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心悸(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一、病名概念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搏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常见病因包括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电解质或内分泌紊乱、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等,也可见于基本健康者。心律失常有多种,包括心动过缓、过速、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本病常见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晕、晕厥等,亦可无症状。
二、诊断
(一)诊断名称
中医:心悸、怔忡、胸痹、眩晕、厥证、虚劳
西医:心律失常(注明类型)
(二)中医诊断依据
1. 病名诊断
(1)临床表现:偶发者可无症状或自觉心跳不规则,有心跳增强感或间歇感,频繁或持续时间较长时可有心悸、胸闷、胸痛、乏力、眩晕、视矒等,部分病人也可无不适症状,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昏厥、抽搐、呼吸停顿甚至死亡。心脏听诊有心率、节律变化,心音强弱也可出现异常。
(2)发病特点:突然发作,时作时止,也可以持续存在。
(3)诱发因素:过度劳累或运动,精神刺激,过量吸烟、饮酒及咖啡等。
2.证候诊断
心神不宁:心悸怔忡,善恐易惊,稍受惊吓则坐立不安,失眠多梦,梦中容易惊醒,舌淡苔白,脉虚数或时有结、涩。
气血不足:心悸短气,活动尤甚,眩晕,乏力肢麻,面色无华,唇色淡白,舌质淡红,脉细弱或结代。
心脉瘀阻: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前区刺痛,入夜尤甚,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
痰火扰心:心悸时发时止,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
阴虚火旺:心悸不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有低热,或五心烦热,口舌干燥,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或促涩。
心阳不振: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乏力气短,舌淡苔白,脉虚微或兼迟缓,或兼涩、结、代。
气阴两虚,瘀热互结:心悸怔忡,或见刺痛,虚烦多梦,或自汗盗汗,或五心发热,舌质暗红尖红甚或有瘀点,苔黄,脉虚数或促涩、结代。
三、中医药治疗
1.分型论治
1.1 心神不宁证
治法:养心安神,镇惊定悸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茯苓神各15g、生龙齿30g(先煎)、节菖蒲12g、太子参(党参)24g、远志
10g、炙甘草12g。
方中通常用太子参或党参,气虚较重者可改用改用人参,阴虚者较重可用西洋参。若有自汗、盗汗者,可加浮小麦、黄芪、煅牡蛎以益气敛汗;胃肠不适便溏者加砂仁、藿香、甘松以行气健脾止泻。若兼脾虚,腹胀纳呆者,加白术、木香、砂仁、焦三仙、炒卜子以行气健脾开胃。
1.2气血不足证
治法:益气养心,补血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太子参(党参)20g,黄芪15g,白术12g,当归15g,茯苓15g,远志12g,酸枣仁12g,木香10g,元肉12g,炙甘草10g。
方中通常用太子参或党参,气虚较重者可改用人参,阴虚者可用西洋参。若有自汗、盗汗者,可加浮小麦、煅牡蛎以益气敛汗;胃肠不适便溏者加芡实、砂仁、藿香、甘松以行气健脾止泻。若兼血瘀,证见胸憋闷痛,口唇发绀者,加丹参、川芎以活血通脉;若兼脾虚,腹胀纳呆者,加木香、砂仁以行气健脾开胃;嗳气吐酸者加海螵蛸、段瓦楞、法半夏以降气抑酸;睡卧不安者加夜交藤、合欢皮以和胃安神。
1.3心脉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血府逐瘀汤等加减
桃仁12g、红花10g、赤芍12g、生地黄18g、香附12g、丹参20g、当归12g、延胡索12g、青皮12g、甘草9g。
若兼气虚、心悸乏力者,可去香附、青皮,加党参、黄芪g,以益气养心;兼阳虚胸闷气短、畏寒肢冷者,去青皮、生地黄、红花,加淫羊藿、熟附子(先煎)、肉桂以温心通阳。
1.4痰火扰心证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12g,陈皮12g,半夏10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2g,茯神15g,丹参20g,甘草6g。
热象明显,加黄芩、山栀、莲子心清心泻火;大便秘结,加全瓜蒌、大黄化痰通腑;惊悸不安加生龙齿、生牡蛎、珍珠母镇心安神;火郁伤阴加生地黄、麦冬、玉竹、生百合养阴清热。
