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出精彩 谈索尼全画幅微单A7/A7R转接

  【IT168 评测】近一年的时间里,整个影像行业波澜不惊,大多是小升级小换代小改款,“系统级”的新机应该只有Sony全画幅微单一个。这个全画幅系统从去年诞生之日起,就吸引了全部目光和讨论,我至今依然记得当时A7R连续刷屏一个月的盛景。而难得的是,Sony并没有停步的意思,这次他好像不太在乎竞争对手有没有跟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紧锣密鼓的将“全画幅微单平台”打造成包括三支机身、五支蔡司镜头、一只G镜头、一只套头、若干平台内通用摄影附件(手柄、转接器等、闪光附件、Video附件等)的系统,这个系统虽然目前还比较小,但以这样的速度和质量发展下去,用不了三年,就会变得很难超越。话说这三支机身,可称得上是一门三杰,老大微单A7R以超高像素+无低通滤镜带来的超高细节独步江湖,二哥微单A7凭的是均衡的素质和快速双系统对焦,而老三微单A7S被大家认知的则是无敌高感表现和4K级Video。与机身相比,蔡司镜头群则更引人注目,因为在现代数码135的世界里,还没有哪一个门派同时拥有这么多“蓝标T*”,并且此前的一系列国内外评测也已经充分证明了“光学、数码双优化”的成绩,这一群FE镜头,必会史上留名了。 

  A7R + SONNAR T* FE 35MM F2.8 ZA蔡司镜头,像场均衡分辨率高,边角质量尤为出色,加之A7R的约3640万像素无低通滤镜成像单元,提供了业内顶级的35焦段画质。 

  A7R + Sonnar T* FE 55mm F1.8 ZA蔡司镜头,无可匹敌的标准焦段表现力,尤其是这支镜头的中心和边角成像差别很小,这在135的标头中是很少见的。

  尽管系统本身已经非常引人注目,但好像大家的讨论并没有集中于这套系统本身,原因很简单,发烧友的关注都被“转接”给吸引走了。对转接的讨论,一直纠结与两个主要议题,其一是“为什么要转接”, 其二就是“能怎么转接”。 这个议题二相对比较简单,从A7R上市之初,我就做了一个“大测试”,以A7R转接了十六个卡口的标头(按:注意是十六个卡口,而不仅仅是十六个不同厂牌),当时的那个测试已经充分的说明了问题,即Sony全画幅微单系统可以转接任何现有市面上的全画幅镜头,从技术层面讲这是因为E卡口法兰焦距几乎是最短的,所以只要你找到一个适用的转接环将你的镜头扭上去并稍加适应,都能出很好的片子。所以针对“能怎么转接”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再讨论了,答案是“怎么都能、什么都行”! 而针对议题一“为什么要转接”,这一年的应用倒是有些心得,说出来与大家探讨,希望能给你的选择带来一些有趣的体验。

  十六卡口转接测试时的工作照,感谢朋友“东巴客”拍摄了此张图片。需要看测试原文的同学可到下面链接查看:http://blog.sina.com.cn/u/1007375805

  首先,转接是为了扩大选择性,增强表现力。在E卡口一众“蓝标T*”的覆盖下,实话说很多“老头”是没有太多实用意义的,例如在50焦段,Sonnar T* FE 55mm F1.8 ZA完爆任何同档次标头其中包括日系几大家也包括leica,在国际评测中这支口径55的自动镜头得分已经最高(除了蔡司的另外一支1公斤重、口径77、卖价2.4万的特种手动标头之外),所以在这个情况下,除非是为了追求某些老头特有的“味道”,或者追求超大光圈的效果,不然我不推荐转接。鉴于新FE蔡司的强横,主要转接的方向应该放在那些FE目前还没有的镜头上,例如Canon独步天下的移轴、Nikon名满江湖的200 微距、Minolta诗一样的STF和画一般的SOFT、Pentax韵味独特的三公主、Contax G锐利如刀的G90等等,这些镜头无不是各门各派中的极品,转接之后能够极大的打开 A7/A7R平台的应用选择且效果非常出色,凡是这种“各门各派中的成名镜头”均可列为“必转之选”。这里多说一句,Minolta和Sony的单反alpha系列,可以通过Sony新推出的LA-EA4接环做到完美的AF和机背电子功能控制,所以如果需要做一些强调AF的任务例如人像抓拍、长焦抓拍、微距等等,那么转alpha系列镜头应该是目前最保证成功率的选择。

  A7R + Contax G90拍摄于首都博物馆,目前G系列接环已经第三代,对焦速度和成功率都有质的改善,G90这支成名旁轴人像镜头终于满血复活。

  A7R + Minolta AF200/F2.8G 拍摄于成都,采用LA-EA4官方原厂接环,对焦迅速准确有力,全部Sony和Minolta的alpha单反系列镜头都可以完美的实现AF以及电子控制,是FE卡口的有力补充,有其在长焦和广角两端。

