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给外国人介绍中国:人家不想听,你有什么辙?

作者:Qian

我在英国留学,念的是Edu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即“教育与国际发展”专业。严格说起来,这是一个交叉学科,对教育学和发展学的内容均有涉及。

有位老师描述为“教育方面的发展”和“通过教育促成发展”。教育方面的发展好理解,比如普及义务教育、扫除文盲等。“通过教育促成发展”的范围更广泛,包括通过教育来提高人的福祉、改善生活状况、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比如对妇女加强健康教育、特别是生殖健康教育,能够减少意外怀孕,降低婴儿夭折率。

一位领友开玩笑,说“发展学”相关的专业都是搞扶贫的。这话也没错,因为发展学类的专业都多少涉及国际援助,即国际机构、国家和慈善组织提供经费、专家等援助,帮助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

在我们专业,学生的国籍来源也相当“两极分化”:要么是来自亚非拉美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地球上最欠发达的国家;要么是来自欧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如英国、美国、瑞士。我们戏称为来自“金主国”和“受助国”。

虽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多急需发展的地方,但我们专业的中国学生并不多。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人少言轻”,总是看着同学和老师大谈印度啊、缅甸啊、孟加拉国啊、加纳啊、喀麦隆啊,还有一些名字真的很陌生的国家。

在课堂讨论和演讲中,中国同学讲到中国中西部地区教育欠发达的情况,也举过一些例子:比如云贵川的一些山区,孩子们上学路远且艰难;比如一些地区的财政困难,拖欠教师工资问题严重。 但很多外国同学将信将疑,甚至完全不信。“中国不穷啊!”、“你们现在可有钱了!”,英国同学说:“牛津街(伦敦购物圣地)上全是中国人在买东西!哈罗德(Harrods,英国最高档的百货商场)我都不敢进去,只有你们中国人和中东土豪在那里买东西!”非洲同学甚至觉得好笑:“你们穷?哈哈哈,我们那里的公路和铁路都是你们中国出钱出人修的。”

百口莫辩有木有!我们只能解释,来英国旅游和购物的,起码是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再说,中国人好不容易攒点钱、办好签证,总想在国外多买点东西。你们这些外国人,可是不知道我们的税有多高哇!在国外豪爽地买包包,一转头回国就得勒紧裤腰带呢。

但是在伦敦读书越久,我越发现信息的鸿沟是巨大的,认知的偏差根本无法用偶尔的交谈来纠正。比如我以前了解的英国,都是书本里、新闻里、电影、电视剧里描绘的英国:天气反复无常,食物就是个灾难(或者笑话);大部分人民性格拘谨,然而足球流氓又特别流氓;伦敦这样的大都市人情淡漠。

不是说它们不是真相,而是说它们只是部分真相。这些碎片化的、远距离的信息没有告诉我:英国的夏天可爱极了,晴天可以让你心花怒放;炸鱼薯条味道并不坏,一周吃一次、配上一杯啤酒甚至还是种享受;伦敦餐厅众多,在这里可以吃到世界各国料理,好咖啡馆更是数不胜数;英国人闷骚又逗逼,最值得称道的是讲文明有礼貌,遇到求助时大部分人都会欣然相助。

同样,我的外国同学们也是从他们接触到的与中国有关的渠道里,用一片一片的信息拼凑出对中国的印象。中国这些年经济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这是事实;但中西部地区、甚至东南沿海一些发达地区仍存在极端贫困、教育落后的情况,也是事实。 我并不想在外国同学面前为祖国哭穷,只是觉得有责任讲出全面的、真实的情况。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在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来说仍有待发展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外国同学的潜台词是:“你们有钱了,不是发展学关注的对象”,我认为既不客观,也不公平。

在这个问题上,就读于教育社会学的中国同学、如今的美女企业家夏总,以及从上海到伦敦访学的青年学者郭博士都有同样的感触。能不能做点什么?我们三个小女子在宿舍地毯上坐着,就着一瓶红酒倒腾出了一个idea——组建学生社团,给外国人讲讲中国。

