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价值估算法推算历史底部和顶部
                   使用范围不同,请问仅依据60均线你可以去预测历史大底和大顶吗,可我这个分析法可以,而我的这个方法仅是针对历史上,可能几年才会出现的历史大底和大顶的极端情况,所作出的可以量化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讨论的适用范围不同。
    预测是干嘛?股是用来操的,不是用来预测的。如果预测不能指导操作或者效果还不如直接根据60日线操作,那就根本不用预测什么大底和大顶。
  
  
  任何人在操作股票,做出买卖决定前,都会根据自己认为正确的分析方法(其实绝大部分人的是错的,这也是为何只有大约10%能赚钱的原因),对股票未来走势做一个预测,判断。比如预计之后股价上涨,就买入,反之就卖出。预测在先,操作是预测随之的执行结果罢了,并不矛盾啊。操作也不可能脱离预测单独存在。
  
   区别仅在于,每个人所用的预测方法不同,有的人用的很简单的,甚至仅凭感觉,有的用较为复杂的,较少有人采用的,有的是用基本面分析,有的是用技术分析。。。。。。
  
   其实,只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可,毕竟,条条大道通罗马
  1992年5月,上证指数创出1429点的第一个历史高点,其后的历史高点,都与该点位及时间有着密切关系。1993年2月,上证指数1558点的历史性大顶,恰好触及1429点开始,每年上涨180点,每月上涨15点的压力线,当月该线在1429+15×9=1564点。2001年6月,上证指数2245点的历史性大顶,恰好触及1429点开始,每年上涨90点,每月上涨7.5点的压力线,当月该线在1429+109×7.5=2246.5点以上两个历史大顶都是上证指数历史上最重要的顶部点位,都与1429点开始的按某速率上涨的压力线高度相关,这显然不能以巧合来敷衍解释。有人可能要问,相应速率是否随便设置?答案是否定的。众所周知,圆周是360度,这构成分析的基础。以每天上涨360点为基准,相关压力线速率以其1/4、1/2、3/4等比例构成。显然,在上述两例子中,压力线速率分别由1/2和1/4构成。由此不难理解,从2007年1月开始的3000点下盘整,不过是突破1/4线后的强势回调整理,3月,该线在1429+178×7.5=2764点。经过1~3月的调整,在3月初确认对该线突破的有效,而所谓的“2·27”大暴跌,不过构成对该线的最后一次回抽确认,其后出现的大幅上涨,在技术上理所当然,不过是1/4线突破确认后,展开对1/2线顺理成章的攻击。只是不学无术的空头,对此茫然不知,演出了一场企图在2700点放空的闹剧。2007年5月,1/2线在1429+180×15=4129点,该点位在技术上有强烈意义。从时间上看,1429点开始有着同样重要的历史规律。1558点与1429点相差9个月,2245点与1429点相差9年,而今天5月,是1429点以来的180个月,360的一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间之窗,其后,不发生点事情,显然是不可能的。从纯技术的意义上,1/2线能否有效突破,是考验本轮大牛市的真正试金石,不能有效突破该线,将使得受制于十几年来1/2压力线的运行模式依然延续。反过来说,到目前为止,这两年股市的上涨极端温和,是旧有的股市运行内在速率引导下的恢复性上涨,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真正有效突破1/2线,一轮脱胎换骨的大牛市,才真正拉开序幕,否则,不过是以往节奏、速度与模式的重复而已。(缠中说禅)
    
  这个方法有个致命的缺陷,先不考虑这个方法是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即使理论基础无懈可击,有一点必须考虑:统计局的数据是不可信的,而股指却是综合所有情况后的准确的反应,这是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你用统计局编造出来的gdp,cpi等数据来计算股指,你说会不会有偏差?
  
  其实谁不清楚实际CPI远比统计局的要高的多啊,但只要他们统计的成分和方法基本保持恒定,就具有可比性,最多是自己在它们的数据结果上,自己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自己向上再修正一下,比如将统计局的数据再乘以2,3.... 也同样会较清楚目前实际的通货膨胀状况。
  
  不管统计局的数据和实际误差有多大,但至少仅是依据它们的数据,最高值和最低值区间与实际值出现的时间点基本吻合,就足够了,我们就可以作为分析及操作的依据了。我想统计局这一点上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
  
   

  公式还可以修正一下的,楼主以GDP的增长速度10%为乘数因子,体现的经济发展的增量,但是股市要想推高必须有增量人民币不断的涌入股市,那么这个公式能否加入当年人民币M1或M2、CPI等指标呢,可能更加接近真实值,减少误差?    
  公式还可以修正一下的,楼主以GDP的增长速度10%为乘数因子,体现的经济发展的增量,但是股市要想推高必须有增量人民币不断的涌入股市,那么这个公式能否加入当年人民币M1或M2、CPI等指标呢,可能更加接近真实值,减少误差?
  
