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匡胤偃武修文 利大弊也大 严重削弱国防力量(图)
自唐末至五代,藩镇割据,军阀争霸,“大者称帝,小者称王”,有的藩镇公开称:“天子,兵马强壮者当为之。”中原地区王朝更迭频繁,而且每次改朝换代,都是靠发动兵变实现的。

  这种武将横行天下的社会现状,给宋太祖赵匡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使大宋王朝长治久安,避免重蹈五代的覆辙,他全盘采用赵普的谋略,通过“杯酒释兵权”、推行更戍法和用文官取代武官治理地方等措施尽削藩镇权力,为大宋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宋太祖及宋太宗重文轻武,大大降低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严重削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国防力量,导致宋朝长期陷于挨打求和的被动局面。

  重大历史问题探讨

  王朝频更迭:

  藩镇拥兵割据乱天下

  武将跋扈、藩镇割据始自唐代,泛滥于五代。唐初在边境诸州设总管,以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开始正式设节度使。唐玄宗开元年间,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均置节度使,州刺史成为其下属,又多兼按察、安抚、度支等使,军、政、财权集于一身。由此导致“安史之乱”。平定“安史之乱”后,节度使遍设于内陆,领州者多至十余州,少者也不下四五州,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正是节度使权力膨胀的结果。

  五代期间,军阀争霸,割据政权遍及全国。当时谁掌握军权谁就拥有土地和财富,所以武官根本不把文官放在眼里。如后汉时期的枢密使杨邠就常说:“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至于文章礼乐,何足介意!”认为文人宰相苏逢吉、苏禹珪无益于时,凡事不与他们商量,独揽政事大权。侍卫都指挥使史弘肇更加厌恶文士,他说:“此属令人难耐,每谓吾辈为卒。”甚至连钱谷吏也看不起文臣,三司使王章说:“此辈授之握算,不知纵横,何益于用!”

  武将厌恶文臣,文臣自然也不会喜欢武将,因此文武大臣经常闹矛盾。一天,王章在家中置酒宴请朝中大臣。酒酣耳热之际玩起了“手势令”的游戏,史弘肇不会玩,坐在他旁边的客省使阎晋卿教他做手势。苏逢吉看到了,就戏弄他说:“旁有姓阎人,何忧罚爵!”史弘肇的妻子也姓阎,本是酒家舞女,他以为苏逢吉借此讽刺自己,不禁大怒,拍案而起,用粗口大骂苏逢吉。苏逢吉不理他,史弘肇更是火上加油,抡起拳头想打苏逢吉,苏逢吉慌忙起身离开,史弘肇拿起剑追过去,被杨邠等人制止。从此以后,后汉的将相势同水火。

  偃武第一招: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在五代时期,每个朝代都是靠发动兵变建立的,而赵匡胤也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登上帝位。宋朝建立之初,赵匡胤就开始着手解决五代以来藩镇权力太大的问题。

  一天,他召来心腹谋臣赵普商量对策。赵匡胤说:“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赵普回答说:“此非它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而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并建议先免除石守信、王审琦的禁军指挥权,授以他职。

  赵匡胤说:“彼必不吾叛,卿何忧?”赵普说:“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万一军伍作孽,彼亦不得自由耳。”赵匡胤恍然大悟,于是召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高级将领饮酒。酒酣之际,赵匡胤突然屏退左右侍从,对石守信等人说:“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王守信等人忙问为什么。赵匡胤说:“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石守信等人一听大惊,赶紧跪下叩头,说:“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下已定,谁敢复有异心?”赵匡胤说:“卿等固然,设麾下有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石守信等人这才知道皇上对他们掌握军权不放心,哭着说:“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赵匡胤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石守信等人马上拜谢说:“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第二天,石守信等人均上表称病,请求解除兵权。赵匡胤大喜,立即答应他们的请求。

  偃武第二招:

  分开统兵权与发兵权

  宋代的军队包括禁军、厢军、乡兵等,而以禁军为最重要的军事力量。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一些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后,又取消了殿前都点检、殿前副点检的职务,并把禁军分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等三个互不统属的机构,这三个机构合称“三衙”。殿前司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指挥之名籍”,负责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等事;侍卫马军司掌禁军骑兵;侍卫步兵司掌禁军步兵。这三个机构只有统兵权,调发军队的权力则归枢密院。“三衙”统兵长官与枢密使彼此牵制,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厢兵为诸州之镇兵,赵匡胤下令将厢兵中身体健壮者选入中央禁军,余下的厢兵平时很少训练,只是服杂役而已。乡兵是地方人士组织的兵卒,战斗力更差,不足为患。

  另外,赵普还建议立更戍法。即把中央禁军派往外地,戍守边城,三年一轮换。这样就使中央禁军“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逸”。又使“将不得专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骄惰”,以此来防止将领拥兵谋反。这个建议也被赵匡胤欣然接纳。

  偃武第三招:

  以文代武掌地方政权

  五代期间,不仅州一级的军政大权被掌控在节度使手里,连县一级的权力也被武官掌控。节度使经常“补署亲随为镇将,与县令抗礼。凡公事专达于州,县令失职”。

  为了消除军人掌握地方政权的弊端,赵普建议推行文官制,从京城调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县、知州等,以取代军人掌握地方政权。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赵匡胤下令将县一级的行政权归还给县令。并在各县增设县尉一名,位在主簿下。凡有盗贼斗讼等案件,过去由镇将处理的,均转交县令和县尉处理。

