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房记

李银河离开王小波的日子,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了艺术品

2017-04-10书房记4评

书房菌按:1997年4月10日,王小波给正在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李银河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北京风和日丽,我要到郊区的房子去看看了。”次日凌晨,他突发心脏病辞世。王小波去世后,李银河有了两个固定的身份,作家王小波的遗孀和颇具争议的著名“性学专家”。

本文由书房记原创:shufangji2013

作者丨书房菌团队·王刚

李银河称,自从中国社科院退休以后,在北京大兴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上午写作,下午读书,晚上看电影、美剧,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生命的意义,“看四季的轮回”。有人说,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人人都愿意和和气气做人,也包括李银河这样从争议到惹人非议的性学专家。

无师自通成哲学家

李银河曾在《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的序言里说,“每当看到与生命哲学有关的文字书籍,我都兴趣盎然,觉得句句渗入心田,加上自己的理解,揣摩,体验,逐渐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无神论的生命哲学。”

在李银河一连串以“性社会学”串起来的履历中,几乎找不出与新书出现的“不竞争”“饶过自己”“只观察不批评”等相匹配的关键词。书中,她推崇“饶过自己”,即,有一定阅历、到一定年纪后,就能做到“放过自己,放松自己,与生活与自己和解”。她说,不要太在乎成就、功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风格,没有必要一定要争出谁对谁错,更没有必要指责他人。她的生命哲学是遵循“采蜜哲学”:生活有美有丑,要挑选最美好的东西,如最美的音乐、最好的电影,让它们占据心灵与时间,这样活着才会轻松快乐。对于批评,她认为,“如果我们对周围的人只观察,不批评,那么我们一定会活得更快乐一些;如果我们尝试总是去欣赏美好的东西,而不去看丑恶的东西,那么我们一定会活得更快乐一些。”

这本《我的生命哲学》中最有意思的内容就是,她表露出渴望过梭罗那样的生活,但是似乎又可望而不可及。她认为,今天我们生活在水泥的森林里,打交道的是汽车和飞机,但是在精神上过梭罗那样纯净的生活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这是李银河对当下世界的一种重新认识。“在我获得了最终的自由之后,曾快活地想道:今后我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了。我暗自对自己发誓,今后所做的一切事都将仅仅是我愿意去做的。我要做很多很多很有趣的事情,做我一生都在等待、准备去做的事情。我心情很好,心里有很多的冲动,想做很多事情。”

在开篇《我的心路历程》一文中,李银河说,“每当我想到存在问题时,一切事都变得不是非做不可的了。既然一切都不会留下痕迹,人为什么还要做任何事呢?特别是当他什么也不做也能生存下去之时。……我最不喜欢和经济有关的一切。无论是有关经济的学问,还是有关经济的实践。我庆幸自己选择了可以衣食不虞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文字容易让没有准备好的读者感到陌生或者惊诧,与此前出版的社会学著作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

如果不是在书中看到“生命本身虽无意义,但有些事对生命有意义。生命是多么短暂。我想让自由和美丽把它充满”这样的文字,很难想到这是有着“孤胆女侠”般豪情的性学家提出的终极思考,“人活一世,都想留痕迹。有人说,人最大的目标是青史留名;有人说,即使不能流芳千古,能够遗臭万年也是好的。说这话的人没有想到:在地球热寂之后,什么痕迹都不会留下。”有趣的是,对性的开放和包容树立了李银河在学术上的西方女权主义者的形象,而在哲学的世界里,她有了生命超越生活的看法,意识到生死问题在生命哲学里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内涵。

读过她之前出版的性学三部曲——《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的人,一定会很诧异新书里的这些文字,根本不会和颇具争议的性学家联系起来。“从很年轻时起,虚无主义对我就一直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大到令我胆战心惊的程度,使我不敢轻易地想这些问题。我不敢长时间地看星空。看着看着,我就会想到,在这众多的星星中,地球就是其中的一个;而人在地球上走来走去,就像小蚂蚁在爬来爬去。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其中显得毫无价值。”这是目前为止,李银河书中最为柔软的文字。李银河的关门弟子,也是这本新书的责任编辑王水认为,做为公众人物,她外刚内柔,勇敢、智慧、博学,同时又率真坦诚得让人担心。

