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3 理学 | 理一分殊:朱子理学的贡献

上一节中我为您讲解了北宋五子中的核心人物程颢的哲学。这一节我们来讲讲朱子的贡献及其影响。

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到了南宋就产生了硕果。影响所及,已经达到了在儒家或者说在士大夫精神世界里,儒家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无需证明的一种生活方式。最典型的就是陆九渊思想的出现,在朱陆之辩中,陆九渊对朱子的不理解(更根本当然是对程颐的不理解)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还要去论证儒家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因为北宋五子理论建设所达到的高度、产生的效果,使得儒学在整个南宋已经成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根底,进而就成为整个社会思想的根底。

但是,虽然北宋五子的理论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并且也都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程度的完整的体系框,仍然遗留下了非常多的理论问题。这个时候就有很多集大成的、思想综合的努力,朱子的理学就是对北宋五子哲学的一个集大成的综合,同时也是对北宋五子的体系当中所遗留问题的一个根本的解决。朱子在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都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人物。在思想的系统深刻和学问的宽广详密两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所以有的人认为朱子是孔孟之后一人而已,这个我是持认同态度的。


▲朱熹与陆九渊等人鹅湖之会地点

你有没有误会“存天理去人欲”

朱子一方面学问广博,另外一方面精神鲜活。很多听众都会以为朱子是一个刻板的人,其实朱子从来不是。朱子是一个生性活泼的人,当然这个活泼并不影响他的端庄严肃的态度。

很多朋友对朱子乃至对宋明理学的误解都源自于一句话,这句话大家都很熟知,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最有趣的是,有些读者因为朱子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而不喜欢朱子,却喜欢明代的哲学家王阳明。他们不知道,其实王阳明比朱子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或者叫存天理去人欲。王阳明说:“动时念念存天理去人欲,静时念念存天理去人欲”,换句话说,王阳明的哲学始终贯通就一句话——“存天理去人欲。”所以有的时候以讹传讹,道听途说是非常糟糕的。


▲王阳明

有的朋友就会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那是多么的残酷,加上清代思想家戴震批评程朱理学是以理杀人,再加上五四以来,强调吃人的礼教等等,这些讲法就加重了误解。其实“存天理去人欲”里面这个“人欲”是不能简单地翻译成人的欲望的。儒家从根本生活态度角度上讲,是不可能强调要去除人的欲望的。“人欲”是指过度的欲望。这里面我告诉听众们一个最简单的一个区分,人欲和正常的欲望的一个标准。这是朱子提出来的,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不是人欲是人心。饿了还非得吃好饭,渴了还非得挑选哪种水才能喝,这个就有点属于人欲了。在这个意义上,要去除的是这过度的欲望,而不是去除人的欲望。所以这个是我们要格外注意的。

朱子其人

朱子这个人才华极高,不仅有极高的哲学修养,极深隧的思想与完整的体系,还有详密的概念的分析,这些都是朱子哲学里面非常突出的特点。他同时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诗人,朱子的诗自然鲜活,不事雕琢,有的时候你拿朱子那些脍炙人口的诗,与杜甫的诗比较,你会觉得还是朱子来的自然鲜活。比如朱子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么鲜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每读到这样诗句的时候,我常常在想,什么样的鲜活的心灵能够流淌出这样完全不加雕琢的、生机盎然的诗句。


▲朱熹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面对往圣先哲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刚才我们讲到,朱熹的理学是对北宋五子哲学的一个集大成的综合,他对北宋五子的著述都有系统的消化、理解,并且有相当部分给出了注解。比如,他著名的《西铭解义》是在解张载,比如他的《太极图说解》是承继和解释周敦颐。北宋五子的哲学在朱子这得到了深化和发展,那么北宋五子的哲学里面,到底哪些问题是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深化?哪些哲学问题是遗留下来的问题?这个要从程颐说起。

形上者与形下者

程颢确立天理世界观以后,天理和生活(或者世界)当中的万事万物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的问题,就成了一个根本问题。最简单的来讲,按照《易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来加以区分的话,天理作为万物之实体,当然是形而上者,而由气构成的万物(两宋儒者普遍认为万物是由气构成的)自然而然就是形而下者。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行而上者跟形而下者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

