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橘皮竹茹汤临症应用
userphoto

2023.04.02 云南

关注

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组成〕橘皮,竹茹,生姜,大枣,甘草,人参
〔功效〕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治法〕
橘皮→辛温,行气和胃以止呃;
竹茹→甘寒,清热安胃以止呕;
人参→甘温,益气补虚;
人参,橘皮→行中有补;
生姜→辛温,和胃止呕;
生姜,竹茹→清中有温;
甘草、大枣→助人参益气补中以治胃虚,调和药性
〔文献选——金匮要略〕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歌诀〕
橘皮竹茹治哕良,人参草枣共生姜,
气滞津凝呈呕哕,调中降逆即能康。
〔加减方〕
1.竹茹汤(《千金翼方》)竹茹、橘皮、半夏、生姜、紫苏、甘草。水煎服。治哕。本方有祛痰降逆的小半夏汤,治一般呕吐亦效。加入宣降气机的紫苏,能使内郁之气外达,上逆之气下行,配伍更趋完善。
2.大橘皮汤(《外台秘要》引《深师方》)橘皮、生姜、人参、甘草。水煎服。治伤寒呕多,胸满虚烦不安。呕偏寒而兼气滞胸满,去竹茹、大枣较为适宜。盖偏寒无须寒凉的竹茹胸满而用大枣,将会更增其壅故也。
3.橘皮汤(《金匮要略》)橘皮、生姜。水煎服。治干呕哕,偏寒者。
4.橘皮竹茹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橘皮、竹茹、生姜、人参、甘草、大枣、茯苓、半夏、麦冬、枇杷叶。水煎服。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此方降气祛痰,宣降肺胃,配伍更臻完善。
5.人参橘皮竹茹汤(《伤寒大白》)人参、橘皮、竹茹、生姜、半夏、厚朴、藿香、甘草。水煎服。治胃虚呕逆。
6.橘皮竹茹汤(《伤寒蕴要》)橘皮、竹茹、甘草、半夏、茯苓、黄连、葛根。治胃中壅热,哕呕者。有清热降逆之功,是偏热加法。葛根有解痉作用,配此治疗呕吐、啰逆皆宜。
《医方考》
大病后,呃逆不已,脉来虚大者,此方主之。呃逆者,由下达上,气逆作声之名也。大病后则中气皆虚,余邪乘虚入里,邪正相搏,气必上腾,故令呃逆。脉来虚大,虚者正气弱,大者邪热在也。是方也,橘皮平其气,竹茹清其热,甘草和其逆,人参补其虚,生姜正其胃,大枣益其脾。
《绛雪园古方选注》
橘皮汤治呕哕,橘皮竹茹汤治哕逆。呕者,张口有物有声。哕者,撮口有声无物。若呕哕四肢厥冷,乃胃中虚冷,阴凝阳滞,主之以陈皮、生姜,辛香温散,开发胃阳,而呕哕自止。若哕逆无寒证,明是胃虚,虚阳上逆,病深声哕,当重用橘皮通阳下气,臣以竹茹清胃中虚火,又不涉寒凉,佐以参、甘、姜、枣奠安胃气,御逆止哕。病有虚实,治有深浅,勿谓病深声哕为难治之候也。
《成方便读》
夫人之常气皆禀于胃,胃者五脏六腑之海,其气常下行,虚则逆而上行,所谓气有余即是火,火蒸津液则为痰,于是呕呃之证,所由来矣。故呕呃一证,无论其寒热虚实,悉因胃病而起也。如此方之治胃虚呃逆,病因虚而起者,仍以治虚为先。故以参、甘之助胃气,麦冬之养胃阴,二陈除痰散逆,竹茹和胃清烦。然虚火上逆,肺必受戕,故以枇杷叶之清金降气者,助胃气以下行;用姜、枣者,以胃乃卫之源,脾乃营之本,营卫和则脾胃自不失其常度耳。
《医宗金鉴》
哕即干呕也。因其有哕哕之声,而无他物,故不曰干呕,而曰哕逆,属气上逆为病也。上逆之气,得出上窍,皆能作声,故肺虚气上逆,则作咳,气从喉出而有咳逆之声,若为邪所阻,则为喘满,故无声也。胃虚气上逆,则作哕,气从咽出而有哕逆之声。若与物凝结,则为痞痛,故无声也,是知气病也明矣。然邪之所凑,正气必虚,故用橘皮、竹茹、生姜以清邪气,人参、甘草、大枣以补正气,则上逆之气自可顺矣。
