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荀子正名体系下的富国之道 || 国学教育书院博士课堂第165期读书纪要

时间:2021年12月26日9点至17点

地点:北京朝阳区望京东路8号锐创国际中心B座1911

学习内容:《荀子》

课文:富国

主讲人】

陈传彬/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战略与文化传播专业硕士生

评论人】

麦文想/广西来宾源欣心理服务中心国学讲师(广西)

主持人】

朱振纲/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学教育与传播专业博士生

指导教师】

摩 罗/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学教育与传播专业博导


在京共学者】

武晓冬/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张学琴/中央民族乐团胡琴演奏家

罗平洋/北京理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窦德荣/国垣智库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

刘明强/北京理科前线班课运营总监

邱维雯/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学教育与传播专业博士生


京外共学者】

黄丽越/小学语文教师(福建)

胡忠岳/文化爱好者(湖南)

李梦云/高中语文教师(江西)

武振宇/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山西)

彭雍格/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学教育与传播专业硕士生(湖南)

正 · 文

朱振纲

主持人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本期国学教育书院博士课堂,本期也是我们书院博士课堂的第165期。这一期的主讲人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战略与文化传播专业硕士生陈传彬老师,他今天要讲解的课文是《荀子·富国》。下面有请陈传彬老师开讲。

陈传彬

主讲人

篇 首 语

一般一个时代的境况,往往走下坡路时,会有有识之士提出改良的建议;随着时局的变化,改良的力度便会增大,到最后演变成暴力或革命的行动来进行强行改变。这一点是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也是符合辩证法的规律的。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演变,到清朝后期的社会变革无不经历了这一过程。

荀子所处的年代,正是礼崩乐坏过了临界点,改良的思路已经行不通了,他将事功引入到儒家,并在人性恶的基础上提出化性起伪,从基础上改变了儒家的伦理观和社会观的基础,为儒家从现实层面介入和指导社会变革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并催生了法家学说的发展和成熟。战国末期,韩非和李斯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直接影响了历史的走向,荀子在其中功莫大焉。

本篇《富国》可以看出,荀子既继承了儒家的正名学说,坚持了儒家的按名分使群的思想,同时在义利之辩方面又有所发展,从现实层面提出很多切实可行的治理思路和治理措施,较孔孟的迂远而阔于事情,有了明显的改善,这导致了后世不少学者批评其事功倾向。但这恐怕也是中华先贤最可贵的品质之一—理论联系实际,并根据实际进行发展自身的理论。

如果说“虽万千人吾往矣”是孔孟面对自身学说不被接受,不被理解时的伟大态度是可贵的话,那么荀子面对不断恶化的社会现实,以大勇气提出性恶论,改进并发展儒家思想的行为就是伟大的。



国学教育书院博士课堂共学现场

评 · 论

麦文想

评论人

荀子这一篇《富国》可以说是儒家的政治经济学。通过富民来实现富国的目的。其实现之途径在于定分,也就是定名分,就是把全社会安排在一个秩序之中,让大家都认同这个秩序,维护这个秩序,只有大家都能够因这个秩序而受益,才能够激起维护秩序的动力。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兼足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均贫富,也不是劫富济贫,而是通过制定大体合理的为全体所认定的秩序,分配制度,国家制度,税赋制度等方面而实现。

他的论证过程,伴随着对反对派墨家的批评。荀子认为应该以政裕民,也就是通过合理的政治制度,有序安排生产发展,从本源上促进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而不是像墨家说的侧重于节用节葬。如果总量不增加,你再怎么节约,都是贫困的,不足的。同时,荀子认为礼乐的目的在于显象,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精神之外化,儒家的礼乐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的物化体现,治国理政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既要有内容,也要有形式。形式是内容的反应,互为表里。墨家从底层的眼光出发,认为礼乐制度会导致奢侈享乐之风,导致民众负担增加,是不知根本的言论。

持以上观点,荀子提出了一个国家的治乱、强弱、贫富是有征兆的。那就礼乐之兴与不兴。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组织能力如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稳定的秩序,没有大家公认的组织方式,那么这个国家的治理状态肯定是不好的,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强国,富裕之国,更加谈不上盛世了。礼乐是用来调节阶层的关系,调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阶层的关系。礼乐文明体系建构不成功,就意味着国家体系的不完善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缺失。

接着荀子从战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按照他的理念,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也就是能够让一个小国在战争的环境下实现独立,因为战争的起源无非就是为名为利。小国治理的好,统治集团不狂征暴敛,对方攻打你就是师出无名。治理的好,说明上下团结,对方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不得利。是为名利皆不可得。如此小国就可以保持独立。

接着真正的大国用礼乐保持自己的能力。认为持国之难易: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那些推崇暴力的强国,用大国去侍奉它是很难的。因为自己就是强国,对方也是强国,那么彼此之间的猜忌和怀疑是必不可少的。割地赔款都是不能满足他的,除非你灭亡。所以以大国之尊侍奉同等的强国是很困难的。反过来让他来依附我们是可以的。因为你用礼乐治国,则上下团结,兵强马壮。对内没有对方可乘之机,对外则可以用兵力威胁,促使对方依附于我。所以礼乐治国对于真正的大国也同样有效。

荀子认为足国之道在于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必将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然后节奏齐于朝,百事齐于官,众庶齐于下。如是,则近者竞亲,远方致愿,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名声足以暴炙之,威强足以捶笞之,拱揖指挥,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譬之是犹乌获与焦侥搏也。故曰:「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此之谓也。