“不经思考的生活不值得一过”,她在新书出版后的几天,在博客上发表了《什么是哲学?》,她认为自己的生命哲学不是学院派的哲学,只不过是对生命的一些思考。有一段时间她自称开始读“禅”,心中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参禅时,“我想到,过去我常常受到世间虚名浮利的诱惑,其实还远远没有参透。”

新书发布会上,李银河说,“这是我多年来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它们形成于我的文字中,记录着我的心路历程。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断断续续贯穿了我的终生,原因不明。可以说,就像久病成医那样,我已经无师自通地成了一个生命哲学家。”六十年的积淀,她对生活和生命都有了切实的体验,由一个求知者转变为一位启蒙者,正如她自己所说,“久病成医”。

“我希望自己如此渡过一生:读有趣的书,写有趣的书,听美的音乐,看美的画,观赏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

退休后的生活家

“终于到了没有什么工作需要做的时候……生命即将步入晚年,从身体到精神都渐趋平静,不再亢奋,不再充满幻想和憧憬。……我现在的精神境界完全可以出家了。我不会在现实中出家,但是我可以在精神上出家。”

李银河自称退休后的生活是“瓦尔登湖加微博”。以观察四季轮回为职业,生活非常平静,一方面可以离群索居,另一方面通过微博也可以发出她自己的声音。“尘世的喧嚣渐行渐远,心中越来越沉静。”

退休后的李银河大多数时间在北京大兴乡间居住,每天的生活很规律:上午写作,下午看书,所有能找的好书都看;晚上看电影、看美剧、英剧,像《欲望都市》《都铎王朝》《生活大爆炸》,都看过,也很喜欢。一开始看的是拿过各种国际大奖的经典电影,不过很快发现,她拥有的时间太多了,各种电影节的获奖影片根本不够看,只有降低标准了。一边看电影,一边在写观感,还准备出一本关于看过的影片的影评集。

对于李银河来说,这样的生活将伴随她很久,“我希望自己如此渡过一生:读有趣的书,写有趣的书,听美的音乐,看美的画,观赏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而所谓的享受生活在她心目中也就是一年能离开北京一两个月,到处去看看。今年3月间,李银河在海南独自居住,她在微博里称,每天上午写一篇千字文,下午在海里泡几个小时,晚上看美剧或英剧。每天在一家没有炒菜的小吃店吃一样的饭,居然没有烦,感觉非常好。不过,一年里的大多数时间,她仍然住在大兴的小别墅里看书写作。大兴距离北京市50公里,以至于每次她坐车离开时,邻居们都会问:回北京呢?她就高兴地回答:嗯,回北京。

她在接受采访时曾公开说,和王小波1980年结婚,17年间他们相依为命,她是家里赚钱的主力亦是不太会干活的家庭主妇。一次,李银河回了娘家,在电话里遥控王小波在冰箱里找吃的,家人说她太宠他,她的回答是“我不忍心让那样智慧的头脑去干粗活”。每次提及这段往事,她的朋友们就要大笑,因为在普通人里,李银河已经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女学者。

在《我的生命哲学》这本中里,除了哲学,还涵盖了李银河对生命与生活在各个时段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她总觉得个人生命“无所皈依,亦无所负累。上天下地,粘滞不住。”她在这条孤独的路上走得义无反顾,来源于她的坚定理想。她写过,“我不愿意在参透之后使生命的感觉变得麻木,而是循着生命的原则,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个艺术品,让自己的生命活在快乐之中,其他的一切都不必追求和计较。美好的生活应当成为生存的目的,它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李银河曾写过一篇《生活家与工作哲学》的文章,“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最佳的人生境界也许不是别的,而是成为一个快乐的生活家。”抛开既往的社会角色,对于退休后做起职业生活家的李银河来说,今后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与可能。

