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展览|抟土成金——太原博物馆馆藏明清瓷器展



瓷器,精炼土之精,成为陶升华。它将最不起眼的土经过火的粹炼变换出华美的色彩、千般的姿态,凝聚人之思想、精神,折射生活、情趣,加之贫贵皆宜的特质,成为最具中国标签的物品。



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是在东汉晚期才正式出现。直至发展到明清,生产空前繁荣,种类日益增多,技艺也日趋精湛,可以说是呈现出“繁花似锦”的面貌。太原博物馆“抟土成金——馆藏明清瓷器展”,就能充分的领略到这种瓷器的兴盛,感受到中国明清瓷器之美。



仿古采今    蔚为大观

本单元主要展示明清瓷器品种。明清瓷器生产空前兴盛,产品种类繁多。仅彩瓷就分为釉上、釉下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三大类,各类之下诸色品种不可胜数。清代雍正、乾隆两朝,在督陶官唐英任职期间,御窑厂烧造的瓷器品种就达五十七种之多。青花、五彩、素三彩、粉彩、斗彩、娇黄、孔雀绿、描金……我们仿佛可以透过一个个名词去想象这些器物的精美,感受工匠的精湛技艺,去畅游一个琳琅满目的艺术品世界。



青花属于釉下彩瓷器。青花的“青”其实说的是一种叫钴的材料,当在素胎上用钴料绘画,再施以透明釉烧制后,钴就会呈现出蓝色。青花出现于唐代,成熟元代,在明清外销瓷中是主流品种之一。

▲青花岁寒三友图八棱罐  明(1368-1644)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明-永乐(1403-1423)

清代青花到康熙、雍正、乾隆达到生产最盛的时候。康熙青花已经能够用钴料分出浓淡深浅,就像中国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被称为“五彩青花”。

▲青花狮子纹碗  清-康熙(1662-1722)

▲青花芷草纹瓶  清-康熙(1662-1722)

雍正、乾隆时多仿制明宣德青花,制作水平颇高。由下图可见一斑。

▲青花龙纹缠枝花卉天球瓶  清-乾隆(1736-1795)

下图这件青花皮球花纹兽足盘生产于内忧外患、经济困窘的咸丰年间,当时因战乱咸丰官窑瓷器极为有限,青花瓷更是少有,所以,能够留存下来的这件咸丰年间兽足盘就弥足珍贵了。

▲青花皮球花纹兽足盘  清-咸丰(1851-1861) 
 
釉上彩是瓷器彩绘方法之一,明清两代出现大量的新品种,如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彩瓷因色彩艳丽,受到各阶层的喜爱,不过因为釉上彩是将彩绘施于釉上,时间久了,就会出现磨损和脱落。

 
▲五彩仕女图棒槌瓶  清-康熙(1662-1722)

▲五彩龙纹碗  清-康熙(1662-1722)

▲斗彩团花纹盖碗  清-道光(1821-1850)

▲慎德堂款粉彩松鹤图鹿头尊  清-道光(1821-1850)
 
▲粉彩秋操杯  清-光绪(1875-1908)

▲粉彩洞石花卉纹碗  清(1644-1911)

▲红地粉彩花卉纹碗  清(1644-1911)

轧道粉彩是乾隆年间创烧的粉彩新品种。来欣赏一下吧。

▲松石地轧道粉彩花卉纹盘  清(1644-1911)

▲黄地轧道粉彩开光山水图碗  清(1644-1911) 
 
彩色釉是瓷釉的一个种类,通过在釉料中分别加入铁、铜、锰、钴等,在相应的烧成条件下,釉面会呈现青、褐、红、蓝等色泽。多种高温或低温单色瓷器的创烧或重新烧成,是明清陶瓷的一项突出成就,比如永乐甜白瓷、永乐宣德鲜红釉、弘治黄釉、正德孔雀绿釉、康熙朗窑红、雍正乾隆仿古瓷等。

▲红釉玉壶春瓶  清-乾隆(1736-1795) 
  
▲米黄釉折腰碗  清-乾隆(1736-1795)

▲松石绿釉梅瓶  清(1644-1911)
 
▲回青釉碗  明(1368-1644)   

▲茶叶末釉贴塑蟠螭纹长颈瓶  清-乾隆(1736-1795) 

▲窑变釉贯耳瓶  清-乾隆(1736-1795)   

▲炉钧釉象耳尊  清(1644-1911)

古今之式    备诸巧妙

本单元主要展示明清瓷器器形。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原始瓷器。因瓷器釉色光洁、耐酸、耐腐蚀,故多用于饮食。汉代瓷器生产步入成熟,自此之后,瓷器功能不断扩大。祭祀、陈设、盛储、饮食,日常生活各个方面都能见到瓷器的影子。明清时期,瓷器应用更为广泛,器形更为多样,各种传统器形都有新变,令人耳目一新。瓷器在实用之外更具美感,是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瓷器发展到明清时,可谓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不仅器形丰富、工艺成熟,而且广泛应用到祭祀、日常生活、陈设等各个方面,完全成为当时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琉璃、珐华器等为山西特色的明清瓷器。
 
▲釉下三彩笔筒  清-康熙(1662-1722)

▲天蓝釉双兽耳瓶  清(1644-1911) 