  处理完县一级镇将当权的问题后,赵匡胤又采用赵普“渐削其权”之谋解决藩镇控制州权的问题。当时节度使中异姓王及带相印者不下数十人。赵匡胤采用的削权方法有几种:或因其亡故取消其州权;或因其退休取消其州权;或将节度使调往其他地方;或让节度使担任其他职务。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赵匡胤开始任命文官担任知州,又特设州通判之职,以削藩镇之权。为此,赵匡胤下诏:“州府公事并须长史、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时大置两员,余置一员。州不及万户不置。武臣知州,虽小郡亦特置焉。”

  禁军战斗力差名将少

  为了解决自五代以来藩镇强盛之弊,巩固赵宋皇权,赵匡胤全部采纳了赵普的建议。赵普为此也殚精竭虑。其措施十分严密,效果也很明显。

  由于赵匡胤收回了武官的兵权和地方行政权,使权力高度集中到中央政府,达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在中枢机构,“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军事上“兵无常帅,帅无所师”,枢密院有发兵之权而无掌兵之权,将帅可以带兵而无权发兵,使武将不能倚兵为患。另外,由于精兵集中于朝廷,地方兵力薄弱,也防止了地方割据之患。

  对于赵匡胤和赵普君臣间的密切合作,史臣赞道:“一代有一代之才,未尝乏也。求其始终一心,休戚同体,贵为国卿,亲若家相,若宋太祖之于赵普,可谓难矣……偃武而修文,慎罚而薄敛,三百余年之宏规,若平昔素定,一旦举而措之。”

  然而,任何政策有利必然有弊,赵匡胤推行偃武修文虽然抑制了武将专权,却大大削弱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更戍法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将互不了解,使军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历史上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其将与兵的关系都是十分密切的。战国名将吴起“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甚至为士卒吮疽,他指挥军队如大脑控制四肢,收放自如,所向皆克。汉代名将李广、唐代名将郭子仪和下属的关系也亲如父子,在长期的共处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其战斗力自然也非同一般。更戍法也不利于培养名将,宋代名将寥寥无几与此有关。

  宋代还有文官作监军的制度。监军的作用是督促武将执行中央预定的战略,防止武将专权。其弊端是有时妨碍武将临机决断。战场的情况瞬息万变,战机往往稍纵即逝,所以古人才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北宋将领凡事须经监军同意才能行动,在战场上失去了很多获胜的机会。

  能除内患却不能制外

  北宋精兵集中于朝廷,地方兵力薄弱。这样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地方政府无力对付地方暴乱,二是中央禁军防御外来侵略的能力不足。北宋初期王小波在四川起义,北宋末期方腊在江南起义,由于北宋地方兵力薄弱,他们都很快就攻陷了附近州县,直至中央禁军赶来才被镇压。

  中央禁军虽为精锐部队,但因主将无能或受监军掣肘,在遭遇强敌时往往处于不利局面。宋太宗赵光义曾两次亲率禁军征辽,企图收回燕云十六州。结果第一次战役赵光义几乎被俘,第二次战役受伤。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入侵,深入宋境,攻破遂城,擒宋将王先知,又攻定州,与宋军对峙。当时“急书一夕五至”,真宗赵恒大惊,他怕宋军抵挡不住辽军,欲南逃避敌。被宰相寇准催促才硬着头皮亲征。十一月,辽军主力攻克祈州、德清,三面包围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将李继隆等控扼要害。辽统军使萧达兰恃勇轻进,中箭身亡。因萧达兰是辽军南侵主谋,他死后“军中夺气”,于是议和。此时真宗也到达澶州,遂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宋方每年向辽方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不再有大规模战事。至北宋末年,朝廷禁军养尊处优,有的士兵连马都不能骑,几乎丧失战斗力。公元1120年,宋、金两国南北夹击辽国,金军攻克辽国五座京城,而宋军因主帅童贯无能,军无斗志,反被辽军所败。金国见宋朝禁军如此不济,遂起侵略之心,在占据辽国故地后大举南下,包围东京汴梁(令河南开封),打败宋朝禁军,俘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中外军事实力此消彼长

  宋朝的军事实力一日不如一日,但东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军事实力却越来越强。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辽国国君通文墨,他们的文字在公元920年已出现,并曾接受过高丽、回纥、吐蕃的朝贡。不仅契丹所占的中原领土有汉人的官僚管理,而且辽境后方,无数官吏、文人、工匠、优伶、武术家和僧尼也来自中土,可见其汉化程度之深。

  西夏也不是单纯的野蛮人。他们组织的半汉化国家在初唐时即活跃于它日后占领的地区,当它在400年后与宋人抗衡时,一个汉化的政府早已存在。所以在公元10世纪,这些少数民族显然得到汉人指点,文化程度提高,以致宋朝所面临的边防问题与它以前的朝代不同。这些游牧民族已有农业基础,他们已筑城为防御战。北方地势之艰难对他们有利,同时他们也保存着动员的迅速和战场上的机动性。

  虽然宋朝之中国视辽为野蛮民族,更未将西夏放在眼里,但它的军旗从未在北方草原地带展开过。“澶渊之盟”缔结后,宋朝从此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中国派兵征剿西夏,连战皆北,死伤惨重,迁延到1044年,中国所能获得的下场不过是使西夏之主在文书上自称“男”,上书于“父大宋皇帝”,而在其本国内称帝如故,因之中国也年“赐”大量绢银茶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杯酒释兵权背后的北宋基本法
宋太祖如何释兵权?
历史上,五代皇帝收夺兵权均失败,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何能成功?
“杯酒释兵权”:赵匡胤一招解决乱世更迭
宋朝削弱武将权力,仅靠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就能做到的吗
宋太祖登基后为啥选择“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