1.5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生地15g,玄参15g,麦冬12g,天冬12g,当归12g,丹参20g,太子参15g,茯苓15g,远志12g,枣仁12g,柏子仁12g,桔梗10,甘草6g。
若见虚烦咽燥,口干口苦等热象较著者,可用朱砂安神丸加减;如阴虚火旺而兼见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乃阴虚相火妄动之故,可用知柏地黄丸化裁。
1.6心阳不振: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参附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人参9g,熟附子15g(先煎),干姜10g,淫羊藿15g,桂枝10g,龙骨30g,牡蛎30g,甘松15g,炙甘草12g。
若兼心气不足、气短乏力者加黄芪以补益心气;若兼血瘀心脉,心胸翳痛者,加降香、当归、川芎以通心脉;若兼痰阻心脉,心胸翳痛者,加瓜蒌皮、薤白、法半夏、石菖蒲豁痰开窍以通心脉;若兼阳虚水泛,肢体浮肿者,加茯苓皮、猪苓、泽泻、桂枝以通阳利水消肿。
1.7气阴两虚,瘀热互结: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清热
方药:四参饮加味
太子参20g,丹参30g,苦参15g,北沙参12g,郁金12g,生百合30g,炒枣仁12g,莲子心3g,远志12g,茯苓神各15g,生龙齿30g,节菖蒲12g,回心草12g,甘草6g。
若气虚偏盛,气短乏力较甚者,加黄芪益气补心;若阴虚而有低热者加天门冬、干地黄、黄连以养心清热宁心;若心烦失眠明显者加合欢花、柏子仁以安神助眠;若肾阴不足,症见腰酸膝软,目眩耳鸣者,加女贞子、龟甲、鳖甲以滋肾养心;若兼心脉瘀阻,胸闷刺痛,舌有瘀点者,加丹参、三七末(冲服)活血通脉。若大便溏泻,加芡实、诃子以健脾止泻;胃纳欠佳加砂仁、焦三仙、炒卜子以健胃消食。
2. 治疗心律失常方药
补益心气类:归脾汤、五味子汤、补中益气汤。
温补心阳类:四逆汤、炙甘草汤。
回阳救逆类:参附汤、通脉四逆汤。
养血安神类:归脾汤、养心汤。
活血化瘀类:血府逐瘀汤、丹参饮。
化痰除湿类:二陈汤、涤痰汤、瓜蒌薤白半夏汤。
滋阴降火类: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知柏地黄丸。
益气养阴类:生脉散、人参养营汤。
3.中成药
(1)心宝 每次2粒,每日3次。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而阳虚有寒者。
(2)宁心宝胶囊(虫草胶囊) 每次2粒,每日3次。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心肾虚者。
(3)黄连素片 每次0.6g,每日3次。适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而有热者,其中房性早搏的疗效较佳。
(4)生脉饮 每次1支,每日3次。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气阴两虚者。
(5)天王补心丹 每次6g,每日3次。用于心神不宁者。
4. 专科制剂
律复康胶囊 每次4粒,每日3次,适用气阴亏虚、心神不宁证。
五参顺脉胶囊 每次4粒,每日3次,适用气阴亏虚、瘀血内停证。
5. 静脉点滴可按辨证选取以下药物:
活血化瘀药:复方丹参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适用于瘀血内阻证。
益气养阴药:黄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适用
于气阴亏虚证。
回阳救逆药:参附注射液,适用于阳虚欲脱证。
四、其他中医疗法
1、针刺
(1).取穴 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15分钟。适用于各种早搏。
(2).独取膻中,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15分钟,适用于阵发性心动过速。
(3).针刺双侧内关穴,新发病及年轻体力尚强者,用重刺激,留针3~5分钟,对久病体虚者,以补法轻刺激,留针15~30分钟。适用于各种早搏。
2.耳针
选穴心、神门、交感点。用5分毫针刺入穴内,留针3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中等刺激,适用于室上速及室速。对于反复发作者,可于发作终止之后,改用耳穴埋针或耳穴压药(用王不留行籽或保济丸),每隔3天更换1次。
选穴内分泌、心、神门、交感、皮质下。用胶布固定王不留行籽贴压于耳穴上,每天按压2~3次,每次5分钟,10次为1疗程。可配合药物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3.推拿法
早搏:点按内关、神门、足三里,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用拇指抵住穴位,用力揉捻,每穴1分钟,按揉心俞、厥阴俞、肝俞、肾俞,患者取坐位,闭目宁神用掌根揉动,每穴1分钟,每日1次。
