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熵增原理与上班摸鱼法则,突发事件与危机

1、熵增原理

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特别推崇跨学科学习。他认为,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型,都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切入了解这个世界,就像一个摸象的瞎子。要对世界有真实的了解,就必须掌握多个学科的核心思维方式,建立多元思维模型。查理经常把一句谚语挂在嘴里:“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这句话用来比喻只用一种思维模式去处理一切问题的现象。前天的文章提到了跨学科研究,今天借着熵增原理这个话题,继续聊一聊跨学科思维。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大龄单身狗返乡过年瞬时压力激增现象及其应对措施研究》(作者张亚辉,源自公众号“亚辉”)用了熵增原理来解释大龄单身狗的婚恋难题,觉得挺有意思。

熵增原理是一种很有用的思维模型,它适用于一切事物。爱因斯坦曾把熵理论在科学中的地位概述为“熵理论对于整个科学来说是第一法则”。

在热力学体系中,熵增原理又称热力学第二定律,它与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同样重要。克劳修斯将其表述为: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简单说,就是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温度只能从高温向低温传递,达到温度完全一致,且过程不可逆。到最后没有了热量的传递,也就没有分子的活跃运动,意味着系统的沉寂和衰败。物理学上叫“热寂”,就像一种人类世界沙漠化的状态。

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表述:在孤立系统中,体系与环境没有能量交换,体系总是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大的方向变化,总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大,此即熵增原理。人会慢慢变老,草木会慢慢枯萎凋谢,屋会越来越乱……都是熵增的结果。

熵,即是一个孤立体系“混乱度”的度量。它已经跨越了物理学,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有用的思维模型。

理解和运用熵增原理,主要把握三点:第一,自发状态下,一个体系总是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发展的。第二,若出现熵减小的情况,即体系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那么该体系一定是受到了外部干预。熵减小的越多,需要额外付出的外部作用力就越大。第三,外部干预引起系统内熵的减小量称之为“逆熵”,若有源源不断的逆熵,系统便可以始终保持活力。

因为事物总是向着熵增的方向发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的容易和舒适,比如懒散。

《少有人走的路》在最后一章也用熵增来解释自律。

因为所有事物都在向着无规律,向着无序和混乱发展,如果你要变得自律,你就得逆着熵增做功,这个过程会非常痛苦。

对一个人来说,所有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难走的上坡路,少有人能够坚持走下去。我猜测,这便是《少有人走的路》的书名本意。

(图片摘自豆瓣网)

2、怎样让上班变得不累?

今天在果壳上看了一篇科普文章《说出来很不好意思,虽然上班摸鱼了一天,但我真的好累哦》,也得到了一些启发。

以前有一本书叫《意志力》,名气很大,书我没买,但是看了很多关于这本书的介绍,印象很深的一条:启用意志力时,会消耗大量能量,所以饿肚子的时候意志力更差,吃饱饭了,意志力更强。这个道理好像已经被普遍接受了。很多文章上都是这么说的。果壳这篇文章还介绍了二十年前凯斯西储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和戴安娜·泰斯(Dianne Tice)做实验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读起来挺有意思。

(图片自豆瓣网

跟心理学的大多数实验一样,他们找了两组学生,同时解答一道烧脑并且根本没有答案的数学题,在他们面前放了两个盘子,一个盘子装的萝卜,另一个盘子装着饼干。一组边吃萝卜边解题,另外一组边吃饼干边解题,发现吃萝卜那一组很快就放弃了,吃饼干那组坚持了很长时间。结论就是,“拒绝饼干的诱惑而吃萝卜”这件事耗费了人大量的意志力,影响了后续的任务——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自我损耗”理论(ego depletion)。葡萄糖被认为是意志力最重要的来源。

听起来有点扯,但心理学的许多实验和我们现在认可的许多结论都是这么来的。

后来又有人做了新的实验,这回估计是生物学的实验,更靠谱一点。结果发现,一个人全神贯注做一件对意志力要求极高的事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如一颗薄荷糖提供的能量。

所以说,上班摸了一天鱼也很累的原因,不是因为意志力像葡萄糖一样被消耗掉了,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果壳文章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工作动力不足。这实在没有什么新意。只是心理学家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结论。

另外一个解释试图从演化的角度来为摸鱼“辩解”:早期人类要打猎采集、寻找伴侣,生活相对简单,现代人面对的情况更为复杂、诱惑更多,处理这些事情的机制也更加繁忙,疲劳在所难免。

我倒是觉得是每天不断的决策让人累。这个问题,我们在《包治拖延症,无效退全款》上也说过。人的一切行为只有变成习惯才不会损耗精力,如果需要决策每时每刻的时间安排,会损耗人的大量精力。一会儿想着要不歇一会儿,刷刷手机;一会儿又想,任务那么重,还是先工作吧。这种不断的决策,心思是不能专一的状态,尽管没有干出什么活来,也让自己处于高耗能模式。

决策对人的心理损耗,我昨天刚刚体会过。通常情况下,跟媳妇逛街买衣服,我只是一种陪同者的角色,不用决策,看看琳琅满目的商品,偶尔看看美女,真不觉得累。结果昨天自己想买两件衣服,选来选去,当时就累了。

看完这篇文章,我决定以后上班少摸鱼,原来以为摸鱼看看手机会让自己放松。现在看来,这样做只会起反作用。专心进入“心流”的状态,不仅出活,也不累人。

3、突发事件与危机

前一篇文章我在比较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时,认为应急管理的管理对象是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管理对象是危机,这是没有争议的。其中引用了《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概念辨析》中的一句话:“危机是突发事件的子集”。今天想了想,这句话不对。

突发事件属于一类特殊的、非常规状态的事件,其属概念是“事件”。今天找了找危机的定义,比较权威的说法是“个人、群体或者组织由于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受到破坏,严重威胁到其正常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奥古斯丁,2002),其属概念是“状态”。属概念亦称“上位概念”“类概念”,反映事物中作为属的那类事物。如“词典”的属概念是“工具书”。

既然危机指的是一种状态,突发事件指的是一类事件,那么它们之间并非子集与全集的关系。突发事件并不包含危机,正如危机的定义所说,危机是由突发事件所导致的某种状态。危机管理的文献中,“突发事件”“公共危机”都是高频关键词,进一步反映出突发事件与危机的因果关系。至于应急管理为也是危机管理的高频关键词,我猜测,跟危机管理的主体部门通常在命名上都被称为XXX应急管理部(处、室、委员会)有关。也就是说,危机管理的事,也需要应急管理部门去做。

自2003年“非典”事件之后,我国学者对危机的研究主要以突发事件为研究对象,在某种程度上是把“危机”与“突发事件”二者混同。在2005年国务院应急办成立后,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从“危机管理”转向“应急管理”,2018年初应急管理部成立后,更助长了应急管理的学术话语权。政府部门的相关部门、文件中,应急管理出现的频率高,危机管理也绕不开应急管理。但是,危机管理的侧重点在于危机,因此,应急管理想要直接取代危机管理也是不恰当的。从时间线上看,突发事件往前延伸是风险,向后延伸(当出现严重后果时)是危机。应急管理更像一个负重的大力士,身上背着一个包,包里装着突发事件,肩上还压着一根扁担,扁担前头挑着风险,后头挑着危机。

为了更进一步搞清楚突发事件与危机的关系,我从《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概念辨析》中摘抄了下面两张图。这两张图把突发事件和危机的关系表述得非常清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基层应急管理关键要增强组织力丨领导科学
【分享】院内突发事件的处理
现代应急管理的十大基本理念
『PPT』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手册(41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