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梅姓氏源流——张姓

1.张姓起源

一是出自黄帝之后挥。《元和姓纂》载:黄帝少昊青阳氏第五子名挥,夜观天上弧星,始制弓矢,被黄帝任命为弓正(官职名),弓正也叫弓长,两字相合,即为张,此为张姓最早来源。据德化封廓《张氏宗谱》记载:张氏之为姓,始于黄帝。挥公本姓姬,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所生之长子,总排行为黄帝第五子。挥夜观弧星,顿生灵感,赶制弓矢弹丸,中冀逐鹿之战,轩辕氏大胜,平定天下,国号黄帝,命挥掌弓正,赏赐长弓氏,即张姓之始。

二是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

三是出自赐姓或他姓、少数民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鲜卑、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改姓为张姓。

2.张姓播迁

张姓发源于河南濮阳,最早活动于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衍播至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魏、晋、南北朝之后南迁。唐、宋时,开始移民湖广和云贵地区。明朝以后张姓遍布全国。从清初开始,闽、粤张姓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渡海迁居新加坡、印尼、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

3.黄梅张姓迁徙

黄梅张姓始于南宋恭宗德祐年间由张胜二自江西乐平迁入。之后,又有多支张姓自江西德安、德兴、吉安、樟树和湖北蕲春、麻城以及山西寿阳等地迁梅。黄梅亦有多支张姓外迁江西、陕西、湖北襄阳、安徽等地。今黄梅张姓主要分布在分路镇、孔垄镇、濯港镇等16个乡镇和龙感湖农场,总人口约80000人。主要迁梅张姓为四支:

⑴张胜二支系

据张胜二《张氏宗谱》载:张十三自江西德兴迁乐平,生四子,其长子张百七之孙张正六,仕于蕲,后落籍黄梅,为步云族之祖;其季子张千五的次子张胜二,由选举任遵化卫,于宋恭宗德祐年间(1275-1276)自江西乐平迁黄梅什村镇芦塘村七里畈(今苦竹乡杨谷村张胜二),为胜户迁梅之始祖。今后裔主要分居在:苦竹乡杨谷张胜二,濯港镇张福禄、陶河等地,人口约2000余人。

⑵张天才支系

据天才户资料称,江西乐平古港张氏始祖张沅的玄孙张新六,讳元刚,南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举人,任黄梅教谕,落户黄梅西乡九渠畈(今黄梅镇赤土坡)。其孙张宗五迁路途镇黄禄(今濯港镇张下屋),生仕忠,立为天才户。仕忠生楚壁,楚壁生四子:锦、镒、钧、鏊,繁衍为四大房。长房张锦后裔于清代中期迁居下新镇金星;二房张镒后裔迁居濯港朝门口、骆家垄;三房张钧后裔迁蔡山段塘、小池普济宫;四房张鏊后裔居濯港镇张下屋、张上屋、城上、胡禄桥、孔垄江垏,有后裔迁安徽省东至县等地,红丁人数约1000余人。

⑶张英支系

据张英楼《张氏宗谱》载:张仲为周宣王上卿,为张姓八派之始祖。汉留侯张良后裔张岱,自河南徙清河。后张延辅迁江西乐平古港。元初,张 ,讳受,任职千户,由江西乐平迁黄梅清江(今小池),后置业于上沿镇楠木楼(今下新镇长岭),其长子张英迁上沿镇(今下新镇张英楼),称英户。今后裔主要分居在:下新镇张英楼、李河、老垸,黄梅镇城区、停刀口、七星,刘佐乡梅花屋,小池镇街道和濯港镇刘圩等地。有后裔外迁陕西省山阳县高坝镇等地,红丁人数约2600人。

⑷张伯三支系

据德化封廓《张氏宗谱》记载:张良为清河派一世祖。明朝初年,张佑三由乐平经都昌山田迁九江府湖口县马迹岭。明洪武十二年(1379),其五世孙张伯三由湖口马迹岭迁江洲德化封廓洲上塆(今分路镇张塆)。从四世起,分二支。仲贤支居上塆,仲烨支居张河下塆(今孔垄镇张河),历六百三十余年,繁衍二十七代。自明代后,有多支外迁江西湖口、都昌、德安、九江市、九江县永安乡、十里铺、赛城湖,安徽宿松洲头,湖北襄阳等地。今黄梅后裔分居分路镇许兰、面湖南、面湖北、张墩、濠湖桥、姜塆、观音庵、张格、十八户、香世庵、套口、刘塆、张贯墩子,小池朱楼、长垏、腊垏、何垏、冯圈、中垏、卢塅、小池街、杨武、余大墩、板桥畈,新开镇,孔垄镇同兴、横港、张河、张油榨、邢港、梅垏、安墩,蔡山老洲、白沙洲、梅太六,濯港胡六桥、王四,大河韭菜地、洪岭,杉木乡杉木桥和龙感湖等地,总人口约25000余人。

