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除湿,还得靠参苓白术散!齿痕舌、湿气大、咳痰多,悉数破解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医里面的参苓白术散。

文老师想说的是,对于我们今天当代人多见的湿气重的问题,参苓白术散是非常不错的解决办法。

这方子,药店里往往有成药。它的基本组成,就是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和山药。这些,研成细末,每服6克,枣汤送下。它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教科书里的用量配比,就是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各500克,白扁豆750克,剩下的药各1000克。

现代临床运用,常常是根据需要,进行加减变化。

好,这个方子,究竟怎么除湿,我们先不提。文老师先带你看一个真实、典型的案例。

故事的主人公,是张觉人教授。

张教授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业界颇有盛誉。

一次,张师接待一个患者。

这个人,当时70多岁了,男性,毛病非常明确:一到冬春季节,就咳嗽痰多,上不来气,觉得胸闷。

这个现象,从50岁开始就有了。中间时好时坏,拖延至今年。患者也曾到医院检查,当时确诊为慢阻肺。虽然也用过药,但效果一般。

大概在5天前,此患再次发作,咳嗽,痰特别多,痰白清稀,胸闷气短。走几步,都上不来气。

怎么办?家人带他看中医,求治张觉人教授。

刻诊,见患者脉细,舌边有明显的齿痕,舌淡红,苔薄白。细问得知,患者现在食欲不好,大便稀,小便还算正常。

了解到这些以后,张师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太子参12克,茯苓12克,白术9克,甘草8克,山药12克,莲子9克,白扁豆9克,薏苡仁10克,砂仁9克,桔梗9克,黄芩9克,浙贝母9克,玄参9克,炒谷芽12克。

所有这些,开7剂,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温服。

结果如何?7天后复诊,患者表示,咳嗽多痰现象明显减轻。原方不变,再投14剂。药后,患者表示基本不再咳嗽多痰。原方加炒麦芽,再投14剂以善后。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他最初刊载于2017年的《吉林中医药》上。

好,现在,我们认真分析一下,这里的学问。

其实,这个老患者的问题,非常明确,就是脾虚湿盛,上犯于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这在此患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而且,体现了20多年。

你看啊,此人的主诉,是咳嗽痰多,痰白清稀。这充分说明,有痰湿蕴于肺。

痰湿阻肺,肺气宣降失常,所以患者就胸闷、气短。

西医看,这是慢阻肺。病位,无疑就是在肺。

但是中医不这么看。中医认为,肺里的痰湿,没有白来的。它一定有缘由。这个缘由,在脾。脾属土,肺属金。脾土生肺金。脾和肺,是母子关系。脾土要是有问题,很可能传导给子脏肺。这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故而,肺里的痰湿,很可能源于脾。

你看这个患者,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脉细,舌边还有明显的齿痕。这充分说明,患者脾虚。脾虚,胃纳受损,所以食欲不振。运化失常,所以大便稀。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所以脉道不充,脉型就细。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脾虚,舌体失养,所以舌体胖大有齿痕。

所以,真对这个患者,我们可以完全确定,他的病虽然看似在肺,实则在脾,属于脾虚,痰湿内生,上蕴于肺。我们要做的,就是健脾除湿。生痰之源被“卡住”了,储痰之器自然就干净了。

你看当时张师用的配伍——

太子参12克,茯苓12克,白术9克,甘草8克,山药12克,莲子9克,白扁豆9克,薏苡仁10克,砂仁9克,桔梗9克,黄芩9克,浙贝母9克,玄参9克,炒谷芽12克。

这里头,很显然是参苓白术散的加味运用。太子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这都源于参苓白术散。只不过,加黄芩、浙贝、玄参和炒谷芽。

黄芩,入上焦肺,可以燥湿。浙贝配玄参,可以化痰散结。炒谷芽和后来加入的麦芽,用于升发胃气,改善食欲不振。这些我们暂且放下不提,我们只看前面的参苓白术散。

文老师开篇说过,参苓白术散,是改善当代人湿气重的好方剂。它怎么改善呢?这就是从健脾入手。脾,是痰湿生成之源。擒贼先擒王,除湿先健脾。

其中人参(有时候更换太子参或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这就组成了四君子汤。人参健脾,白术健脾益气燥湿,茯苓健脾利湿。这是四君子,是健脾除湿益气的基础剂,可以增进脾的运化之能,减少因为运化不足而生痰湿的可能。

在这个基础上,配扁豆、薏苡仁、山药、莲子。四味药,皆有健脾之能,而且性味平和,不温不燥。白扁豆健脾化湿,薏苡仁健脾利水,山药健脾益气,莲子健脾止泻。至此,脾湿已经降伏了十之八九。

这时候,加一个砂仁,芳香醒脾,化湿行气。

关键的是,这里有一个桔梗。桔梗,作为舟楫之药,载药性上行,这就可以化肺中所蕴的痰湿之邪,让全方不但治本,还能治标,改善肺虚久咳的问题。

你看,这就是参苓白术散。

可见,上面这个医案,是先贤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慢阻肺的典型案例。它很值得我们在当下这个季节认真体会。因为冬春换季的时候,确实也是肺病发作、加重的时候。

好了,故事看到这里,文老师想问你一句话。

你的舌苔,是不是有些白腻?

你的舌边,是不是有些齿痕?

你的大便,是不是不规律,不成型,甚至稀薄?

你是不是也经常感觉痰多易咳,色白质稀?

你是不是在季节变换的时候,也容易咳嗽起来没完?

你是不是平时也觉得乏力、肢沉、食欲不振、脑袋发沉不清醒?

好,那我请你务必注意脾虚湿盛的问题。这是你湿气重的表现。

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医案里的患者,早在20年前,就应该有上述问题。只不过,他没有重视。于是,脾虚生湿越来越重,肺中储痰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晚年痰多气喘、举步维艰的局面。所以说,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要在平时就加以调理,以免积重难返。

为此,我们应该重视和体会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最初主治,是以湿邪困脾所致消化系统异常为主,比如说食欲不振,便溏,容易腹泻,乏力,面色不佳,舌边齿痕,脉细缓或虚弱等。但事实证明,它也可以治肺,改善脾肺气虚、痰湿内蕴所形成的咳嗽痰多、色白质稀。总之,面对我们这一身湿气,参苓白术散确有正本清源之功。

当然了,参苓白术散,不是神药。它不可能包治百病。注意啊,它的基本功用,在于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我们把这八个字,牢记心间,反复体会,就不会用错。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希望能对你有点用处。

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这盒中成药,既能治气虚,又能治脾虚,还能除湿。。
夏天湿重,一个方子化湿、健脾、祛湿于一体,帮你轻松过夏天
脾虚、湿气重、齿痕舌、胀气,5个中成药健脾祛湿消胀
有朋友叫我说说齿痕舌,湿气重,我说一个思路吧,希望能帮到大家!
除湿气最“直接”的方子!直捣黄龙,瓦解根源,今天有收获了
补脾除湿名方参苓白术散的临床应用及详说除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