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壮医经筋经疗法理论篇

1:经筋与气血精津之关系

气血精津,是机体内的重要物质成份。对机体的生长发育、筋骨强壮、抗病力强弱等起着决定作用。是故筋肉与气血精津之关系非常密切。

先天之“元气”藏于肾;“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将先天之“元气”合五脏六腑之精而主宰着机体的生长发育。

“卫气”,是肺所主的一种“卫外之气”。由后天“饮入于胃,游溢精气”所补充,其性慓悍而疾,具有充皮肤、肥腠理、泽毛、温分肉及司开阖等功能。其于体表“营周不休”,成为机体皮部、腠理的“固外藩籬”,与经筋之关系密切。

经筋与营血。营者,乃血之前体,营行于脉,对经筋具有濡灌滋养作用。《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如若筋失营血所养,则弛而缓也

经筋与津液。人体之津与液,其来源于饮入之水谷,经过脾胃之腐熟、肺之输布,转化为汗、唾、泣、溺,膜原之液等。《灵枢·五癃津液别》:“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由此可见,津液的特点:①输入来源为持续不间断。②液别输布,遍于全身。③津液闭塞不行,则形成水胀为患,充溢肌肤。筋肉受累,经筋失养,百病始生。是故调经理筋,令阳气温行,以带动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气血皆从,则可揆度以为常也,乃是经筋疗法之重要环节。


2:经筋结构在机体的作用地位

经筋,即人体筋内系统之缩称。同经脉名称相对应,含意近似。包含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及十二皮部。以十二经筋为核心,它是总括人体全身皮肤、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的有机联体结构,并与经脉结成“筋与脉并为系”的有机联体,是机体的生物活性的庞大器官。发挥“联缀百骸”、 “维络周身”,“着藏经脉”,维护机体形体整体统一,护脏固腑,保证躯体正常“趋翔”活动等功能作用。

经筋学,即经筋学理论,它包含经筋组织结构体系形态学论述,生理功能、病因病理、经筋病变、临床证候、检查诊断手段、治疗法则及施治方法等的叙述。中医古代的经筋学理论,已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统一方面,初步构成诊与疗的古代经筋疗法模式,但比较简朴,并且在重要的环节上,存在缺陷。例如,古人对十二经筋循行图上,缺乏固定治疗穴位的描述记载。可能由于这个主要原因,我国的经筋疗法,直至今口,仍未得到应有的系统性开发。

经筋体系,即经筋学所叙述的经筋结构系统,以十二经筋为其核心,十二皮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十二经别,理应作为十二经脉体系的成分,但从《内经》所述的^筋与脉并为系,及经别从四肢别出、重合于颈项头面之肌筋溪谷,本疗法将十二经别划归经筋范畴加以应用。形成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及十二皮部的经筋体系。


3:十二经筋阐解

1.十二经筋概念 十二经筋是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间、相互关联的循行体系。其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调控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经筋学从经皆有筋、筋皆有病、病各有治的经筋认识,到十二经筋的构成、循行起止及循经部位、病因病理、临床证候、诊疗法则等,分别作了叙述。

2. 十二经筋的组成 十二经筋由手足三阴三阳的经筋所组成。它们是手太阴经筋、手少阴经筋、手厥阴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足少阴经筋、足厥阴经筋、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详见本章第三节后附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对照图解)。

3.十二经筋循行分布结构特点 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在机体的分布方式相同,都按阴阳极的分布形式:阴经分布于机体的阴侧,阳经分布于机体的阳面;即手足的内侧为手足三阴经,手足的外侧为手足三阳经分布。各经筋组的排列顺序,少阴及少阳居中,太阴及厥阴、太阳及阳明,分别居于少阴及少阳的两侧。