  GDP是衡量一国经济状况最重要,最直接,也是全球公认的最权威的指标,你说的那些都会受国家GDP发展计划,自然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影响M1,M2.国家预计的GDP增速若是比前一年的大,那些数据通常也会增加,反之依然。
  看楼主应付得这么辛苦,不忍!也出来说两句吧。
  一、行情运作自有其内在关联性。而楼主找到了其中一种关联,并无私分享出来。由于这里面存在操作理念、分析方法、看盘思路等太多的分歧,适合接收这种关联性的人本就不多。一定要说什么人适合大概要属做波段预测左侧交易的。这种人在搞技术的人中占得比重非常之少(我是有切身体会的 呵呵)经验积累和眼界认识能达到理解并接受这种关联的人就更少了。故某种意义上讲,楼主讲出来就是在找虐 呵呵 曲高自然和寡!
  二、有人提到缠师的预测也很准。不知是急于显摆自己是缠门弟子还是无话可说了。缠师的预测是基于行情波动的内在规律而做出的,体现在结构性上。与顶底的推演预测分明是两回事。这都没搞清楚的就不要提缠师出来丢脸了。
  话说得比较重,只因看到太多人假缠师之名招摇撞骗,如有误会之处还请见谅。也说明我在心性的修炼上还远远不够 呵呵
  先标记,后拜读
    其实谁不清楚实际CPI远比统计局的要高的多啊,但只要他们统计的成分和方法基本保持恒定,就具有可比性,……
  
  你怎么肯定他们统计的方法基本保持恒定?统计局的统计方法你了解吗?具有恒定性或者比较意义吗?你怎么知道真实cpi低的时候和高的时候他的数据也低或者高出相应的程度呢?也许低的时候是真实的,高的时候是编造的?拜托,还是别看统计局的这些数据了,这种数据和m1,m2或者海关数据不同的,我认为没什么太大参考意义。
  
    最多是自己在它们的数据结果上,自己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自己向上再修正一下,比如将统计局的数据再乘以2,3.... 也同样会较清楚目前实际的通货膨胀状况。
  
    老大,能再模糊点吗,就你这还计算点位?还想当成操作依据?开玩笑吧?你告诉我乘2好还是乘3好或者是2.5好?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啊  
  
  这个方法不错,但只对做长期投资的机构有用,对于有很多闲钱做长期投资的也有用,但对于短线,中线的投资者豪无用处。所以此方法与个人的投资风格很相关
  但愿股市一飞冲天,
  攻城拔寨抢占高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欲期翻身该日是何年?

  最多是自己在它们的数据结果上,自己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自己向上再修正一下,比如将统计局的数据再乘以2,3.... 也同样会较清楚目前实际的通货膨胀状况。
    
     老大,能再模糊点吗,就你这还计算点位?还想当成操作依据?开玩笑吧?你告诉我乘2好还是乘3好或者是2.5好?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啊
    
   你还是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我这么说吧,你去查统计局CPI最高,最低的数据,只要和实际的最高,最低出现的时间点基本吻合,就不影响分析,我们的分析目的是为了去找到股市可能出现的拐点,而不是去研究CPI究竟准不准,以及实际是多少。应清楚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CPI的构成在很长时间内事相对稳定的,你不要认为统计局两统计学最基本的原则也不知道遵守了,比如食品类通常占三分之一左右。再说了,几乎所有的研究机构都要依据统计局的数据,就算是某些方面不足,但总是要有一个参考依据的,不然,那什么分析呢?
  
  
  中国的CPI和房价关联度很低,这是最不合理的方面,也是实际感觉通货膨胀和统计局数据误差较大的关键所在
  


作者:monkeyking23 回复日期:2011-01-29 17:22:50 
 
      
    我对股票钻研的很少,虽然也从06年开始炒到现在;但是在中国好像很多经济学理论都是无效的,因为咱们有特色的国情。
    
    不过我对楼主花这么多时间写东西,还是由衷的佩服。
  
  谢谢了,不过我对房价的走势没有过多研究过,只是感觉房价和股市大体还是联动的,不过房价向上上涨的势头更猛些,我曾在网上想找一个房地产较长期的价格变化图表研究一下,可也没有找到。
    


作者:涨停雄鹰 回复日期:2011-01-29 21:14:34 
 
  基准2245——998
  
  

  %用数学来计算人类的心理,根本就是笑话
  
  极端大底或者极端大顶有经验的股民自己估摸估摸误差也不会超过20%吧
  沪市指数计算公式:::::
    
    2、计算公式
    上证指数是一个派许公式计算的以报告期发行股数为权数的加权综合股价指数。
    报告期指数=(报告期采样股的市价总值/基日采样股的市价总值)×100
    市价总值=∑(市价×发行股数)
    其中,基日采样股的市价总值亦称为除数。
    
    
    股价会升高降低,但是上市公司只会越来越多,股票数目只会越来越
  我感觉技术就是马后炮,在正常的生产工作中应用技术是因为机器每天的运行工况是一样的,工作环境是一样的,而股票市场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们所说的一切都是在过去的市场趋势下计算得出来的.对后来的预测能准么?如果大家都懂技术了那股市谁来亏钱,大家都赚,最后总要有人买单啊!对于股市不能太过于理性,也不能太过于茫然.看到国家与世界经济大的方向.经济的大方向明了,股市的走向也自然知道了..个人观念.勿骂!
  码尔克之
  我感觉技术就是马后炮,在正常的生产工作中应用技术是因为机器每天的运行工况是一样的,工作环境是一样的,而股票市场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们所说的一切都是在过去的市场趋势下计算得出来的.对后来的预测能准么?如果大家都懂技术了那股市谁来亏钱,大家都赚,最后总要有人买单啊!对于股市不能太过于理性,也不能太过于茫然.看到国家与世界经济大的方向.经济的大方向明了,股市的走向也自然知道了..个人观念.勿骂!
  