  其次,转接就是为了“加强器材理解和体验”,当然你也可以说是“激活二手市场”或者是“满血复活压箱底的老镜头”。在一百多年的135相机历史里,有太多好玩并有趣的镜头了,其中蔡司开创性的精致光学、徕卡享誉百年的王者地位、俄头紧随战争的动人历史、日本各家从模仿到创新的发展道路、从旁轴到单反的进化和回归等等,无一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体会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小小的一个Leica M 50/2 镜头,至今已经更新了六代,从最早的“伸缩镜”到中期兼顾近摄的“眼睛版”然后再到分辨率较高现行版,全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其中第一代伸缩头已经超过60年历史,装在A7R上依然能拍出精美的片子。并行的尝试一下几支镜头,基本上你就能看出Leica发展的脉络,从早期强调“场”针对黑白,到中期不断加强镀膜强化彩色胶片效果,而现在则受到日系厂商影像强化锐度针对数码,同时外观也从古典到现代不断变化。了解器材的发展,其实对我们整体的器材使用阅历有很大的帮助,换句话说,“玩”摄影,玩的不就是这个么?当然,如果你手里没有这些镜头,那么能“借”尽量用借的,阅历这个东西不一定非要靠买二手,所以现在真正重要的是认识几个器材多的土豪朋友,哈哈…… 

  A7R + Leitz SUMMICRON 50/2 rigid,此头当年号称黑白之王,配合A7R的黑白模式非常优秀。

  A7R + leica SUMMICRON 35/2 ASPH,现行版35/2,得益ASPH的加入,锐度和像场的均衡性都非常优秀的提升,更适合现代数码机身上应用。

  第三,转接就是为了表达“我跟你们不一样”,这是个性和品位的表现,它证明我是有自我选择余地的,不是厂商给我配什么我就用什么,当然,说穿了就是“装”。这是个最有争议性的转接原因,但我想说,这其实是老烧友最经常干的、新烧友最想干的事情。我们经常说,现在满地都是单反的情况下,背着一套顶级单反加大三元出街,除了把自己累死之外已经不能换来前些年数码未普及的时候那些羡慕的目光了,最多有人看你一眼说“哦,摄影师傅(!)啊……”,语气等同于说“技工”。现在比较牛的选择,就是背着一套轻小、不常见,但自己熟悉、拿在手里出片率比较高的微单出来混,外观当然要骚,并且,最重要的是,你没看懂我用的是什么!呵呵……我最经常屁股后面挂个小小的腰包里面装着A7R到处走,而A7R所配的镜头则跟见什么人有关系,自己带孩子出去玩或者是干活儿,Sonnar T* FE 55mm F1.8 ZA,没其他选择,我现在60%以上的片子出自这个镜头,可见我对它的信任。而如果是见影友参加聚会,我一般会装上 Leica 50/2 rigid,那性感的银色头一掏出腰包就会吸引大量眼球,然后当然你不能“显摆”,淡淡的放在桌子上等人家问就好了,回答的语气还要保持热情而平静,不能像器材贩子似得。如果考虑到此次活动影友级别比较高,那么为了“装”的彻底我会再带上两三支不同年代、卡口的镜头例如Contax G90、leica 35/2等等,并且也装上leica机身,以证实我是有选择的……千言万语总结成一句话“哥跟你们用的不一样”,这才是为什么要转接的意义!北方话讲“玩的就是这范儿”,南方话讲“玩的要有腔调”。 

  三支我最喜欢的50焦段老镜头,最经常随我出街的就是他们,从左到右依次为:

  Leica M卡口Leitz SUMMICRON 50/2 rigid,当年号称黑白之王。

  Contax G4,这是一支蔡司T*,当年号称“标王”,分辨率惊人,Leica 50/2的死对头。

  Leica L39卡口 Leitz Summitar 50/2伸缩头,已经超过60年历史,效果依然出众。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也都看明白了,实际上,以微单A7R/A7为代表的Sony全画幅微单平台,真正打破的是行业的选择性壁垒,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按需选器材了,不管你的需是拍摄、完成任务的刚需,亦或是“装腔调”的心理需求,相信你都能通过自己的选择,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转接方式,我们终于过了那个“人手一支大单反”的无聊时代了,从数码普及之后,一个崭新的时代将要在我们面前开启,那是一个充满“我”的个性的影像时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诡异的标准视角 非50mm全幅标准镜头小觑
徕卡大头九 Summicron-R 1:2/90 LEITZ
Leica Q = Leica Question?
No.7 2019.09.21 | 上李水库的傍晚2(上)
淺談35mm大光圈標準鏡的意義與特色 - 上
徕卡 Leica R 系列镜头结构规格一览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