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方才叔:医生的故事

叶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中医学家。


叶天士家乡江苏吴县,三代从医,爷爷叶紫帆医术高超,是十里八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中医。父亲叶阳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爷爷厉害,被誉为“救命郎中”。叶阳生三十多岁开始代替爷爷,成为自家诊所顶门立户的先生。


名医嘛,随着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慕名寻医的人越来越多。自然,叶家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滋润,就当地来说,可算得上是殷实。小地主一枚。


叶天士出生于康熙四年,也就是1666年。因为出生时他家门口桂树挺拔茂密,父亲就给他取名“桂”。


一年后“抓周”,叶桂小朋友居然抓的是脉枕,他把脉枕紧紧地抱在怀里,像是得了什么宝贝。天生要做中医的。


叶桂七岁就读书,敏而好学,日诵千余言,经学功底扎实,神童级别。私塾老师为他起了表字“天士”,可见其寓意。


叶桂十二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医。白天去私塾,跟着老师诵读四书五经,晚上回到家中,便在父亲的指导下,研习医理。为了打好根基,叶阳生要求他先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然后从《黄帝内经》的《素问》开始学起。《伤寒论》的三百九十八条要全部背住,一百一十三方牢记于心。


可是,也许命中注定,叶天士学医不到两年,他的父亲就和他说拜拜了。从此,叶天士跟着父亲的大徒弟朱桂祥继续学习、行医。这样又过了三年,叶天士基本掌握了家传本领,可以独立在诊所值班了。


叶天士不甘于此,决定继续深造,四处拜访名医,轮转学习,自己要求自己规范化,这也许是最早的医师规范化培训,至少算雏形。


叶天士轮转所跟的第一个带教老师姓唐,唐老师擅长妇科疑难杂症,不到半年,天士便从唐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妇科的精髓。


很快,叶天士从唐老师诊所出科。


第二站,针灸科。针灸老师姓刘,水平很高,人称“刘一针”。叶天士在轮转期间,接诊一个难产妇女,通过施针,妇女顺利生了一个男孩。叶天士在“刘一针诊所”名声大震。


第三站,金山寺。金山寺有一位老和尚志成,医术极高。叶天士知道后,打扮成穷人模样,化名“王二”,直奔金山寺。在金山寺,叶天士干完杂活后,就随老和尚看病,整理医案。过了一年,几乎把老僧的医术全部学到手。


叶天士怎么就知道金山寺的呢?机缘巧合。有一次,一个赶考的考生一直犯严重口渴。刚好路过叶天士诊所。叶天士劝那位考生留下来治疗,因为里热很重,不治疗的话,不出百日必死。


那考生哪肯放弃。继续北上,路过金山寺,听说志成和尚会治病,就上山求医。和尚的诊断与叶天士一模一样。可是当时的叶天士还拿不出办法,和尚呢?老和尚告诉考生说:“你不是上京赶考去吗,到了北边盛产秋梨的地方,你多买些,一路上,渴了就吃梨,饿了也吃梨,蒸着当饭吃。坚持吃上一百天,保证能解除病患。”


考生照着做了,果然一路上平安无事。回家途中又遇见叶天士,叶天士知道来龙去脉之后,叹为观止,就决心上山求学。



有一天,老和尚对叶天士说:“小王,你可以回去了,凭你现在的医术,已经胜过江南的叶天士了。”叶天士一听便跪下自认自己是叶天士。老和尚很受感动,窃喜,“呵呵,我居然是叶天士的师父!”


第四站,王子接诊所。缘起是王子接治好了叶天士姑姑的偏头痛,当然姑姑也吃过叶天士的方子,当时没有治好。


在王子接诊所,有一个产后恶露不止病例。王子接一边开方子一边说:“产前不用热药,产后不用凉药。此产妇乃热盛迫血妄行,我已用了两味凉药,可是又要顾护体虚的一面,这滋阴的知母还要不要用呢?”