经筋结构分布,具有下列特点:①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末端指爪,沿四肢腕、肘、踝、膝、股上行,阴经多终止于胸腹,阳经上行至颈项,终于头面。②各经筋的行程线上,皆具有节段性回环曲折,结聚在肢节骨介上“筋结”。③阳性经筋于躯体分布,呈多维性的结构形式。④经筋于躯体分布,具有浅与深层兼备的特点。其深层分布,以夹脊尤为突出,例如,足太阴经筋,结于胁,散于胸中之后,于深层附着于脊椎。又如,足少阴经筋,结于阴部之后,又沿脊椎夹脊旁肌筋,上达后项,结于枕骨,再如,足阳明经,自阴器至缺盆,具有属于脊椎的结构。⑤经筋具有同五官的结构联系,如足太阳与舌本及鼻有联系,足阳明与耳及鼻发生结构联系,足太阳经筋形成“目上网”,足阳明经筋形成“目下网”。

深究经筋分布结构特点,对于指导经筋疗法临床应用及针灸治疗具有特殊意义。例如,把经筋起于四肢指爪,结于四关的特殊结构,同针灸的井、荥、俞、经、合的俞穴意义相结合起来加以考究,则不难理解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的内涵;可从中通过研究经筋的特殊结构,来获得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启示。又如,经筋的深层分布结构内涵,具有医疗实用价值。经筋疗法,通过研究腹部“缓筋”,建立起对它的查灶及消灶疗法,获得了对“腰腹腿三联征”的新认识;对腰腿痛、腹痛以及不明原因性下肢软瘫等,机体因素形成的疾患,具有特殊疗效。


4:十二经筋临床证候

(1)经筋临床证候概念;十二经筋临床证侯,系指经筋感受外邪、机体因素,经筋体系自身因素等作用下,所产生经筋病变的临床表现。《灵枢·经筋》叙述十二经筋病候,有属寒及热的两方面,以及沿筋循行部位发生的病候,如掣引、痹痛、转筋等,是经筋疗法的临床基础。

(2)十二经筋寒热证候:十二经筋的寒热病侯经文如“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驰纵不收,阴萎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免不伸”。

(3)十二经筋证候名称:经筋病候,多属痹症,同季节气候,切切相关。十二经筋的病症名称如下:足太阳之症,名为仲春痹;足少阳之症,为孟春痹;足阳明之症,名为季春痹,足太阴之症,名为仲秋痹;足少阴之症,名为孟秋痹;足厥阴之症,名为季秋痹;手太阳之症,名为仲夏痹;手太阳之症,名为季夏痹;手阳明之症,名为孟夏痹;手太阴之症,名为仲冬痹;手厥阴之症,名为孟冬痹;手少阴之症,名为季冬痹。

(4)十二经筋证候同十二经脉证候的关系:经筋乃经络的连属,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聚散结络于筋肉的体系;但筋与脉,在组织结构及功能上不同。因此,十二经筋的临床证候,既寓于十二经脉证候而又具各自身的特点。一般而言,经脉的证候涉及的范围广泛,其中包含经筋证候;而经筋证候,主要是筋与肉的病变表现。


5:十二经别”结构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1)十二经别循行的规律,皆自四肢深入内脏.络属脏腑之后,复出头面、清窍。着重说明:内脏与肢体的话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内脏与清窍的功能息息相关,反映了脏腑与躯体各部位的联系和需要。《素问·藏象》:“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十二经别循行规律的作用,就是调节脏腑,使其顺利完成躯体表里关系的功能作用。

2)十二经别之配偶“六合”,其突出之特点,是以六条阳经为“枢纽”。具体表现①六条阳经之复归,回合入本经。②六条阴经之复合,亦合入各自互相表里的阳经。了解本特点,不仅对于五脏六腑的生理具有意义;而且,对于运用 “经筋疗法”的手段,掌握六腑之“气街”(气行往来的径路枢纽),将脏腑与经筋病症解除于“门户”,具有重要意义。

3)十二经别扩大了经脉的循行部位。十二经别,除了表现以六条阳经与六条阴经的出入离合过程,扩大了经脉循行范围之外,尚于它的离合过程,联系了别的经脉和部位。例如,足少阴之经别,“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足太阳之经别,'下尻五寸,别入于肛”。由于经别扩充正经的通路范围,临床有利于经脉施治面的扩大。


