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养不出自律的孩子?你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

全文2751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如果问,什么样的孩子最让人羡慕?

那么,那些几乎不需要家长的反复提醒,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能做到自我负责的孩子绝对榜上有名。

这样的孩子,不需要父母总去催,总去问,也是到这种时刻,父母才能真正地体会到那句:

“孩子大了就轻松了。”

有个懂得自我负责的孩子,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遗憾的是,在我们后台,父母最常抱怨的就是孩子各种不自觉的表现:不是作业本找不到了,就是玩手机、打游戏玩得废寝忘食,就连睡觉、吃饭这点小事也要反复地提醒,这些孩子需要大人拽着往前走,催一催才会动一动。

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非常消耗父母的能量,也成为育儿过程中最“心累”的一环。

很多父母不解,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做到自律,有的孩子却那么依赖大人?

“自律”一词,“自”在先,“律”在后。

也就是说,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建立自主意识是大前提。

很多孩子没有养成自我负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习惯,往往就在于少了自主感。


01
什么是自主感?

自主感是一种心理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和理查德·M.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论认为,所有人都有三个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

其中,自主需求是激发孩子内在动机的第一个心理需要。

自主感是指孩子对事情开始有自己的选择和想法,希望对行动拥有实际的掌控感。

简而言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 我可以自己做决定

  • 我可以为自己负责

比如,在某天晚上,你为孩子精心挑选了一本书,想睡前一起读,你以为孩子肯定没有异议。

结果他却突然对你说:“我想读另外一本。”

这种对某件事的选择倾向,就是孩子自主的体现,哪怕他选的书没什么意思,他也成功地经历了掌控感和自主感,以后在读书上这件事上,他的意愿也会更强,读书的兴趣也没有被破坏。

体验自主感对孩子来说很重要,这会给他一种“主人翁”的感觉。

生活中,孩子感受到自己有选择的余地,获得的自主感就会变多,在自我意识的主导下,主动去做一些事情。

长期自律的孩子,就需要这种自我意识驱动下的自发行动,而不是靠父母的管控。

提起孩子不自律,父母常常有苦难言。

我们固执地认为:因为孩子不自觉,大人才每天跟着后面又催又急的。孩子越是不自觉,我们管得越是密不透风。

事实上,孩子种种的被动表现是“果,不是,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被剥夺了主体性,才会表现出种种的不配合。

自主感消失了,自律也就消失了。

02

孩子的自主感是如何渐渐消失的?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提出的“课题分离”一词,课题分离本质是分清“别人的事”和“我的事”。

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很多孩子,没有自主感,也是因为他们的课题被某些外在力量模糊化了,比如唠叨、催促、包办、控制。

拿早上上学这件事来说,按时上学本身就是孩子自己的课题,但有时候,大人会主动地承担起原本属于孩子的责任。

他们一边不停地催促孩子刷牙洗脸,一边替孩子收拾书包、文具,孩子动作慢吞吞的时候,还会感到恼火。

整个过程,孩子都在被命令、被安排,没有自主状态。

时间久了,孩子也开始依赖大人的催促,很多事情,大人不说,他就不做,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些事情本就是自己的责任。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呢?

早上按时起床、准备上学,是孩子的课题;

帮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在孩子求助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这是父母的课题。

你只需要准备早餐,送孩子去学校,中途适时提醒,把该做的做完,剩下交由孩子。

自主感最重要的体现,那就是能自行做出选择,自己决定某些事情。

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没有选择的余地,大人替他把路都铺好了,那么孩子的内在动机被削弱了,对生活的控制感也被剥夺了。

培养孩子自律性,早期确实需要来自父母的“他律”,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必须分离父母的课题和孩子的课题。

读到这,可能很多父母会说:“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最大的课题。”

确实,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不可避免的人生课题。

但大部分的父母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结果孩子也慢慢地不去承担本应该自己完成的责任。

鼓励孩子自立,帮助孩子自立,尊重孩子的自立渴望,抱着这种心态,我们才算是真的打开了自律之门。

03

培养孩子的自主感,需要父母后退一步

网上曾经有个话题:如何让孩子讨厌玩游戏?

有人就回答说:只要你天天逼着孩子玩就行了。

在这个设定中,大人对孩子课题的横加干涉,将孩子玩游戏的心理状态从“我要玩”变成了“要我玩”,内在动机瞬间变成了外在动机。

孩子受外部动机驱动时,自主程度也变成了最小。

总是被大人命令、安排的孩子,是学不会自律的。

不仅如此,这些自主感需求受到长期挫败的孩子,内心也饱受愤怒和痛苦。

要知道,一个人感到最无能为力的时候,就是没有选择的时候。

每个人都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孩子也是如此。

没有自由,就不会有自我控制。

所以在谈自我约束之前,我们要先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在具体事情上,有时候要学会后退一步。

只有当孩子具备自主感,经历了某些可以自己说了算的瞬间,他们才会对相关事情担负起责任。

首先,我们要懂得邀请孩子参与到学习和生活的管理中来。

从最简单的穿衣、喝水、吃饭,到学习时间的管理,允许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对生活、学习的掌控感

父母的这种邀请释放出来的信号是:我信任你。

在你的信任中,孩子看到了自己的力量,他会意识到,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他们才会对生活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做事的自信心得到提升,也增强了对生活的掌控感,独立渐渐成为一种习惯。

同时,少点控制与强迫,让孩子感到学习和生活有所选择。

有个年轻人曾经对我说,小时候第一次感受到责任感的时候,是妈妈对他说:

“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我觉得这件事你可以自己决定。”

这句话对他的冲击特别大,这是他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我”的力量,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开始关注自我的成长。

当我们放下了手中的权力,孩子也获得了自我管理的权力。

生活中的“选择感”很重要。

孩子会在没有选择的情况反抗我们,然而一旦体验到了选择感,抵触情绪就会少很多。

举个例子,当孩子不愿意上床睡觉时,你告诉他,可以选择看绘本或者讲故事,这样小小的改变,都能让孩子从抵抗到配合,这就是选择感的作用。

在很多事情上,孩子如果多了一分自主感和参与感,他会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自由的,也会更乐意配合父母。

文末点个“在看”,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份恰如其分的自主感,实现真正的自律。

END
编辑 | 不二
插画 | 在在
原创文章,原创插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想要孩子主动学习,父母先要满足这三个心理需求
最简单的幸福(精辟)
什么样的孩子,不用家长管,自己主动学|豆爸读书会
自驱型成长:3个方法教你如何让孩子走上自律自控自主的成功道路
每次承诺后做不到?不是孩子自制力不行,而是缺乏这个神器辅助
如何令孩子志气高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