《金匮方歌括》
《金匮》以呃为哕,凡呃逆证,皆是寒热错乱、二气相搏使然。故方中用生姜、竹茹,一寒一热以祛之;人参、橘皮,一开一合以分之;甘草、大枣奠安中土,使中土有权,而哕逆自平矣。此伊圣经方,扁鹊丁香柿蒂散即从此方套出也。
《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胃气虚弱,虚热内迫,不能发育而输纳无权,故呃逆不止焉,人参扶元补胃虚,竹茹清热解胃郁,橘皮利气和中,甘草缓中和胃,生姜温胃口,大枣缓脾元也。俾脾胃调和,则虚热自解,而输纳有权,呃逆无不止矣。此补虚解热之剂,为胃虚热呃之耑方。
《金匮要略论注》
此不兼呕言,是专胃虚而冲逆为哕矣。然非真元衰败之比,故以人参、甘草培胃中元气,而以橘皮、竹茹一寒一温,下其上逆之气。亦由上焦阳气以御之,乃呃逆不止,故以姜、枣宣其上焦,使胸中之阳渐畅而下达。谓上焦固受气于中焦,而中焦亦禀承于上焦,上焦既宣,则中气自调也。
《金匮要略直解》
《内经》曰:胃为气逆为哕,上证但干哕而未至于逆,今哕逆者,即《内经》所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胃虚而热乘之,作哕逆者欤夫除胃热而专主呕哕,必以竹茹为君,橘皮下逆气为臣,生姜止呕逆为佐,人参、甘草、大枣用以缓逆为使。
《金匮玉函经二注》
中焦者,脾胃也。土虚则在下之木得以乘之,而谷气因之不宣,变为哕逆。用橘皮理中气而升降之;人参、甘草补土之不足;生姜、大枣宣发谷气,更散其逆;竹茹性凉,得金之正,用之以降胆木之风热耳。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哕逆者,胃气虚寒固矣。亦有少挟虚热作哕者,将何以为治仲景主之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行气清胃,而毫不犯攻伐寒凉之意。佐以补中益气温胃之品,而胃气足,胃阳生,浮越不必留意也。……橘皮竹茹为胃气既虚、复有疫热者立也。
《皇汉医学》(日)
哕逆者,由气逆而哕也。橘皮汤之哕,亦何莫不然。但其哕,以水毒上迫,而发哕为主,然后致成千呕,或手足厥也。反之,本方之哕,以气逆为主,水毒上迫为客也,故但为哕耳,尚未致成干呕及手足厥也。观二方中之橘皮、生姜之多少,可知矣。
《三因方》本方条曰:治咳逆呕哕,胃中虚冷,每一哕,至于八九声相连,收气不回,至可惊人者。
求真按 此证百日咳发作也。此发作有呃逆状者,本方或有效。虽然,云胃中虚冷者,非也。因本方是阳虚证,而非阴虚证也。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胸中痹而哕逆者。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此方之药量与水率不甚相当,且他药之分量重,而人参之重仅一两,长沙方中,绝无如是者,疑有错误。又按朱肱《活人书》有半夏。
小儿吐乳,及百日咳,此方加半夏极效,并宜随腹证兼用紫圆或南吕丸。
求真按 依余之经验,百日咳宣小柴胡汤或小柴胡加石膏汤合用半夏厚朴汤者,为多数。需要本方者,比较的稀少也。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主以橘皮之下气,兼竹茹之涧降,故能主治气逆发哕者。又多用甘草者,手段也。若少量,则无效。
《金匮发微》
方以橘皮、竹茹为名者,橘皮以疏膈上停阻之气,竹茹以疏久郁之胆火,而呃逆可止失。然呃逆之由,起于膈上不散之气,胆火之上冲,亦为此不散之气所郁。而气之所以不得外散者,实因中气之虚。故知此方橘皮、竹茹为治标,大枣、生姜、甘草、人参为治本。不然,但用橘皮、竹茹,亦足以治呃矣,既愈之后,能保其不复哕耶。
《河北中医》
糖尿病胃轻瘫胡氏报道本方加减治疗胃轻瘫。
药物:橘皮12g,竹茹12g,大枣5枚,生姜9g,甘草6g,人参3g。
加减:
