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互联网 BYOD” 支撑校本“六艺”课程再构

上海市闵行区罗阳小学自2010年起架构校本“六艺”课程,以“全面发展,个性优长”为课程开发价值追求,确立“六向”课程育人目标,建构以“有思、跨界、融通”为标志的校本课程体系,精心定制个性化育人课程群,为每一位学生主动、全面地成长保驾护航。然而在课程实施中呈现出学习资源匮乏、学习时空受限、学习方式被动、评价方式单一等瓶颈问题,影响课程培育目标的达成度。故从2012年起,依托“互联网 BYOD”校园环境,学校努力尝试以信息技术支撑校本“六艺”课程再构,打造数字化课程学习环境,丰富数字化课程学习资源,重塑学生学习流程。

创设“五云”模块,搭建课程实施平台

根据“六向”课程育人目标,学校规划“校本定制”“班本定制”“生本定制”三类课程形态,每一类课程形态有相应的个性化育人课程群(共9个),每门课程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课余生活、实践体验、个性学习相互影响,和谐共生。基于现有的课程群和校园环境,学校创设“云资源、云空间、云管理、云学习、云评价”五大模块来架构课程实施平台:云资源将零散资源结构化,云空间将学习场域扩大化,云管理将管理系统数字化,云学习将学习方式多样化,云评价将反馈结果个性化。学校按长短课程建立两大课程平台,分别是“六艺”课程自建平台和“六艺”课程UMU移动平台。这两大平台创造性地构建移动学习与固定学习并驾齐驱、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比翼齐飞、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交融共生的课程形态。

借力信息技术,重塑课程实施路径

在传统的课程实施形态里,很难快捷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在信息技术支撑的课程实施中,数字化课程学习资源、课程学习环境、课程组织管理、课程学习实践、课程学习评价让校本课程变得与众不同起来。

1.课程学习资源——建一个“立体丰满”的云课程超市

教师将课程知识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形式表达出来,并极力呈现出结构性、融合性、交互性、易更新、易下载等特点。这些数字化课程资源犹如课程超市,满足学生课内外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以可视系统的微课为例,为避免碎片化微课带来的低效性,校本“六艺”课程开发有结构的系列微课,把选定的教学资源按知识点划分,形成若干节点,并在设计与开发中加入交互内容,然后上传平台,建立动态的微课资源库。

2.课程学习环境——建一个“无处不在”的云学习空间

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将文化、课程、环境、平台融于一体,打造一个互联、多媒化、多感知的云学习空间,如“六艺学堂”实践基地、创新教室、电子移动书吧、安全教育数字体验廊、云展览区和云走廊等。云空间提供丰富、多元、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满足实践体验学习、探索发现学习、跨学科综合学习、移动个性化学习功能。

3.课程组织管理——建一个“环环相扣”的云课程驿站

“六艺”课程自建平台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全局型课程管理系统平台,采用模块化结构,易于扩充,主要有四大“环环相扣”的课程管理系统链——课程选课点名管理系统、在线课程点播学习系统、课程互动协作学习系统、课程学习发展性评价系统。“六艺”UMU移动学习平台支持混合学习,提供丰富互动的移动教与学方式,例如,微课、家长直播课等,让学生可移动学习;问卷、提问、讨论、学习群等,促进学生、教师、家长间彼此交流和互动。

4.课程学习实践——建一个“技术贯穿”的云学习流程

“互联网 BYOD”支撑下的“六艺”课程再构是让数字技术与学习直接对接,实现数字化学习工具与传统学习工具的协同运用,让技术成为师生教与学的底层支撑,让技术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以“校本选修课程”为例,其打破学科对知识的无形规限,通过多通道的课程分类、多路径的课程选择和人性化的课程推送,混合运用实体课堂和虚拟课堂组织教学。突破一学期只能学习一门选修课程的规限,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目标与价值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打造专属自己的课程。

5.课程学习评价——建一个“寻求改良”的云反馈系统

微观来看,每一门课程评价都有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两者合二为一,形成这一门课程的评价量表。同步采集学生课内外学习数据,实现学生日常表现的记录与汇总,积累过程性评价。宏观来看,围绕“六向”课程育人目标设置12个评估指标,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综合评价体系,最终生成“雷达图式”的综合评价报表。教师以此评估学生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安排提供决策依据。学生以此了解自身个性优长,为后续个性化发展提供指引,从而促进学习的改良。

 提升课程品质,彰显课程实施成效

1.课程实施走向“无边界”

跨时空,实现课堂无边界:云技术让课程学习时间得到无限延伸,学习场景得到无限扩大,实现课堂无边界。跨学科,实现课程无边界:以大课程观指导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打破学科对知识的无形规限,实现课程无边界。跨年龄,实现社群无边界:以兴趣爱好组成一个个年龄跨界的学习社群,打破班级、学校的边界,为学生建立一个新的人际生态和学习生态。跨形式,实现学法无边界:云技术实现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顺畅过渡,为学生提供了各种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

2.学习方式走向“个性化”

针对学生学力差异、兴趣差异、适应性差异、生活经验差异,打造智能化、个性化学习场景。学生能够在与技术链接的课程中,寻找个性化的兴趣点,形成“成功点”和“自信点”;课堂内外,校内校外,学生可自己定制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让知识无处不在,让教室突破藩篱,让学习变得更主动,让个性得到张扬。

3.学生发展走向“全面化”

“六艺”课程关照每一个学生当下的幸福与快乐,立足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成长和自我的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快乐成长。在“六艺”课程的浸润下,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在全国、市、区的各类比赛中,成绩斐然,学生从兴趣走向了特长。

4.教师发展走向“专业化”

100%的教师开发“六艺”课程,使用各种技术制作课程资源,应用信息思维致力于新的变革并勇于探索。在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教育资源建设等领域,教师们获得全国、市、区各类奖项,2013年至今共获得国家级奖项50人次,区级奖项89人次。

技术让教育变得更加智慧。在“互联网 ”背景下,学校通过课程与技术的融合,进行课程重构,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支撑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的教育。从“六艺”校本课程出发,罗阳小学将努力用信息技术建造一个让学生站在课程中央的“未来学校”。

作者:王笑慰 (上海市闵行区罗阳小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城登莱小学:让国学成为学校的底蕴
什么是“无边界学习”?小通君和你一起涨姿势!
思路借鉴丨“互联网 ”理念下区域教研工作的方式转型与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需要掌握哪些新能力?
《共享文化下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课题中期自评报告
重磅 | 全国高校线上教学状况及质量分析报告—来自86所各类高校的调研综合报告(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