“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最佳的人生境界也许不是别的,而是成为一个快乐的生活家。”

“多面”李银河

王小波有一篇叫《另一种文化》的文章,透露出李银河羞涩的一面:“我老婆原是学历史的‘工农兵大学生’。大学三年级时,有一天,一位村里来的女同学在班里大声说道:我就不知道什么是太监!说完了这话,还作顾盼之状。班上别的同学都跟着说:我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就我老婆性子直,羞答答地说:啊呀,我可能是知道的,太监就是阉人嘛。人家又说:什么叫作阉人?她就说不出口,闹了个大红脸……”

有人说,李银河成就了王小波,如果王小波找个世俗的女人,他的天才恐怕早被家庭生活所吞没了。美国留学期间,李银河回来以后就忙家务,王小波所做的只是读书、看碟、写作,她 “不忍心让那样一个智慧的头脑去干粗话”。而李银河在王小波心目中,“你真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人,我走遍世界也找不到,你太好了。”他们的结合,因彼此的欣赏变得与众不同,逐渐把苦闷零乱的人生演绎成爱与美的艺术。

除却电视上、微博、媒体里那个性学家李银河,生活里的她是儿子壮壮“开满山坡的美丽妈妈”;是保姆眼中不修边幅的女主人;是朋友眼中傻乐的天真老小孩;是学生眼中洗尽铅华、至诚至善的老师;是王小波门徒的眼中最完美的伴侣……她对自己的评价是“矛盾”,研究她的心理学家对其评价是“复杂”。退休以后,她成了一个年过花甲爱散步的妇人,会因为雨后微风中的落英缤纷而泪盈于睫,世间美好的东西大都转瞬即逝,这些美好的东西里有西府海棠也有王小波。

多年前,在接受某家媒体采访时,记者描述李银河,神情散淡,努力把身体埋进沙发里;说话时轻风细雨,似无斗志。然而她的观点却一如既往地坦白直率。偶尔,她似乎仍然难以坦然地说出“性交”这样的词汇,而往往代之以“那个东西”……

在《我为什么几乎没有朋友》一文里李银河是这样说的,“检讨我为什么几乎没有朋友,那是因为我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精神生活极其挑剔的人,而且对别人的依赖性很低,更大多数人在一起都觉得浪费时间,所以几乎没有朋友……真正内心丰富强大的人是不需要同伴的,不需要朋友的。相互黏在一起是内心不够强大的表现,是精神孱弱的表现。”而在《友情是快乐的永久源泉》的文中称,“人生在世需要亲情、爱情和友情。……希望与友人的关系就像这两位哲人(伊壁鸠鲁和古希腊一哲人),充满创作的激情、切磋和相互启迪。”这是新书中相连的两篇文章,可以看出此刻的李银河,渴望孤独,有着穿透一切的强大力量,同时也潜伏着一个又害怕精神上孤独的李银河,两文前后恍如隔世、判若两人。

作为中国第一位研究性学的女社会学家和作家王小波的遗孀,她大多时间活在书斋里,喜欢沉默,没有任何的防御性;有时,是也倔强而强硬的,在她专长的领域里毫不退让,甚至摆出挑畔的姿态。她学术超前、常常语出惊人,在网民眼里她是“撕破外衣在走路的人”……反对李银河观点的人,大多不会反躬自问;认同李银河学术主张的人,大多也认可她的特立独行。她言出必行,敢作敢为,尽管王小波在给李银河的信件中否认她具有的有双重性格,但她人生中所有复杂矛盾的瞬间,已把她饱满而立体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书房记公号ID:shufangji2013

微信搜索关注:书房记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你就像爱生命
激情之爱,为何能保持终身 | 关于爱情,十问李银河
《爱你就像爱生命》
1980年,“中国知名的性学专家”李银河嫁给了一个大二学生王小波
​1980年,“中国第一性学家”李银河,嫁给了丑不拉几的清洁工王小波,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
2019 BOOK *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