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太监憋久了能有多变态?超乎想象!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任。自幼聪慧,为官清正,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土木之变以后,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亲率大军抵抗瓦剌军,保卫京师,挫败了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而侵中原的阴谋,独立支撑明朝廷多年。于谦曾因得罪宦官王振入狱,得力于山西、云南两省百姓请命得免,后又被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陷害被杀,家无余财。明宪宗时得以平反昭雪。《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有《石灰吟》等名篇传世。

 
作者:闲散人

大明王朝正统十四年(1449),北京紫禁城太和殿上,正发生着历史上最让人瞠目结舌的一幕。
土木之变,朝廷二十万精英丧尽,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军俘虏的消息,在几天前刚刚传回北京。满朝文武在惊慌失措之后,心中还憋着一股怒火没有发泄。
当时,英宗的弟弟,后来的景泰帝朱祁钰还没正式登基,只是代为监一大早,他坐在大殿之上,准备主持朝会。千头万绪,有太多太多焦头烂额的事情需要去处理。却不想,被一个小小的言官扰乱了一切。    
这个言官站出来,要求清算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大宦官王振及其党羽的滔天罪行。此话一出,朝堂上先是可怕的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朱祁钰身上。
图:明景帝朱祁钰,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九月―1457年正月在位,在位7年,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吴贤妃。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第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朱祁钰万没想到有这一出,一时愣在当场,没做出任何表示。随即文武百官像炸了锅,七嘴八舌附和,要求朱祁钰下令严惩王振一党。
说王振祸国殃民,他一点都不冤,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但一直没有人敢说出来,只因为王振在朝中权势熏天。本来只是一个奴才,英宗却尊称他为“先生”,对他言听计从。英宗之所以会御驾亲征,最终落得兵败被俘的结局,就是王振怂恿的结果。
虽然王振自己也死在了土木堡,但他的势力仍叫人忌惮。众臣的群情激奋,更加叫朱祁钰不知所措,他甚至想站起来一走了之。
王振的同党,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在此时站了出来,蛮横地呵斥朝臣,让他们闭嘴,甚至想把群臣直接轰出去。十几年来,王振一党一直都是这么嚣张。但这次不一样。
群臣确实把嘴闭上了。但只是短暂的安静,之后是洪水猛兽一样的爆发。
户部一个叫王竑的小官,一步当先,扯住马顺就打,先是用上朝的笏板,然后直接手脚并用,又打又踹,最后在马顺的脸上咬了一口,硬生生撕下一块肉来。群臣又是短暂的沉默,随即一哄而上。
向来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堂堂锦衣卫指挥使,就这样在朝堂之上,被一顿乱拳围殴至死。    
打死一个,所有人明显还不过瘾。随后又如法炮制,把王振另外两个死党也打死了。
这一幕,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空前绝后。朱祁钰看着平日里肃穆庄严的朝堂变得一片狼藉,不仅摆着刚刚被打死的三人的尸体,还有满地的官靴、官帽,平日里知书达理的朝臣,现在无论老幼,一个个鼻青脸肿(被误伤的多)骂骂咧咧,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百官完全丧失了理智,从刚开始的请命,变成了威逼,似乎朱祁钰如果不下令惩处王振一党,连他也别想轻松躲过。
震惊与恐惧,让朱祁钰完全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他只想逃离这个恐怖的地方。
就在此时,有一个人奋不顾身地挤过乱糟糟的人群,连官袍的袖子都给扯掉了。他来到朱祁钰的身边,请他下令,马顺等人罪有应得,百官打死他们,无罪。
他是于谦,此时此刻唯一保持理性和思考能力的人。
图: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明宪宗时,于谦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
六神无主的朱祁钰,直接按照于谦的意思,发布了命令。混乱中的百官们才反应过来,正是于谦的冷静,刚刚拯救了他们的身家性命。
如果当时,代为监国的朱祁钰真的一言不发地离开,这种不明不白的态度,会被视为一种默许,势必会让锦衣卫等王振一派的势力,毫无顾忌地反扑。
锦衣卫手里拿着刀,是专门保卫皇帝的卫队。前脚一走,他们的刀就如果朝百官的头上砍去,百官就完全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于谦此举,不仅是救了群臣的性命,更避免了大明王朝发生更惨烈的分裂与内斗。加上他后续的系列努力,完全是凭一己之力,强行给大明王朝续命长达两百年。    
闹剧过后,时任吏部尚书的王直拉住于谦说:“国家的事情,就完全靠你了。今天这种事情,就算是有一百个王直,也什么用都没有!”