程颢的思想如果说有弱点的话,就是他太过圆融,生怕把概念说得太分离、太分裂。所以他一提出比较具有分析性的概念的时候,就要马上把这个分析性的要素或者倾向消除掉。而这一点程颐跟程颢不同,在形而上形而下者的问题上,程颢、程颐对《易传》中一句关键论断的解释产生了非常大的不同,这句话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程颢认为,一阴一阳就是道,所以并不能在一阴一阳中分离出一个形上者来。从宇宙大化的同体来说,程颢讲的并不错,但是这里面仍有一个麻烦:程颢讲到“道即气,气即道”,道和气虽然相济不离,但是形上者和形下者仍然是不能混同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

形上者是根本,形下者是由根本派生而出的。由于形上者是普遍的根本,所以形上者到太极(或者天理)是永恒的,没有生灭的,它是普遍的,遍及于一切存有之可能的,任何可能的存有背后,它一定有天理和道的底线。而形下者具体的存有一定是有生有灭,有始有终的。仅此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得出形而上跟形下者之间的不容混淆的分别。所以程颐就特别强调性的区分了形上者形下者,他在解释《易传》的这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时候就讲“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者,道也。”“所以”二字作为形上者和形下者的区分标志,由此就开辟了一个巨大的思维空间。由于形上者跟形下者之间这个不容混淆的区别被强调出来了,于是形上者和形下者之间的这个关系就成为一个根本的理论问题。而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到了朱子那里就变成了理气关系问题。

朱子对理气的探讨

朱子哲学其实在理气关系的问题上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不断思考这样的问题。虽然到了他中年的时候,特别是到了《太极图说解》完成以后,大的方面的思考应该可以说已经完成了。尽管这样,朱子仍然在此后的生涯里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那么,形上者和形下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或者说理气的问题,他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是理气的先后:既然所有的事物当中既包含理又包含气,那么理气何者在先?这是第一个方面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理气动静的问题。气有动静,在具体的存有层面,有生,有灭,有变化,有运动。那么理这个层面有变化吗?如果我们简单说不变化,也就意味着它没有动静问题,但是一个无动静的实体,如何产生具体的动静呢?这又成为一个问题。所以理气动静的问题,当然跟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也有关系。因为《太极图说》的第一句话,“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按照程朱的理解,太极既然是天理,是实体,它不应该在具体时空当中,为什么它能动?所以在经典解释上,你要么干脆否定周敦颐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要么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创制,这样的话你就要面对“太极动而生阳,太极何以能动”的问题。所以由这两方面问题,产生出了理气动静的问题。

▲《太极图说》

第三个方面,当然就是这个“理气同一”的问题。其实“理气同一”的问题跟后面我们要讲的“理一分殊”的问题其实是有关联的。“理气同一”的问题很清楚,所有的事物都根源于天理,所以天理实际上构成了所有事物的内在本质。既然天理是所有事物的内在本质,那么事物之间的差异从何而来?这已经到了哲学上的,我认为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同一差异的问题。而同一差异的问题,在朱子理学当中有一种非常具体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理气同一”还涉及到一个问题,人秉天理而作为自己内在的本性,那么其他的禽兽呢?老虎,狼,蚂蚁,蜜蜂,所有这些物类,它们当中有没有天理?如果它们当中没有天理,那么天理的普遍性何在,如果他们当中有天理,那么这些生物跟我们人的差别又何在?这又是一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当然就是“理一分殊”的问题。其实“理一分殊”这四个字最早是程颐说出来的。程颐有个非常著名的弟子叫杨时,听众们大概知道一个著名的故事叫程门立雪,也就是杨时跟程颐的故事。程门立雪的时候,杨时已经成年了,而且已经进士及第。你可以见到杨时对老师何其尊崇,当然反过来,我们不能不说程颐对学生是何其严厉,所以这个两个方面彼此相得。一代文化思想的兴起,尊师重道是根本,“师不严则道不尊”,这个是《学记篇》就讲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正因为有师道的确立,思想蓬勃兴起,文化的兴盛才有了基础。

“民胞物与”的理解

杨时在后来跟程颐论学的时候,曾经有次专门写一封信去问程颐,讨论张载的《西铭》。张载的《西铭》里面讲的是“民胞物与”的思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胞物与”的思想实际上就是程颢仁者浑然与万物一体思想的另一种表达,只不过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有文字穿透力的一种表达。

在理解这个《西铭》的时候,杨时陷入了一个困难:你既然强调对天地万物的爱,那这不等同于墨家的兼爱了吗?因为墨家在先秦时期跟儒家并称显学,墨家也强调爱,但墨家强调爱无差等。而儒家和墨家的区别在于,儒家强调爱有差等。关于爱有差等最清晰的表达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爱有差等的态度,所以杨时质疑《西铭》——这不就是兼爱吗?