6: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一)生理功能

经络运行气血“内溉脏腑”,使五脏藏精、六腑转化的功能活动获得物质条件保障。经络输送的气血“外濡腠理”,使机体的皮肉筋骨及肢节保持正常活动。经络“营阴阳”,通达表里,贯通上下,使体内的脏腑与体表的五官九窍协调一致。经络调节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起到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和抗拒外邪作用。

(二)病理反应-

在外邪入侵机体、气血失调、营卫失和等时,由于人体处于正与邪相搏,盛与衰相拒状态,经络具有反映病候功能。其反映形式,常见有下列数种:①当机体营内卫外机能发生障碍时,可致邪自外侵和病由内生。②病邪可以通过经络由表达里,或由里达表。③一旦经络受病,则该经络循行所过或所主的器官出现病态反应。例如,肢体筋骨皮肉受邪,其循经所过部位的筋、肉出现病态,一般的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出现疼痛或肿胀;血气郁积化热,则出现红、肿、热、痛。

(三)经络在诊断上的作用

经络,有一定循行部位及脏腑所属,故可依据经脉所过部位及脏腑辨证进行疾病诊断。例如,某些疾病过程,常可于经络循行线上或经气聚结穴位有明显触压疼痛,或有结节、痛性小结、索状物等反应物,以及皮肤温度变化、形态变化及电阻改变等。

(四)经络在治疗上的作用

经络学说,可用于临床各科指导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推拿及经筋学科的应用最为广泛。倒如,中医按经辨证施治,针灸循经取穴,经筋科临证中的依经查灶等,皆具有广泛而实用意义。


7:经筋与经脉之关系

经筋与经脉的关系,实际是“筋与脉”之关系。但各都冠之以“经”字,乃经者,路经之意。古人把纵行于躯体的 “筋与脉”之干线,命之为“经”,故经筋、经脉,乃经络系统中之“筋系”与“脉系”。

“筋与脉并为系”,成为机体诸系统中的一个体系,其起自人生体形形成之伊始,之后随“后天”之演化完善。《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大惑》曰;“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气血之精,而与脉并为系”。

上述经文,不仅阐明了“筋与脉”在机体分化过程中演进完善,而且说明了筋肉以骨为躯体支架,裹撷着骨与气血,发挥着“刚与墙”的作用;配合皮肤之身形,外卫坚固的作用,以保证“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之机体需要。

“筋与脉并为系”,在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中,均有充分的体现。《灵枢·经筋》篇叙述十二经筋循行于躯体的部位与路过,与十二经脉基本一致,并以十二经脉的名称,给经筋作对应性命名,故手足三阴三阳的十二经筋同十二经脉称呼对应。在全称上.因经筋不直接隶属脏腑而免冠脏腑之名。经脉“着床”于经筋之中,以其运输之血气渗灌濡养五脏六腑和经筋,肢节;经筋,以其“攀络系结”之特性,维络脏腑与经脉,互相依存、互为君使;在经脉与经筋的互相伴随循行中,经筋所属的“四关”(两肘及两膝以远),成为经脉气血出入流经的十二原部位,经脉之井、荥、俞、原、经、合穴位,均分布于“四关”范围之内,充分体现了经脉与经筋之密切依存关系。

8:

9:经筋与民间疗法之关系

从历史唯物观点看问题,医药之起源,伴随于人类的起源,并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而发展。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 “有了人类,便有医疗活动”。客观的历史事实,正是如此。

经筋疗法施治所达部位,是机体的皮、肉、筋、膜及肢节。这是机体结构最庞大的组织。皮部位于体表,自然界异常的气候变化,首先感应于皮表;机体活动发生磨擦、撞击, 首当其冲者,亦始于皮表。肢节,是机体趋翔移动动作不可 缺少的结构;肌筋与肢节同步运动,保证了机体生活、生产 活动的需要。而活存的机体,无时不处于运动状态。强烈的 活动,超越肌筋承受能力,劳动以至折断的病态便立即出现。 故此,任何一个集体,任何一个民族,在其从事医疗活动中, 都离不开积累经筋疗法的医术知识,这便是民间传统经筋疗法。

