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际知名学者陈家明加盟浙大,称要做出“更优良的流感、新冠和肿瘤疫苗”
良渚星辰
顶尖学者回国消息频传,他们踏上万里归途加盟国内科研院校,将引领相关学科发展,迈向国际学术前沿。
近来,细胞死亡和免疫学领域世界知名学者陈家明教授加盟良渚实验室,从内心萌动到最终成行,归来后他希望架设一座良渚实验室与世界科技交流的桥梁。
风好正是扬帆时,他的回归将被更多人看见,鼓励更多人成行,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的巍巍巨轮领航远行。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这句话,陈家明或有深刻感受,不论时代或人生轨迹如何变迁,不变的,始终是对故乡的眷恋。
日前,作为细胞死亡和免疫学领域世界知名学者,陈家明教授辞去美国杜克大学免疫系终身教授兼系副主任的职务,回国全职加入良渚实验室。
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30余年,陈家明教授缘何回国,在良渚实验室将开展怎样的研究,他又如何看待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近日,我们专访了陈家明教授。
01
关于个人
问:请您介绍下个人的成长经历。
陈家明教授:我出生在香港,在香港读完中学课程。我的父母虽然读书不多,但他们希望我能学好知识,做一名中学老师。
本科我考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学习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专业。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尽快完成学业,回香港当一名科学老师。
后来,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完成本科学业,我发现自己在读书方面还是有一定天赋,便留在美国申请研究生,继续学习分子细胞生物学。
目标转变了,是一个美丽的意外。现在回头看,一切又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分子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历任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与杜克大学医学院教授,以及杜克大学免疫系副主任。
我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了30多年,直到今年回国全职加入良渚实验室并任浙江大学特聘教授。
问:为什么选择回国发展,并加入良渚实验室?
陈家明教授:我从小在香港长大,但是我的父亲是舟山人,我的母亲是绍兴人,他们时常和我讲起家乡。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回老家金塘岛探望亲人。中学时,我做补习赚钱后就来内陆旅游,北京、西安、成都、兰州、银川……走过的地方越多,认同感和归属感愈加强烈。
父母的乡情是非常浓厚的。有一个场景,我印象很深。那是2017年,我陪父亲回舟山,他很爱坐公交车,听听那些报出的地名,和乡邻聊聊家常,他一直努力和故乡重新建立并加深连结。
对我来说,回归是迟早的事。但是由于学术深造、工作环境以及家庭原因,我时常恍惚:是不是回去的时机已经错过了。
近年来,祖国科研大环境迎来巨大变化。一是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加,科研条件堪比世界一流;二是吸引了大批海外归国学者;三是在软环境方面,无论是高校、科研院所对科学家的重视,还是新型研发机构这样更加灵活的机制,都让我觉得,好时机来了。
内心乡情涌动,回归终究成行。良渚实验室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布局和雄心,国内同行们恳切地劝说,浙江省对高层次人才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更让我无须多想。对这个新的挑战,我抱着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而全身心投入。
02
关于科研
问:请介绍下您的研究领域。
陈家明教授:细胞死亡可分为两种模式:调节性细胞死亡(RCD)和意外细胞死亡(ACD)。具有代表性的 RCD 是细胞凋亡(apoptosis),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相反,非生理刺激,如物理、机械和化学应力等外界因素诱导的被动和非程序性的坏死(necrosis)是ACD的代表。
我的研究兴趣专注于细胞死亡、炎症和免疫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士时,克隆了细胞周期抑制剂INK4d-p19(Mol cell Biol 1995);作为NIH的博士后研究员,发现TNF受体存在并作为预组装的三聚体在与配体结合时发生构象变化(Science 2000),这一发现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TNF受体在接受配体诱导后发生三聚化并传递信号的认识。自2002年成立研究小组以来,工作主要集中在阐述一种炎性细胞死亡形式——细胞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并于2009年,确定了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作为necroptosis的调节因子(Cell 2009),与同期其他实验室共同开创了细胞坏死性凋亡研究领域的新方向。
问:您觉得自己身上有哪些特质,让您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陈家明教授:我很爱看体育比赛,科研和体育有共通之处,那就是永远不要害怕失败。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体操运动员,他在平衡木上非常怕摔倒,是什么样的结果?一位篮球运动员,他如果因为害怕投不进球,而放弃投球,那又会怎样?做科学也是如此,如果因为害怕失败,缺少勇气,就停止行动,不去冒险,那永远不会超越自己获得成功。
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我读博士时,有一组实验前后一共做了105次,花了大半年的时光。重复性的实验、一次次失败,我找不到动力继续坚持了,非常沮丧。就在那时,电视中正在播放张德培的比赛,我看他虽然身体素质和美国人、欧洲人相差很大,但是他每次都是全力以赴跑向那个球,用力打回去。我受到了鼓舞,当然在105次实验时,我成功了。所以,不要轻言放弃。
03
关于未来
问:您回来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陈家明教授:基于之前的研究积累,团队正致力研发通过调控vIRD和RIPK3功能,来制作更优良的流感、新冠和肿瘤疫苗。
在美国的这些年,有过失败,有过成功,做出了一点成绩。在这次跨越太平洋的回归中,我有自己的使命,利用自己的国际化背景,架起一座良渚实验室与国际科学交流的桥梁。
我认为科学是要有交流的,中国与世界的科学交流要做得更好,让学生们具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同时,我也会尽力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做好引荐服务。
问:作为一名资深科研工作者,您想要和年轻人分享些什么?
陈家明教授:如果让我从自己的求学经历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自主学习,不等不靠。作业做得漂亮、分数考得高当然是好事,但学习的终极评判标准应该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已经达到了让自己满意的程度。
我也想对我团队的年轻人说几句,你应该聆听和思考长者们的经验之谈,但是并不一定要按他们说的做。没错,我是在科研上、生活上更有经验一些,但这不代表我说的都是对的。在我看来,要有独立判断、挑战成见的能力。科学之所以能不断进步,就是因为总有一群人在深入思考、挑战现状、开创未来。如果我的学生是这样的人,我会非常开心,那是我的荣耀。
注:本文来自“良渚实验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未在国内生活过,54岁顶尖学者全职回国:这是个“疯狂”决定
他们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创造力、洞察力、执行力)
报考指南 | 中山大学医学院
有多少教授能像饶毅那般“慢”
科学时报:学术“混战”何时休
远离导师和牛人,做一个独立学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