胁肋胀满,嗳气频频,舌红苔黄,脉弦者→减人参,加柴胡12g、郁金12g、黄芩12g;
头晕目眩,大便不爽,舌淡脉沉者→减竹茹,加枳实12g、瓜蒌30g,半夏12g;
体倦懒言,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减竹茹,加黄芪12g、白术12g、升麻9g。饭前30分钟口服
均先给予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有效控制血糖。30日为1个疗程。
《中华中医药杂志》
这个药方的配伍比较复杂,既有脾胃虚弱而偏寒,又有虚热夹杂其中,患者虽然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呕逆或干呕,但气逆不降、呕逆等是由脾胃虚弱而来,故针对脾胃虚弱而用药,采用比较温和的橘皮理气和胃,降逆止呕,再配伍竹茹、大枣、人参、生姜、甘草等药物而成,在滋补中少佐橘皮,以助脾运,补而不腻,诸药合用,具有护胃清热、降逆止呕的功效。
《天津中医药》
综观本方为健胃止吐,益气和中之剂。用于中虚之神经性胃病,消化不良呕吐有效。虽前贤早有明论,《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治证病机要在“胃虚气逆”。然自明·张景岳以降,多数医家以“胃虚有热”解释本方治证病机,这反映了在中医药学研究史上,因因相袭的思维定势较为突出。若仅以竹茹性微寒,有清热和胃降逆之功,而释《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治证病机为胃虚有热,有失偏颇。其实,方中竹茹虽甘淡微寒,有清热之能,然与方中大队温药相伍,实则寒性去而降逆之用存。方中虽伍辛微温之生姜,然其功要在和胃降逆,即使与人参、甘草、大枣配伍,并无温中散寒之力。通过分析《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方义及对其治证病机的探讨,结合吴谦、黄元御、徐忠可、冉雪峰、沈仲圭诸医家之论,本方治证病机当为“脾胃气虚,胃气上逆,寒热不著”。诸药配伍,寒温相济,补而不滞,药性平和,功在“和胃降逆,益气补中”。凡胃虚气逆,呕恶哕呃,寒热不明显,舌淡脉虚者,皆可酌情应用《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治疗。若果系胃热重者,当酌加黄连以助清泄胃热。
《四川中医》
本方以微温之橘皮与微寒之竹茹命名,其用意大概就是为了告诉后人,此方只是降逆止呃而已,并无清热或温中之意,所谓清而不寒,温而不燥,补而不滞,药性平和,就是对本方功效特点的精辟概括。全方以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胃,使胃气不虚则其气易降;而橘皮、竹茹、生姜降逆开结,使胃气和降则呕、呃自止。由此可见,本方并无明显清热之功,也无明显温中之力,故其功效应以“降逆止呃,益气和胃”,不涉及温、清二字为宜。由于橘皮竹茹汤的药性温凉平均,并无清胃热或温胃寒之意,而仅是降逆止呃,益气和胃而已。故其治证不应谓为“胃虚有热之呃逆干呕”,或“胃中虚冷之咳逆呕哕”,而应是“胃虚气逆之呃逆干呕”,且无明显寒热者。其舌苔、脉象也不应是“舌嫩红,脉虚数”,而应是“舌淡脉虚”。按照这样的辨证要点去理解和使用橘皮竹茹汤,才不致违背仲师本意。若强将本方用于胃虚有热或胃中虚冷之证,必有药不对证之嫌。
《冉雪峰医著全集·方药》
本条橘皮竹茹汤治呕哕虚证……本方姜枣以和营卫,参草以扶卑监,四补药为复味,其要在桔皮之宣气机,竹茹之导脉络,故即二药以标方名。然虽以疏利为平导中气之逆,而实以补益为斡运中气之本,与上条橘皮汤,但事疏利者有别。
陈雁黎
生姜泻心汤合橘皮竹茹汤:即生姜泻心汤加陈皮6g,竹茹6g,治妊娠反应,哕逆,呕吐者。煎好药以后,药汁要凉到室温,服药时,要喝一口稍停一会儿再喝,不可一饮而尽。