此外,境内还有多支张姓迁梅时间或始祖不详,如:由山西寿阳迁入张姓居今分路镇张墩;由江西德兴营里迁入张姓居今小池镇业庄、泥池湖、九房墩、张河、大堰、彭垏等地;由江西吉安吉水迁入张姓居今分路镇上霍墩桥、下霍桥、张坳、仙姑庙、汊湖口、雷公庙等地;由江西乐平古垴迁入张姓居今小池镇张河。

清道光以后,黄梅张姓支派为36户,分别是:天禄户,居五祖镇大坪、小坪、停前镇黄古岭、孔垄镇汤家墩;普兴户,居刘佐乡石湖;再兴户,居濯港镇白湖;秀五户,居柳林乡古角南山寺、小池口、独山镇;兴户,居濯港镇张成墩、黄梅镇魏凉亭、孔垄镇张油榨;必胜户,居蔡山镇老洲;受五户,居濯港镇高桥;思永户,元至正十年(1350)迁居五祖;福二户,居黄梅镇、孔垄镇;宗一户,居苦竹乡张家塆;旺二户,居刘佐乡段窑;旺户,居大河镇考田张大垅、濯港;福户,居独山镇潘铺张福;文户,居杉木乡、停前镇;胜户,居杉木乡百亩塘;伯七户,居小池镇张河;福户,居孔垄镇王官树、罗家桥、蔡山蔡家桥;大户,居濯港镇、分路镇斗五墩;福二户,居孔垄镇东西二乡、陈有武、易家墩;安兴户,居独山镇鲍家坂、黄梅镇、苦竹乡小溪张塆;景户,居小池镇、刘佐乡杨穴梅家塆;义户,居张门;庆一户,居独山镇、停前镇;德户,居独山镇、黄梅镇;庄户居下新镇;伏三户,居濯港镇;洪户,居独山镇花园塘、黄花光头岭、刘佐乡杨穴;义祖户,居黄梅镇、五祖镇;伏六户,居濯港镇;受户,居杉木乡;宣一户,居独山镇东观;东福户,居蔡山;伏四户,居黄梅镇;胜二户,居苦竹乡张胜二;天才户,居濯港镇张下屋;英户,居下新镇张英楼。

4.名人选介

  德  明永乐年间任黄梅县令。修谯楼,详请设停前驿。

张九一  字助甫,河南新蔡进士。工诗,著有《绿波楼集》。明嘉靖间,令梅三载,善政累累,擢吏部主事。邑人感之,條其事勒石,曰隆学校,曰抚疲民,曰慎催科,曰谨拘慑,曰严干谒,曰乐咨访,曰清囹圄,曰锄豪强,曰息盗贼,江西鄒守益作记。

张聊芳  直隶举人。涖任数月,献逆屠城,不屈,备受毒苦。乱定,为邑筑城垣,构官署,抚瘡痍,集流亡,得稍安焉。顺治二年(1645)予以原职,不受死之。

  洙  汉阳人。以廪贡任学谕,真率鲜修饰,欲诸生餽遗。食用皆取给于家。家以是中落弗恤也。其子嘉榕,婿段嘉梅,俱工诗文,与诸生结社会课,常乐为點定。和气薰人,升襄阳教授。

张维屏  号南山,番禺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癸未署梅。事值大水溃隄,维屏操小舟,徧询疾苦,以闻大吏,勘灾仪赈,悉如所请。发赈时,禁胥吏侵渔。且曰豪滑浮冒,愚弱必漏。赈有定数,浮冒则此盈彼绌纵不漏犹漏也。乃悉心厘清户口,实惠及民。辨灾畢,乞假去。著作甚富,黃梅各詩見藝文。