          

崇拜文天祥的天才少年

洪武三十一年(1398),于谦出生于浙江钱塘县。据说在他七岁的时候,有一个和尚惊异于他的长相,断言道:“将来,一定会成为拯救社稷的宰相。”事情的真假无法考证,但于谦确实从小就表现出来神童的特质,能诗会文,尤其擅长对对联。
在他还很小的时候,正走在杭州癸辛街上,这是一条杭州很出名的街,历史上曾有名人居住在此。有人就以街名为上联考他。于谦略加思索,对以“子午谷”。子午谷位于秦岭之中,相传诸葛亮北伐时,大将魏延曾谋划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策略,诸葛亮拒绝采纳。“子午谷”对“癸辛街”,都是历史上的胜地,字面上又都有干支。可谓是刚刚好的绝对。
同样,于谦小时候曾经与人同登金陵盛景凤凰台。他人以“今朝同上凤凰台”为上联,于谦对以“他日独占麒麟阁”。不仅对仗工整,还小小年纪就表达出了气度非凡的志向。
还有一次,正是过年时节,于谦一大早身穿红袍,骑马在街上行走,正遇着杭州巡按出行,两相照面。于谦来不及避让,巡按呵斥:“小子何敢冲我节导?”于谦回到:“良骥欲上进而难收,正望前程耳!”巡按见小孩出口成章,就眼前的情形出一上联:“红衣儿骑马过桥,”于谦对下联:“赤帝子斩蛇当道。”巡按不仅免了他冲撞的过失,还奖赏了十两白银。    
于谦本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曾做过兵部主事,父亲则不屑于功名。无论是祖父,还是父亲,都是忠信正直、轻财重义的人。祖父从小给于谦讲南宋旧臣文天祥的故事。于谦将一张文天祥的画像挂在身边,并在上面提了八十八个字:“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辞,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再向南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我瞻遗像,清风凛然。”是于谦对文天祥的评价,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
于谦给家族带来了极大的喜悦与希望。他的叔叔感慨:“这是咱家的一匹千里驹。”
他也确实没有辜负家族的期望。永乐十九年(1421),于谦二十三岁,中进士。但明成祖朱棣似乎不是很喜欢他,没有授予他什么实际职务。好在明宣宗朱瞻基非常欣赏他。宣宗刚继位,宣德元年(1426),就让于谦任御史。御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位,经常要在朝堂上,当头抵面揭发一些官员的不法行径。但初入官场的于谦一点都不发怵,在朝堂之上与皇帝问答之间,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说话,皇帝总听得津津有味,生怕漏了一个字。
当时的都御史,于谦的顶头上司叫顾佐,对下属非常严厉,动辄破口大骂,唯独对于谦礼敬有加,认为他是唯一才能超过自己的人。    
图:顾佐,字礼卿,号端临  ,河南开封府太康县,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毛庄镇顾庄村人,祖籍南直隶应天府句容县,今江苏省南京市句容市 ,明朝初期名臣。
宣宗登基不久,皇叔朱高煦就举兵造反了。
朱高煦以暴虐著称,很多文武大臣一见到他就瑟瑟发抖。宣宗御驾亲征平定叛乱,朱高煦投降时,宣宗让于谦历数他的罪状。于谦义正言辞,吓得朱高煦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只敢连连口称“罪该万死”。
宣宗由此更加喜爱于谦,先后让他巡抚江西、湖广、山西、河南等地。于谦每到一地,不求名,不求利,只求造福百姓社稷。
凡是有作奸犯科的,无论位高权重,他都揭发,让不法之人接受惩处。督办刑案,仅仅在巡按江西时,就亲自走访,洗清冤案几百起。河南、山西多灾,非涝即旱,黄河还时不时就决堤改道。于谦在任期间,大力兴修水利,加固堤防,凿井栽树,不仅可以旱涝保收,还能让行人有树荫乘凉,有井水止咳。河南、山西两省,一时有积粮好几百万斤。陕西、山东受灾时,近二十万拖家带口的流民涌进河南。于谦不仅没有驱赶,还奏请朝廷开仓放粮,分给他们耕地、种子、耕牛和农具,鼓励他们安定下来。既拯救了无数百姓,又将社会动乱消弭于无形。
于谦在任,对下从不受贿,对上也从不行贿。穿仅能御寒而已,吃仅能饱腹而已,住仅能遮挡风雨而已,除此之外,再无余财。
