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本核算方式

     

一、作业利润法的基本介绍

产生背景

中小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和经济实力不强,特别是从2008年起中小企业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微利经营。中小企业要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自己的成本优势,加强成本控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势在必行的。

   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在产品成本核算中使用品种法等,少部分企业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很少有中小企业采用先进的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比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更加精细和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法,是西方国家于九十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业成本法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同时也是实现成本计算与控制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正如某些学者所说的:由于作业成本法独具的特点,我们完全可以在成本管理的其他方面采用,尤其是成本控制方面,可以用作业成本法来达到控制和节约成本的目的。

 

含义、理论基础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的新型成本管理方法它把企业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为企业决策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成本对象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动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费用的分配应着眼于费用发生原因把费用的分配与导致这些费用产生的原因联系起来#按照费用发生的原因进行分配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性主要适用成本项目范围广种类多#核算成本所占比例较高数额较大内部作业中心相对独立#每一个作业中心能主动地有能力地提供作业成本法所需的准确数据的企业

运作方式

作业成本控制是一种以作业为核心,由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分析过程有机结合的控制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各车间)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认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作业成本法应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最终增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这就要求管理者要知道哪些作业是增值作业,哪些是不增值作业;哪些是关键作业,哪些是一般作业;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不增值作业,抓住关键作业,使采取的管理措施更有效地控制成本和增加企业价值。

一般可以采用如下途径控制成本的发生:

 1. 消除作业或减少不增值作业:消除作业针对的是不增值作业,不增值作业指对增加顾客价值没有贡献,或者凡经消除而不会降低产品价值的作业,比如储存、移动、等待、检测等作业。就检测作业来说,对购进货物的检查不能增加顾客的价值,它之所以需要是由于企业在寻找适当的供应商这一作业上存在缺陷。如果能寻求到值得信赖的供应商的话,则检查作业就可以消除。由于不增值作业不能为顾客增加价值,所以从理想的角度讲应彻底消除。实际中中小企业管理者应尽可能减少这部分作业。

2. 进行作业链分析,选择作业:选择作业主要是针对那些增值作业,作业成本计算法下的各种作业相互联系,形成作业链,理想的作业链应该是使作业完成的时间最短和重复次数最少。通过分析作业之间的联系,即作业链分析,完成企业作业活动的不断改进,选择成本最低作业链组合。即用最少的环节、最快的速度,完成某类业务的全过程,缩短作业周期。例如,在产品开发阶段,对产品的设计、产品生产的组织安排可能有不同的设定方案,不同的设定方案对所执行作业有不同的要求,那管理者就要选择成本最低作业链。又如可以将一些内部低效率的作业转向外包,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3. 分享作业:分享作业的指导思想是规模经济和提高零部件设计的通用性,降低相关作业的成本。这是因为作业的产出越大,位作业分担的成本越低,同时零部件的通用性越强,免除发生的作业量就越多。例如,在生产新产品时,如果有可以利用的老产品的部件,企业应考虑利用,从而避免生产新部件的一系列作业。

4. 分析确定关键作业:关键作业是对顾客和企业都是重要的,例如物资采购,物资采购效益涉及到材料质量、采购价格等因素。这些因素对顾客和企业都是重要的。物资采购时,应尽量做到货比三家,努力降低采购价格。采购的物资材料、配件、外协件等,进厂时严格进行质量检测。

 

与传统方法的不同

作业成本法之所以日益为人们所欢迎,是因为它在成本核算和

控制方面优于其它成本核算方法,主要体现在能为中小企业带来如

下好处。

1. 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在作业成本法下,能够改变传统成本计算中标准成本背离实际成本的事实。它从成本对象与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着手,根据资源动因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再按作业动因将作业计入成本对象,从而揭示了资源与成本对象真正“一对一”的本质联系,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假定的缺陷。作业成本计算分配基础的广泛性,使间接费用的分配更具精确性和合理性,克服了传统本计算按单一的分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所造成的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2. 能够提供有意义的非财务信息。

由于作业成本法是按照实际消耗资源的作业归集和分配成本的,因此作业成本法能提供一些有意义的非财务信息,如产生某项作业的原因以及某项作业是如何完成的等等。

3. 能够拓展成本服务的范围。

随着竞争的全球化以及为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中所指的“成本”概念应该超出传统意义上的范围,即将企业中与客户和产品及服务有关的所有作业所耗费的资源均包括在企业的成本范围内。作业成本法很容易地将那些贯穿于全部价值链的作业(如设计、工程服务生产、分销、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包括在内。这些作业成本往往是用户驱动的,因而应从用户的角度加以分析。事实上,要想精确地按照营业策略的基础,如市场分区、产品线、分销渠道和用户来分析盈利率,就需要将作业成本法扩展至这些非生产性制造费用方面。

4. 能够有效地改进企业战略决策。

在作业成本法下,由于间接成本不是均衡地在产品间进行分配,而是通过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因而有助于改进产品定价决策,并为是否停产老产品、引进新产品和指导销售提供准确的信息。除了定价、资源分配及优化产品组合决策之外,作业成本信息业有助于对竞争对手的“价格-产量决策”做出适当反应。

二、研究背景

1、国内外目前有哪些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的研究理论

1.埃里克.科勒的观点。科勒发现水力发电生产过程中,直接成本比重很低、间接成本很高,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的按照工时比例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核算方法。科勒教授在1952年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首次提出作业、作业帐户、作业会计等概念。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主要是为了适应会计预算和控制的发展需要,但在实务中并没有得到认可。