胡希恕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该方组成由陈皮、生姜、人参、大枣、竹茹、甘草组成。该方病机亦津液虚伴水毒,由于方中含有竹茹,会伴随一些郁热之象。再者,该噫气病机以虚为主,患者多有噫气后胃脘较舒之表述。
周凤梧
降逆止呃,益气清热。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呕逆,或干呕。橘皮竹茹汤的方药配伍比较复杂,橘皮竹茹汤治虚热,可是整个方剂与旋覆代赭汤比较一下,生姜比它还多,甘草的用量多,大枣的用量多,都比旋覆代赭汤量大,证是干呕而哕者,总由胃虚,精气津液不能正常输布,用了大量竹茹清痰热,方剂整个是治胃气虚夹有虚热,所以用了性偏凉的竹茹,“本寒标热”,“益气清热”,胃气虚是本,气虚就是寒。胃气虚,所以用甘草,生姜,大枣。
谢海洲
橘皮竹茹汤证,胃热呃逆,常出现于温病后期,胃阴不足,而有虚热,临床宜斟酌用之。
陈潮祖
①仲景原著只有“哕逆”二字,未曾指出偏热。
②所用橘皮重达一斤,生姜亦达一斤,皆属辛温之品,虽有二升竹茹之凉,亦仅不偏寒热,不会变温为凉。
③《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谓此方治“咳逆呕哕,胃中虚冷,每一哕八九声相连,收气不回,至于惊人者。”明确指出属寒而非属热。注家均谓胃虚偏热,是因方中竹茹寒凉,以药测证似应偏热,未从剂量权衡轻重故也。如果将橘皮、生姜剂量减轻,用于胃虚有热,亦无不可。
学习本方应该注意三点:
①气郁津凝,引起膈膜痉挛,才是呃逆基本病理,不能单纯归咎于脾胃。
②陈皮、生姜、竹茹之量何以独重?人参之量何以独轻?甘草、大枣之量重于一般方,除和中之外,还有何种作用?
③剂量的大小可以左右本方证病性的寒热。
1.近世均将陈皮、生姜之量改轻,用于胃虚有热的哕逆、呕吐。
2.《方函口诀》云:“此方主橘皮之下气,兼竹茹之润降,故气逆发哕者主之,又用大量甘草,妙法也,用少则不效………杂病之哕,虽经月余者,必效。若渴饮上逆而哕者,在阳(属热)则半夏泻心汤,在阴(属寒)则吴茱萸汤所主也,若胃气衰脱,奔腾而哕者,不在此数,死证也。”用大量甘草有甘以缓急之意。只赞其妙,未明其理,学者仍然莫明其妙。
徐景藩
食管病肝胃郁热证 症见嗳气频多,食物反流,吞咽困难,伴胸骨后灼热、烧心、嘈杂,口咽干涩,口苦,舌质红,脉象弦或细数。治法:清泄肝胃之热,理气和胃降逆。常用方:左金丸、济生橘皮竹茹汤等。胃热偏盛、大便干结者,可加大黄。食管中下段部位自觉有阻滞不畅感,吞咽不利或困难,大便干结而量少,可加用蜣螂虫。
吴光炯
小儿胃食管反流所致慢性咳嗽临床常用橘皮竹茹汤治疗。橘皮竹茹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橘皮、竹茹、党参、大枣、生姜、甘草组成,具有补虚清热,理气降逆之功。方中橘皮又名陈皮,性温,味辛、苦,归脾、胃、肺经,能健脾理气、燥湿化痰。《本草纲目》:“橘皮,苦能泄燥,辛能散,温能和。同补药则补,同降药则降。”竹茹,性微寒,味甘、苦,归肺、胃经,能清热化痰、醒脾开胃止呕;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其有止咳、祛痰及止呕的功效。党参,性平味甘,归脾肺经,能补脾肺气。《本草从新》:“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虚,用以调补,甚为平安。”《本草纲目拾遗》:“治肺虚,能益肺气。”生姜,性温味辛,归肺脾胃经,能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药性论》:“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逆不下食。”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黏膜,具有镇吐、祛痰及止咳功效。方中橘皮行气和胃以止呕、竹茹清热止呕,共为君药;生姜和胃止呃、党参扶正补虚,合橘皮行中有补,为臣药;大枣、甘草益气补中治脾胃虚,为佐使药;结合本病病位在肺、脾胃,诸药合用,补脾胃虚,降胃逆,共奏补肺气、健脾胃、和胃降逆、止咳化痰之功。