程颐回答说,“墨家二本而无殊”,我们儒家理一而份殊。在程颐的这个回答的书信里,他强调的是“份殊”(这个后来被读成“分”的这个字,在程颐的回答里是名份的“份”)。爱之理是同一的,但是不同的爱是取决于人的份位的不同——父子之爱,夫妻之爱,兄弟之爱,这些爱各个不同。不同爱的理是一致的,但因为份不同,所以呈现出了种种不同,这是“理一分殊”这四个字的来源。

理一分殊

但在南宋,到程子的第三代、第四代弟子(我们知道朱子实际上是程子的第四代弟子)的时候,“理一分殊”就成为了一个宇宙论命题。“理一分殊”要解决的是统一的天理和千差万别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千差万别的事物如何获得了统一的理?统一的理又如何体现为千差万别的事物?

这个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哲学问题,朱子为了讲明这个问题举出两个重要的比喻,我就用这两个重要的比喻来跟大家讲这个“理一分殊”的思想。

第一个比喻叫“月映万川”。朱子说,天理在所有事物当中的体现,天理跟所有事物的关系,就好像天空中的明月跟一切水当中所映照的月亮的影子。当然,我个人认为:第一,“月映万川”不是一个好的比喻;第二,这个比喻仅仅是一个关系的比喻,旨在说明统一的义理跟在具体的、差别的万物中的理之间的关系。

▲《月映万川》(局部)薛亮 设色纸本

为什么我说这是一个不好的比喻?因为在朱子的理学当中,天理是万物的根源,也是万物本性的内涵。换言之,天理是万物的本质,那月亮映在一切水中(比如一碗水当中映着月亮的影子,比如一池水当中映着月亮的影子,一江水当中也映着月亮的影子),但是所有的月亮的影子都跟水的本质无关,所以不能简单的用这个比喻来讲朱子的“理一分殊”。

朱子讲“理一分殊”最好的比喻还是谷种的比喻:他说“理一分殊”像一粒谷种种下去生出百粒谷种,这百粒谷种,都源自于那一粒谷种,但是这百粒谷种又都跟原来那一粒谷种各个不同。这百粒谷种再种下去,复生百粒谷种,如此生机一贯:一方面生机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这生机的具体呈现又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这个比喻其实是理解“理一分殊”的一个重要的或者说根本的比喻,我个人认为稻谷种这个比喻非常关键,是理解理气关系的根本线索。

当然,我们这么短的讲授无法完整地把朱子的详密深邃的思想体系呈现出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朱子哲学里一个特别小的问题,都不是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时间的容量能够容纳下的。

崇敬伟大先哲

在最后,我期待大家能对中国固有哲学能有一种真正的崇敬的态度。你得知道,我们那些往圣先哲对世界人生的思考达到了何其深邃的程度,由这深刻的思考,才产生了面对世界,面对他人,面对自己的平和、正大、温暖坚定的目光,才产生了这样一种真正合道理的人生态度。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今天回看朱子这样的伟大先哲,不要先立一颗刻意求异的心,也不要先立一颗吹毛求疵、贬损的心。我觉得在面对这样的伟大先哲时,人必须有一种仰视的态度。只有在仰视的过程当中,你才能隔着时代,隔着语言,慢慢地体会到往圣先哲思想的深邃,深刻的思考。在体会到这样深刻思考的过程当中,慢慢带来我们个人的精神成长,同时也把个人的精神成长,作为我们整个时代精神成长的一个具体的内涵。当一个时代不再渴望伟大的时候,这个时代真就平庸了。任何一个肤浅的时代,它只要还渴望伟大,那么这个时代就仍然是伟大的。


▲《致会之知郡尺牍》(秋深帖)朱熹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节有关朱子的贡献和影响的内容就先解读到此。到这一讲,有关宋代理学的内容就讲完了,最后也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仁包四德”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生活当中有什么具体的体现?请大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此问题给出回答。

我是杨立华,感谢您的收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7薛瑄哲学与宋明诸学派
朱熹的生命哲学
朱熹理气论核心思想是什么
朱熹:儒道佛的融合
丁为祥 | 从“虚气相即”到“知行合一”——宋明理学“天人合一”主题的展开、落实及其指向
理学理气论与后期中医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