叶天士顺口接过话,说道“知母两钱,母子安全!”王子接点点头,写下“知母二钱”。


两个月后,叶天士出科了,临行之际,王子接告诉叶天士:医者意也,用药不如用意。治病要讲究恢复人体平衡协调。另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切记,名医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最后还送一本中医秘籍《绛雪园古方选注》给叶天士,嘱咐继续学习。


就这样,虚心好学的天士到处拜访名医。本就聪敏好学的他,总是很得师父的赏识。他从十二岁开始从父学医,十四岁,父亲病故,再拜他大师兄朱桂祥为老师,专学医术。


叶天士聪慧过人,悟超像外,一点就通,十年之内,遍访名师,先后跟随十七位老师。这已经和我们现代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跟得老师差不多多了。


叶天士很能融会贯通,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很快尽人皆知。诊所也因为他的名声在外而变得门庭若市。即便如此,天士依然潜心钻研,手不释卷,常常秉烛夜读,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清代沈德潜曾为叶天士立传,名《沈归愚文集·叶香岩传》,书中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


叶天士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宏搜博览,学究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和学问相得益彰,他认为“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故虽享有盛名,仍孜孜以求,博采众长。


嵇璜曾经说过:“先生之名益高,从游者益众,先生固无日不读书也。”叶天士为人“内外修备,交朋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助之,无所顾藉。”


叶天士为医却不喜欢以医自名,死前对其子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慧,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现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看来,医生不想子女从医由来已久。



叶天士治疾奇效,佳话无数。总能从细微之处见真章。有一次他看到闹市摆有一棺木,披麻戴孝的亲属, 悲哀号哭动地,正在起棺送葬。叶天士急忙大呼“此人尚活,何故盖棺?” 众人霎时停住。


叶天士细细盘问,得知此人是待产妇女,便开棺细细把脉, 后取刺针, 解胸前衣服,,一针下去,就听“哇” 一声,产下一子,而妇有叹息声。


原来叶天士路过时,看到送葬棺底下有新鲜血液数滴,知其未死,及按其脉细审,知道产妇只是因为疼痛而昏死过去。一针下去,气血得转,就此一针救了两命。


乾隆年间,苏州流行瘟疫,清政府设立国医局,规定名医轮流参加坐诊。这一天,医局里来了一名更夫(更夫是指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的人。打更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提醒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这个更夫全身浮肿,皮肤肿成了黄白色,等候医生给他治病。


与叶天士同时期而年龄稍小的名医薛雪先到医局,给这更夫诊脉后挥手让他出去,对他说 : “ 你的病很重,没法治了, 回去吧。” 


出了医局的大门,正好碰上叶天士来上班。叶天士在轿子里看到了更夫,便说: “ 这不是更夫吗,看你这病是由于烧蚊香中毒引起的,你跟我进来吧! ” 


进了医局,叶天士给更夫开了两剂药,对他说: “不用害怕,吃了这两剂药就会好的。” 


薛雪在一边恰恰听到看到了这一切,认为叶天士是有意弄他,使他难堪,心中又恼又恨,回家后就把自己的书房改名为 “扫叶庄” 。


叶天士听说后也很生气,就把自己的书房改为“踏雪斋”,至此两人不再往来。


后来,叶天士的母亲得了伤寒,叶天士小心冀冀地开了处方,可母亲吃了不见好转。这事传到辞雪那里,薛雪笑笑说: “这种病要是放在别的病人身上,叶天士早就用白虎汤了, 而在自己的母亲身上就没办法了。”


薛雪的一个弟子插话说: “白虎汤性重,他是怕老人受不了。”薛雪说: “她 这病有里热,正是白虎汤证,药性虽重,非用不可。”


这些话传到叶天士耳边以后,叶天士便很佩服薛雪的见解。他确实想到 了白虎汤,也确实是担心母亲年高承受不了。听了捧雪的话后,就给母亲用了白虎汤,果然病很快好了。


这件事提醒了叶天士,觉得名医更应心胸宽阔,互相学习,就主动地去薛雪家登门拜访,两人重归于好。


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虽然文章不长,甚至没有记载任何具体的方剂,但全文言简意赅,对于临床常见的温热病的临床表现和传变规律做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


叶天士还将六经辨证,进一步发展为卫气营血辨证。这是对六经辨证的高水平应用和发展。自此,伤寒和温病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了。这种创新来自于对《伤寒论》的透彻分析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人认为,叶天士是对《伤寒论》理解得最透彻的一位医生。


《温热论》是温病学的必读书。叶天士还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医案,他善于使用轻灵短小的方子治愈严重的疾病,这是中医达到很高境界才能做到的所谓“四两拨千斤”的水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天士曾经叱咤医坛的潇洒。

附《温热论》核心十条。其中第一、八条是核心中的核心。


第一条: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第二条: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第三条: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第四条: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撒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第五条: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第六条: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噪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第七条: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第八条: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第九条: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既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矣。 


第十条: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第49讲 痴呆(四) 来自经方才叔 14:5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温病四大家”佳话
华夏十大名医轶事简介
江南名医叶天士的传说
【偏方】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珍藏本)
叶天士,最值得深究的一个人物啊
20叶天士循证医学思想探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