我国传统医学,有关经筋疗法的记载,始于两千多年前 的中医经典《灵枢·经筋》篇。经筋篇叙述了“十二经筋”在机体循行的部位与途径,描述了其生理病理变化的症侯特征,提出“以痛为腧”的诊疗原则,及“燔针劫刺”的治疗方法。此外,《灵枢·经别》及《素问·皮部论》等,亦阐述了经筋学的结构内容,成为我国经筋学科的医术鼻祖。

《灵枢》、《素问》之后,距今约一千四百多年的北魏时期,传说我国有了“易经筋疗法”。但只在武术界人士掌握,凭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由我国养生术中的“导引法”与“吐纳法”演化而成,通过一套象形运动,以锻炼筋骨,使之强健,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

清朝时代,我国有《易经筋图说》、《金图易经筋》等专 著流传,使经筋疗法驶向发展方向,进入振兴阶段。近百年 来,多种形态的经筋疗法医术,流传在我国山东、河北、河 南、东北、江浙等民间。均以别具一格之疗效而闻名海内外。 其中李佩弦氏所著的《易筋经》获得出版发行,葛长海氏善 长“捏筋疗法”,1960年从锦州调入首都北京发挥专长,所著《捏筋拍打疗法》,曾在北京市卫生局举办的学习班推广应用;胡兴立氏,善长运用传统医疗手法进行经筋疗法,1964年于江苏调入北京。近年撰编的《中国传统实用医疗手法》专著,包含丰富的临床经验,由我国著名骨科专家尚天裕教授审阅作序,原卫生部长崔月犁题辞出版。

壮族,是华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据考古获得的历史资料说明,壮族历史悠久。壮医体系起源于本民族。后经与内陆兄弟民族进行医药交流的取长补短历程,壮医在保持本民族独特风格的同时,又具有中国传统医学流派的风味,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

壮族之乡宁明县境内的巨幅“花山壁画”,绘制着壮医气功导引图,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壮医已经把经筋疗法纳入医学轨道。“花山”溶洞发现“陶针”,壮乡武鸣出土“青铜针”,桂林、贵县、横县等地出土的骨针,鳖甲针、银针……。说明各个历史时期,壮医运用针具刺治皮部“以疗疾”的历

史悠久、流传广泛,代代相传,成为优良传统。

壮族民间,流行着施治于皮肉、肌筋及肢节的多种经筋疗法医术,如捏疗法,刮疗法,捋疗法、绞疗法、拍打疗法、点穴疗法、搓揉疗法、角疗法等等,具备理论结合实际的独特风格和医术规程。口授心传,母传给女,父教于子,众所周知。无病备用,有病家治,以医于民,尉然成风。


10:经筋与形志之关系

所谓形者,乃指人的形体。志,乃人之情志,即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由于经筋构成形体之纲络,故经筋与形志之关系,实际是形体与人的思维之间的关系。了解形志关系,对于运用经筋疗法治疗脏腑及功能性疾患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形志关系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已有叙述。《素问·宝命全形》云:“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人有此三者,是为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这便是说,在大自然之中,人是最宝贵,上至君主,下至平民,都希望保全自己形体的健康;但有了疾病而自己不知道,留邪日深,以至病人骨髓,脏腑损坏,药物和针刺均失去治疗作用,是皮肤、肌肉先受损害.继而血气枯槁所导致之结果。故形体疾患,必须及早防治.

