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正在变成一个傻逼



周冲的影像声色
一个文艺又理性的公号










你是不是记忆力明显下降?


你是不是隔几十分钟,就要刷一次朋友圈?


你是不是只能阅读1000字左右的麻辣香鲜、语言刺激、情绪漫溢却无实质内容的文章?


你是不是更喜欢看视频?而不是看文本?


你是不是在浏览网页时,一小时内就打开了七八个页面,却还在不断地打开?


你是不是喜欢看真人秀时,看到某明星穿的一款衣服,某场景中摆的一款家具,马上又打开某宝,去搜索相关的店铺?然后又在店里转悠很久,跟随商家的超链接,看完了店里的每一套,继尔又逛到其他店里,同样看完了全部?


你是不是同时关注着游戏、QQ、网页、音乐、视频、手头正在做的工作?


你是不是发现简单的事情拖延很久都无法完成?


你是不是很难真正集中——哪怕一小时——注意力,在一项任务上?


你是不是一年都无法读完一本书?


你是不是刷着刷着、忘着忘着,就这样过完又一年,而回想这一年,你觉得没什么有益的信息,留在脑袋里,成为长期记忆,成为你的有效知识体系?


如果以上答案,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那么,恭喜你,你正在成为互联网的奴隶。


并且,越来越傻了。




当然,在这条变傻的路上,你不是一个人。


几乎每一个人,都因互联网而受益,也因互联网而受害。


受益是因为,我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获取想要的资讯。


大千世界,就在指间。


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当资讯蜂拥而来,你无法自控地,在其中上窜下跳,东瞧西看,时间就不知觉间流逝了。




前不久,一个做互联网产业的友人,谈及现代人的时间无效性,甚为忧虑。


他说: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成功,但也比任何时候都懒散和低效。


碎片化阅读,娱乐化传播,肤浅化表达,对理解力、创造力和知识体系,都是无法助益的,甚至有拖后腿的可能。


几乎每个人,都在不自觉地变蠢。


这没什么好说的。


只是,这样一来,贫瘠的知识与技能,跟不上膨胀的欲望,就会导致一系列的投机取巧、装逼、故作姿态、走捷径、潜规则……


具体的例子,我就不举了,毕竟在说到这些话时,你的心里,想必早已涌现出了一长串的名单。


对,现在你心里的,就是我的“比如说……”


总而言之,我听得悚然而惊。


这种现象, 说嬉皮一点,就是我们都特别大公无私,愿意为所有废物,贡献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时间和关注。


说严重一点,就是麦克卢汉说的:人类变得跟“机器世界的性器官”毫无二致——本能,冲动,不受控,凭直觉而为,到处寻求感官刺激,对个人成长毫无助益。




我们都渴望成功。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终生与之无缘?


就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阻止了自己。


尤其是网络发达的今天,这种自我阻止,显得更加便利,更加舒服,更加受欢迎。




我算是一个自控力比较好的人。


但是,同样地,也经常感觉:自己不是在使用互联网,而是被互联网所使用


比如,昨天:


逛微博,花了二十分钟。一无所得。


逛淘宝,看了下苹果一体机和书桌书柜,还看了几家衣服,花了一个多小时。什么也没买。


逛网页,看了几条新闻,花了一小时。毛线用都没有。转瞬即忘。


逛朋友圈,刷完了一连串状态,花了半小时,除了知道了大家都很牛,和当前热点是什么,同样一无所得。


自己发了一条状态,看评论与回复,花了半小时。


这样一来,我浪费在互联网上的无效时间,就已达到三四个小时。


三四个小时啊,同志们,这就是一天正常工作时间的一半。


如果更不控制一点,可能有更多时间,在我舒舒服服的时候,和我say goodbye了。




这个数据统计出来后,我自己吓了一跳,也恍然明白:如今的穷酸差,都是有迹可寻的。


在我默许爆米花式的信息,进入我的生活,肢解我的时间时,平庸已经不动声色地,像脂肪一样将我填满。


而我相信,你也是一样。


你,正在阅读此文的你,应该同样为互联网所影响,导致大脑回路,都已经发生变化,只对短小的文章发生兴趣,对长文无法忍受。


不信?