随证加减:临证时若咳嗽重者,可加前胡、蜜紫菀、款冬花等;若痰多者,可加浙贝母、法半夏、陈皮、桔梗等;若咽痒、咽痛者,可加蝉衣、薄荷、马勃、射干等;若呃逆、嗳气者,可加旋覆花、半夏、厚朴、代赭石等。
蔡陆仙
胃火上冲,肝胆之火助之,肺金之气不得下降,故呕。竹茹、枇杷叶、麦门冬,皆能清肺而和胃,肺金清则肝气亦平矣。二陈所以散逆气,赤茯苓所以降心火,生姜呕家之圣药,久病虚羸,故人参、甘草、大枣扶其胃气也。
时振声
调脾胃八法——理气法
(1)温通:脾胃气滞,胃脘寒痛,喜热喜按,或气滞不通,矢气全无,腹痛且胀,可用良附丸、天台乌药散、沉香降气散。
(2)凉散:气滞热痛,喜凉畏热。方如金铃子散。
(3)降逆:胃有热邪,不降反升,胃气上逆而呕吐酸苦,或见呕逆,可用橘皮竹茹汤。胃有寒邪,或夹痰气上逆,呕吐嗳气,口淡不渴,可用小半夏汤、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吴茱萸汤等。
〔医案〕
何任(呃逆)
女,24岁。
诉急行汗出较多,饮冷开水,即呃逆连声,平素胃弱而饮食不多,宜养胃降逆。
橘皮9g,淡竹茹12g,党参12g,炙甘草6g,生姜2片,大枣5枚,柿蒂6g,丁香4.5g。
本方仅服1剂,呃即止。
聂惠民(呕吐)
女,28岁
自述呕吐3个月。患者3个月前开始出现呕吐,甚则食入即吐,每日达7~8次。胃镜显示: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B超检查:肝胆脾胰均未发现异常。曾服用西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效果不佳,前来求治。
刻见食入即吐,反酸,纳谷不香,胃脘不舒但不痛,大便正常,舌质略红,脉沉弦。
诊断:(脾胃不和、胃气上逆型)呕吐(西医称为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治则:燮理脾胃,降逆止呕。
药用橘皮竹茹汤合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味:陈皮10g,竹茹10g,西洋参3g,生甘草6g,干姜6g,黄芩10g,黄连6g,柴胡10g,炒白芍15g,川朴10g,香橼10g,苏子、苏梗各10g,煅瓦楞30g(先煎),炒神曲15g,砂仁6g(后下)。7服,日1服,水煎服。
二诊:3服后呕吐便止,胃脘略有不适,食纳尚可,余症如前,脉沉弦细,苔薄。药已中的,二诊方基础上增损。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生姜3片,西洋参3g,炙甘草5g,瓜蒌皮15g,黄连6g,当归15g,炒白芍15g,川朴12g,炒枳壳10g,苏子、苏梗各10g,香橼10g,炒神曲15g,煅瓦楞30g(先煎),砂仁6g(后下)。14服,日1服,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14服后,胃脘转和,食纳亦增,大便1日1行,仍依前法再服7服以善后收功。后追访半年余,呕吐未再复发。
〔按〕
