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所有的精神劳动,都是在回答两个问题: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
世界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人以此构建外部世界的图景。在浩瀚的外部世界汪洋里,人抓着一块叫做外部命运的木板,和整个世界一起,浮浮沉沉,无有终时。在这股洪流的席卷下,人走向历史,走向颠沛,走向喧嚣,走向残酷。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我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人暂别外部世界和外部命运,毅然地,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在那里,构建情感图景。在这个汹涌的内心汪洋里,人和自己的情感一起,走向审美,走向爱欲,走向孤独。一切都是为了感受。
外部世界,是生存叙事。内心世界,是审美叙事。美,与世界无关;残酷,与我无关。人的生存,在外部世界里,是那么的被动,那么的无奈,那么的虚弱和渺小。而人的感受,在他自己第一人称的内心世界里,他的精神,又是那么的光明,或者那么的黑暗,或者那么的辽阔,或者那么的迷茫。
在内心世界里,人不再渺小,不再卑微,他高高的矗立着,俯瞰并审视着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外部命运,以及整个人类的外部命运。人类的外部命运,就是文明和历史,就是社会和生活本身。
人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的和睦相处,为什么不能好好的相爱,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是不幸福的,为什么大多数的婚姻,从爱欲与感受来看,都变成了一场互相关押的无期徒刑?
这一切,都是因为,两个世界的分裂。人们天然的喜欢,抱着在内心世界里形成的感受和蓝图,去在外部世界里寻找答案和目的。以美的名义,在一个残酷的外部世界里,寻找另一个自己。大多数的寻觅,注定是脆弱而失落的,令人忧伤的。
一切幸福或者不幸,爱欲与憎恶,首先它们都是一种感受。幸福,是审美感受碾碎了残酷,是安宁碾碎了喧嚣。不幸,是残酷感受碾碎了审美,生存压垮了精神。
世界上的一切审美感受,最极致的,最高的,便是对生命本身的感受。当关于对生命的审美,战胜生存的那刻,爱情便诞生了。而当生存战胜审美时,则产生了庸常的婚姻。
生存是那么艰难,以至于很多人终生都在忙着与生活周旋,永远也没有多余的心力去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的荒芜,使得他们害怕不够忙碌,害怕停下来,害怕独处,害怕安静。他们总是用在外部世界的强大,来掩饰他们在内心世界里的虚弱。所以,在面对自己的内心时,他们怕黑,怕冷,一步也不敢向前走。
有怕黑的人,就有不怕黑的人。有怕冷的人,就有不怕冷的人。有害怕孤独的人,就有热爱孤独的人。有在外部世界里强大,而在内心世界里虚弱的人;就有在内心世界里强大,而在外部世界里虚弱的人。
感受通向审美,审美通向爱欲。生存通向残酷,残酷通向历史。黑塞说,现在的人少有人懂得人。其实更少有人,懂得残酷和历史。人,便在这两个他们不了解的世界里,颠沛流离。
嵇康,这个不与浊世同流、“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在诗里写道:虽曰幽深,岂无颠沛。他深刻感受到了两个世界的撕裂。
如果生存不再残酷,人本来就会相爱的吧。反过来说,如果人们能够相爱,那么生存,也不会那么残酷吧。
对于生活在残酷世界里的人来说,美算什么呢,简直一无是处。所以他们永远不理解爱情。对于生活在审美世界的人来说,世俗的世界,又算什么呢。
嵇康又在诗里写道: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
他依然沉浸在,自己在诗里所描绘的另一个世界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