图:明宣宗朱瞻基,号长春真人,明仁宗朱高炽之子,母诚孝昭皇后张氏。明朝第五位皇帝、书画家,留世画作有《武侯高卧图》《三阳开泰图》等。
在明朝,地方大员时不时需要进京议事。于谦每次进京,都两手空空而去,在京城的权贵们都对他心有怨恨。有人劝他,至少也要带点地方土特产,于谦回答说:“我除了两袖清风,什么都没有。”并因此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志向: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入京》
宣宗在位时,重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大臣,宣宗驾崩时,继位的英宗朱祁镇才九岁,宣宗就指定了“三杨”在内的五人为顾命大臣。
“三杨”主政期间,对于谦很是欣赏。于谦所提的施政主张,总是能及时得到执行。
图:三人均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时人咸称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又以居所,称士奇为“西杨”、荣为“东杨”、溥为“南杨”。
随着“三杨”退休和去世,宦官王振逐渐把持了朝政。
传说王振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要见他需要先给白银五十两,送一百两则可留下来吃饭。其他礼物,无论多少贵贱,他一律来者不拒。他还经常把给他送礼的人的清单公开,送礼的得到升迁,没送礼的则被打压。
于谦不仅拒绝对王振行贿,还将他一类的贪官污吏比喻成恶毒的虎狼。
护主有恩当食肉,却衔枯骨恼饥肠。
于今多少闲狼虎,无益于民尽食羊。
——于谦《犬》
王振恨透了于谦。
于谦发现了两个不错的人才,进京的时候向朝廷举荐,说这两个人足够替代自己。王振怂恿依附自己的言官弹劾于谦,说他因为长时间得不到升迁,怨恨朝廷,随便就举荐人替代自己。
图:王振北京智化寺石刻像,王振,蔚州(今河北蔚县)人。明朝初年宦官。与明宪宗时的汪直、明武宗时的刘瑾、明熹宗时的魏忠贤并称为“明朝四大宦官”。
于谦因此被下狱,论死。
河南、山西两地的百姓却不答应了。他们自发联合起来,上书请命。就连封在山西、河南的两位王爷也站出来替于谦说话。
王振这才发现自己捅了马蜂窝,不敢再杀于谦。解释说他原本要杀的是另外一个曾忤逆了自己的人,也叫于谦,完全是一场误会。于谦被释放,降职为大理寺卿。    
河南、山西两地百姓还是不答应。多达千人跪在宫门之外,请求让于谦官复原职。英宗只好让他再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在河南、山西巡抚的位置上前后待了十九年。期间遇到父母去世,每次都是刚刚把后事处理完,就被皇帝下诏催促回到任上去,连守孝的时间都不曾有。直到正统十三年(1448),才被调回京师,任兵部左侍郎。
也就是在于谦进京赴任的第二年,他自己和整个大明王朝的命运,都处在了一个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

一个蠢太监的英雄梦

王振,在历史上是一号人物。但实在不是一个光彩的存在。他甚至让读历史的人感到疑惑,这样一个又坏又蠢的人,是如何能够做到权倾天下的?好像只能用运气来解释。
王振原本是山西蔚县的一个学官,学识一般,差事办得更一般,基本前途无望,时常受到乡邻的欺侮。但王振是一个狠人,他自行阉割,进宫当了太监。
太监大多都没读过什么书。王振虽也没有多少学问,但在太监中却能算出类拔萃者。宣宗因此让他去陪当时还是太子的朱祁镇读书。当时朱祁镇还是个孩童,王振却很尽责,对朱祁镇既关爱,又不失严厉。本来只是一个伴读的奴才,但对朱祁镇来说,王振的似乎更像一个父亲,让他又爱又怕,还产生了很重的依赖。因此尊称一声“先生”。    
仅是如此,王振也不应该有更多机会。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就明确规定,内臣“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廷”“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即宦官的一切活动范围只能限于内宫,内宫以外的事情不得过问,官位不能太高,俸禄不能太多。连穿外官的衣帽、到内宫外去吃饭都不行,更别说读书认字了。
