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字生辉——古诗炼字之妙赏析
一字生辉
——古诗炼字之妙赏析
一、导入:
师: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生笑)苏东坡认真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大家品味一下,说出二字的妙处
1:东坡用“摇”“舞”二字,均显出风的强劲,与“轻风”不符,也不能体现“细柳”的轻盈.“轻风”徐徐,若有若无,只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同时也是拟人手法。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苏小妹的一扶一失,生动形象使意境全出可谓一字生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复习梳理了诗歌鉴赏内容----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例子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而炼字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考纲对诗歌鉴赏这一知识点考察的内容有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分值为611分。而炼字就是语言考察的重点。从03年到10年每年各地高考题都有35套卷子考察炼字。
  下面我们一起从词性的角度来分析古人的炼字技巧。
二、炼字题的类型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最有表现力的词就是动词。
1:苏轼“乱石穿空,惊涛岸,起千堆雪。”穿,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有面积,更有气势;卷,不用“激”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江山如画”对应。 
2: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
3 感时花,恨别鸟
拟人  连春花也因伤时而迸射出泪水——花瓣上露珠滴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悸地发出哀鸣——也引起恨别之人的共鸣。
4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
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长沙》中的看字领起的句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满江碧透,百舸流,鹰长空,鱼浅底,万类霜天自由。
2.炼形容词。形容词常作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的孤危。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子3:流光容易把人抛,绿了樱桃,红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
流光容易把人抛”点出感叹时光流逝之情,“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来具体表现时光的流逝之快,也是渲染。突出了无尽的愁绪。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子4: 风老雏莺,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 夏景》
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小结:这些动词和形容词,描摹物态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描摹心理能妙传人物心绪描摹情景能让人身临其境。
3.炼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常常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后郑谷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改后妙在何处?
“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
4.炼虚词
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崇祯把一个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了自撰的对联一副: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五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已经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不知此时洪承畴被俘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一时京城士人大哗,洪承畴后来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
  有一年春节早上,洪府大门上贴起了副新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旧句,不过后面各添了一个字,两句成了: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两个虚词,一叹一问,极尽讥讽。洪承看着也是无可奈何。
5.炼特殊的词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
1: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例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小结:炼字是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就能使诗歌更加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
举例:  
1.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玉楼春》)一字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
2.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疾"""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疾),"""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又更形象。 
3. 毛主席《清平东·六盘山》"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字是炼字。用""字来形容红旗迎风飘扬,就显示了红旗是革命战斗力量的象征。
4. 毛主席《沁园春·雪》第八九两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炼字。本来是以银蛇形容雪后的山,蜡象形容雪后的高原,现在说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静态变为动态,就变成了诗的语言。""""放到蛇和象的前面去,就使生动的形象更加突出。
5. 毛主席七律《长征》第三四两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炼字。从语法上说,这两句也是倒装句,本来说的是细浪翻腾、泥丸滚动,说成"腾细流""走泥丸"就更加苍劲有力。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气概被毛主席用恰当的比喻描写得十分传神。
     6.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7.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
8.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两句诗,作者所写的物象是楚山,它们的特点分别是,这些特点就是作者孤寂心情的体现。
9. 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诗的江雪也有的特点,作者孤独的心情从这些物象很容易体会到
10.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一个字,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11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 
12. 陆游<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13.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排闼:推开门。: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带流水护卫着田地,环 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两座山峰面对着房屋,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 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
 
高考命题经常关注诗歌的炼字技巧,纵观几年高考炼字题,总结它的命题角度有:
三、炼字的命题角度
1、直接点出关键字鉴赏:(直接点字)
 A: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B: 诗中的某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比较鉴赏):这个字与另一个字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3、找出关键字词并鉴赏(寻找鉴赏):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难度是递增的。
我们现在明确了它是这样来问的,那么我们怎么去答题呢?怎样表述更完整,在考试中更容易得到分数呢?纵观几年高考题的答案设置,总结了答题步骤如下
四、答题步骤:含义+景象+表达作用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2)展开联想把句子放在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五、课堂练习
分析的顺序:篇
答题的顺序:字---
题材----翻译-----句子----齐读
每到题2人,阐明观点,加以点评。
1.2004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步骤一)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步骤二)“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步骤三)
【注释】①平林:平展的树林。 ②漠漠;迷蒙貌。 ③伤心碧:使人伤心的碧绿色。一说“伤心”表示程度,与“极”同义。 ④瞑色:夜色。 ⑤玉阶:阶之美称。一作“玉梯”。 ⑥伫立:久立。 ⑦归程:归途。 ⑧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更”,一作“连”。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3] 
【译文】一片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暮色已经映入高楼,有人独在楼上心中泛起阵阵烦愁。 
她在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鸟儿飞回栖宿多么匆急。什么地方是你回来的路程?一个个长亭接连一个个短亭。
2.07年(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
答:(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穿行的意思,描绘了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的情景。 “数”查点、计算的意思。诗人在林中百无聊赖的数起了流萤。这两字形象的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苦闷无聊的心境。
赏析: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旬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偾和高洁品格。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3.07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 (全国卷2)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明是明亮的意思,出是露出的意思,两句描绘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形象的描绘了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
赏析:这首诗描写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开篇两句概写“新晴”景氛,雨后初晴,空气清新,天空中似乎一尘不染,极目远望,则似乎原野较平日更为开阔,突出了雨后的特点。以下具体写景。诗人眼前是一座临水的小山村,村边紧靠着一条溪水的渡口,而村中绿树环抱,一直伸延到溪边。再顺着溪流望去,远处田野里积满了水,水色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村后绵延着山峦,而在山峦之后又有青翠的山峰显露出来,因为下雨,所以田中积水,因为空气清新,所以平日模糊的远峰也清晰地显现出来。这里的远景描写,再次刻划“新晴”特点,响应一、二两句。最后两句响应三、四句,再写山村,农家都全部出动到田野里紧张地劳作,表明正值农忙时节,也可见农民意在抓紧雨过天晴的有利时机而突击耕种的情形。这样的描写,使新晴景象与农民劳作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景色优美且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 
   3.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这首诗中“空”字对颈联的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赏析。 
【译文】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 天空湛蓝湛蓝没有一丝游云。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 徒然记起了东晋的谢尚将军。 
  我也是一个善于吟唱的高手, 但识贤的谢尚如今难得有闻。 
知音难遇明早只好挂帆远去, 前景宛若深秋枫叶飘落纷纷。[2]
赏析: 牛渚,是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诗题下有原注说:“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据《晋书·文苑传》记载:袁宏少时孤贫,以运租为业。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著。题中所谓“怀古”,就是指这件事。 
  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称西江。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溶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藉,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空间的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在人们的意念活动中往往可以相互引发和转化,陈子昂登幽州台,面对北国苍莽辽阔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感,便是显例。 “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七、总结(交代知识,总结方法,形成能力)
今天我们一起整理了炼字的类型,归纳了它的命题角度,总结了答题的步骤,也进行了实际的演练,希望大家能形成一种实际的能力。
古代诗人锤炼语言,目的是要传达准确的诗意、描绘生动的形象、创设恰当的意境、抒发独特的情感。当然,古人炼字,有时一字有一用,有时一字有多用,我们不能拘泥于一种作用而忽略了其他的好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4年高考鉴赏诗歌语言
【炼字题】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古代诗歌阅读与答案(2022江西4月质检)
高考古诗鉴赏炼字题
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 探究古诗词中名句的赏析
中考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歌鉴赏之炼字学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