形体不仅具有保护五脏六腑的作用,而且,对机体的意识思维活动具有调节功能。中国医学关于人的情志活动,包含先天秉赋及后天获得两个方面。《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上述之德、气、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以及“七情”的喜、怒、悲、思、忧,恐、惊,都属于人的情志活动。

祖国传统医学对形体与情志的关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所创导的多种非药物疗法,不仅可以治愈常见多发病,而且能够治愈临床各科疑难病症;在治病的同对,建立了一整套有益于延年益寿的医疗保健方法,在当今时代,仍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效应。


11:十二皮部阐解

1.十二皮部概念 人身浅层,按十二经脉循行所过的相应部分划分,即十二皮部。《素问·皮部论》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结构包含皮部及腠理。

2.十二皮部区域划分 按手足相同经脉名称合为六经皮部。手足太阳皮部“关枢”,其含意是,太阳具有约束少阳枢转作用,故称“关枢”太阳属阳中之阳,分布于前额、头顶、背腰及腿的后侧。手足阳明皮部“害蜚”。害,是损害万物生长之意;蜚,古代之,“飞”字。凡阳极必损,损在阳明。故称“害蜚“。手足少阳皮部“枢持”。少阳居于三阳之间,具有持其枢转功能,故称“枢持”,主要分布于躯体侧部。太阴皮部“关蛰”。关者,固于外也;蛰者,伏于中也。太阴约束闭藏之阴气,不使之外泄,故称“关蛰”。主要分布于,手足太阴经脉循经的相应体表。少阴之皮“枢儒”。少阴为三阴开台之枢,阴气顺柔,故称“枢儒”。主要分布于相应经脉循行所过的体表。厥阴之皮称“害肩”。肩者任也、载也。阳主运,阴主载,阴盛之极,其气必伤, 阴之盛,在厥阴,故称“害肩”。与“害蜚”相类似,前者言阳极之害,此处言阴极之害。

3.十二皮部生理病理 皮部居于人体表层,结构完整无缺,与腠理合为皮腠,是机体“卫气”主要循行部位;如人身之 “藩篱”,即其“外应天序”、“内与肉不相离”,并同五脏六腑息息相关。《灵枢·本脏》云:“肺应皮”、“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是故人尽天寿,百岁不衰”。

皮肤,在苍天“六合”的天人台一之中,虽具有顺应“天序”的作用,但如若失之,它便是外邪入侵机体的重要门户,致使外邪“内闭九窍”、“外雍肌肉”,出现“卫气”不循其道的“漏泄”,及卫气散解的“自伤”病理变化,而后导致邪气步步深入病变。如《灵枢·百病始生》云:“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故皮肤痛……留舍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脉之时,痛于肌肉……留台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胃肠,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息而成积;邪气淫失,不可胜论”。因此,《灵枢·卫气》提出,“解结”于门户的早期防病治病法则,并美其为“无惑于天下”的措施。


12:经筋,”筋结“病灶特点阐解

经筋“筋结”病灶,是经筋疗法用以调节机体动态活动、功能平衡,而实现人群却病延年目的的特定医用部位。俗称施治“筋结”病灶或治疗“筋结”病灶。它在医疗性质、分布部位、形成结构、产生机制及施治应用等,具有自身特点。现作阐解如下:

1.经筋“筋结”病灶是中医经络腧穴的组成部分,具有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阴平衡功能,是中医阐述人体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中医经络学说理论,经筋,乃经络连属成份:“筋与脉并为系”,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皮肉筋带及肢节的筋肉体系。这一体系在组织结构上“维络周身”;在功能上,具有“内护脏腑”、“外应天序”的作用;同时,肌肉的伸缩活动,是保证机体于空间能够进行“趋翔”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人体的动态活动离不开筋肉体系。经筋疗法掌握这些特定部位的分布规律,以综合理筋医疗手段,发挥经筋筋结“病灶”的医疗效应,开创“以筋活络”、“筋松脉通”先河。此乃经筋疗法的特点之一。

2.经筋“筋结”病灶,是经筋病理状态的一种反应,具有特殊形征可查的特点。经筋疗法创立的《经筋“病灶”查灶法》,是定性查出人体经筋“病灶”的有效工具。《类经》指出,经筋是“联缀百骸”、“维络周身”的组织结构。阐明它同经脉的主要区别是“中无有空”、“各有定位”。《灵枢》“天年”、“刺节真邪”等篇章指出,肌肉及关节的“解利”,是肌筋的生理常态;而“筋挛”“聚结”等,便是经筋病态形征表现。

