生根据学习进度,在相关事件后填上时间、人物,甚至是贴上图片;

阶段学习结束后,学生自己确定主题,按照主题组合事件,并讲出这样组合的原因;

不同主题的学生相互交流,教师从旁给予反馈。

3

框架图应用准则

学生必须自己建立联系,这些联系才会有效,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一种环境促进联系的形成,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联系。
对于学生的新关联,教师应该给予反馈,并在他们停滞或偏离太远时,推动他们走向富有成效的新方向。

学生在进行建立知识联系相关的练习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帮助,让思维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2

及时给予反馈,进行课堂的“专念”练习
在任何教学培训领域,一直存在一种理念:为了学会某项技能,一个人必须一直进行练习,练到不假思索就可以做到的程度为止。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格兰认为,这样做会导致过度学习现象,导致学生在情况发生变化的时,也会采用固定不变的方法去完成任务。
例如,学生大量练习带入消元法来解方程求组,当题目稍稍调整后,使用加减消元的方式可以更快解答,但学生的第一反应还是使用带入消元,不能灵活变通。
1

专念练习的基本原理

专念练习不同于反复的机械式练习,专念练习需要“不断创造新范畴,对新信息持开放式态度,和对多种不同观点存在内在感知。”也就是说,专念练习的学生需要看到新情境中的新信息,并不只是简单地对问题套用公式,在练习的过程中会不断评估自己原来的方法是否有效,思考是否有其他更高效的方式去提升自己的基本技能。

2

专念练习在教学中的基本应用

剖析课程考评细则。将考评内容分解得越细越好,让学生明确应该掌握的各种认知任务和每个任务的重点。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薄弱项和强项,能够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

将任务分解给学生进行练将考评细则上所罗列的内容进行分解,并创造一些简短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这些技能。

例如讨论一首诗歌的主题,那么可以在下课前让学生写下论点陈述;在下一次新课前,让学生在诗歌中找到支持自己论点的依据;后一节课学生根据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展开论述段落的描写;以此不断推进,帮助学生练习议论文写作的方法。

对学生的练习提供反馈意见。显然在大班化教学中,教师无法实现一对一反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个体反馈与群体反馈相结合当学生进入练习时,教师进行巡视,针对学生的实际练习情况逐一给出反馈意见;在个别反馈中,教师一遍解答一边归纳总结出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在练习结束时,根据总结情况,对全班进行指导。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反馈方式要和学生提前说明,不然在个别反馈中,部分学生会出现排斥心理,认为老师是因为其他原因才来和他们沟通。


以下是教学实例(上台演讲)参考:
 
①教师将演讲内容分为演讲流畅度、表情、动作等内容,学生准备好演讲前两分钟的内容;

②学生讲完两三句话之后,教师对其表现分点点评,给出反馈意见;

③学生进行调整,重复刚刚的演讲内容,教师继续点评,直到学生的演讲达到教师要求,再开始后面内容的演讲

③学生进行调整,重复刚刚的演讲内容,教师继续点评,直到学生的演讲达到教师要求,再开始后面内容的演讲。

3

专念练习的应用准则

安排时间进行堂练习。没有教师在场的练习可能会导致学生陷入过度学习、重复性学习、缺乏思考性学习等误区。
分散练习。要在宝贵的课堂中腾出大段时间进行练习,操作难度过大。不如把长时间的练习拆分成时间短、次数多的小练习,这些联系分散在整个课程的教学时间内进行,次数多可以提高学生对技能的熟练度,最后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提前确定练习优先级。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先对学生需要掌握技能进行时间排序,确定哪些技能是需要尽快掌握的,哪些技能是可以之后再培养的,再把这些技能练习合理分配到整体教学安排中。


3

自我解释,把思路“说”给自己听


教师将例题解释完整后,学生可以完成相似的问题,但如果改变一下提问形式,许多学生就会感到困惑,甚至是束手无措,这样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屡见不鲜。

其实造成这一现象原因有两种,一是在范例讲解中,由于时间限制,或者说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已经被学生掌握,于是省去了某些步骤的讲解,但实际上学生并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些步骤,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用到这些步骤,只是盲目地模仿老师的解题过程;另外一种原因是学生可能觉得自己已经完全理解了老师所讲的知识技能,但实际上他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甚至错误,而眼前的范例无法检测出这种错误,在后来的练习中这种错误才逐渐暴露出来。

归根结底,其实都是学生没有深度把握住所学的知识原理

1

自我解释的相关原理

自我解释是学生在学习范例时,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本上内容或者大声陈述相关解题原则等方式进行深度学习。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弥补范例讲解不足带来的空白,纠正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
2

自我解释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给出知识原理,学生进行选择。当学生开始自行解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三到四个可供选择的原理,学生在写下解题过程时,要在纸上空白处注明解答过程中运用到的相关原理,完成这一步骤后再开始下一步解题过程。这一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思考原理的习惯,在思考中发现到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并知道该如何改进。
同伴教学法。学生先独立完成解题过程,并向身边的同学解释自己为什么给出这样的答案,交流期间,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等到讨论结束,学生统一提交答案,教师即时了解作答情况并给出正确答案。如果大部分的学生答案都出现了错误,那么教师请学生进行解释错误原因并予以纠正。在这一方法中,学生向同伴、老师解释自己答案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自我解释的过程,也是对知识原理深化认识的过程。


以下是教学实例(数学解题练习)参考:

①在例题旁边留一些空间,让学生在完成题目的时候进行原理选择;

②在完成后续的练习题时,教师制定时间安排,要求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时不时地进行主动的自我解释;

③题目完成后,学生向同伴解释自己的答案,在交流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解答过程;

④教师巡视,督促学生在自我解释的同时,把背景知识、原理和正在完成的任务联系起来。

3

自我解释的应用准则

搭建自我解释活动的支架。自我解释是一项复杂的认识活动,学生一般是在解决其他任务的同时进行自我解释,所以在一开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选项,让他们选择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运用到的原理,以免给学生带来过大的记忆压力。

引导学生关注原理。自我解释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能够有意识进行深度学习。因此,在学生自我解释的过程中,不能干巴巴地复述原理,更重要的是用学生自己的话语体系去解释、提炼运用原理的规则

利用同伴学习的力量。相比对着教师进行自我解释,有时候让学生对自己的同伴进行自我解释会更好,因为他们都是知识的初学者,能更好地理解彼此之间遇难的困难。但是请注意,只有学生得到反馈时,自我解释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所以当学生分组交流时,教师要实时跟进,督促学生相互提问并进行反馈。

来源 | 《如何设计教学细节》
编辑 | 龙玉林
统筹 | 孙习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顿悟时刻】真传一句话,五星教学原理的彻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馈有效性的探究[职称服务网-春晓教育网]
(4)[转载]教师业务考试通识部分复习题
英语老师基本教学技能要求(2)调节控制教学过程的技能
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应用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