缓慢性心律失常:取心俞、膈俞、至阳等背部穴位,另加内关,采用点、揉、按等手法,由轻到重,每日1次,每次15分钟。
心衰(慢性心力衰竭)诊疗常规
一、病名概念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心肌梗死、血流动力负荷过重、炎症等),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临床上以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二、诊断
1、诊断名称
中医:心水、喘证、惊悸、怔忡、胸痹、水肿
西医:慢性心力衰竭
2、中医诊断依据
2.1病名诊断
主症:心悸、动则少气、喘息咳唾、不能平卧。
次症:乏力,眩晕、尿少、下肢浮肿、纳差、失眠、自汗盗汗。
2.2证候诊断
①气虚血瘀,水湿停滞证:心悸、气短、面色晦暗,夜寐易发胸憋气短,坐起则缓解,口唇青紫,颈脉怒张,胸胁满闷,胁下痞块,或痰中带血,小腿内踝足跗浮肿,小便短少,舌有紫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
②气阴两虚,血瘀水停证:心悸、气短、乏力,活动则加重,夜寐易发胸憋气短,坐起则缓解,面色恍白,自汗或盗汗,头晕,面颧暗红,口干,舌质淡红,苔白或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③气虚阳虚,血瘀水停证:心悸,喘息不能平卧,颧唇紫绀,脘痞腹胀,下肢浮肿,形寒肢冷,或伴胸水、腹水,大便溏泻,小便短少,舌体胖大,质淡紫,苔薄白润,脉沉细无力或结、代。
④阳虚欲脱证:神志淡漠,但欲寐,甚或昏迷不醒,心悸怔忡,呼吸短促,喘促不宁,烦躁不安,额汗不止,颜面苍白或紫绀,唇甲青紫,四肢厥冷,皮肤凉湿,脉微欲绝,舌质淡紫暗,苔白润滑。
三、中药治疗
1、分型论治
(1)气虚血瘀,水湿停滞证
治法:益气活血利水
方药:四君子汤合冠心Ⅱ号方、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党参30g、云苓15g、白术12g、丹参30g、川芎12g、红花12g、赤芍12g、泽泻15g、泽兰15g、葶苈子30g、益母草30g、甘草6g。
加减:若胸痛重者加枳壳、降香、郁金理气活血止痛;气虚明显者,改党参为红参,加黄芪益气养心;水肿重者加北车前子、猪苓、川椒目利水消肿。
(2)气阴两虚,血瘀水停证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利水
方药:生脉饮加味
西洋参(或党参20 g、太子参30g)9g、麦冬15g、五味子12g、丹参30g、川芎12g、赤芍12g、红花12g、泽兰15g、泽泻15g、葶苈子30g、益母草30g、甘草6g。
加减:阴血虚较重者,加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偏阳虚者,改西洋参为红参,加桂枝、干姜、细辛温补心阳。
(1) 气虚阳虚,血瘀水停证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利水
方药:参附汤、四君子汤加味
红参9g、熟附子12g、桂枝10g、白术12g、云苓15g、丹参30g、川芎12g、红花12g、赤芍12g、葶苈子30g、泽兰15g、泽泻15g、益母草30g、大腹皮15g、椒目15g、甘草6g。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改红参为15g;水饮内盛,喘促明显者加生姜皮,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
(4)阳虚欲脱证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方药:通常先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0ml中静脉注射,继而用参附注射液40~100ml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1中静脉滴注以回阳救逆。之后再服参附汤等汤剂。此型病情极为严重,应合用西医治疗措施全力抢救。
2、院内制剂
心衰康颗粒,每次1包,每日2次,适用气虚阳虚、血瘀水停证。
3、中成药
1) 生脉饮 每次服2支,每日3次。适用于本病气阴两虚者。
2) 参麦注射液 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日1次,适用于
本病心气阴两虚者。
3) 黄芪注射液 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1-2次/日。
适用于本病心气虚者。
4) 参附注射液 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1-2次/日。
适用于本病阳气虚者。
5) 参附芪注射液 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1-2
次。适用于本病阳气虚者。
四、其他中医治疗
1、针灸
(1)体针 主穴选内关、间使、通里、少府、心俞、神门、足三里。
辨证取穴:若水肿者,取水分、水道、阳陵泉、中枢透曲骨,或三阴交、水泉、飞扬、复溜、肾俞,两组穴位可交替使用。
咳嗽痰多,加取尺泽、丰隆;嗳气腹胀者,加取中脘;心悸不眠者,加曲池;喘不能平卧者,加取肺俞、合谷、膻中、天突。