▲豆青地青花双耳瓶  清(1644-1911)
 
▲龙泉窑诸葛碗  明(1368-1644)

上图诸葛碗也叫孔明碗,敛口、弧腹、圈足,碗中空。据说是三国时,诸葛亮为了迷惑司马懿,用这种双层碗进餐,看上去就象是满满的一碗饭一样。是不是有点象我们今天的礼盒包装,看上去大大的一盒,实际上里面有一个厚厚的垫子。也不知道是我们借鉴了诸葛亮,还是诸葛亮穿越来偷用了我们今天的经商点子。
▲虎皮三彩碗  清(1644-1911)

▲豆青釉青花加紫倒流壶  清(1644-1911)

▲青釉荷叶式公道杯  清(1644-1911)

 ▲仿石纹釉瓶  清(1644-1911)

▲窑变釉天球瓶  清(1644-1911)

琉璃在古代在两种含义,一指玻璃;一指陶胎琉璃釉制品,也就是低温釉陶器。琉璃是山西很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不仅在本地如大同九龙壁、洪洞广胜寺飞虹塔等处可见使用,还被诸如象紫禁城这样的高级宫廷所采用,足见山西琉璃工艺的精美。

▲琉璃鱼耳炉  明(1368-1644)

珐华器也叫“法华”、“法花”,于明代流行于晋南。珐华的生产技术源于琉璃,它的烧制有陶胎和瓷胎的区别,陶胎珐华多为山西烧制,瓷胎珐华由景德镇烧制。

▲飞凤纹珐华罐  明(1368-1644)

▲珐华镂空罐  明(1368-1644)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本单元主要展示明清瓷器纹样。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徵。对于吉祥的美好向往,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也反映在瓷器装饰上。明清瓷器纹饰丰富,人物、动物、植物、山水以及格式化图案应有尽有。这些纹饰不仅题材丰富,绘制精美,而且常用谐音和象征手法寄托吉祥的寓意。鹿鹤纹寓意“六合同春”,瓜蔓与蝴蝶组合谐音“瓜瓞绵绵”……当我们仔细观赏明清瓷器时,不知不觉间会对其中兼具艺术性和象征性的纹饰露出会心的笑容,收获一份美好的心情。



龙纹,瓷器传统纹样之一,在宋代已基本定型。元明清三代,朝廷对龙纹的烧造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明清,龙四肢有羽毛、龙首有角、有发、有须,皇室瓷器上龙为五爪。

▲青花过墙龙纹盘  清(1644-1911)

▲青花过墙龙纹盘  清(1644-1911)

▲红釉二龙戏珠纹盘  清-光绪(1875-1908)

▲青釉龙纹盒盘  清(1644-1911)

 ▲酱地白釉龙纹三足炉  明(1368-1644)

在这些精美的瓷器上,还有鱼、鹿、鸟等之类的动物纹,这些纹样也是瓷器的传统纹样。其实,动物纹最早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了彩陶之上。只是出现在瓷器上时,多传达的是美好吉祥的寓意。

 ▲粉彩鲤鱼龙门图盘  清(1644-1911)

▲仿雕漆海水龙纹碗  清(1644-1911)

▲粉彩云蝠纹盘  清-光绪(1875-1908)

▲粉彩百鹿图尊  清(1644-1911)

▲青花福禄寿纹觚  清-康熙(1662-1722)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清-雍正(1723-1735)

继龙纹、动物纹之外,还有植物纹也是在瓷器上常见的传统纹样之一,莲花寓意高洁、牡丹寓意富贵、石榴寓意多子多福、桃寓意长寿、松竹菊寓意君子德行等等。

▲粉彩一路连科纹盘  清(1644-1911)

▲青花牡丹纹盘  清(1644-1911)

▲豆青釉青花加紫招折枝石榴纹盖罐  清(1644-1911)

▲青花缠枝莲纹六角贯耳瓶  清-乾隆(1736-1795)

上图中瓶旧称为“双管六方瓶”,其六方造型因不能直接拉坯而成,故工艺复杂,不易成型。且该瓶布局合理、运笔流畅,从形制、釉色、纹饰上都属上乘之作。
 
▲青花指日高升图罐  清-顺治(1644-1661)

▲墨彩人物图套杯  清(1644-1911)

▲黄釉绿彩婴戏图碗  清-雍正(1723-1735)

▲斗彩暗八仙纹折腰碗  清-嘉庆(1796-1820)

游走在这样的瓷中瑰宝间,个个年龄“高寿”,且本就曾高居庙堂或宫廷,或奢华、或高冷,有五彩齐集、也有纯色诱人,有的彰显皇家贵气、有的满满烟火氤氲,但每一件都会让人感受到瓷器那“自顾自美丽”的硬核气质。瓷器,它就在那里,向我们讲述着曾经的辉煌过往,也许这就是瓷器历经千年演变,浴火重生后的魅力吧!

     (作者系山西博物院、山西青铜博物馆志愿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博馆藏清代瓷器精品欣赏(四)
古人为了让菊花永久的绽放,不惜将它们送上了瓷器
馆藏瓷器珍品
极品瓷器鉴赏
中国清代官窑瓷器精品展(二)
馆藏 | 克利夫兰美术馆——元明清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