  你的这一观点,若用于较短期的预测方面,由于很短期的走势受太多突发消息,及许多人所无法控制的因素制约,能预测准确的概率远低于失误的概率。所以,基本上是没有错的。(一些特定情况下预测的准确性还是蛮高的但此种情况较少)。
  
   但较为长期的走势的可预测性就大为增加了,道理很简单。我文章中有详述如下:
  
  不管泡沫和危机有多大,股市还是不能脱离经济基本面太远,短中期可以由于资金的推动使股市走向较为疯狂的状态,也可以因种种原因,重大利空等因素将股市拖入极度的恐慌之中。但长期来看,价格必然会围绕一个较为合理的区间(价值中枢)进行波动,向上和向下偏离过远,达到一定程度时,市场自然会对非理性的状态做出修正。拉回到较正常的轨道上来。
  这样吧,咱们做个测试,五天后,谁可能也不敢说预测收盘点位不超过3个点,但看看上证指数250年线五天后可不可以预测误差在3个点以内。
  
  
   我预计上证指数250均线五个交易后的收盘点位是2798.5点左右。
  
   五个交易日后,看看误差有多大。
  我认为楼主此种理论的最大价值不在于评估大盘指数,可以衍生很多
  
  而在于评估各板块的相对底部和相对顶部
  
  根据行业成长率,大众对产品的消费增长率等等,什么的东西算算各个行业的相对价值低估处,然后进入
  
  选股,选对行业板块基本就成功十之六七了吧
    
    这样吧,咱们做个测试,五天后,谁可能也不敢说预测收盘点位不超过3个点,但看看上证指数250年线五天后可不可以预测误差在3个点以内。
    
    
     我预计上证指数250均线五个交易后的收盘点位是2798.5点左右。
    
     五个交易日后,看看误差有多大。 
  靠技术分析的最大优势就是“能骗过自己”。
  中国的每一个成名的经济学家预测经济没有一个准的。除了贻笑天下没有留下什么。所以说经济这种东西包括GDP预测要小心。大盘指数预测更加困难。巴菲特从来不预测指数点位。这种东西确实没有多少准。郎咸平教授的反向指标作用是出名的。呵呵。
  在经济危机钥触底之时,巴菲特确实发出过正确的市场底部判断并建议大家买入股票。但是没有说具体点位。只是一个买入区域。
  我最近研究大小非和全流通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大小非极低的市场成本和惊人的利润可能是压跨中国股市导致崩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我为什么看跌2011年的原因之一。崩盘是大概率事件。中国股市的投机性来源于中国股市特殊的股本结构。这是一个不太公平市场。制度造成的。我当然不希望崩盘。举个例子:600653申华控股1月28日收盘价是3.34元。很便宜.至少不是特别贵.它从2009年7月23日开始全流通.可是你复权看看它2011年1月28日收盘价是多少?996.10元.这是一个惊人的价格.因为它的业绩还不到1分钱.它跌到多少合理呢?比如说到跌到每股净资产1元,还需要下跌接近1000倍.跌到3分钱才合理.
  大股东残酷的剥削二级市场的程度世所罕见.
  600653就是跌到1元的价格还是偏高.这样它还需要下跌2.35元.崩盘有什么奇怪呢?
  大家不要误解
  
  一是我也不认为谁能准确预测,未来某个时候的具体点位,即使偶尔对了,也是巧合而已。没有人可以买在最低,卖在最高点,只要是买在相对低点的区域内,卖在高位区域,就是较完美的操作了。
  
  二:我的这个方法同样不能预测哪一年会达到重要高点或出现重要低点,但由于经济发展具有自身运行的周期性,以及股市要受到经济发展,政策调控的影响,也必然会呈现出较大的起伏。我的这个方法虽也不能预测哪一年一定会达到重要高点或出现重要低点,但这些转折点是一定会出现的,那时只要依据公式对照一下,则对于股指处于历史上的估值的何种状况,距离上极限点位还有多大空间,从而做到心中有数,用以指导自己的操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按平减指数算的通货膨胀率及实际利率
11.1%不代表经济过热 后续调控力度不会过大
过去20年通胀率究竟有多高,这篇文章真相了
?有多少经济指标在欺骗我们?
3月四川CPI同比涨6.6% 城镇居民收入增13.2%
跑赢CPI算个啥,这31只公募基金,过去十多年,超越GDP,战胜M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