2.乔治·斯托布斯的观点。美国人乔治·斯托布斯最早提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他在19531954年撰写的博士论文《收益的会计概念》中,揭开了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论的序幕。在此基础上,斯托布斯教授认为“作业会计”是一种和决策有用性目标相结合的会计模式,虽然他的观点在当时受到质疑,但对作业会计理论框架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71,乔治·斯托布斯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中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作了全面系统的讨论。

3.宾·库拍学者和卡普兰教授的观点。20世纪末,由于计算机为主导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以及适时制的产生与发展,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代表者是芝加哥大学的青年学者宾.库泊和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Roberts.Kaplan)。芝加哥大学的青年学者宾·库拍1988年开始在他们合作的《成本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四篇关于作业成本法的文章。对作业成本的定义、运作程序、成本动因的选择、成本库的建立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和探讨。

4.詹姆斯。布林逊的观点。此后,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学术界也掀起了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高潮,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詹姆斯·布林逊于1991年著的《作业会计: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该书提出了增值成本、不增值成本、同质成本以及适时制成本等许多新概念,在理论研究上将作业成本计向一前推进了一大步,1991,来自波兰特大的彼得特尼在其专著《ABC的功效:怎样成功的推行作业成本计算》中,系统地研究了作业会计的核心概念一作业和成本动因,并首次将作业成本计算与企业管理联系起来。另外,库拍和卡普兰还与他人合作,通过对作业成本法试点公司报告的加工、整理,1992年共同撰写了《推行作业成本基础成本管理:从分析到行动》一书,从实践上进一步论证了作业成本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美国,我国的学者对此研究相对较晚。

()国内学者的观点

1.余绪缨教授的观点。我国学者对作业成本法并不陌生,早在1984年余绪缨教授就将乔治·斯托布斯的《作业成本计算与投入产出会计》选作硕士研究生教材,并在有关文章中予以介绍。1987年作业成本初具雏形,余绪缨教授率先向我国引进,并在19931994年间亲自主持了以作业成本计算和管理为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此后,作为研究成果,余绪缨教授的项目组在《当代财经》上连续发表了8篇论文,全面介绍和探讨了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及其框架、内容和内在联系,探讨了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

2.朱宅仁、于增彪的观点。在1986年第12期《河北财会》上朱宅仁、于增彪也详细介绍了此部著作。并对该著作的部分内容进行进一步解释和说明。

目前,国内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作业成本最新理论介绍方面,二是作业成本在国内使用条件是否成熟方面。就其应用研究而言,作业成本法最初在加工制造业中应用,随后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在项目管理、商品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服务行业中的运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国内还没有有关作业成本法在农业企业中运用。对于作业成本法在中国企业中的适用性研究,国内外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中目前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还不成熟或大部分企业不适用。中国会计教授会1998年年会观点综述指出:作业成本法能否在中国企业应用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2、作业成本法未能大规模应用的原因(包括对前人失败的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业成本法这一先进的会计方法得到了会计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管理方法,勿庸讳言,作业成本法是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量的研究文献从作业成本法的适用环境出发,重点阐述了大型先进制造企业中的作业成本核算,推动了作业成本法的普及和应用。然而,中小企业很少关注这一问题。作业成本法在中小企业中受到了限

制未能大规模应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制造环境假设”误区

中小企业普遍认为“作业成本法只有在高度自动化的大型先进制造企业才能适用”,而对本企业并不可行,“制造环境”的适用条件阻碍了众多中小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

2 “复杂系统”误区

“作业成本法需对大量的作业及相应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确认和计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美国D.T.希克斯公司在为中小组织提供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相关问题的咨询服务时发现,“精湛复杂的作业成本计算技巧”使很多原本打算采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也望而却步

3“高实施成本”误区

“作业成本法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需要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实施成本高”,“高实施成本”将众多中小企业排除在作业成本法的门外

4.“高资源需求”误区

“作业成本法需要大量人力,需要投人大量资源”,“缺乏资源(人员与资金)”成为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5.“无关性”误区

在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看来,“作业成本法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成本数据,这是财务人员的事情,似乎与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领导“无关性”态度从主观上阻碍了作业成本法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

6.“只做跟随者”误区

“作业成本法确实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我希望我的同伴实施后,我看到它是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它对企业的影响,才决定是否采用”,而目前尚没有一个成功的榜样,“只做跟随者”的心态使中小企业在作业成本法的门外迟迟徘徊,不能跨出前进的脚步。

 

3、作业成本法目前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情况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全新的成本计算系统,它对准确地提供成本信息,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截止21世纪初,作业成本法己被广泛应用于预测采购量、成本管理、产品定价、新产品开发、顾客盈利能力分析等诸多方面,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也有一些成功的应用案例,例如许继电器成功地利用作业成本法控制了销售费用。但作业成本法的成功率并不高。

虽然目前我国的应用条件还有些欠缺,但也不能对作业成本法还停留在一般的介绍上,而应该创造条件在应用上下功夫,把着眼点放在实务操作上。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尚未涉足作业成本法,可以在个别自动化程度高、管理水平较好的企业或企业的某一部门先行实践,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实施。在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可以借鉴作业成本计算中的某些思想或方法,用作业成本法的特定理念来改进企业或组织的管理水平。作业成本法是适应现代高科技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从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看,已经出现了作业成本核算、管理运行的环境特征,虽然总体还不够成熟。但是,这不应该成为阻碍作业成本法运用的借口。因为,运用作业成本法的意义在于带给企业管理者一种全新的管理思维,而不仅仅在于对成本进行精确的计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产成本核算方法
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即ABC成本法
比较与应用三种成本核算方法
工业成本核算成了老大难?不怕!我们有老会计压箱底的6大法宝
几种成本计算的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