  潤  涪州學訓。歸里,葛巾布衣,吟诗自娱。

  瀲  字眉有。顺治十一年(1654)副榜,授江西雩都令,政务简静。康熙十三年(1674),闽变,起他部助乱者,據崖石山,拥众至城下,瀲开城以待。贼疑其有伏,信宿退去。升云龙州牧,祀江西名宦。

张铭(16491707),濯港镇人,名锦横,字学渠,号敬安,康熙戊午科(1678年)武举人,己未科(1679年)武进士。任北直宣化府洗马林守备。其居家孝友,居官清廉。有联云:屠牛已去朝金阙,沽酒依然过石桥(即今胡六桥),邑志有载。子敏,文学。

张光庭  字序皇。康熙二十三年(1684)举人,授武昌教谕,周恤寒士,培植善类。年六十卒于任,祀武昌名宦。

  醕  字步轩。嘉庆三年(1798)举人,以大挑分发四川知县。历任威远、资阳、名山、兴文、华阳,所至有政声。屡决奇狱。有寡妇子,年未冠,随伯他读。清明告归,未抵家,徧觅无迹。伯被控受累,冤莫伸。醕至,询知中途道旁半里许,有尼庵。即从此设想,伪为贳缯者。私诣庵,窥少年,尼,有身,益疑之。私念非讬神道不能发此。覆密遣人,夜掷沙庵,后近听之。果然徐闻女子焚楮私祝,隐约称相公。翼日,率众围庵,掘后院,得尸。严讯之,係缘乞茶过庵,困于群尼,致斃。即毁庵,法治群尼。断少尼为寡妇,妇归果生子,伯得释。邑人神之。后以获盗,升泸州知州。卒于官,即葬华阳。

张良璋(18321869),黄梅县下新镇张英楼人,陕西省石泉县尹张宏道长子。字达,号保珊,亦号保山。生于道光壬辰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亥时。道光二十七年入泮,咸丰三年补廪,己未科举人,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进士,殿试二甲第三十七名,朝考二等第五十一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同治二年散馆,授职翰林院编修,任国史馆协修。殁于同治己已年十月十八日子时。

张汝琼18571938),榜名张美玉,字席珍,号昆山。黄梅县小池口(原属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人。光绪七年(1881),德化县试案六,九江府试第二名。光绪十九年(1893)科乡试,中第十四名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科会试,中第八十四名进士,官刑部主事加四级,领四品衔。光绪三十三年(1907)出掌热河理刑司,在部先后制受文林郎,诰授中宪大夫、资政大夫。制受文曰:“绩懋西曹,懔哀矜之垂训;恩颁北阙,表宠锡之殊荣。尔刑部主事张美玉执法持平,矢怀博爱,勤襄庶狱,克追明允之风;协赞详刑,弗蹈周内之习。兹以覃恩授尔为资政大夫”。宣统三年(1911)在热河任满回京,任主稿科员。民国二年(1913)解职回乡。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寇陷九江、小池,汝琼悲忿暴卒。死时,家贫不能安葬,靠族人资助丧事费用。

张亚良(1908-1927),原名子松,黄梅县杉木乡柘林铺人。1914-1922年,先后从熊竹生等人读私塾。1922年秋,在停前潘大屋黄梅第二高等小学读书。1925年毕业后,在家当塾师半年,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张在教书时,参加了蒋家咀“农民进德会”,后与吴铁汉、熊映楚、邓雅声、张获伯等一道从事秘密革命活动。接着和周为邦、王绍之等人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师参谋长等职。1927年“七·一五”以后,离开国民革命军,回黄梅担任鄂东区军事委员。同年12月间,在黄梅组织武装暴动,筹集枪支,不幸被捕。1221日被杀害。就义时,踢翻桌椅,高呼:“共产党万岁!”、“打倒蒋介石!”。

张获伯(1901-1928),乳名张玉树,别名张清正,黄梅县王家桥人。19231924年,在多云山下张河头教书。192412月至19261月,在黄埔军校学习,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六军任师政治部秘书、连长。1927年秋回黄梅,先后任县委军事科长、中共黄梅县委书记,恢复党组织,发展和壮大人民武装,是黄梅秋收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192832日,因黄梅革命暂时转入低潮,张获伯转移到九江市,团结黄梅在九江的一些同志,开展革命活动,秘密进行地下斗争。同年918日,被江西省浔阳军警督察处逮捕。同月22日,在九江铁桥头壮烈牺牲。