从古人描述十二经筋线群的走向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人体的指爪末端同躯体轴心之间存在牵拉性引力线。这是机体动态活动必然产生的结果。例如,上肢的指爪握物时,手指的握力,其力量的来源,在躯体的轴心受力点支撑;如若上肢离开躯体的支持力,则其失去动态活动的力量源泉。由此可知,十二经筋线的实质,乃是躯体动态活动的牵拉引力线,即人体的动态活动,具有古医籍十二经筋标记的引力线作用。这便是十二经筋线产生的原理。


13:经筋与脏腑之关系

经筋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其密切关系体现于相互依存之中,并在依存关系统一基础上,为维护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发挥作用。经筋与脏腑关系的统一,是构成全身整体机能平衡的重要环节。

人身筋肉,联缀百骸,系结肢节,使之骨骼,形成支架,定体身形,内安脏腑。五脏六腑,藏有所寓,居有所处。脏腑居安、得以藏精神血气魂魄,化水谷而行津液,使机体之阳气得以“卫外而为固”、阴者“能藏精而起亟”,气血皆从,内外和调。《灵枢·本脏》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说明血气精神,对性命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血气精神,皆来源于安宁的脏腑,脏腑的处态安宁,依赖于筋肉系结骨属构造的机体大厦安置。故经筋对脏腑,献劳非薄。

脏腑作为机体“藏精化物”之源的器官,其在奉养性命始终的过程,对筋肉负有“主与应”的职能和关系。例如,心主血脉,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肺主气,合皮毛,以其所主之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并司开阖;肝主筋,筋得肝血所养,则肢节滑利,筋失所养,则筋挛制痛或弛纵萎软;脾主肉,脾气运化,则肉柱丰盛,脾气失运,则肌瘦肉削或水湿浸淫肌肤。《灵枢·五变》云:“人之右常病也,亦因萁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由此可知,脏腑之功能状况,直接同筋肉密切联系。


14:经筋俞穴与针灸俞穴的关系

经筋腧穴与针灸腧穴,都是人体具有生物活性的特殊构体,皆具有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等功能,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显示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探索筋与脉的腧穴关系,对于经筋疗法和针灸学,皆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1)经筋与经脉都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筋,乃经脉之连属,“筋与脉并为系”。因此,经筋腧穴及经脉腧穴,都是经络腧穴。

(2)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在机体的分布方位、循行方向及所过部位基本一致,具有经脉线及经腧的共性关系。

(3)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的临床证候,具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表现。如足太阳经脉与足太阳经筋,都具有项、背、腰、髀、尻、脯、脚部的疼痛。

(4)针灸的井、荧、俞、经、合腧穴,即经脉之气的所出、流经及注入等特定穴位,均在四关(四肢肘膝关节以远)。这与经筋的“筋会于节”的注重四关穴位,互相吻合,具有治疗的共性基础。

(5)针灸和经筋疗法,都把腧穴的定位施治作为诊疗基础;都把腧穴的“得气”程度作为疗效优劣的评价。

(6)针灸针刺所刺人的组织,实际上是刺入经筋的筋肉;经筋疗法的施治,也直接作用于筋肉系统。两种疗法,没有本质上区别。针灸治疗离不开经筋;经筋疗法实际上是针灸疗法应用的充实和发展 。


15:经筋与骨属之关系

所谓骨属,在中医及壮医的概念中,均系指构成机体支架的全身骨骼。壮医对人体各部分骨胳的称呼,具有它独特名词,如Loub mous.(头颅骨)、Loub shes.(肋骨)、Loub meus.(上肢骨、Loub Kas(下肢骨)、Lab shib(肩胛骨)、Loub hes(脊柱骨)等。按壮语构成,把骨作为主语,以各部位所属的名称为状语,主语置在词前,状语置在词后,二者共同构成某部分骨骼之全称。中医古典对人体全身骨骼作了测量记述,如《灵枢·骨度》,将人体骨架自头至足分段落度测,成为针灸学骨度取穴法,延用至今。例如,头盖圆周为二尺六寸,两完骨(乳突)间距为九寸,颈长为一尺,胸骨上切迹至剑突为九寸,胸周为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肩至肘一尺七寸,肘至腕一尺二寸五分,腕至中指末四寸;髀间距六寸五分,耻骨至股内踝一尺八寸,足长1尺2寸……。