朱元璋还御笔亲书写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字,刻在铁板上,放在宫门边,警示后世的皇帝、大臣和宦官。
图: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年号“洪武”。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
曾经有个老太监,跟随朱元璋多年。一天在宫中,自然而然插嘴到政事当中。朱元璋大怒,虽然饶了他性命,还是毫不留情地将其驱逐出宫,赶回了老家。
但这一切在宣宗朝发生了变化。宣宗为了日常工作的便利,选了一些聪明伶俐的小太监,请专人教他们读书认字。一些太监的心智得以开启,野心随后而至。历史上前有王振,后有魏忠贤。
宣宗驾崩时,英宗朱祁镇才九岁,对王振言听计从。但此时,王振还只能夹着尾巴,把自己的野心小心翼翼地藏起来。因为朝中还有以“三杨”为代表的顾命大臣,以及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英宗的奶奶,太皇太后张氏,史称诚孝昭皇后。
张太皇太后信任顾命大臣,对王振抱有十分的警惕。她曾经召来五位大臣,告诫英宗朱祁镇,必须要听他们五个人的教导,任何这五个人不点头的事情,即便他是皇帝,也不能做。她又叫来王振,不分青红皂白就要把他拉出去砍头。在朱祁镇和五位顾命大臣的请求下,才暂且饶他一命。    
从此以后,张太皇太后隔三差五就要把王振叫来骂一顿,敲打敲打。王者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忍着。
这一忍,就是七年。七年中,王振只能胆战心惊,像一个真正的奴才一样活着。
直到正统七年(1442),“三杨”有人死了,有人退休了,有人老得精力不济了。最重要的,张太皇太后也驾鹤西去了。憋屈太久的王振在瞬间爆发。
他结党营私,罗织罪名,将一切不和自己站在同一阵线上的人统统都打压、贬黜、杀掉。皇帝信任他,很多文武大臣也很捧场。明朝官员都留胡子,工部郎中王佑却是个例外。有一天王振问他为什么不留胡子,他回答说:“老爷你没有胡子,儿子怎么敢有?”王振升迁王佑做工部侍郎。
王振还将朱元璋亲书的那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牌子给挪走了,满朝的人都装聋作哑,没有一个人提出质疑和反对。
与此同时,被朱元璋、朱棣两朝赶出中原大地的蒙古族,迎来了一位了不起的首领也先。也先名义上是太师,其实是瓦剌的实际控制者。此时,他在北方再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做梦都想南下再一次一统华夏。    
图:绰罗斯·也先(Esen,意为平安),清朝时期译作额森,也称厄僧,明敕书称为“瓦剌都总兵答剌罕太师淮王大头目中书丞相”。明代蒙古瓦剌部首领,马哈木之孙、脱欢之子。打破非黄金氏族不能称汗的蒙古传统观念,成为蒙古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非黄金家族出身的大汗。
在此之前,蒙古人每年都带着他们的牛羊毛皮向大明王朝朝贡,先是表示一种臣服,到了英宗时期,完全变了味。
蒙古来朝贡的人越来越多,动辄三五千人。说是来朝贡,但他们每个人回去时,都要从明朝廷带走丰厚的赏赐。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对明朝廷来说,却是很大的负担。最后越来越过分,不仅朝贡的东西品质低劣,队伍中还夹杂着很多土匪强盗。
最关键的事,慢慢怠慢了王振。刚开始,每年也先都要送给王振大量的金银财宝,随着实力的膨胀,对王振也冷落了。
王振一气之下,扣留了蒙古朝贡的物品,没给什么赏赐,就将他们哄回了老家。
也先很生气。正统十四年(1449),带着三万铁骑,风驰电掣就南下了。此年,朱祁镇二十二岁。
也先的到来,让王振很兴奋。他一直有一个梦想,要干出一番英雄豪杰的大事业。所以他极力怂恿英宗御驾亲征。
朱祁镇相信王振不会错。况且,他自己心中也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像朱元璋、朱棣那样,亲率大军,驰骋疆场。