2015年春节前夕,大英博物馆中庭举行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一位英国人正在表演中国地方戏。

Chinese Business Culture Society就这么诞生了,它直译的名称为“中国商务文化社团”。我们想面对IOE乃至UCL的在读学生和老师,帮助想去中国旅行、求学、发展事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做好准备。

社团的活动放在每周四晚上,地点就在学生会的一间活动室里。我们几个带上自己的电脑,借来学生会的投影仪,再把桌子拼到一起,摆上小零食和软饮料。自己制作的PPT一播,人往小黑板边上一站,这Seminar(讨论会)就算开始了!

我们讲过中国的节气和习俗,讲过饮食和地域,讲过中国的职场文化,也讲过几个大城市的总体环境和氛围。每一次活动前,我们三个小女子都要讨论、做课件、甚至把大纲写下来、串词想清楚。 为了做广告,我们在Facebook上开过账号,发文发图吆喝,把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全都@了一遍。春节前,我们特地做了中国剪纸装饰的海报,分头“扫荡”Bloomsbury的教学楼和宿舍楼,贴“小广告”。我们极力鼓动现有的学员去发动他们的朋友和同学来参加活动,不惜以“中国特色点心”作为诱饵。

但是非常遗憾,从头到尾,来参加活动的人并不多。最感兴趣的似乎是日本同学,60多岁的日本爷爷Shiegesan认识一些汉字,能造出简单的句子,对我们讲到的内容还有所补充和提问。另外两位日本男同学也十分认真,几乎每节课必到。还有一次,一位在伦敦工作的巴西(记不清楚是不是巴西)女子看到我们发在社交媒体上的活动信息,前来参加活动。我们三个人好一阵激动。

在向外国同学“推销”我们的社团活动时,他们往往非常有礼貌地说:“Sounds interesting(听上去很有意思)!”有的还会问问活动时间、地点和内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们社团的例子不是个案,IOE的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一直都开设汉语教学班,由语言教育专业的博士和访问学者担任老师,做得非常用心。但是据我了解,生源也并不理想。有些外国同学一开始很有兴趣,但一个学期下来就觉得汉语太难,慢慢地不来了。最后能坚持下来学的外国同学往往只有个位数。

如今,英国朝野上下仿佛越来越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前任卡梅伦政府标榜“黄金时代”不说,现在的特蕾莎·梅政府拿出1000万英镑推广汉语教学项目。在伦敦的富人圈子里,让孩子去上中英双语幼儿园已经蔚然成风,连伦敦前市长、现英国外相鲍里斯·约翰逊都在让孩子学中文。

然而,因为有了在英国大学里求学、“办学”的经历,我对英国人、或者更广义一点的外国人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的诚意存着一些疑问。为了跟中国做生意,也许。然而,他们真的想了解中国吗?他们想了解“真的中国”吗?

说回我们的社团。最后一次社团活动,我们选在唐人街的一家中餐馆聚餐。菜一道道端上来,我们穿插着讲了些中国餐桌礼仪、规则和潜规则。至少在那一刻,我们实现了沟通和理解。

更多阅读:

>>中国学生最不愿意读却最容易找工作的专业

>>上完大学后工作好找吗?评估专业就业前景三步骤

>>哈佛耶鲁学生成功的秘密,名校10大必读书目

- END -

跨越24个时区,一手国际教育资讯

益咕噜官网:www.eguru.cn

关注益咕噜,就是关注孩子的国际化明天

欢迎投稿,一经采用,必有稿酬奉上

投稿邮箱:tougao@eguru.c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留学生也存在鄙视链?如何结识外国友人?
海底捞欧洲第一家旗舰店开业,生意火爆,服务好到老外怀疑人生
中国有一汉字从古到今都在用,却在清朝被英国禁止,原因很可笑!
英国行(27)
中国舞塑造一枚外国女侠 #中国舞 #英国 #dou来跳舞 #国风合伙人 #外国人
不同时期中国版图的变迁和外国人拍1911年前后的中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