人体206块骨头,除了半关节由软骨作联结之外,全身187个关节(一般的关节称为滑膜关节)由筋性组织联结。《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筋者皆属于节”。说明骨间形成的关节之联结,主要依赖于筋性组织,亦说明筋与骨属关系异常密切。《灵柩·刺节真邪》篇曰:“腰脊者,人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说明人的脊椎是关节的密集部位,又说明四肢关节是人体改变趋势活动的主要结构,对机体的生活活动起到决定性作用。

总而言之,人体以骨属为支架,以筋肉为联结,共同构成机体的形态,起到“内安五脏六腑”,外联节肢,维护机体的整体统一及活动功能。


16:经筋疾病的病因病理机转浅析

1.外界异常气候变化因素 ①正常的外界气候,俗称正气。异常的外界气候,称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皆可成为治病的邪气;以风、寒、湿三邪致病者最常见,其中寒邪,是经筋病的最常见致病因素。

2. 外界力学作用因素 外界力学作用,如挫、擦、捩、碰、撞、击等作用于机体筋肉,轻者致不同程度的肌筋受伤,发生“瘀积”为患;严重者,损筋削肉,以致骨折或损及脏腑,是常见的致病因素,也是肌筋病的常见致因之一。

3.机体自身动态活动、静力学因素 机体与空间活动,离不开肌、筋、膜、带的参与。任何肢节、肌筋的活动,都具有活动量度及方向性等的生理因素制约,凡超越生理性负荷的活动,皆可成为肌筋膜带致伤

经筋病症的特点,除人们熟悉它的疼痛性、痉缩性及功能障碍等以外,临床上多不深究它的痉缩结灶性、痉缩失均衡性、压迫性、及累及演进性、隐蔽性、致疲劳性、类似性、多维性等。经筋疗法在临床实践中对上述经筋病症的特点加深了认识,从中获得对现行临床医疗多项疑难课题的有效解答。

经筋损伤后的挛缩性是经筋病的病理、病机基础。由于筋性痉缩,产生压迫性、累及性等特性,并呈现有可查性的阳性体征。

机体由于职业工作需要等,处于过长时间的静态体位,可发生静态性肌筋损伤,是肌筋病症的常见致病因素之一。静态因素所致的肌筋病症亦属于机体自身“内伤”性疾患,具有隐性损伤特点。


17:经筋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机械性生理作用功能

1. 联缀百骸,构成身形支架与形体 人体骨骼,犹似高楼建筑的钢筋,其支柱作用。而骨骼百骸的驳接,依赖于经筋的系结;骨与筋,联结构成机体的支架,把人身系结成为固定的形体。这便是经筋的第一个生理作用。

2. 维络周身,内安脏腑作用 经筋广泛分布于躯体,无所不达,构成网络周身的整体组织。内置脏腑,并固缠五脏六腑,以化气血;通过经脉运输,营灌内外,保证机体活存所需的环境。

3. 系结肢节,保证趋翔作用 机体肢节,有两种形态,一为相对固定形态,如脊椎的关节等,一为活动度较大的四肢关节。机体肢节,依靠经筋系结。四肢关节,由经筋系结成为可以移动位置的生态者,称为机体的趋翔活动。

二、经筋的反应性功能

1. 构成机体藩籬,外应天序功能 所谓藩籬,系指机体由皮部构成完整的人体表层结构。机体表层结构,对内具有维护机体的完整统一作用;对外,具有适应外环境气候变化的调节作用,在中医学称之为“外应天序”,即调节内、外环境的反应作用,是机体活存的必要条件之一。