张骥骞(1904-1928),又名继谦,黄梅县五祖镇龙坪山人。1924年,在黄梅县城帅家新屋参加革命。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后从事地下工作,任汉口市硚口区党委书记。1926年冬,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一师,历任营长、团长、师参谋长等职。1928年,在江西作战中牺牲。

张荣杰(1906-1934),又名杰生,黄梅县五祖镇渡河桥人。1930年参加革命,担任赤卫队队长。1931年春,到江西浮梁县等地以烧炭、抬轿为掩护,寻找党组织,继续进行秘密革命活动,后参加红十军,任团长。1934418日,在安徽黄山战斗中牺牲。

张品生(1904-1935),黄梅县苦竹乡张胜二人。19264月参加革命,在本地农民协会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什村镇党支部委员。1931年春,转移到皖南歙县,任中共歙县县委委员。193546日,在歙县北门外开会,不幸被捕,当即被敌人杀害。

  驰(1891-1967),字勉中,黄梅县小池镇人。早年,就读于江西陆军小学、南京陆军第四中学。1911年,先后任九江军政府参谋、先遣军参谋、大通军政分府参谋长,后投沪军。1912年,留学德国。1922年,任广东石井兵工厂警卫团营长。1923年,任粤军第一师第一旅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师副官处处长、第二十五师第七十四团团长、第二十五师副师长。1928年,进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1931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师第三独立团团长、江西省保安处参谋长。1933年,任南昌行营高级参谋。同年5月,任江西省第十一区、十三区行政督察专员、赣县县长。19362月,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四五师参谋长。1938-1939年,任第一五六师副师长、第一五五师师长,参加粤北之役、昆仑关之役。19403月,任第六十四军副军长。1941年,任第三十五集团军参谋长,进入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十四期受训。1944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军长。1949年冬,任国民党第四兵团中将副司令官。随后,去台湾。195210月,退役。1967年,病逝于台湾。

张彬希(18841977),亦名文焕,黄梅下新镇人。1907年毕业于湖北方言学堂。1914年毕业于海参崴东方大学,后任驻俄国庙街领事。1920年春,苏联红军进攻庙街,日本领事馆被炸毁。日方寻衅滋事,张深恐酿成国际巨案,即作妥善安排。后中、日、俄三方就此事派员会查,日方终因无隙可乘而罢休。总领事邵恒浚写信嘉其“为国弭莫大之患”。同年初夏,日军即将开来军舰攻城。是时庙街交通断绝,张为救护侨众出城避难,再三与苏联政府交涉,始得购买大帆船50余艘。同时,庙街粮食来源断绝,苏联政府要征收华商仅够数月食用之存粮,张复与交涉,方允由领馆收买储存,然后配给侨众度命。苏联红军进驻庙街时,一度发生粮荒,红军总司令交给张足赤金砖18块重130余斤,托张代购粮食。未几,庙街被日军炸成废墟,红军总司令及有关人员全部阵亡。张于撤馆抵达海参崴时,将此金存入道胜银行,并将原委告知邵总领事,再交还苏联政府。当日军再次侵入庙街时,日、俄双方竟向中国领事馆提出要把华侨在庙街经商所得价值150余万元的黄金全部归日、俄所有。张义正词严,据理驳斥,卒使其阴谋破产。随后,张护送华侨回国途中,同船回国的贪官歹徒对华侨携带重金心存觊觎,张坚决与之斗争,将此金一一交还原主。侨商酬以半数计值70余万元之赤金,张丝毫不受。开船回国时,华侨推举代表赴京,赠以万民衣、万民伞、“侨民保障”匾额,并为张立“德政碑”于烟台。1922年,张调任伊尔库茨克领事。1926年代理驻西伯利亚总领事。1929年夏,调回南京外交部任职。从政20余年,一直未加入国民党。1935年外交部免其职。抗日战争期间,张携眷先后在松滋、宜昌、重庆等地避难。曾在重庆经营小型织布厂,以维持全家生计。1948年后,历任湖北师范学院、中华大学、湖北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学院俄文教授。1977年病逝于武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美黄梅】航拍黄梅十六乡镇
临江古镇小池口
小池镇本属江西九江,为何会划到湖北黄梅县?
黄梅特色小吃
说不完的黄梅四中
黄梅鱼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