这一大段话。说的就是大国如何使用礼乐使得上下一心,三军用命,无论在名声上还是实力上,都能够使那些崇尚暴力的国家受我驱使。大国的存国之道。

我们今天重回古代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已经是不可能了,但是他们建设国家和社会的文化精神仍然值得参考,我们作为一个全球数一数二的大国,应当有自己独立的政治思维,国家治理体系,近年来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我认为儒家在这一方面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应当努力汲取,让我们的文化传统成为我们国家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一直认为我们应当活在自己的文化当中,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健康积极向上的必要条件。

导师 · 评议

《富国》是先秦时期一篇很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的文献。我们学习儒家学说基本都从道义的角度来理解它,比较少的从实学的角度来理解它,所以总觉得儒学是没有政治经济学的,但《富国》是一篇完全符合现代经济学的文献。我觉得《富国》很精彩。除此之外,《管子·轻重》也是政治经济学的文章。所以先秦实际上有两篇很重要,具有宏观指导性价值的政治经济学文章,《管子·轻重》和这篇《荀子·富国》。

荀子的这篇《富国》特别值得我们重视。儒家的基本理念都是把眼光看着民的,人民的“民”。所以《富国》的主标题是“富国”,是要谈论国家的富强问题,但是他的落脚点落在哪里呢?落在“富民”这个问题上。我们使用的教材上(中华书局出版的《荀子》)第141页,最后一行有四个字“以政裕民”。治理国家的目标在哪里?就是要富民、裕民,让民富裕起来。民富之后国才能富。为什么呢?因为下贫而上贫,下富而上富,就是国家到底是贫还是富取决于民是贫还是富。所以要想国富,就一定要让民富。荀子的主张就是“以政裕民”。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建立好一个国家秩序,建立好一整套的经济政策让老百姓富起来,以此来达到儒家为民的这个目的。实现民本理念,以此达到富国的目的。

我们知道荀子特别重视“礼”,要怎么样才能“以政裕民”呢?那就是要在“礼”的框架里来裕民,来富国。讲“礼”的框架就是一个“定分”的问题。刚才麦文想反复讲这个“定分”的重要意义,就是要建构一个合适的政治经济秩序,把握好这个宏观分配的标准和权柄。治国平天下一定要处理好天下财富宏观分配问题,为了宏观分配,要搞好平均分配,国家必须掌握权柄、政策和标准,所以就要定分。这与墨家大不一样。实际上荀子讲的才是接地气的。我们治理国家不能光从主观的感情角度来理解问题,一定要从客观可行性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墨家就有点从感情的角度来理解问题,感情的角度当然是天下人人平等是最好的。没有国家,没有君主来消耗我们的财富,我们收多少吃多少是最好的,这是从感情的角度来理解。但是如果不能建构一套完整的天下秩序,墨子的目标是实现不了的,是不切实际的。如果要建立一套国家秩序来保证大家在和平的环境里吃上一口饭,那就关系到荀子说的定分的问题,关系到礼教、乐教的问题,那么墨子的学说就不管用了,荀子的学说才是适用的,所以荀子的学说是接地气的。当然整个儒学都是接地气的。在儒墨之间,尽管我们都是劳动人民出生的人很欣赏墨家的理念,但是我们从天下秩序,从天下整体太平来说,我们还是觉的儒学更接地气,我们还是要用儒学来为天下服务。因此,我希望大家多关注“以政裕民”和“定分”这两个概念,其背后是荀子的中心的理念——“礼教”和“乐教”。

最后,补充一句。我们历史上对儒家和法家的区分有一个倾向,一谈到实际的治国理政方法就归为法家,一谈到理念就归为儒家,这个标准是不对的。这个标准我们应该把它变过来。正因为本着这种标准,荀子除了讲“礼教”、“乐教”之外,还比较多的讲治国方法,所以我们就老把他归为法家。这样看问题是不对的。儒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整套的学问,它包括天道理念的建构,也包括治国方法。我们读古书,不要一遇到涉及治国方法的学说,就把它从儒家中排除,认为它是法家的,或是受法家影响的。理解问题不能这么机械,我们要理解一个完整的儒家。不要因为孔孟的书中谈治国方法的较少,就认为治国方法不是儒家关注的问题。孔孟之所以较少谈及治国方法是因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他们想用一套理想的概念来挽救天下的危亡。他们没有时间去讨论治国的方法,他们只讨论治国之道,不讨论治国之术,那是时代的要求。因为那个时代他们还存有这么一线希望,或者说还怀着这样的梦想,让天子、诸侯改邪归正,回到天道,回到周礼上来,所以他们就重点处理这个问题,没有更多的去研究治国之道和富国富民之道。他们没有机会谈,不见得他们心中没有,更不见得儒学这个框架里没有。儒学的框架是一定要有治国之法,富民之法的。没有这两法就不是儒学。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这两者从儒学中开除。我们今天需要的是能够磅礴万物于一体的儒学,不是一个简简单单专谈仁道理念的儒学。所以荀子在儒学中的崇高地位,我们一定要认可,一定要维护。今天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国学教育书院,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学教育与传播”专业博导摩罗先生之授课平台,主要修习经史子集原典,探讨传承古道、弘扬正学之路,造就国学教育之才。除该专业在籍博士生硕士生外,还有文医艺商各界贤士入堂共学。修己安人,复兴吾族,匹夫有责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故立此志以劝学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默闻:荀子的裕民富国思想
国学 | 礼乐传统与幸福人生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案
韩星丨一文读懂中国思想史上的道统与法统
儒家经典文化精神思想解读视频教程42集
为什么孔子的后学,教出了法家的李斯、韩非?青出于蓝而变成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