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没搞清楚这个,兴趣班不如不学


作者 |  齐菲

    凯叔说

kaishushuo

我人生一大遗憾就是到现在也没有学会一门乐器,甚至唱歌都找不着调。所以,尽管真的很喜欢古典音乐,每天早上在卫生间都把手机连上蓝牙音箱,但是总觉得和音乐隔着一层。真的希望我的孩子没有这样的遗憾。
但我并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当姐和米妹。只是在我在她们身边的时候,随时的放着音乐,并且经常问:“你喜欢XX的声音吗?”
我不知道会不会有结果,但是我绝对相信,就算她们不学,也会比我的起点高得多。
今天我又问当姐:“你到底喜欢什么乐器的声音?”
她说:“手风琴和钢琴。”
我大喜过望。心中有了喜好,总算有了开始。

有家长问:

给孩子报了兴趣班,他好像越来越不感兴趣了,要不要放弃?

很多父母都曾在孩子的兴趣班坚持与否的路上纠结过。那么,到底该要坚持下去,还是顺应孩子的意愿放弃?

其实,这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者说,坚持或者放弃,本不成其为一个问题。要紧的是,我们需要了解以下一些原则。否则,兴趣班这个事,原本是个好事,最后却可能成为亲子冲突的导火索、摧毁孩子兴趣的利器。

有时,兴趣班上着上着,就变成了家长的兴趣


想孩子坚持的更久,呵护孩子的兴趣至关重要 

爱因斯坦的那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已经被人念叨过无数遍,但真理就是真理。

希望孩子在所学路上坚持更久的话,呵护孩子的兴趣很重要。

比如学习乐器不能以练习和考试为主,而更多的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喜爱,给孩子更好的音乐氛围。

如果父母能够首先对孩子所学的技能感兴趣,在共同学习、探讨和陪伴练习中,孩子会更享受和父母互动式的练习方式,而不至于因太枯燥、孤单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再有就是,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如果一有错就被批评甚至惩罚,孩子很快就会把练习和各种负面情绪以及不良体验联系在一起,而不愿意再继续学习。

所以,在某个兴趣爱好或技能的学习中,鼓励、奖励等方式更适用。



如果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坚持与否,都是没意义的 

如果学琴的父母只注重孩子学会了哪支曲子;

学画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画了一幅完整的画;

学珠心算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算得是否快;

学跳舞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学会了跳支完整的舞;

……

我们给孩子选择兴趣班的初衷往往是为了孩子能在学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陶冶情操等等。

相信很少有父母在给孩子报班之前,就计划好了孩子必须学到某种程度,否则就不行。

可以说,从一开始,父母注重的都是学习过程,而非结果。

但是,曾几何时,学着学着,父母的心态就变了。变得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看重成果。

孩子稍有偏差,父母就心焦如焚,急于让孩子朝向自己规定好的方向和目标去发展,比如几年内必须通过几级;必须获得某某奖项;必须取得何种成绩等。

当我们的初衷变了味儿,孩子的学习状态自然会失去原有的兴趣和创造力,那么,坚持与否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与其孩子和大人都在痛苦、扭曲的学习中挣扎,倒不如各自解脱出来。

刻板、枯燥的练习,让兴趣越来越失去吸引力


坚持还是放弃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尊重,孩子的抉择和担当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很可能会进入一段倦怠甚至厌烦的时期,尤其是对于需要平时下功夫练习的那种兴趣爱好。

但有时,我们只看到了孩子表面的闹情绪、罢学、要求放弃兴趣班,却忽视了背后孩子的一些深层次原因或需求。

当孩子想要放弃某个兴趣班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放弃或坚持,而是应该在对孩子的细心观察和沟通后,知晓,孩子是不是有哪方面的心理需求需要被关照。

在有针对性地给孩子提供相应帮助之后,再来考虑放弃还是坚持。

最终,选择坚持还是放弃的结果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父母曾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想办法解决、做过各种努力和尝试,孩子的相依、父母的相伴,也算是一种莫大的收获。

到最后,我们既可以鼓励孩子继续坚持,也可以尊重孩子的意愿选择放弃。但要让孩子体会到自己有选择的权利,并最终也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如果选择再坚持看看,就要做好可能会辛苦、枯燥的练习准备;如果选择就此放弃,就要做好将来可能真的难以重拾目前最宝贵的学习机会。

个中利弊,父母可以和孩子充分的交流,然后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放弃未必是结束,也许是新的开始


孩子不同阶段的兴趣转移也是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和体会到的事物会越来越多,兴趣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之前在某书中看到一个学琴孩子这样的经历:

起初孩子对学琴很感兴趣,妈妈也支持地为他报了班,但在随后的时间里,因为练习的枯燥和辛苦,孩子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在妈妈的鼓励和解释后,也没能在坚持下来。转而对于打球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妈妈尊重孩子的意愿,并不强迫孩子。

有意思的是,一段时间的精力转移后,回过头来,孩子反而又对学琴感兴趣了,并且真正发现了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将弹琴视为一种轻松享受的学习,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下来。

很多闹着要放弃的孩子,在真的被允许放弃之后,并不一定会感到如释重负的快乐,也有可能会感到若有所失,在完全不触碰后反倒能有更真实、更深的思考和感受。

他们失去的,可能就是“再咬牙坚持一下”的那种体会。坚持的痛苦和孩子的快乐并不一定是相互矛盾的,而放弃本身则可能带给孩子给孩子和父母不一样的体验。

好在孩子的天性就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会努力向上生长。

一次偶然的放弃,也不会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习惯性烙印,倒很可能因为这种怅然若失的体会,而在以后面临类似的选择时,更加慎重、更加倾向于选择坚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小练琴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专家:孩子学乐器有助于大脑开发
怎样给孩子筛选艺术兴趣班?
给女儿进行6年美的教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真人书NO.12
明星育儿成功是因为有钱?富人的育儿理念到底是什么?
成为优秀琴童家长的说明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