每次取穴4-5个,1日1次,7-10天为1疗程,休息2-7天再行下一疗程。
(2)灸神阙、气海、关元,以回阳固脱。
2、穴位注射
以当归注射液,取穴内关、间使、定喘、肺俞、心俞,每穴注射0.5ml,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3、耳针
取穴肾上腺、皮质下、心、肺、内分泌,两耳交替取穴,适当刺激后间歇留针,留针2--4小时。
4.艾灸法
主穴:心俞、百会、神阙、关元、人中、内关、足三里。喘憋加肺俞、肾俞、膻中;水肿加水道、三焦俞、阴陵泉。艾条灸15~20分钟,或艾炷灸3~5壮,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诊疗常规
一、病名概念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常发生于劳累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诊断
(一) 诊断名称
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
西医:冠心病心绞痛
(二) 中医诊断依据
1、病名诊断
主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
兼证:心悸,气短,自汗,痰多气短,肢体沉重,纳呆便溏,时欲太息,神倦怯寒,四肢欠温等。
2、证候诊断
心血瘀阻证:心胸阵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尤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痰浊闭阻证: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而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阴寒凝滞证: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畏寒,四肢欠温,面白。舌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心肾阴虚证:胸痛胸闷,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津,脉沉细数。
心肾阳虚证: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恍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气阴两虚血瘀证:心胸隐痛或刺痛,时作时休,痛有定处,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心烦口干,易汗出,,舌体红或暗红少津,苔薄白,脉细涩或结代。
气虚血瘀证:胸痛隐隐,时轻时重,遇劳则发,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悸自汗,舌质淡暗,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缓弱无力或结代。
气滞血瘀证:胸痛胸闷,胸胁胀满,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舌质暗或有瘀点,苔薄或薄腻,脉细弦或涩。
痰浊血瘀证:胸闷如窒而痛,或有刺痛,气短喘促,心悸不宁,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舌质淡暗体胖或有齿痕,苔薄,脉弦滑。
三、中医治疗
1、分型论治
1.1心血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冠心Ⅱ号方或血府逐瘀汤、丹参饮加减。
丹参30g、川芎12g、赤芍12g、红花12g、降香12g、桃仁12 g、郁金12g、甘草6g。
瘀血闭阻重证,胸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元胡等,加强活血理气之功;若血瘀气滞并重,胸闷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等辛香理气止痛之药;若寒凝血瘀或阳虚血瘀者,伴畏寒肢冷,脉沉细或沉迟,可加桂枝或肉桂、细辛等温通散寒之品;或人参、附子等益气温阳之品;若卒然心痛发作,可含化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活血化瘀、芳香止痛之品。
1.2痰浊闭阻证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或二陈汤、温胆汤加减。
瓜蒌(瓜蒌皮)15-30g、薤白12g、半夏12g、枳实10 g,丹参30g、川芎12g、陈皮12g,甘草6g。
痰浊郁而化热者,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以清热化痰而理气活血。如痰热兼有郁火者,加栀子、竹茹、竹沥化痰火之胶结,大便干结重用全瓜蒌,加火麻仁等。痰浊与瘀血往往同时并见,因此通阳豁痰和活血化瘀法亦经常并用,但必须根据两者的偏重而有所侧重。