2. 伸缩反应功能 肌筋受到体内外的刺激(含良性于恶性刺激),均引起伸缩作用。肌筋的收缩作用,是机体生理功能广泛反应的生态表现形式。实现生理需要的肌筋收缩,属于肌筋生理范畴;过于强烈的肌筋收缩,是肌筋生理转化为病理的表现。

3. 传递信息,牵涉反应功能 肌筋于活存机体,属机体的重要器官。当肌筋受到刺激时,肌筋的反应,可以产生传递性;传递反应,发生牵涉效应,称为牵涉反应。肌筋的牵涉反应,在生理作用范畴内,属于生理牵涉反应;肌筋在病理状态的牵涉反应,构成经筋病症的复杂性。

4. 肌筋的整体调节功能 肌筋属于机体的结构部份,其对于整体机能,具有重要影响。例如,肌筋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强烈收缩,可导致筋脉气血的滞留及瘀积。其产生的疼痛,对机体是个不良性刺激作用,对整体机能,具有调节作用。经筋疗法,正是取其后者。在机体病理状态下,施以肌筋适宜的刺激量度,使之产生良性调节机体作用,起到治病作用。由于肌筋是机体庞大的器官,良性刺激产生的良性反馈调节作用非常强大,故经筋疗法是具有显著的临床效应的一种医疗方法;而且是整体疗法的支柱医疗手段。


18:经筋病灶的临床表现

1.经筋病症的一般症状表现以酸胀、重滞、困倦、,疲乏、发麻、痹痛、乏力感,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为主要常见症状。

2.特殊症状 经筋特殊症状,系指经筋病变形成的筋结病灶点,产生对机体的恶性刺激,以及挛缩的筋性病变所产生的累及性,及累及演进性、隐蔽性、收缩失均性、症状类似性、牵张性、牵涉反应、疑结性、压迫性等的临床症状表现。

(1)筋性疲劳综合征:乃肌筋广泛性挛缩导致全身性重度疲劳感,伴头晕头痛、情志异常、失眠多梦或嗜眠、纳呆及胸腹不适等;但临床化验及有关检查均呈阴性的病症表现 。

(2)筋性眩晕:由于肌筋收缩失均衡所致,尤其是头颈部的肌筋伸缩失均,致使患者感到头眩及摇晃感,但无旋转性晕感,检查可于头颈部查及广泛性的筋结病灶以消灶解结施治,速获病症消除。

(3)筋性视力降低及阵发生朦视:由于眶膈及颞筋区的肌筋挛缩,导致患者视力降低或阵发性朦视;好发于青少年。眼科检查无特殊发现。用理筋法施治,可获临床治愈;但需自我调治,始可根治。

(4)筋性类似病:由于筋结病灶与脏器位置重叠或产生牵涉反应等,导致经筋病变的临床症状,酷似脏腑病变表现;但脏器的临床有关检查全阴性,经筋科称之为筋性类似病。常见者有:筋性梅核气、筋性类冠心病、筋性类肝胆综合征、筋性肝郁症、筋性类胃痛、筋性类肾绞痛症、筋性类类风湿关节炎等。

(5)气病中的筋性病变:中医所称之肝气郁结而胸胁苦满,及肾气亏虚所致的腰酸腿软,皆可于相应部位查及肌筋器质病变并存,称为气病中的筋性病变。用理筋法施治,收到气与筋病同功的疗效。

(6)隐筋症:即隐蔽的筋性病变,导致临床的疑诊误诊者。隐筋症是目前临床医疗的多种难治病,及病因末明疾患的致因之一。例如,肋端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等。识别隐筋症具有现实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非药物疗法之——筋磁疗法介绍
经筋疗法(转帖) 【中医针推外治版】
壮医经筋与骨属、脏腑、气血精津、根结、形志、民间疗法等之关系
什么是十二经筋?经筋与经脉有和区别?
【干货】筋膜角度解读中医整体观
皮肤,刮痧疗法的主战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