橘皮竹茹汤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治胃虚有热之“呕哕”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见于《伤寒论》第359条,治胃热脾寒之“寒格”。食入口即吐。本案主症为呕吐,病程已有3个月,说明病者脾胃已虚,升降功能失常,胃气上逆,况其舌质略红,知夹有热象,故聂惠民治用橘皮竹茹汤和胃降逆,益气补中;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清上温下,恢复脾胃升降功能;另加柴胡、白芍抑木扶土;川朴、香橼、苏子、苏梗理气降逆;煅瓦楞制酸;炒神曲、砂仁健胃消食。全方共奏燮理脾胃,降逆止呕之功。仅服药3剂,呕吐即止。聂惠民对于久治不愈、中焦脾胃气虚且略偏胃热的呕吐,常用橘皮竹茹汤合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减治之,疗效甚佳。
邹孟城(胃小弯溃疡,胃窦炎)
某,1980年前后应征入伍,继因胃病退役回沪。自觉胃脘时痛,纳食不振,形瘦面黑,深以为虑。
1984年11月在区中心医院摄片,确诊为“胃小弯溃疡”及“胃窦炎”。
屡服西药及中成药,终未获得可靠疗效,且咽痛、感冒、牙龈炎等症常与脘痛错杂而见。
至1987年1月病情加重:脘痛而外,常作头晕呕吐,所吐之物为饮食及粘痰,时带血丝。痛时胃中有似翻江倒海,自觉搅动不已。大便不实,泛恶而不泛酸。至此始来余处就诊。
舌脉:脉弦带滑,舌质红苔薄净。
处方:橘皮竹茹汤加减
党参9克,炙甘草3克,陈皮6克,竹茹9克,麦门冬9克,姜半夏9克,茯苓9克,枇杷叶9克(包),生姜二片,大枣7枚
后即以此方随证加入黄连、石斛等味,服30剂帖,诸症渐解。
〔按〕
此例患者,初起证情并不复杂,因循失治,渐至痰热孳生于胃脘,上逆则头晕呕吐,下行则大便不实。胃热上熏,则咽痛、龈肿,盖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而“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也。故以橘皮竹茹汤清消脘中痰热,佐以益气扶中,药病相当,故诸证渐蠲。胃火亢盛时,稍参黄连之苦泄,即得其平。
至1988年3月于甲肝流行病中,复患传染性肝炎,GPT高达400U,服中药七剂后降至50u,又服七剂恢复正常。
患者愈后胃病及肝炎均未复发,且感冒、咽痛等症亦少见。
二年后摄片复查,仅有轻度胃炎,胃窦炎及胃小弯溃疡皆已消失。
吴光炯(咳嗽)
男,时年3岁1个月
因“反复咳嗽2月余”就诊,咳嗽夜间多见,白天少发,餐后加重,少痰,无发热、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汗少,食欲可,偶有反酸、呃逆,时有上腹疼痛,有睡前进食习惯,平素嗜食碳酸饮料,二便正常,舌红润,苔薄白。
查体: 扁桃体(-),听诊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舌红润,苔薄白;
辅助检查: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1个月前做胃镜提示:食管增生,胆汁反流;支气管激发试验(-);24h食管下端pH监测提示:pH<4.0。
诊断:(肺胃不和型)咳嗽(西医称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治则:和胃降逆,化痰止咳。
橘皮竹茹汤加味:陈皮3g,竹茹9g,泡参15g,苍术9g,甘草6g,桔梗5g,前胡5g,枇杷叶6g,黄芩4g,大枣5g,共3服,水煎服,日1服,分3次服,40~50mL/次。嘱睡前2h内不要进食,包括碳酸饮料;并将床头稍抬高。
二诊:诉夜间咳嗽次数较前明显减少,反酸、呃逆明显缓解。但仍有微咳,少痰,前方去黄芩,改陈皮为4g,去泡参改为党参20g;5服,水煎服,日1服,分3次服。后因他病就诊时随访,诉服药后咳嗽已基本消失,嘱患儿多食易消化食物,睡前2小时内不进食。由于患儿家长拒绝治疗后行胃镜及24h食管下端pH监测,故治疗后相关辅助检查资料缺失。