1.3阴寒凝滞证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通脉四逆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
熟附子12g(先煎),炙甘草10g,干姜10g,桂枝10g,薤白12g,枳实10g,当归12g。
若兼血瘀心脉痛剧者,加丹参,川芎,三七末(冲服)活血通脉;若兼气虚者加党参(太子参),黄芪补益心气;寒凝甚者加细辛、肉桂、片姜黄等。
1.4心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加减。
熟地15g,山萸肉15g,枸杞子15g,山药30g,茯苓15g,麦冬12g,知母12g,甘草6g。
若胸闷而痛,加丹参、川芎、赤芍、郁金等活血通络;心阴亏虚而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者,可加麦冬、酸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若阴虚阳亢而见头晕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热者,可酌加制首乌、女贞子、勾藤、生石决明、生牡蛎、鳖甲等以滋阴潜阳。
1.5心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方药:参附汤或右归丸加减。
人参12g、附子12g、肉桂6g,黄芪20g。
伴有寒凝血瘀标实症状者,适当兼顾。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饮上凌心肺,症见水肿、喘促、心悸,用真武汤加黄芪、汉防己、猪苓、车前子温肾阳而化水饮。若阳虚欲脱厥逆者,用四逆加人参汤,温阳益气,回阳救逆;或参附注射液40-6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毫升中静脉点滴,可增强疗效。
1.6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四君子汤合冠心Ⅱ号方。
党参20g(太子参),白术12g,茯苓15g,丹参30g,川芎12g,赤芍12g,红花12g,降香10g,甘草6g。
兼有气滞血瘀者,可加元胡、郁金以行气活血;失眠多梦可并用茯苓、茯神、加远志、柏子仁、酸枣仁收敛心气,养心安神。脾胃不和者加砂仁,焦三仙,炒卜子,鼠曲草;兼有痰浊者加瓜蒌、陈皮、半夏。
1.7气阴两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药:生脉散合冠心Ⅱ号方。
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2g,丹参30g,红花12g,赤芍12g,川芎g、郁金12g、甘草6g。
兼有气滞血瘀者,可加元胡、郁金以行气活血;兼见痰浊之象者可合用茯苓、白术、白蔻仁以健脾化痰;兼见纳呆、失眠等心脾两虚者,可并用茯苓、茯神、远志、半夏曲健脾和胃,柏子仁、酸枣仁收敛心气,养心安神。
1.8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通脉止痛
方药:柴胡舒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2g,香附10g,川芎12g,当归12g,桃仁10g,红花12g,桔梗12g,生地10g,赤芍12g,牛膝20g,甘草6g。
脾胃不和者加砂仁,焦三仙,炒卜子,鼠曲草;兼有痰浊者加瓜蒌、陈皮、半夏、茯苓;兼失眠等心脾两虚者,可并用茯苓、茯神、远志、半夏曲健脾和胃,柏子仁、酸枣仁收敛心气,养心安神。
1.9痰浊血瘀证:
治法:化痰活血
方药:温胆汤或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冠心Ⅱ号方
陈皮12g,半夏10g,茯苓15g,枳实(枳壳)10g,竹茹10g,丹参30g、川芎12g、赤芍10g、红花12g、降香12g、甘草6g。
脾胃不和者加砂仁,焦三仙,炒卜子,鼠曲草;若兼气虚者加党参(太子参),黄芪补益心气;痰浊郁而化热者,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以清热化痰而理气活血。如痰热兼有郁火者,加栀子、竹茹、竹沥化痰火之胶结,大便干结重用全瓜蒌,加火麻仁等。
2、院内制剂
冠心舒乐胶囊:益气养心、活血化瘀。用于心气亏虚、心脉瘀阻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每次4粒,每日3次。
五参顺脉胶囊: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用于气阴两虚挟瘀血证。每次4粒,每日3次。
脂泰宁胶囊:健脾利湿,降脂活血。主治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者。每次4粒,每日3次。
愈糖心康胶囊: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主治本病合并消渴者。每次4粒,每日3次。
3、中成药
速效救心丸:由川芎、冰片等组成,每次4-6粒。适用于心绞痛发作时急救或阴寒内盛者。
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适用于心血瘀阻证。