图: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第六位皇帝,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天顺元年(1457年)至天顺八年(1464年)两次在位。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天顺八年(1464年)病逝,享年三十八岁,遗诏废除宫妃殉葬制度,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满朝文武,几乎全部反对。但动摇不了王振和英宗两人去实现梦想的决心。
只用了五天的时间,几乎是什么都没准备,大明王朝近百年来积累下来的二十万最精锐的军队,外加朝中核心的五十多位大臣,就开出了北京城,浩浩荡荡奔赴前线,也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朱祁镇将镇守京城的重任交给了弟弟,当时的郕王朱祁钰,让其代为监国。兵部尚书邝埜苦谏无效后,跟随大军开拔,兵部侍郎于谦留在京师,代领兵部事。
二十万对三万,王振觉得猪都能打赢。但他不知道,自己连猪都不如。
这次出征的结果,都早已知晓。大明王朝最精锐的军队和朝廷的核心骨干被一锅端,连英宗自己也做了俘虏。几乎是被连根拔起。
其实,本来有很多次机会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大军刚出京城不久,就碰到了从大同逃回来的残兵。据他们所描述,也先的骑兵如猛虎下山、饿狼扑羊,凶狠又残暴,足够以一当十、当百。王振被吓破了胆,当下就决定班师。这个决定虽然有点怂,但起码也算及时止损。
可是王振却请求英宗,让皇帝和二十万大军绕道蔚县回京。不为别的,他自己是蔚县人,就想让老家的人,特别是当年瞧不起他的人,看看他如今的威风。这个决定也不算坏,过了蔚县,就能过紫荆关,一直往前走,将士们也能平安回家。
问题是,王振又在中途改变了主意,让大军掉头,按来的路返回。这次的理由是,二十万兵马过蔚县,会践踏百姓的庄稼、扰民。很多历史学家分析,王振忽然关心起蔚县百姓的庄稼,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蔚县的大部分土地早就成了王振的私产。
二十万将士,就这样像傻子一样,被王振这个愚蠢的疯子指挥着,来来回回兜圈子。又遇到大雨,将士疲惫不堪。
这一路来,也先的骑兵一直尾随其后,只是一直没有弄清明军的真实意图,不敢贸然攻击。直到此时,经过几次试探,终于明白,这支神经兮兮的军队,什么都干不了。
也先发动了第一次攻击。明军以五万将士的代价,赢得了三天的逃命时间。
军也确实很好的利用了这三天的时间,赶到了土木堡,就差二十五里就可以进入怀来城。进城,就意味着也先的骑兵优势无法发挥,明军可保安全。可是,王振却下令,要军队原地等待掉队的一千辆车,随后一起入城。正是这个愚蠢的命令,断送了二十万明军最后的希望。
明军很快溃败,但仍然有机会让结局不至于像我们所知道的那么惨烈。毕竟人数上占了压倒性的优势,也先也不敢孤军深入。明军趁机修筑了防御工事,大可以固守待援。
最终还是王振帮了也先的大忙。也先假装派人来和谈,还把大军后撤以示诚意。所有人都看出来这是一个圈套,只有王振相信这是逃生的良机。
王振下令大军离开防御工事,转移。大军开出几里路就遇到了也先等候多时的骑兵。铁骑如同狼入羊群,二十万大明精锐,先是被王振来回折腾,眼下在蒙古铁骑之下,除了慌忙逃命,无其他事情可做。
包括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五位顾命大臣之一的张辅和驸马在内的五十多位朝廷要员死在了土木堡,二十万将士殒命,英宗被活捉。
一夜之间,大明王朝的家底完全被掏空。仅仅是后来居庸关的守将上报,打扫土木堡的战场时,捡到头盔一万多顶,铠甲六千多副,火铳三万多支,火炮八百尊,箭矢四十四万支,火药十八桶。这都是明军遗留在战场的。    
唯一的好消息是,王振也在这场悲剧中死了。
大明将军樊忠在乱草之中,遇到了狼狈逃跑的王振,怒不可遏,大喊着“我为天下除此恶贼”,一锤锤死了他。只可惜已经于事无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若没有他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二十、朱祁镇)
于谦 活得清白 死得冤屈(明朝篇)
朱祁镇荒唐失国后,为何侥幸复辟,却以杀于谦为篡位正名?
明英宗复辟之谜
明代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