此刻你无法专注地阅读本文,就是最好的证明。




曾经也有人说,其实在网上,也是可以深度阅读的。


但这只是想当然。


在一个心理实验中,受试者被要求阅读一份资料。


一组读的是纯文本,一组读的是带有影像资料的文本,当然,受试者可以选择播放或停止。


结果呢?


哪一组效果更好?


当然是文本组。在随后的测试中,10道题,他们答对了7.04道。


而影像资料组,则只答对了5.98道。


有趣的是,虽然多媒体资料更生动,更多元,更花里胡哨。但在反馈中,文本组的人对资料的评价更高:认为这份资料更有趣,更有内容,更容易理解。


这和我们在朋友圈刷状态,感受是一样的。


当我们在公众号里,专心致志地阅读一篇好文章,无干扰,全神投入,你会觉得很愉悦:啊,今天又懂了一点新东西,而别人都不知道,真是赚大了!


但如果刷朋友圈,花团锦簇,刷得不亦乐乎,但是,你却觉得没意思。


为什么?


因为朋友圈里充满了各种超链接。


这些超链接,碎片的、娱乐的、鸡汤的、搞笑的……会不断地互相干扰,导致你只有短期记忆,没有长期记忆。而


短期记忆,是无法变成知识的,也无法提供真正的、思维的乐趣,滋养我们的头脑。


因此,当你刷了一天,还是觉得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获得。




《浅薄》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说:成功=3%聪明才智+97%抵御互联网干扰。


是的,就是这个比例。


也就是说,当我们能抵御互联网干扰,就约等于成功了


但有人做到过吗?


有。


但很少。


在电影《雨人》中,达斯汀·霍夫曼饰演一个自闭症患者,虽然生活无法自理,人际关系也不擅长,但是,记忆力惊人……


他能熟记各种数字。


熟记哪年哪月哪日哪架飞机出了事。


在赌场能熟记各种赌博规则,因而赚了大钱。


我不是鼓励大家都犯病,而是告诉大家,有效排除干扰信息,就应该像达斯汀·霍夫曼一样,具有一种自闭症思维


何为自闭症思维?


即,缺乏情感交流,不懂人际来往,对无关信息没有兴趣。于是,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对特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和记忆中,成为极端的信息爱好者。




纵观古今,横看中西,许多成就卓越者,要么,干脆就有自闭症倾向,如牛顿、爱因斯坦。


要么,就有这种思维方式。


比如传媒大亨默多克,坐拥新闻帝国,处于信息中心,但他每天只看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并且只看头版。


哈兰·科本说,他只看书,对于他而言,他不仅鄙夷,而且无法想象,居然会有人去看那些记载博主衣食住行的博客。


《黑天鹅》作者塔勒布在书中说,他已经不看报纸和杂志,只看书了:因为新闻都是垃圾。


至于我们这些屌丝痴迷的刷朋友圈、聊QQ、刷微博、看真人秀、看网络直播……对于他们而言,简直是难以想象的自杀行为。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大致讲的是,当信息便捷,思维浅薄,行动上也更加懒惰。


互联网外包了我们的大脑。


我们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也会慢慢随之改变。比如宅,比如懒,比如不耐烦。


当然,不用互联网是不可能的。


我们要做的,不是放弃,回归原始,像四脚动物一样,继续爬行。而是尽可能地,争夺回我们的控制权。




怎么争夺呢?


控制关注对象,也控制思考方式。


你要像一个有自闭症倾向的病人一样,去专注地获取信息,再深度思考,从经验之中构建意义。


能读书的,就控制自己不要上网;


能读订阅文章的,就控制自己不要浏览网页;


能做一件事的,就不要多任务同时进行。


同时要记得:收集信息不等于知识。你必须藉以思考,将信息,变成长期记忆,融入你的知识体系


如此,注意力分散、信息碎片化、知识快餐化,才会在我们身上减轻一点,再一点。


而我们的智商,才有可能恢复一分,再一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的阅读需要管理:有关阅读的思考、总结及建议
高中学习的方法
青年思维习惯“碎片化”趋势审视
7个小诀窍,帮你强化记忆
上网能避免浅薄么?
上网能避免浅薄吗 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