川芎嗪针:每支40mg,每次40-1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心血瘀阻证。
复方丹参注射液:2-4ml肌内注射或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心血瘀阻证。
丹红注射液:20-4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心血瘀阻证。
葛根素注射液:0.4 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心血瘀阻证。
血塞通针:10-3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心血瘀阻证。
舒血宁注射液:10-2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心血瘀阻证。
疏血通注射液:4-8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心血瘀阻证。
参脉注射液:30-6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阴亏虚证。
四、其他中医疗法
1.针刺:
取穴:第1组:肾俞、脾俞、心俞、厥阴俞;
第2组:内关、关元、太溪、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操作方法:先俯卧位取第1组穴位,再仰卧位取第2组穴位。应用平补平泻和徐疾补法。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深度1寸,速度0.2寸/s)、捻转(捻转180~270°,频率80~100次/分钟);徐疾补法:先在浅部得气,得气后,将针缓慢(速度0.01寸/s)向内刺入1寸,退针时疾速(速度1寸/s)提至皮下,进针过程中捻转180~270°,频率40~60次/分钟。行针1min,留针25min,每5min运针1次,每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休息2d后继续下1个疗程。
辨证施针:
痰浊胸痹心痛:巨阙、膻中、郄门、太渊、丰隆。彻背引痛加肺俞、心俞。
瘀血胸痹心痛:膻中、巨阙、膈俞、心俞、阴郄。唇绀舌紫者加少商、少冲、中冲点刺放血。
以上穴位均隔日一次,用泻法,每次留针15分钟,加电针效果更佳,连续14次为1疗程。
2.穴位注射
主穴:心俞、厥阴俞。
配穴:内关、间使。
隔日交替取两穴,每次交替注射参麦针或复方丹参针0.5ml,14次为1疗程。
3.推拿治疗
根据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及体征,以按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及手太阴肺经为主。按摩胸部之膻中、乳根、气户等,背部如心俞、膈俞、至阳等穴。
方法:主要手法:震颤法、一指禅、按法、揉法、擦法、弹拨法等。
处方:任脉、督脉、足太阳经、手少阴经、手太阳经、手厥阴经等经络的部分穴位。操作:令患者仰卧位,先用一指禅依次推下脘、建里、上脘、气海、章门、膻中,后用按揉法施于上穴,力量稍重,以患者能忍受为限。再于心前区接触患者体表行平掌式震颤法,同时顺时针方向转动。之后顺手太阳经自左肩至左小指弹拨,放松上肢肌肉,弹拨时力量稍重且反复3~5次。最后用较快速的擦法施于左前胸部,按揉内关,力量亦稍重。再让患者取坐位,先依次按揉大椎、两肩井、大抒、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肾俞、天宗、小海、神门、后溪,力量由轻至重,尤以肺俞、心俞、肝俞、肾俞为主,每穴应超过3分钟。然后直擦督脉,再横擦左肩脚内侧,以透热为度。再与左肩胛部行平掌式震颤法,同时顺时针方向转动。最后用较重手法顺手太阳经自肩至腕部弹拨之,以放松左上肢肌肉,反复3次后抖臂结束。以上治疗每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休息3天后再行下1个疗程。
4.悬灸法
选穴:内关(双)、膻中、心俞(双)、膈俞。
方法是:采用药艾条作灸料。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腧穴部位,点燃艾条一端后,先施灸一侧内关穴,灸火约距皮肤0.5~1寸,采用温和悬灸法使患者局部皮肤呈红晕为度。然后再次以同样方法施灸另一侧内关,施灸5分钟,再依次以同样方法施灸膻中、心俞(双)、至阳,各灸5分钟.每天灸治1次,6次为1疗程,休息1天后再继续进行第2疗程治疗。
5.拔罐法:
取穴;心俞、神道、大椎、风门、巨阙、厥阴俞。
操作:点刺放血,再拔罐,每次15分钟。
6、其他治疗
足底按摩、磁疗、刮痧等对缓解心痛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胸痹的中医诊疗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
硬皮病实用单方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合理应用治疗冠心病中成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