〔按〕
吴光炯认为该患儿本为肺与脾胃不足,加之多有睡前进食习惯,平素嗜食碳酸饮料,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脾失健运,易生痰湿,阻碍气机,久则肺失宣肃,发为咳嗽。治疗应和胃降逆,化痰止咳,标本兼治,在基础方上加桔梗、前胡、枇杷叶以加强止咳之功。同时也强调饮食调护,嘱睡前2小时内不进食等,有助于巩固疗效。
马大正(妊娠烦渴)
女,26岁。
因“怀孕3月余,口干3月”就诊。患者怀孕3个月,自妊娠始至今一直口干,喜冷饮,饮不解渴,腰痛便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妊娠烦渴(胃阴虚)。
治法:甘寒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荸荠汁50mL,甘蔗汁50mL,梨汁100mL,麦冬12g,天花粉10g,知母10g,芦根30g,生地黄15g,北沙参15g,5剂。
二诊:2013年4月23日。饮毕口渴即除,其余症状均消,无恶阻,偶泛酸。
方药:橘皮竹茹汤加味。
党参12g,陈皮10g,竹茹10g,大枣5枚,生姜5片,甘草6g,芦根20g,枇杷叶10g,5剂。
《四川中医》(百日咳)
男,5岁
阵挛性咳嗽20余天,曾服中西药均无效。
刻诊:痉咳阵作,发时咳嗽连声,涕泪交进,面红耳赤,夜间尤甚,每次连续20~30声后,则发出鸡鸣样吸气性吼声,呕出大量痰沫方止。视目睛充血,舌下系带潮破,舌红苔白腻薄黄,脉弦滑。
查:白细胞17.5x10'/L,中性粒细胞0.26,淋巴细胞0.74。胸透(-)。
诊断:百日咳。
证属冲脉上逆,肺胃失和。
治以平冲降逆,肃肺和胃。
橘皮竹茹汤加味:
橘皮6g,竹茹、党参、杏仁、葶苈子各10g,生姜2片,大枣5枚,甘草3g。
服6剂后,痉咳缓解,惟出汗较多,口干多饮。原方去葶苈子、党参,加桑叶、沙参各10g。续服3剂,诸症悉失,复查血象正常。
《福建中医药》(呃逆)
男,34岁。
哕逆已10余年,时好时坏,经常发作,曾经治疗无效。此次发作加剧,哕逆频作,恶心吐涎,口渴,上腹部疼痛,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脉弦,舌质红苔黄浊。
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呃逆。
以橘皮竹茹汤加减:
橘皮4.5g,竹茹9g,玉竹9g,麦冬6g,炙甘草3g,石斛9g,大枣3枚,生姜3片,柿蒂4.5g。
二诊:呃逆已减,晚能入眠,胸前痞闷,前方去大枣、生姜、柿蒂,加生栀子、豆豉除胸脘痞闷,蔻仁宽中理气,连翘清热散结。
三诊:呃逆已止,诸症亦瘥,惟心中灼热,脉稍转缓,舌苔微黄。前方倍石斛以养胃阴,加知母滋阴清热泻火。连服3剂,痊愈出院。4个月后追访未再发作。
《古方便览》(呃逆)
一贾人七十余岁,患呃逆三十日,勺饮亦不能通于口,诸医治不愈。十七八日,东洞先生往诊。咽喉之肉脱,而吃吃之声已尽出,虽腹中有响,乃作橘皮竹茹汤,一帖重十二钱,与二剂而奏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橘皮竹茹汤:胃虚呃逆,胃虚有热。症见口渴,干呕呃逆
每周一方-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
理气剂—降气{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小半夏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最难把握的是剂量!
理气剂- 降气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